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阳为什么被称为圣人?
王阳明是中国两个半圣人里面其中之一,他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开创了”心学”。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简介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是圣人吗?
王阳明是圣人。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才高学邃,在哲学上曾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题,冲击了僵化的程朱理学,最终集“心学”之大成,开创了著名的“姚江学派”。因其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该学派为阳明学派。该学派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扩展资料: 王阳明的主要成就:一、军政方面: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二、思想方面: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百家讲坛爱上语文王崧舟第一集笔记是什么
百家讲坛爱上语文王崧舟第一集笔记是什么答:第一集《语文中的文化美》语文太重要了!语文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第一,对广大中小学学生来说,语文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第二,对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没有语文,我们可能寸步难行;第三,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语文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而语文本身又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结晶;第四,对每个中国人来说,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无论怎么说,我们都没有理由不爱语文。在我们的语文中,最中国、最有文化含量的当然是流传千年的经典;在流传千年的经典中,最美丽、最有魅力的当然是中国古典诗词。他们就是我们语文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什么是语文味
■张秀红 近段时间,不少语文教研工作者都在呼唤“让语文更语文”“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那么,?在不少教师的意识里,这个问题,似乎知道,又说不清楚。福建师范大学潘新知教授在《语文回望与沉思》中提到张志公先生文章里讲的一个小故事:在一所小学里,一年级。课文描写下雨前的情景,有一句说:“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老师叫孩子复述课文。有个孩子讲到这里时说:“乌云黑沉沉地要掉下来了。”老师说:“云彩能掉下来吗?”孩子回答说:“不能。”“书上是怎么说的?”“书上说压下来。”“体会一下压是什么样的感觉?”孩子们有所领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思维很活跃。潘先生接着说:你能想象当初我读到这里的感觉吗?那个天真的孩子复述课文,不是照原样说一遍,而将原作心灵化、生命化之后再“表现”出来:“乌云黑沉沉地要掉下来了。”“压下来”表现的是一种沉重感、可怕感,而“要掉下来”表达的是一种摇摇欲坠的动感。这是那么珍贵的孩子的独特体验和本真表达,这才是“文学化的复述”,比原作“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的成人话语,不知诗意了多少倍!这里,潘先生以他精深敏锐的语言辨析力和鉴赏力以及专业精神,让我们体会到课堂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味、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味。当然,语文味不仅是语言词句的感受、品味和欣赏。一位老师教李清照的《如梦令》。她先是跟孩子们从本单元学过的古典小说聊到诗词,聊到词与诗的区别(长短句、词牌名),再由五年级已学过的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引出《如梦令》。接着,让学生自读全词,要求读通。在指读时,她又巧妙地让学生指出多音字“兴”的不同读音,并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读懂词的意思,将词读“胖”。在交流汇报中,孩子们或用猜词法或用联系上下文法对“沉醉”“兴尽”“误入”作出自己的理解,充分感受了全词的大意。这时,她要求学生将词读“瘦”,即用词中的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聪明的孩子们很快锁定了“沉醉”和“醉”,老师适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醉”字,接着问:“醉”体现在什么地方?学生有的答“不知归路”,有的答“误入藕花深处”,也有的答“兴尽晚回舟”。老师接着问:词人的“醉”仅仅是酒醉吗?学生略加思索后争着说:不是,词人还陶醉在美景中。老师在“酒”字下书“景”字,然后追问:是什么美景让作者醉了?于是,引出了溪亭日暮——凉亭、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引出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引出了藕花深处——碧叶、红花、花香、鱼影;引出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引出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引出了学生对词句声情并茂的朗读。在理解“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时,她让学生闭目倾听老师的朗读,问学生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富于想象的孩子们,纷纷说自己听到了清脆的鸟鸣声、哗哗的流水声、少女清脆的欢笑声和开心的嬉闹声,看到了鸥鹭纷飞、小舟并进、莲叶开合的热闹景象。于是,又引出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兴奋、豪迈、激情四溢的朗读。孩子们完全沉浸在欢乐、幸福、隽永的词的意境中,像喝茶,像听音乐。朗读、想象、引导让孩子们浸润在语言所描述的情景之中,领略诗意的美感,达到自由境界。这就是语文味吧。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的妙处;语文是文化载体,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中。这就是语文的学科特性,也就是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随着对语文学科特性认识的深入和准确把握,每个教师或许都有自己独到、深刻的体会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