细螺旋体病

时间:2024-05-31 13:23:55编辑:阿奇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措施及预防

治疗措施

(一)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早期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维生素B和C以及容易消化的饮食;并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出血严重者应立即输血并及时应用止血剂。肺大出血者,应使病人保持镇静,酌情应用镇静剂;肝功能损害者应保肝治疗,避免使用损肝药物;心、肝、肾、脑功能衰竭者治疗可参考有关章节。

对各型钩体病均应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卧床休息和就地治疗,减少搬运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二)抗菌治疗 为了消灭和抑制体内的病原体,强调早期应用有效的抗生素。如治疗过晚,脏器功能受到损害,治疗作用就会减低。青霉素应早期使用,有提前退热,缩短病期,防止和减轻黄疸和出血的功效,首次剂量为40万u,以后治疗剂量每日120~160万u,分3~4次肌肉注射,避免发生赫氏反应,儿童剂量酌减或与成人基本相同。疗程7天,或体温正常后2~4日。重症病例剂量加大至每日160万~240万u,分4次肌注,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氨苄西林等亦有一定疗效。

近年来国内合成的咪唑酸酯及甲唑醇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的效果,两种药物均可口服,副作用不大。咪唑酸酯的剂量成人首次1g,以后每日4次,每次0.5g,待体温恢复正常后2~4天停药。重症患者可增至每日3g,分3次口服,待病情好转后改为每日2g,平均疗程5~7天。约8.1%的病例出现赫氏反应,较青霉素的赫氏反应轻,不需要特殊处理。本品口服后迅速被消化道吸收分布全身,并通过血脑屏障,可作预防用药,主要的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皮疹等。

甲唑醇的剂量成人首次口服剂量1g,以后每日3~4次,每次0.5g,疗程5~7天或热退后3天停药。本品治愈率达94.31%,无赫氏反应。仅部分病人有头晕、腹痛、肠鸣、偶有皮疹、口干等反应。

赫氏反应多发生于首剂青霉素G注射后30分钟~4小时内,因大量钩体被杀灭后释放毒素所致,其症状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心率、呼吸加快,原有的症状加重,并可伴有血压下降、四肢厥冷、休克、体温骤降等,一般持续30分钟至1小时,偶可导致肺弥漫性出血,应立即应用氢化考的松200~300mg静滴或地塞米松5~10mg静注,伴用镇静降温、抗休克等治疗。

(三)后发症治疗 一般多采取对症治疗,可取得缓解,重症患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加速恢复。 考试大网站整理

1.葡萄膜炎 扩瞳,用1%阿托品溶液滴眼每日数次,如虹膜粘连不能使瞳孔充分扩大,可再用10%新福林溶液滴眼,1%新福林结膜下注射或用强力扩瞳剂(1%阿托品、4%可卡因、0.1%肾上腺素各0.1ml)结膜下注射等;使瞳孔扩大至限度,尽量使已形成的虹膜后粘连拉开。扩瞳后每日以1%阿托品点眼1~3次,至痊愈后2周。眼部热敷,每日2~4次,每次20分钟。局部用可的松滴眼或结膜下注射。重症患者可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可用1%~2%狄奥宁滴眼,内服水杨酸钠;对后部的葡萄膜炎可用烟酸、妥拉苏林、654-2、碳酸氢钠静滴以及维生素B1、B2等。治疗均无效时可用免疫抑制剂。

2.脑内闭塞性动脉炎 多采取大剂量青霉素G、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亦可用血管扩张剂如烟酸、氢溴酸樟柳碱(AT-3)、氨茶碱、理疗及针灸等疗法。争取迟早治疗,否则可能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疫区内应灭鼠,管理好猪、犬、羊、牛等家畜,加强动物宿主的检疫工作。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并对排泄物如尿、痰等进行消毒。

(二)切断传染途径 应对流行区的水稻田、池溏、沟溪、积水坑及准备开荒的地区进行调查,因地制宜地结合水利建设对疫源地进行改造;加强疫水管理、粪便管理、修建厕所和改良猪圈、不让畜粪、畜尿进行附近池溏、稻田和积水中;对污染的水源、积水可用漂白粉及其他有效药物进行喷洒消毒;管理好饮食,防止带菌鼠的排泄物污染食品。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个人防护 在流行区和流行季节。禁止青壮年及儿童在疫水中游泳、涉水或捕鱼。与疫水接触的工人、农民尽量穿长统靴和戴胶皮手套,并防止皮肤破损、减少感染机会。

