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天明的人物轶事
郭敬明前日出任《最小说》文学杂志主编一事,再次招来“骂声”一片。2006年26日,著名作家陆天明也在个人博客中发表《文化商人一旦利欲熏心……》一文,矛头直指郭敬明及策划该活动的出版社。 陆天明对此事反应十分强烈:“竟然会有这样的事,我真是要‘晕’倒!”《文化商人一旦利欲熏心……》文章开头,陆天明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感觉。“郭敬明被法院判定抄袭他人作品,拒不道歉,接着又被人查出抄袭了另一本书,这俨然已经是一个“惯偷”了,却依然气焰嚣张。”文章后半截,陆天明话锋一转,又将矛头对准了出版社,究起了此事的根源,“不能要求年轻人不做错事,但历史的经验告诫我们,最可恨的和最可怕的还不是年轻人犯错误,而是那些长了胡子、戴着眼镜、坐在一定权位上的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利用、放纵,甚至误导年轻人。”文章最后,陆天明显然已经愤怒了,他指出,策划活动的“文化商人”实际上干的是一件绝子绝孙、让中国断后的事。“这种文化商人,你们能不能稍稍讲点真正的文化?或者干脆把你们身上那块最后的遮羞布扯去,直率地告诉人们,你们到底是什么货色!” 陆天明,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以写反腐小说知名,作品有《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等。“我卷入田凤山一案实属偶然,绝不是我有意要制造这种炒作,希望报纸为我澄清事实。”晚上,记者和正在南京出差的陆天明取得联系时,他说的第一句话。事件回放田凤山被免职 陆天明成焦点田凤山因有严重违纪问题,被免去国土资源部部长职务。在此前三天,《财经时报》即发表名为“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凤山涉嫌腐败案被‘双规’”的报道,该报道开篇即写道:“‘田凤山终于被停职审查了!’著名作家陆天明长舒一口气,对《财经时报》说:‘在写《大雪无痕》之前,我到黑龙江采访廖红宇的原型——哈尔滨国贸城原副经理于新华时,她就对我讲过关于田凤山的一些事情。’”同时,该报还声称《大雪无痕》中的腐败分子、副市长周密,其发迹史就是以田凤山为原型的。该报道发表后,迅速被新浪等门户网站及一些地方报纸转载,“陆天明早知道田凤山有问题”“周密原来就是田凤山”的说法众口相传。一时间,陆天明成为媒体的追逐热点,香港乃至美国媒体都找上门来要求采访,想从陆天明处了解田凤山的问题。来龙去脉无意一句话,记者写成文 “大家都来找我,我有点忐忑不安。好像我在这个案子中起了什么大作用似的。实际上我没起什么作用,田凤山被免职完全是中央和黑龙江广大干部群众斗争的胜利结果!”陆天明说。据陆天明介绍,《财经时报》和《英才》杂志的记者来采访他,请他谈谈公布“福布斯”富豪榜。谈话间,《财经时报》的记者顺便告诉他田凤山已被免职,当时,他长叹一口气,说:“我多年前就听说过他,写《大雪无痕》时我采访于新华,她告诉我说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田凤山不是个好东西。”当时,陆天明并没有说“周密的原型就是田凤山”这样的话。《财经时报》的记者接着就把这话写进了报道。回应疑问北京编剧怎么查黑龙江的问题陆天明既然早知道,为何不上报揭露问题?报纸和网络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南方某都市报发表时评“陆天明为何没有揭发田凤山?”网民们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一位网友在论坛中写道:“陆天明你又把你的破小说拿出来说,当时你干吗去了?”眼看这场误会越闹越大,陆天明不得不作出正面回应。“其实我并不了解田凤山,当时也就是在于新华和黑龙江的一些基层干部那儿听了‘一耳朵’。他们也没有告诉我田凤山到底有什么问题,我怎么去‘揭发’?然后很惊讶地看着他又当了一段省长,又调到北京当部长,心里一直存有疑问。也就是如此而已。”“我是北京的一个编剧,怎么能详细了解黑龙江省级干部的‘严重违纪’问题呢?如果我两年前掌握了田凤山鱼肉百姓、欺骗领导、贪污腐化的证据,而保持沉默,现在却跳出来说我早就掌握了他的问题,那么我这个人就糟了!但事实不是这样,他到底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被免职,我真的不知道。”陆天明激动地说,“当时的采访对象对我这么说,反映了黑龙江的干部群众对田凤山是早有看法的。我想,即便是于新华和那些基层干部,当时也不可能对田的问题有很详细的了解。”
陆天明的生平经历
