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膏

时间:2024-06-24 21:58:56编辑:阿奇

痛经贴贴在什么地方好

  因为绝大多数的女性在贴痛经贴时,都会将痛经贴贴在自己的肚子上,不过也有的女性认为,痛经贴贴在肚子上是没有效果的,于是有的女性就会将痛经贴贴在自己的胃部。那么痛经贴贴在什么地方好呢? 痛经贴贴在什么地方好   月经痛,对于女性来讲,可能会影响备孕。那么,有没有副作用比较小的药,或者基本没有副作用的药?很多女性可能会选择痛经贴,但是买来之后基本都是乱贴,最终效果不明显。因此,痛经贴贴在哪个位置非常重要。   对于痛经贴贴在哪个位置,是有讲究的。首先,最好用热毛巾将皮肤擦干净,然后把痛经贴贴在神阙穴(肚脐正中)、阴交穴(肚脐下一寸,一般为一个手指的宽度)或者关元穴(肚脐下三寸)。如果是痛经比较严重的,最好在肚脐对应的背部腰阳关穴再加一贴,痛经贴一般的有效时间为24小时内。如下是痛经贴贴的位置图:   痛经贴主要是针对由女性寒湿凝滞、气血瘀塞、气机不畅所导致的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的产品,用于缓解月经时疼痛症状,。作用的原理是通过发出来的热量透过主要的穴位,对宫腔发挥通气血的功效。 月月安痛经贴   月月安痛经贴是一款用于培元固本,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的药物。   鉴于传统治疗中,反复服用口服药给女性身体造成的危害极大,为此,月月安痛经贴是依托河北中医药大学、石家庄药学院等科研院所的(科技部直属)5个工程中心,21个部局级重点实验室,4所直属附属医院以及基础医学院刘焕兰教授的中医博士点为研发中心,历经4年研制而成,自产品上市以来,畅销不衰,是治疗女性通经的最佳良方!   月月安痛经贴继承古代的医学成就,根据全新中药理论,充分发扬了“内病外治”的医学精华,运用微孔透氧技术梯度设计而成的发热体,靶径给药,远红外线、药物直达患部,使患处局部升温毛细血管扩张,加快血循环及组织新陈代谢,使疼痛症状得到缓解。从而达到消炎镇痛的效果。热疗、药疗、远红外三效合一作用于女性相关穴位,具有温经散寒,暖宫止痛的功效,使用半小时止痛,治愈率高达98%以上。

痛经贴应该贴在那个位置好

  痛经贴对于女性来说是在为熟悉不过的,有的人一旦痛经就会贴上痛经贴,因为这样可以有效缓解痛经,但是有的人也说到底痛经贴贴在哪个位置才是最好的。可能也有第一次使用的女性不太清楚,那么我们就来分享痛经贴应该贴在那个位置好? 痛经贴应该贴在那个位置好   对于痛经贴贴在哪个位置,是有讲究的。首先,最好用热毛巾将皮肤擦干净,然后把痛经贴贴在神阙穴(肚脐正中)、阴交穴(肚脐下一寸,一般为一个手指的宽度)或者关元穴(肚脐下三寸)。如果是痛经比较严重的,最好在肚脐对应的背部腰阳关穴再加一贴,痛经贴一般的有效时间为24小时内。这样能够充分发挥药效,作用范围针对暖巢周围,温和子宫。切记不可以覆盖住肚脐,还有就是记得在使用前用温水把肚脐部位和小腹清理干净,保持干燥的情况下隔着衣物使用,为了避免直接贴敷于皮肤引起烫伤。   正确的使用痛经贴能够有效缓解经期的不适感。准确的贴敷位置是发挥药效的关键,所以在使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还有一点在注意的是,痛经贴是密封包装的,撕开包装后就会开始发生物理反应,作为一次性用品,在撕开之后要尽快使用。   不同品牌的痛经贴,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也是不同,在选择贴痛经贴的时候,也要注意粘贴的位置,如果是选择磁灸痛经贴,需要贴在关元穴、三阴交穴,能够通过温热的刺激,远红外的辐射达到主要的作用;有些痛经贴是贴在神厥穴、阴交穴、关元穴等等,具有通畅气血化淤散寒的作用。 痛经贴有副作用吗   痛经贴主要是针对由女性寒湿凝滞、气血瘀塞、气机不畅所导致的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的产品,用于缓解月经时疼痛症状,。作用的原理是通过发出来的热量透过主要的穴位,对宫腔发挥通气血的功效。   在通常情况下并不会产生太大副作用,患者在使用痛经贴时,会对局部皮肤产生刺激。当患者长时间使用痛经贴,会使患者出现过敏现象,同时皮肤还会出现皮疹和瘙痒的情况,严重的患者皮肤上甚至会出现水泡。女性在痛经时可以使用痛经贴,但要注意不要长时间使用。但是对于高度体质过敏者、高热患者、疼痛局部皮肤有破损者,有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患者在长时间使用痛经贴后,容易对痛经贴产生依赖性,并使女性在下次痛经来临时感到更加的疼痛,从而造成患者对疼痛的抵抗能力下降,体质弱的患者在使用痛经贴时,容易造成患者皮肤上出现细菌感染的情况,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患者的皮肤上出现流脓的情况。