2.采用多价菌苗 在常年流行地区采用多价菌苗,包含当地流行株菌苗有3价(含黄疸出血型、秋季型、蔡罗尼型)、5价(黄疸出血型、犬型、流感伤寒型、波摩那型、秋季型或澳洲型)两大类。均可制成普通菌苗(每毫升含菌约2亿)和浓缩菌苗(每毫升含菌约6亿)两种。被注射者可产生对同型钩体的免疫力,维持1年左右。接种对象为易感人群及疫水接触者。预防接种宜在本病流行前1个月,成人每1次皮下注射1ml,第2次2.0ml;2~6岁第1次和第2次分别为0.25和0.5ml;7~14岁按成人量减半。各年龄组2次注射的间隔时间均为7~10天。接种后1个月左右才能产生免疫力。因此预防接种应在农忙前完成(每年4~5月份进行)。对于支逐人员,须全程注射菌苗后1~5天才能进入疫区工作。接种后免疫力可保持一年左右。因而要求菌苗接种必须全程,注射一针免疫效果不显,注射二针才能降低发病率或减轻症状。新的疫区需连续普种3~4年,方能使疫情稳定。

对实验室、流行病学工作人员以及新进疫区的劳动者,疑及感染本病者但尚无明显症状时,可每日肌注青霉素G80~120万u,连续2~3天做为预防用药。

预后

本病因临床类型不同,病情轻重不一,因而预后有很大的不同。轻型病例或亚临床型病例,预后良好,病死率低;而重症病例如肺大出血、休克、肝肾功能障碍、微循环障碍、中枢神经严重损害等其病死率高。本病的平均死亡率10%左右。如能在起病2日内应用抗生素和对症治疗,则病死率可降至6%以下。无黄疸型钩体病在国内外的病死率最低为1%~2%左右,有眼和神经系统并发症者有时可长期遗留后遗症。


细螺旋体病(威尔士病)是什么意思

您好!
细螺旋体病病是一种传染病,也叫做威尔士病,细螺旋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因为致病菌极易在污水中生殖,洪水发生后很容易激发细螺旋体病的流传。许多人感染的症状不明显,但是黄疽以及肾衰竭也有可能发生。该病的早期症状包括高烧、流涎水、眼睛红肿及“茶色”尿液,如病菌入侵肾脏、肺以及心脏可威胁到生命。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有哪些?

