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师与魔鬼

时间:2024-07-01 12:26:42编辑:阿奇

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特点

童年记忆:童年的不安全感导致了他通过电影来驱除心理阴影;伯格曼曾说“拍电影就是跃入自己童年的深渊”,他的童年成为创作时自己无意识的宝库。在伯格曼电影中,儿童总是生活在一个受折磨的天真世界中。童年主题贯穿了伯格曼的大部分作品。宗教主题:“我的一生一直在跟上帝的关系问题作斗争。”伯格曼的电影倾向于忽略社会问题,他的基本心态是存在主义和宗教怀疑论。伯格曼既怀疑上帝的存在,也不愿否认上帝的存在,这种矛盾表现在电影力就成了痛苦的追问,永远没有答案。性与爱:伯格曼电影大胆地讨论和表现性爱问题,但性爱只是隐喻,它的作用有两个,1、揭示人类对爱与交往的内在渴望;2、性是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象征。戏剧感:他的作品有明显的舞台剧特征;伯格曼对自己的艺术历程有一句形象的描述———“戏剧是妻子,电影是艳遇”,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他曾在戏剧舞台上创造过辉煌的“伯格曼时代”,而到了70年代后期,他又越来越憎恨商业对电影的“败坏”,终于在80年代初宣布息影又回归了戏剧,尽管他在电影界的影响超过了戏剧界,但在他心目中,电影无法取代戏剧的地位,在法罗岛安度晚年时他一直很高兴自己的事业是以戏剧为终点,碰到人们景仰他的电影作品时,他会很不屑地表示:“不要跟我谈电影,我看自己的作品都觉得很可笑!”梦与现实:梦和现实的交织构成他作品的一贯风格。爱的匮乏:在伯格曼看来,爱是唯一能够拯救人类的力量,但是爱的匮乏是人类在文明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沟通带来误解、交流遭遇嘲笑、语言编制谎言、责任产生虚伪……他的作品种往往都有一个残疾角色或垂死的人,这些眼前的残疾和即刻的垂危,都是人们内心疾病的外现,人们丧失了爱和被爱的能力,失去了信仰和方向。音乐:伯格曼还擅长在电影中用音乐传达驳杂的思想,他最喜欢巴赫的音乐,简洁而严整、单纯而又苍茫,能够传达出很多无法言说的思想。他甚至曾考虑放下手头的工作去专门研究巴赫音乐。着魔:伯格曼这样描述自己拍电影:“你们知道拍电影是怎么一回事么?每天奋力工作八个小时,就为了三分钟的电影。在这八小时里,可能只有10到12分钟,如果你走运的话,算得上是真正的创作。也许这都不会有。然后你得鼓足勇气迎接下一个八小时,祈祷这次你能获得真正的十分钟。为了找到有着真正创造力的这几分钟,拍摄现场的每个人每件东西都必须调整好。一定要让自己和演员进入一种着魔的状态……”

伯格曼及其作品

伯格曼是瑞典电影界的代表⼈物,他曾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奖 。伯格曼有着⼤量舞台剧的创作经历 ,钟情于特写、固定镜头和⼈物内⼼独⽩ ,通过独特的叙事⽅式 ,以⼈物内⼼深处的⽭盾冲突推动情节,捕捉⼈物情绪的细腻变化 ,从而展现梦境、现实、幻觉交替展现 。伯格曼被称作为“银幕上的哲学家” ,作为瑞典电影宗教元素的虔诚信徒 ,伯格曼开创了现代主义哲理电影的先河,其理念贯穿着数代⼈对于寻求⼼灵解脱的思索。



伯格曼之所以被称为“银幕上的哲学家”是因为在创作过程中,他有意识的加入了叙事的意识流特色以及哲思的表达,在他的代表作《野草莓》和《第七封印》中鲜明的展现其艺术风格:



一、意识流叙事的运用



意识流叙事注重对心理领域的探索,将人物的回忆、记忆、想象、潜意识活动搬上银幕,以一年拼贴的方式,展现叙事。从而展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景观。在伯格曼的《野草莓》中,主要讲述了⽼教授伊萨克回⺟校领奖的过程所发⽣的故事,它的成功之处 在于通过梦境把现 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距离拉近,以旅途为明线,以主⼈公寻找内⼼的归宿为暗线。 通过四层梦境来串联整个故事,伯格曼通过展现主⼈公的内⼼世界和现实⽣活之间的错位创造了亦真 亦幻的艺术效果,运⽤独特的艺术⼿法将⾃⼰的内 ⼼世界展现在了观众⾯前,并实现了⾃我精神的救赎。



二、银幕中的哲思



伯格曼将镜头对准生存、死亡、爱情和人性,将现实生活的哲学思考融入电影作品之中,这让影片在思索现代人对与寻求心灵解脱上有了更加深刻的哲学色彩,深刻的展现生存哲思的运维,探索人类灵魂精神生活。例如《第七封印》,该影片是英格玛·伯格曼最后⼀部讲述宗教与信仰的作品,⽚中骑⼠与象征死亡、身披裹⼫布的⼈形对弈的镜头堪称经典,这部⻛格神秘诡异的影⽚虽然看起来有些晦涩,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影⽚表现的不仅是死亡,更多的是信仰。导演从很多⽅⾯讲述了信仰,如⼀直贯穿于影⽚始终的约夫、⽶亚夫妇,约夫是⼀个单纯可爱的⼈,他热爱⽣命,坚持⾃⼰的信仰,约夫的形象也体现了导演英格玛。

瑞典电影对电影语言的大胆探索和革新对自然景观使用观念和技巧等使得瑞典电影在国际上获得了极大的影响力,而正是伯格曼凭借意识流叙事、银幕上的哲思赋予了瑞典电影极高的艺术加之和人文色彩,在瑞典电影史以及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一篇:迷你电脑

下一篇:北京网络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