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最新政策
我国医疗卫生法律政策体系说明一、医政管理类 主要涉及医疗机构管理、医师与护理管理、血液管理等方面。 (一)医疗机构管理 医疗机构管理是医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医疗机构管理密切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包括《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 (二)医师与护理管理 与医师、护士等医务人员活动密切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和规章,如《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等。 (三)血液管理 与血液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包括:《血液制品管理条例》《血站管理法》等。还有规范献血的法律《献血法》等。二、医事服务和医疗广告管理 医事服务包括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防疫、接生、计划生育方面的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提供药品、医疗用具、病房住宿和伙食等的业务。相比药品和医疗用品的质量和安全,医疗服务更强调的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动态的诊疗活动和对患者提供的相关服务。 医疗服务管理关系着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关系着医疗卫生秩序的正常运转。因此,规范医疗服务活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十分必要。 涉及临床、放射诊疗、手术、处方、病历等多个医疗服务领域,医疗美容服务、戒毒医疗服务、健康体检等方面的内容。 如《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等。三、医疗事故处理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对医疗事故的处理包括医疗事故的预防及处置、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医疗事故的赔偿与处罚等几方面的内容。 如《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四、疾病控制 疾病控制是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主要包括对疾病的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的监测和防治、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等等。包括三个类: (一)卫生检疫,主要涉及国境、国内交通卫生检疫; (二)传染病防治、精神卫生,主要涉及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疫苗和预防接种的管理等等; (三)职业病防控,主要涉及职业病防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诊断等。02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 目前构成我国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依次是国务院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个层次的法规的关系是: 下位法规是对上位法规的细化。 如:部门发布的行政规章是《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具体实施细则。第一层级 行政法规(法规条例):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活动及其监督管理,均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二层级 部门规章(办法、规定、规则): 《医疗器械分类规则》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 《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管理办法》 《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 《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 《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考核办法》 《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国家对医疗器械的最新政策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器械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