钩端螺旋体病症状早期症状: 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晚期症状: 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种与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钩端螺旋体病症状  潜伏期2~28天,一般是10天左右。1、早期即钩体血症期,一般是起病后3天内,有下列主要症状,体征。  (1)发热:多数患者起病急骤,伴畏寒及寒战,少数患者于发热前一两天可能有软弱,乏力,发热多为稽留型,部分患者为弛张热,体温39℃上下,热程7天左右,亦可达10天,脉搏常增速。  (2)头痛,身痛:头痛有时很突出,直至恢复期仍诉头昏,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明显,有些患者颈部,膝,大腿,以至胸,腹,腰背肌都痛。  (3)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明显,有时行动困难或不能站立和下床活动。  (4)眼结膜充血:在发病早期出现,以后迅速加重,重者全结膜除角膜周边外,均明显充血,整个结膜呈红色或粉红色,小血管交织成细网状,有时有结膜下出血;但无分泌物,疼痛或畏光感,充血在热退后仍持续存在。  (5)腓肠肌痛,压痛:在发病第1天即可出现,轻者仅感小腿胀,压之轻度痛,重者小腿痛剧烈,犹如刀割,不能走路,轻压即痛,甚至拒按。  (6)淋巴结肿大:一般自发病第2天即可出现,以腹股沟淋巴结多见,其次是腋窝淋巴群,一般为黄豆或蚕豆大,个别如鸽蛋大,表面多隆起,质软,有压痛,但无红肿,亦不化脓。  此外,本病早期还可能出现其他的症状和体征,如咽痛,咳嗽,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咽腭黏膜有小出血点,消化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个别病人也可出现溶血性贫血,中毒性精神症状或中毒性心肌炎症状。  以上所述早期钩体血症的症状和体征,是下述各主要临床类型所共有的早期表现。  2.中期症状明显,主要为各器官损伤的表现,一般是起病后3~10天,按常见临床类型分别叙述如下。  (1)钩体血症型:原称“感冒伤寒型”,本型的临床表现,是早期钩体血症的症状和体征的继续,并无明显器官损伤症状出现,为钩体病的轻型,自然过程一般是5~10天 ,平均约7天,钩体轻型病例体温常在38.5℃以下,体征亦不明显,基本上无出血倾向(个别可有鼻出血),如一般“感冒”的症状群,部分较重病人,有较明显出血倾向,可有皮肤瘀点,瘀斑,结膜出血,偶有腔道出血,亦有部分严重患者,原称胃肠休克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里急后重,腹泻每日一般10次以内,以稀便或水样便为主,少数黏液增多,但无脓血,不恶臭,量不多,少数解柏油样或黑便,此时可伴有低血压或严重休克表现,而钩体病的典型体征反而不甚明显。  (2)肺出血型:本型除初期的钩体血症症状群外,可出现多少不等的血痰或咯血,胸部X线片常显示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出血点,小片或大片融合阴影,根据胸部X线片出血病变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有无急性呼吸,循环功能紊乱的表现,临床上可分为肺普通出血型与肺弥漫性出血型,少数肺出血型有血痰,咯血与较明显肺部X线片出血病变,但无明显急性呼吸,循环功能紊乱者,实际上是一种中间过渡型,但临床上一般宜作为肺弥漫性出血型前期对待。  ①普通肺出血型:临床表现与本病钩体血症型类似,仅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痰或咯血,胸部体征不显,胸部X线片仅有轻度(点状或纹影增加)病变,不再发展,但如治疗不当特别在发生雅-赫反应后,可迅速转变为肺弥漫性出血型。  ②肺弥漫性出血型:原称“肺大出血型”,肺出血缺氧,窒息是本型的特点,病人因肺弥漫性出血而伴发进行性呼吸,心循环衰竭等缺氧,窒息的表现,虽咯血很少或不咯血,预后却十分严重,由于钩体病肺部损害可以是一种进行性,广泛的肺脏内部的溢血,不一定都表现为大量咯血,故“肺弥漫性出血型”的名称较“肺大出血型”应更为恰当。  肺弥漫性出血是近年无黄疸型钩体病引起死亡的常见原因,临床上来势猛,发展快,但仍是在渐进性变化的基础上突然恶化的,本型多出现在近年未注射过钩体菌苗的青少年,孕妇或其他易感人群,在病后2~5天,患者未很好休息或仍继续参加强体力劳动,就诊前未用过有效的抗菌药物,病后情绪过度紧张等,本型可分为三期:  A.先兆期:病人面色苍白,个别可短期潮红,心慌,烦躁逐渐加重,呼吸,心率进行性增快,肺部逐渐出现呼吸音增粗,继以干啰音或局限性湿啰音,有时吐血痰或咯血,X线胸片呈肺纹增多,散在性点片状阴影或小片融合。  B.极期: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先兆期患者在数小时内出现面色极度苍白或青灰,唇发绀,心慌,烦躁迅速加重,呼吸,心率显著增快,第一心音减弱或呈奔马律,双肺满布湿啰音,咯血显著增多或连续不断,少数患者亦可不咯血,X线胸片双肺呈广泛点片状阴影或大片融合。  C.垂危期:若患者在近期仍未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可在1~3h或略长时间内病情更为严重,表现极度烦躁不安,神志模糊,甚至昏迷,喉有痰鸣,呼吸不规则或明显减慢,高度发绀;继而口鼻涌出不凝的血性泡沫液体,心跳减慢,最后呼吸心跳停止,以上三个时期的演变,短则数小时,长则12~24h,有时三期不能截然分开,偶有暴发起病者,起病24h内即迅速出现肺弥漫性出血,再过几小时,即因抢救无效死亡,在黄疸出血型病例中,亦偶可发生肺弥漫性出血,多在黄疸出血高潮,一般不如无黄疸型的发展急剧凶险,原因不明。  (3)黄疸出血型:此型原称外耳病,近年国内渐少见,早期主要为钩体血症症状群,但在病程4~8天,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进行性黄疸,出血和肾功能损害,一些重病例可因尿毒症,大出血或因肝性脑病而死亡;一些轻病例,当黄疸出现后,全身中毒症状逐渐减轻,于短期内进入恢复期。  ①黄疸与肝损害:多数病例于发病后4~8天出现黄疸,亦有少数病例于发病后2天出现,黄疸逐渐加深,于病程10天左右达高峰,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触痛伴肝区叩痛,部分患者有脾脏轻度肿大,黄疸深浅不一,持续7~10天后逐渐减轻,但胆红素也可达400~600μmol/L或更高,可伴发皮肤瘙痒,相对缓脉,顽固性呃逆,一般说来,深度黄疸多数伴有明显出血和肾衰竭,预后较差,肝衰竭国内20世纪50年代报告约占本型死亡病例的10%~20%,深度黄疸患者,如无肝功能严重改变,同时也无明显出血或肾脏损害者,预后较好。  ②出血:常见有鼻出血,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紫癜,咯血,尿血,阴道流血;呕血,特别是消化道大出血常引起休克而死亡,少数患者可同时发生肺弥漫性出血或严重的肾上腺出血休克而致死。  ③肾脏损害:黄疸出血型患者几乎均并发肾功损害,且为本型死亡的重要原因,约占死亡病例的60%~70%,但肾损害轻重不一,轻者仅有少量尿蛋白,显微镜下血尿,少量白细胞,管型等,在钩体血症症状群后期即可出现,病程10天左右即趋于正常,重者发生肾功能不全,多在黄疸高峰时出现,表现为尿少,尿色深黄,尿中蛋白质量多,有管型,显微镜或肉眼血尿,或发生无尿,常持续4~8天,有时可长达10天以上,血中非蛋白氮,尿素氮,肌酸酐增高,也多在病期10天左右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有时肾功能不全可早在黄疸出血前即发生,随黄疸加深而日趋严重,可发生酸中毒,尿毒症,甚至昏迷。  (4)肾衰竭型:单纯的肾衰竭型钩体病极为少见,在钩体病急性期出现少量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或管型是较普遍的现象,如蛋白尿,血尿与管型都极明显,且有氮质血症,但无黄疸者,则称为钩体病的肾衰竭型,可出现少尿,无尿,尿毒症,酸中毒,昏迷等临床表现。  患者少尿或无尿常发生于病程的第1周内,多发生于休克后,持续时间长短不等,长者可达10天或更长,短者仅1~2天,本型患者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者通过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而康复,不留后遗损害,少数重症患者在少尿,无尿期可并发肺水肿,高钾血症,高磷低钙血症等,可因高钾血症,尿毒症,酸中毒,昏迷致死,在多尿期可并发低钾血症,肺及泌尿道感染等。  (5)脑膜脑炎型:一般在钩体病发病数日后,即出现脑膜刺激症状,如严重头痛,烦躁不安,嗜睡神志不清,谵妄,瘫痪等脑炎症状,重症可有昏迷,抽搐,急性脑水肿,脑疝及呼吸衰竭等,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蛋白质增加,白细胞数一般在0.5*109/L以内,以淋巴细胞为主,糖正常或略有减少,氯化物多正常,脑脊液分离出钩体的阳性率较高,以脑膜炎症状群为主者称脑膜炎型,病情较轻,预后较好,以脑炎或脑膜脑炎症状群为主者,称脑炎型或脑膜脑炎型,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在钩体病发展过程中,有时不能截然划分上述各型,各型主要症状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存在,如肺弥漫性出血或脑膜炎症状也可在其他型出现。  3.后期  为恢复期或后发症期,一般是起病10天以后,多数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失,趋于痊愈,少数患者退热后约经数日到3个月或更长些的时间内,可再次出现症状,称后发症,较常见者有以下几种。  (1)后发热:急性期发热经治疗或自然下降后,发热再次出现,一般多于体温下降正常1~5天后出现,大多在38℃左右,但不论是否用过青霉素治疗,均可在1~3天内退热,约半数患者外周血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有时可伴有脑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胫前热等,也可在青霉素持续治疗中发生,与青霉素剂量,疗程关系不大。  极个别患者,在起病18天左右,继后发热之后,出现第三次发热,3~5天自然退去,后发热主要与人体迟发超敏反应有关,但也可能是短期复发。  (2)眼后发症:眼后发症在我国北方本病流行时常见,南方较少,这多与流行菌群有关,北方主要是波摩那群流行,但黄疸出血群亦可引起,眼后发症多于急性期退热后1周至1个月左右出现,可表现为巩膜外层炎,球后视神经炎,玻璃体浑浊,葡萄膜炎等,但以葡萄膜炎为常见。  ①虹膜睫状炎:表现为视力障碍,眼部疼痛,畏光,流泪等,检查可见睫状体充血,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房水浑浊,虹膜后粘连,睫状部压痛,玻璃体浑浊等。  ②脉络膜炎:以视力障碍为主,有时可感到眼前有黑点浮动,或视觉中心暗点,检查可发现视网膜静脉充盈,视网膜水肿和有渗出物,视盘充血及边界模糊,玻璃体浑浊等。  ③葡萄膜炎:兼有虹膜睫状体炎和脉络膜炎的表现,大多病情较重,迁延时久,视力常有严重障碍,可降到0.1以下,瞳孔不易扩大,玻璃体浑浊亦较重,因而检查眼底相当困难。


上一篇:湖南卫视在线直播pptv

下一篇:从容不迫的迫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