痛经中医辨证治疗

   痛经中医辨证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痛经的辨证分型以及中医药治疗疗效。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原理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124例痛经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然后根据辨证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结果124例患者中属于气滞血瘀型40例,寒湿凝滞型36例,气血虚弱型29例,湿热下注19例。   经过精心治疗,痊愈60例,显效38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79.03%。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痛经具有副作用少,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痛经;中医辨证;治疗   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来临前后及月经期出现小腹或/和腰部疼痛的临床症状,严重者痛及腰骶。   随月经周期而发作,发作期间还可伴有以下症状: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临床根据发病原因类型的不同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患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研究表明此种痛经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缓解或消失。   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1,2]。   祖国医学认为:妇女在经期及月经前后,生理上冲任的气血较平时变化急骤,此时若感病邪或潜在病因与气血相干,以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则“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   痛经多因情志所伤。   六淫为害,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3]。   中医称本病为“经行腹痛”。   有虚实之分,临床可分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湿热下注四个证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24例患者均为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门诊收治的痛经症患者,年龄17~47岁,平均(25.7±5.6)岁;病程1个月~13年。   其中原发性痛经120例,继发痛经4例。   1.2方法   1.2.1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患者主要表现为每于月经前一二天和/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胁乳房胀,心烦急躁易怒,胸闷,经量少或淋漓不畅,经色紫黯,可见凝血块,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2)寒湿凝滞:见者主要表现为经前数日和/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不鲜或夹污黑瘀块,质稀。   畏寒肢冷、胃脘痛、遇热痛减,恶心呕吐,白带多,舌苔白腻,脉沉紧。   (3)气血虚弱:患者主要表现为于月经经后一二天和/或经期小腹隐痛,经期多错后,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或面色不华或萎黄,或神疲倦怠,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   (4)湿热下注:患者主要表现为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疼痛;月经周期多提前,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平时小腹与腰骶部酸痛,经来疼痛加剧。   低热起伏,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濡数。   1.2.2治疗原则及用药   1.2.2.1气滞血瘀治疗原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成药:逍遥丸,由安徽仁和药业生产,国药准字Z34020490。   组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炒)、茯苓、炙甘草、薄荷。   每次9 g,每日2次口服。   中草药:当归10 g,赤芍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6 g,枳壳10 g,延胡10 g,五灵脂10 g,丹皮10 g,乌药10 g,香附10 g,甘草6 g等,水煎服,每日一剂。   1.2.2.2寒湿凝滞治疗原则: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治疗:调经丸,由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1020019,组方:麦门冬、制半夏、阿胶(蛤粉炒)、熟地黄、延胡索、香附、没药、益母草、艾叶炭、续断、黄芩、吴茱萸、牡丹皮(酒炒)、酒白芍、制川芎、肉佳、当归、炙甘草等,每次9 g,每日2~3次口服。   中草药:吴茱萸10 g,当归10 g,川芎10 g,益母草10 g,延胡10 g,川牛膝15 g,桂枝10 g,苍术10 g,茯苓10 g,香附15 g,干姜10 g,每日一剂水煎服。   