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舞

时间:2024-06-19 04:56:42编辑:阿奇

《圆舞》

《圆舞》是看亦舒作品的开端,至此一发不可收拾,曾经读过好几遍,总是会在心底默念“傅于琛”这个名字,看书的过程中会很自然的把自己带入到“周承钰”这个角色中,从一开始就会特别希望最后两人兜兜转转还能遇见对方,还能走到一起。

“我的一生,像是受一个男人所控制,是我不能有自由投入别的感情生活,不过我和他之间,却没有怨忽愤恨,我们深爱对方,但他既不是我的配偶,又不是情人,这一段感情,长而劳累,却不苦涩”。小说开篇就是这样一段话,莫名的伤感直击心底那一方柔软。

那一年七岁的周承钰遇见了三十一岁傅于琛,这个被她一直叫做“付于心”的男人。这个在婚礼上对她格外温柔,同她说话,给她东西吃,背她回家的男人给周承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九岁那年,周承钰再一次遇见了傅于琛,并得到了他送的那慢慢一盒子的旧邮票的礼物。那一年他说“为你,我会毫不犹豫娶你母亲,尽管她是殊不可爱的女人”,周承钰想这世上再也不会有人似傅于琛待她那般好了,那一年她说她不愿意做他女儿,想要与他结婚,做他妻子。他为她买下了惠宅,教她圆舞,他说“他叫圆舞,无论转到哪一方,只要跳下去,你终归会遇见我”,于是她牢记于心。

十四岁那年,傅于琛结婚了,而周承钰也被送去了英国寄宿。九个月之后傅于琛又恢复了自由身,在与他回国的路程中,周承钰明白了无论怎样,她与他的关系是永恒的。十五岁那年,母亲想把承钰从傅于琛身边带去米兰,而她愿意留在他身边,最后也如愿留了下来,两人紧紧相拥,说好以后都不要再想甩掉彼此。

后来,傅于琛送周承钰去了美国念书,他身边也有了人再次陪伴。再次见到傅于琛是因为基度先生(母亲后来的老公,意大利人)病重想再见承钰一次,他把半数财产赠与了承钰,让她以这些钱换取自由,追求所爱的人。于是,为了能与傅于琛平起平坐,她离开了傅家。二十一岁那年,周承钰遇上了袁祖康并与他完婚。后来袁祖康被控贩毒,两人离婚。至今仍记得傅于琛劝承钰离开袁时两人的对话。她说“傅于琛,只要你一句话,我马上离开纽约,跟你回去,你为什么不肯说?”他说“我不能够”。莫名的觉得心痛。后来傅于琛与一个承钰一般年轻的女子结婚,承钰想“为什么自己仍然不能忘记二十年来的人与事”。

二十八岁那年,傅于琛终于愿意与承钰结婚,他说现在时间刚刚好。然而之后承钰却被确诊为患有乳腺癌一类的病,她想她与傅于琛注定是要错过一辈子了。她不愿意让傅于琛看见自己的丑态,拒绝了傅于琛的爱。

最后周承钰和傅于琛重逢,周承钰看到傅于琛身边有了另一个女孩,和曾经12岁的周承钰一模一样,樱桃红的口红,衬衫裙子马尾。

最后两人分别。周承钰想“一定是音乐不对,我与傅于琛,却会错了意,空在舞池中,逗留了那么些时候,最后说再见的时候,没有找到对方。”

“我们做错了什么,承钰,如果这是圆舞,为什么到头来,双方经历这许多不同的事与人却没有与原先的舞伴离场?”

“但是曾经共舞,是我毕生快乐。”


读完《圆舞》,情不自禁的响起了一首诗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觉得很遗憾,明明爱着彼此,却在能够在一起的时候,因为自身的骄傲让彼此错过,他等她长大,她也在等他,为什么最后还是错过了对方。有人说傅于琛爱的不过是周承钰年轻时的美貌与姿态,才会在身边出现与周承钰类似的年轻女孩,我想不应该是这样的,傅于琛爱的更多的还是周承钰这个人,无关其容貌姿态。只是年龄并不能成为阻挡两人在一起的障碍,更多的是两人内心的骄傲,或许也是因为他们坚信只要一直跳下去,他们终究能找到对方,中间所经历的人和事不过是这支舞里面产生的插曲,只可惜即使到最后两人还是未能如愿在一起。

后来也渐渐地明白了为什么一开始周承钰会叫傅于琛为“付于心”,大概是因为自己在七岁那年这样叫他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她对他真的是把心都交付于他了吧。

这样的故事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果有一天遇上一个如傅于琛一般的男人,会不会也如周承钰一般勇敢的坚持爱下去。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不仅仅是跨越二十多岁的年龄差,更主要的是片面的觉得如果两个人真的那么爱彼此,骄傲自尊应该都能放下,如果永远都只有一个人在努力,而另一方却一直在逃避,主动久了应该也会累吧。

怎么说呢,我不是周承钰,所以遇不上这样的傅于琛。


什么是圆舞?

圆舞曲(Waltz),有时音译为“华尔兹”,是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曲,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它采用3/4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伴奏中每小节仅用一个和弦,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
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圆舞曲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秦明快,旋律流畅;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第一拍重音较突出,著名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淄河》、韦伯的《邀舞》等。 圆舞曲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外来的音乐体裁,英文是所以有时也音译为“华尔兹”舞曲一般起源于农村。圆舞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中特别是在维也纳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些圆舞曲也叫维也纳圆舞曲。 溯源追根,圆舞曲的前身是奥地利民间的“兰得勒舞曲”,这也是一种农村舞曲。圆舞曲在“兰得勒舞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这些特点决定了圆舞曲的体裁特征:速度较快,拍或拍,这些特点,配合上环绕支点音旋转的音调,便生动地产生旋转打圈的动作感。圆舞曲的体裁特征,更鲜明地体现在它的伴奏音型中。典型的圆舞曲伴奏音型是强弱分明的三个均匀的四分音符(在拍则是八分音符),每小 节一个和弦,第一拍是强拍,奏和弦的低音。第二、三拍是弱拍,在较高音区奏其它和弦音。


上一篇:cf突围模式

下一篇:导轨式开关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