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月亭

时间:2024-06-22 22:45:45编辑:阿奇

拜月亭故事梗概 关于拜月亭故事内容介绍

1、《拜月亭》 也称《王瑞兰闺怨拜月亭》《蒋世隆拜月亭》元·关汉卿作。主要写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荒马乱时候的离合故事。共四折一楔子。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

2、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瑞莲则与瑞兰的母亲结伴同行。瑞兰的父亲偶然在客店遇到瑞兰,嫌弃世隆是个穷秀才,门户不相称,催逼瑞兰撇下生病的世隆,跟自己回家,在路上又与老妻及瑞莲相遇。

3、瑞兰一直惦念着世隆,焚香拜月,祷祝世隆平安,心事被瑞莲撞破。二人得知情由,姐妹之外又成姑嫂,愈加亲密。蒋世隆与逃难途中的结义兄弟分别高中文武状元,被势利的瑞兰之父招为女婿。世隆与瑞兰相见,知她情贞,夫妻终于团聚。瑞莲则与世隆的结义兄弟成婚。


拜月亭讲的是什么故事

拜月亭讲的是大家闺秀王瑞兰和秀才蒋世隆悲欢离合的婚姻爱情故事,相关知识介绍如下:1、简介:《拜月亭》 也称《王瑞兰闺怨拜月亭》《蒋世隆拜月亭》元·关汉卿作。主要写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荒马乱时候的离合故事。共四折一楔子。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瑞莲则与瑞兰的母亲结伴同行。2、剧情:金国兵部尚书王镇,在蒙古军进攻金国都城中都时,奉命前往前线视察军情。他的女儿王瑞兰和母亲为王镇送行,希望父亲速去早回。不久,王瑞兰和母亲出都避乱,一对绣鞋儿分不得帮和底,稠紧紧粘糯糯带着漩泥。 一时哨兵赶上来,王瑞兰母子被冲散。混乱中,瑞兰听见有人连叫三声自己的名字,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个秀才。3、评价:此剧把大家闺秀,尚书之女王瑞兰在与蒋世隆结合过程中微妙的思想感情表现得细致逼真,生动自然。她本没有自己挑选女婿的心愿,战乱使她与世隆相遇,患难使她与穷秀才结合。她对世隆的忠诚有两个思想基础,一是世隆在关键时刻使她免遭乱军掳掠,二是自古及今,没有那个人一生下来便做大官享富贵,世隆现 在穷,将来总会发迹的。

《拜月亭》有哪些艺术成就?