1.2.2.3气血虚弱治疗原则: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治疗:乌鸡白凤丸,江西汇仁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Z36021216,每次9 g,每日1次口服。   中草药:熟地10 g,当归12 g,白芍10 g,川芎10 g,黄芪10 g,党参10 g,吴茱萸10 g,桂枝10 g,香附10 g,延胡12 g,甘草6 g。   1.2.2.4 湿热下注治疗原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治疗:妇科五淋丸,江西侨业制药生产,国药准字Z20003109,一次6 g,一日2次口服。   中草药:枳实10 g,赤芍15 g,柴胡10 g,丹参20 g,三七粉(冲服)2 g,车前子10 g,龙葵20 g,扁苔10 g,桃仁10 g。   明确诊断后,中医针对病因,分别采取活血化瘀,行气理气,温经散寒,除湿,益气补血,益肾养肝等方法治疗痛经,效果非常明显。   以上各证之药于月经前3~5天开始服至经期,每日1剂服2次,连服3~4个周期可获满意效果。   2结果   124例患者中属于气滞血瘀型40例,寒湿凝滞型36例,气血虚弱型29例,湿热下注19例。   经过精心治疗,痊愈60例,显效38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79.03%。   3 典型病例   吴××,女,37 岁,主诉月经期腹痛2 d来就诊,患者两年前人工流产后,每逢经期及经后出现腰骶疼痛,今月经来潮第二天,腰酸如折,小腹隐痛,月经量偏少,经色淡黯,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苔少,脉细弦。   诊断为气滞血瘀型痛经。   拟方:当归10 g,赤芍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6 g,枳壳10 g,延胡10 g,五灵脂10 g,丹皮10 g,乌药10 g,香附10 g,甘草6 g等,水煎服,每日一剂,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月后,痛经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   3讨论   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有“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的记载。   后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列有“月水来腹痛候”,并指出腹痛是因为“劳伤血气”或风冷客于胞络而“损冲任之脉”所引起。   宋代陈自明注重了情志致病因素,认为“忧思气郁而滞”,或“血结成块”因而形成了气滞血瘀,经行不畅,滞而作痛。   金•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从腹痛的时间上划分虚实,认为经将行而痛为气滞;临行时腰腹痛为郁滞,为瘀血;经后而痛为气血俱虚。   这种区分虚实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明•王肯堂的《胎产证治》中指出:经止腰腹痛为“血海空虚而气不收”引起。   对血虚腹痛的时间,病机作了进一步论述。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将痛经分为虚实两类。   实者有寒滞、血滞、气滞、热滞。   虚者有血虚、气虚。   总结临床中痛经“挟虚者多,全实者少”。   清•吴谦等所著《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明确腹痛在经前为气滞血瘀,而且气滞血者,则多胀痛,血滞气者,则多疼痛,为临床的用药侧重提供了理论基础。   痛经的证因脉治,一般根据月经的期、量、色、质,结合舌、脉及疼痛时间和性质,较易分辨寒热虚实。   但临床上有时错综复杂要根据不同的病证作出不同的分析,因在实践中痛经虚实寒热并兼,所以治疗上也要互相兼顾。   笔者认为,痛经发作,虽可分为各种不同证型,但在辨证的前提下,止痛仍为要务:第一用药宜偏温,因经血亦得温则行,通则不痛。   第二宜选既能理气化瘀又可止痛的药物可缓解子宫痉挛收缩的作用。   第三配合使用镇静安神药物。   痛经的患者往往心情紧张、恐惧,或对疼痛敏感,故安定心神亦显得非常必要[4,5]。   此外,痛经患者应注意少吃寒凉生冷或刺激性食物。   经期不宜游泳,涉水,淋雨,起居生活应用常度。   《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   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   有滞无滞,于此可察。   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   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历代医家为研究痛经奠下了理论基础,但还有待于我们后人的进一步探索、研究、进取。   综上,痛经中医治疗的关键在于临床辨证,辨证确诊后,拟定治疗方法,并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灵活加减,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孔双芝. 中医治疗痛经辨证分型探讨[J].邯郸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0,14(5):411-412.   [2]刘弘. 关于痛经辨证分型的专家问卷分析[J].中医杂志,2008,49(11):743-744.   [3]赵莺,欧阳利民,曾凤. 原发性痛经辨证分型与脉图参数相关性分析.山东中医杂志,2007,26(11):743-744.   [4]孙秋颖. 浅谈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医药应用,2010,4(5):100-101.   [5]谢威,谢亚莉.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进展[J].实用中医杂志,2008,24(11):748-749.