生于昆明,长于上海。十二岁第一次发表作品。十四岁离开上海的家,响应号召,去安徽当“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曾在黄山脚下的小山村里当过两年小学教员;后因病返沪,病愈后又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在那儿,当过 农工班班长,师武装参谋,老兵连代理指导员,农场场部宣教组组长。七十年代初,在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日里,向农场领导请了七天假,躲进一个不能生火的仓库,写了他一生第一个大型作品:话剧《扬帆万里》。一九七五年年底奉调进京,就职于中央广播文工团电视剧团编导组。八十年代初调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文学部任专职编剧至今。一九九九年,在事隔二十多年后,又创作了一个多幕话剧《第十七棵黑杨》,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陆天明在终于完成60万字的长篇小说《命运》的一刻,由于连续高烧不退,几乎进入虚脱状态,但他仍拿起笔在书的封底写下这样一句话:“深圳的命运也是中国的命运,中国的命运就是中国人的命运。”《命运》这部被作者称为“举毕生之功力完成的”长篇巨著,获得了预想的成功,首次印刷10万册,书店已很难买到;以它为蓝本的同名电视剧吸引了李雪健、祝希娟、高明等一批艺术家倾心演绎,作为中宣部列入的重点片献给2009年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和共和国诞辰60周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天明10岁就死了父亲,兄弟姐妹四个,全靠在工厂医务室当护士的妈妈抚养,家境是比较困窘的。也许是应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俗话吧,陆天明从小就很懂事,在家里帮助拉扯弟妹,成为妈妈得力的帮手。陆天明读书很勤,由于买不起书,于是就向周围几个图书馆、阅览室借,不花家里的钱。家里地方小,他晚上就睡在少年宫舞蹈小组指导员家扶梯口的盖板上。12岁的陆天明就参加了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或称上海市少年宫)的文学小组,课余追踪文学创作。说起这个文学小组,千万别小看这些小家伙们,他们都是从学校里“三好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个个活泼、聪颖、有灵气,思想活跃,能说会写。他们不待“指导员”指导,就能把高玉宝的《半夜鸡叫》剖析得条清理明、头头是道;也能把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解说得细腻深入、真切感人。这个文学小组,除几位指导员外,经常邀请诸如老作家魏金枝,工人作家胡万春、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等,为他们讲授文学基础知识、写作方法、创作体会或剖析作品。遇有作家访问少年宫,就安排他们与作家座谈。小组还组织组员到工厂、农村参观、采访,偶尔也去看电影或观摩文艺演出。小组把他们的习作编辑油印“出版”,互相评比。有几年,文学小组成了少年宫很活跃的小组。陆天明自始至终是小组里颇为出众的一个,12岁就有诗歌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放。这个祖籍江苏海门、出生于昆明的孩子,有点“小大人”模样,是一棵早熟的文学苗子。14岁时,他主动虚增二岁,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去安徽太平县插队落户,当了小农民。陆天明这样做,大概带有为减轻妈妈负担的想法在内吧。当农民的第二年,他成了当地的小学教师。多年后,陆天明写出了描写几十户农民自发率先搞包产到户的电影剧本《走出地平线》,电影放映后轰动一时。此剧本正是以他插队时积累的素材写成的。
红月亮的剧情梗概
天真的豆豆,在村里遭到土改的强暴,为洗雪耻辱,豆豆决心状告。然而,土改被状告坐牢,他的工厂就要倒闭,工人们就会失去饭碗。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都赞成村长的安排,土改赔偿豆豆两万元,并安排豆豆兄妹到厂里做工。为了能得到土改赔偿的两万元给豆豆的哥哥娶媳妇,父兄二人坚决制止豆豆上告。豆豆在茫然无助的时候得到了大学生文志的帮助,最终讨回了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