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先生最后的爱

时间:2024-06-07 08:28:03编辑:阿奇

关于衰老与死亡的影视作品有哪些?

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电影《湮灭》中关于衰老死亡的观点。一、生命结果说细菌不停分裂,几乎不表现衰老和死亡。在人体内首先明显的衰老器官,是那些失去细胞分裂能力的器官,如心、脑、肾和肌肉。一个75岁的男性老人,与他30岁时比较,丧失12%的体重,64%的味蕾,40%的肺活量,心脏输出血量减少30%,脑供血能力减少20%,肾泌尿能力降低31%。另一方面,保持活跃细胞分裂的器官,如骨髓、肝脏和胰脏等,虽然年龄增长,但是功能无明显退化。 比如许多鱼类和爬行动物一生中都持续生长,似乎看不到有明显衰老特征。这说明衰老是发育进程中的一部分,也是必然结果。人类或哺乳动物,生长期一旦结束,不久便开始衰老,生长发育越快,衰老也就越早。二、生命时钟说认为细胞核里有只“生命时钟”,又称“寿命钟”,是它控制着细胞分裂次数,决定着衰老和死亡。 体外培养胚胎细胞,不能无限期分裂,一般分裂到50代时,细胞就全部衰老和死亡。当把70岁老人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则只能分裂10—20代就死亡。如果我们设法让“生命时钟”走走停停,或者减慢速度,那么寿命就有可能延长。也有人提出“生命时钟”应该在脑子里。依据是大脑衰老比其他器官开始得要早,人到了60岁以后便急转直下,一个人活到70岁,他的脑重量只有青年时的95%,80岁减少到90%。人的一生中,每年有八百万神经细胞功能丧失,人若活到100岁,约有10亿神经元不能工作。在老年期脑衰老现象十分明显,颅内死腔增加、脑膜变厚,蜘蛛膜也趋向纤维化和钙化,脑组织蛋白质、核酸等物质,更新率明显降低。这是因为大脑是人体控制中心,大脑衰老引起全身代谢功能下降或紊乱,制止或延缓大脑衰老十分重要。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有一种被称为“端粒”的物质存在于染色体顶端。这种端粒物质,本身没有任何密码功能,它就像一顶高帽子,戴在染色体头上。在新生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染色体顶端端粒物质就缩短一次,当端粒物质不能缩短时,细胞就无法再继续分裂。这时细胞也就达到分裂100次极限,且已开始死亡。因此,这种端粒物质被科学家视为人体“生命时钟”。三、衰老基因说衰老和其他生命过程一样,都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这个学说认为:DNA分子中所含的遗传信息,在一生中大约只有4%在发挥作用,大部分基因处于关闭状态,而某些基因却需要反复使用。当重复基因由于受损,而不能发挥作用时,就会导致衰老发生。实验证明,肝细胞对重复DNA顺序转录基因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也有人观察到rRNA基因数量,随着年龄增长,也同样发生减少现象。因此还认为rRNA基因数量异常,会影响生物生命力,所以认为重复基因在衰老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统计资料表明:长寿家族的后代寿命长,寿命短者确有家族性倾向,同卵孪生双胞胎子女,尽管生活环境条件各异,但寿命长短仍然很相近。有人认为细胞染色体上存在“衰老基因”,可以在性成熟期以后,在一定时期启动“自我摧毁”。此外还有自由基学说、神经内分泌学说、差误成灾学说等。其中,差误成灾学说的核心观点认为,生物分子差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增多,最终导致衰老和死亡。电影《湮灭》中娜塔丽•波特曼饰演的女主是一位生物学家,她说过一句关于生物分子误差的言论。

求一部二战电影,影片一开始是一位老人在整理旧物,回忆当时在德国统治下的生活

嗯……我想想……好耳熟啊。。。《钢琴师》?

百度百科:《钢琴师》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上一篇:rockplayer安卓

下一篇:等待的近义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