治疗痛经的药方

@赤脚 老师,我在看治疗痛经的方子,有女金丸,少腹逐瘀汤,调经丸,桂枝茯苓丸,温经汤,思路都是理气活血,温阳散寒,但是那么多种药,怎么分辨哪个更适合自己啊,我看了那么多药,全服符合我[捂脸]


调经丸:方中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生阿胶补血养血调经;以白术、茯苓、甘草、法半夏健脾益气胜湿;以艾炭、小茴香、吴茱萸暖宫散寒;用香附、陈皮行气解郁;用牡丹皮、没药、延胡索、益母草行瘀活血;以断续补肾强腰;在大队温补药中,少用苦寒之黄芩、甘寒之麦冬以防温燥过甚伤阴,全方合用,温经散寒,调经止痛。


桂枝茯苓丸:中成药名。为理血剂,具有活血、化瘀、消症之功效。主治妇人宿有症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本方桂枝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茯苓益气养心,能利腰脐间血;丹皮、桃仁、芍药活血化瘀,芍药并能养血和营。以蜜为丸,取其缓消症积而不伤正。


女金丸,中成药名。为补益剂,具有益气养血,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症见月经提前、月经错后、月经量多、神疲乏力、行经腹痛。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症见月经提前、月经错后、月经量多、神疲乏力、行经腹痛。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生血;当归、阿胶、熟地补血;川芎行气活血止痛;陈皮、砂仁、香附理气;延胡索行气止痛;白芍缓急止痛;肉桂温里散寒止痛;没药、丹皮活血化瘀止痛;白芷养血调经止痛;藁本散寒止痛;白薇凉血;黄芩凉血止血;赤石脂、鹿角霜止血。诸药共奏调经养血,理气止痛之功。


膈下逐瘀汤:灵脂6克(炒) 当归9克 川芎6克 桃仁9克(研泥) 丹皮6克 赤芍6克 乌药6克 玄胡索3克 甘草9克 香附4.5克 红花9克 枳壳4.5克。各家论述 《医林改错注释》: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与逐瘀药同用,可使瘀血祛而不伤阴血;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桃仁、红花、灵脂破血逐瘀,以消积块;配香附、乌药、枳壳、元胡行气止痛;尤其川芎不仅养血活血,更能行血中之气,增强逐瘀之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气药物居多,使气帅血行,更好发挥其活血逐瘀,破症消结之力。


少腹逐瘀汤:组成:小茴香(炒)7粒 、干姜(炒)0.6克 、延胡索3克、 没药(研)6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蒲黄9克、 五灵脂(炒)6克。【主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小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血块,或崩或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者、或瘀血阻滞,久不受孕等证。为瘀血结于下焦少腹。下焦包括肝肾在内,由肝肾等脏功能失调,寒凝气滞,疏泄不畅,血瘀不适,结于少腹,故症见少腹积块作痛,或月经不调等杂病。治宜逐瘀活血、温阳理气为法。故方用小茴香、肉桂、干姜味辛而性温热,入肝肾而归脾,理气活血,温通血脉;当归、赤芍入肝,行瘀活血;蒲黄、五灵脂、川芎、元胡、没药入肝,活血理气,使气行则血活,气血活畅故能止痛。共成温逐少腹瘀血之剂。


上一篇:路有器

下一篇:qq头像非主流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