北杂剧《拜月亭》是我国古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频繁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后来,《拜月亭》经过元代剧作家施惠进行了改编,命名为《闺怨佳人拜月亭》,称为著名的四大南戏之一,是我国戏曲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杂剧版本的《拜月亭》是由关汉卿创作的,堪称杂剧园圃中的一朵奇葩,这部杂剧一反杂剧创作多取材古人古事的风尚,作者直接从金末元初广阔的社会画面中摄取镜头,反映当时兵荒马乱,人们遭受祸难的现实背景。关汉卿创作的《拜月亭》摆脱了剧坛上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的俗套,作者努力向社会的纵深层次进行探索,把男女主人公的相遇置于社会乱世背景下,让他们的感情在患难相处中产生与发展,直至结为夫妻。作者关汉卿同时又写了男女主人公婚后所遭遇的悲欢离合,比起一般才子佳人剧更具有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与之相比较的是,南戏的《拜月亭》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多承袭关汉卿的北杂剧《拜月亭》,但南戏作者施惠并非一味照搬,而有自己丰富的加工创造。正如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所言:《拜月》佳处,大都蹈袭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但变其体制。相比较而言,关汉卿的《拜月亭》既紧凑又经济地运用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在简短体制中构架了一个相当复杂的故事,这个故事叙事简洁,线索明朗,戏剧冲突精练,四折的关目“走雨奇逢、遇父拆莺、拜月祈祷、夫妻团圆”,都经过精心剪裁。而南戏《拜月亭》的作者施惠则把一部四折的杂剧扩展为40出的长篇巨制,他在承袭关剧优点基础上,舒卷自如、变化多端地展开情节、编排与穿插故事。具体地讲,在情节安排上,南戏的丰富之处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第一,南戏的丰富是在背景描写方面的丰富之处。《拜月亭》杂剧和南戏都以13世纪初蒙古军与金朝的战争为背景,但与杂剧相比,南戏背景描写更为广阔深入,在南戏《拜月亭》剧本写了金朝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的斗争,以及蒙古军的进与退都在剧中有所表现。南戏《拜月亭》作者施惠通过重大事变,让上自朝廷大臣、官宦家眷,下至普通家庭兄妹以及小店主人、小二等社会各阶层人物一一在舞台上显现,从而使这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二,南戏《拜月亭》的丰富是在抒情场面的丰富之处。杂剧《拜月亭》共4折,作者关汉卿抒情场面集中安排在第三折“拜月”中,是置于全剧的高峰;而南戏《拜月亭》作者施惠设置了一系列诸如“走雨”、“悲遇”、“伤春”、“拜月”等抒情场面,使剧本全剧的抒情性更为细腻强烈。第三,南戏《拜月亭》的丰富之处是在成亲场面和大团圆的处理上。杂剧《拜月亭》对王瑞兰与蒋世隆成亲的过程并无交代,南戏《拜月亭》则详尽描写了二人成亲的前后经过,更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杂剧《拜月亭》在大团圆中写蒋世隆中状元后接尚书府丝鞭,王瑞兰也屈从父命答应改嫁,后因二人相认得以团圆;南戏《拜月亭》则不同,剧中蒋、王二人都坚决拒绝再婚,后来经王父设宴,二人相见,才得以团圆。这样,南戏《拜月亭》中两位主人公的形象就更加完整。第四,南戏《拜月亭》的丰富之处是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这一丰富之处一方面体现在戏曲结构上,南戏精心组织了双生双旦的复线结构,这是戏曲结构上一个很大进步,具有开创意义;另一方面体现在戏曲语言上,南戏《拜月亭》语言继承和发展了杂剧本色语言的特点,语言平易、很少雕琢,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感人至深。如在王瑞兰母女逃难“走雨”情节中。关汉卿杂剧《拜月亭》第一折是这样的:分明是风雨催人辞故国,行一步一太息,两行愁泪脸边垂。一点雨间一行凑位泪,一阵风对一声长叶气。百忙里一步一撒,索与他一步一提。这一对纷鞋儿分不得帮和底,稠紧紧粘粳粳带着淤泥。而在南戏《拜月亭》第十三出《相泣路歧》中是这样描述的:老旦:迢迢路不知是哪里?前途去,安身何处?旦:一点点雨间着一行行姿位泪,一阵阵风对着一声声愁和气。合:云低,天色傍晚,子母命存亡,兀自尚未知。旦:粉鞋儿,分不得帮和底。一步步提,百忙里褪了跟儿。老旦:冒雨荡风,带水花泥。合:步难移,全没些气和力。在此处中,南戏《拜月亭》采用了杂剧《拜月亭》优美的语言,生动表现了这个娇弱女子不胜冒雨荡风的艰辛,南戏语言质朴明白而又有韵味,比杂剧更形象地展现了母女途穷的悲苦境遇。总之,《拜月亭》作为南戏发展中的一部代表作品,它取得的成就,应该说已经高过了杂剧《拜月亭》。《拜月亭》历经多年仍然被后世推崇,这与其典型的艺术特色是分不开的。《拜月亭》可以说是一部具备三个“始终”民族特色的戏曲作品。首先,《拜月亭》坚持“天人合一”的思想,它肯定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这种“中和之美”是我国美学的根本原则。在我国文化艺术中,大量作品都体现了融洽、完满、谐和、统一的基调,反映在戏曲艺术中就是浸透着乐观豁达精神气质的匀称、完美、圆满的整体结构。这种整体结构,是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产物。《拜月亭》就是这一特色的典型代表。其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儒家传统的美学原则,“至善至美”是其最高审美境界。《拜月亭》就是在这种传统文化基因中生长起来的古典戏曲,它必然以其自身的艺术方式来体现这种乐观自信、以柔克刚的民族文化心理。最后,我国戏曲艺术有着浓厚的民间传统。一般来说,艺术创作都是面向大众的,创作目的都是为了供人欣赏。戏剧演出从宋元以来就是一种商业行为,因此,观众的趣味和爱好也会制约并影响戏剧的创作。《拜月亭》一剧体现的大团圆喜庆色彩,作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便表现了一种对生存幸福的祈求,满足了人们精神世界崇尚和谐的要求。无论是杂剧《拜月亭》,还是南戏《拜月亭》都实现了这种大团圆的结局。正是《拜月亭》具备了古典戏曲中的三个“始终”民族特色,成为了这种特色的典范之作,它的成功与流传,使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戏曲模式为后世所推崇。另外,《拜月亭》广阔深入的背景描写对后世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比如《牡丹亭》的故事以南宋偏安江南,金兵南侵为背景,《长生殿》展现了唐代的历史事件,这些都得益于《拜月亭》所提供的成功范例。《拜月亭》从曲折最终走向团圆的艺术特点,不得不说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和瑰宝。《拜月亭》准确来说,应该是一部悲喜剧,它以抒情喜剧构成全剧基调,其风格风趣、诙谐、关目奇巧,曲文本色自然又时露机趣。南戏《拜月亭》在著名四大南戏中成就最高,对后来影响很大,甚至有学者将它与《西厢记》并提,称赞这两部作品达到了很高境界。可见,《拜月亭》所取得的思想成就和艺术魅力甚高。

上一篇:安徽省人才市场

下一篇:穿越到异界的神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