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天下

时间:2024-07-08 05:47:56编辑:阿奇

如何理解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此句的释义:要以正大光明的方法安邦定国,要出奇制胜、灵活用兵,要不扰民、不折腾百姓,从而享有太平天下。通俗的来说就是用正义的方法处理国事,而不是歪门邪道。用计谋来作战,以不给百姓添麻烦来夺取天下。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要靠依法治国,用奇法来带兵,以德服天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清静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这不仅是治国的道理,也是作为为人处世的借鉴。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用智慧,出“奇招”来解决,但正常的时候,或者要作正大之事的时候,事业也保持一种正常的常态,就像老子曾经说过的“企者不立”一样,归于自然之道,方是天下归仁之时。用在现今社会就是作为领导要处理好每个人的安全问题,善于任用有才华之人。扩展资料: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此句出自《老子·五十七章》。《老子·五十七章》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译文: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下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create_time]2019-08-11 17:34:57[/create_time]2015-04-04 23:06:25[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32[alue_good]汪小东最怀熏[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4482c35.k8_d7qPcVGKW0Z7gS5UBtg.jpg?time=4924&tieba_portrait_time=4924[avatar]醉心答题,欢迎关注[slogan]热情,周到,大方![intro]26660[view_count]

如何运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这一思想的?

“奇”、“正”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一对极为重要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对范畴的内容都有所变化和发展。在老子这里,还没有把“正”范畴运用到“用兵”方面,而是作为“治国”,即政治范畴看待的。运用“奇”、“正”的范畴,把“用兵”和“治国”在方法上的不同作了区别,体现了他对军事活动和政治活动不同特点的认识。同时,老子看到了“奇”、“正”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提出了“正复为奇”的命题。尽管老子对“奇”、“正”范畴的基本内容,以及如何“以奇用兵”还没有作出具体的解释,但他提出“奇”、“正”范畴和“正复为奇”的命题,这对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充实与发展是具有深远影响的。

[create_time]2019-12-27 20:58:02[/create_time]2020-01-11 20:45:3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漫阅科技[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29381f30e924b899d95cd2de60061d950b7bf6f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800,h_450,limit_1/quality,q_85[avatar]精品内容集合多媒体阅读方式于一体[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43[view_count]

运筹帷幄是古代用来形容谁的?

是形容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的

出 处 《史记 太史公自序》:“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语出《史记·高祖本纪》。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人不用,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create_time]2013-12-11 11:57:37[/create_time]2013-12-24 19:30:21[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14[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34[view_count]

淮阴侯韩信一生高傲,又生有反骨,最后却被刘邦收拾得服服帖帖,为什么?

韩信,西汉的开国功臣被后世称为兵仙,被刘邦评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对于他,后世俗语曾有云:“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那精通兵法,用兵如神,一生高傲,自视甚高的他,为何独独被刘邦收拾得服服帖帖呢?主要原因如下,韩信虽然出身低微,但是为人心高气傲,极度渴望受到重视,刘邦给足了他尊重;刘邦手下有萧何,而萧何至于韩信来说有知遇之恩,从报恩的角度出发,他也甘心受刘邦驱使;在刘邦身上韩信能看到功成封王的希望,一向胸有抱负的他,自然会选择留在刘邦汉营,听从刘邦命令。韩信虽然出身低微,但是为人心高气傲,极度渴望受到重视,刘邦给足了他尊重在投奔刘邦之前,韩信曾在项羽的楚营中效力三年有余,期间,虽然韩信自恃才华出众,但却一直得不到项羽的重用,更得不到重视,只能做一个小小的卫兵,根本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和余地,因此韩信心中一直忿忿不平。后来转投刘邦麾下,在萧何的建议之下,在对待韩信这件事上,刘邦采取与项羽完全相反的策略,在人前他给足了韩信面子,不但给韩信印玺,还给兵权,又封坛拜将,那些古代重用将领的斋戒、设坛场、沐浴焚香的礼节一项不少,仪式感十足,极大满足了韩信内心深处渴望被重用和被尊重的自尊心。刘邦手下有萧何,而萧何至于韩信来说有知遇之恩,从报恩的角度出发,他也甘心受刘邦驱使萧何之于韩信来说就是他的伯乐,若不是有萧何的举荐,若不是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就不会有后来的淮阴侯韩信,更不会有后世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所以完全可以说是萧何发掘了韩信,成全了韩信。萧何在刘邦还在沛县担任亭长时两人就已经相识,并且关系十分密切,作为当时的沛县二把手,萧何也十分看重刘邦,无论他做什么事都会帮上一把,再辗转一路的南征北战两人情谊更为深厚,这些韩信自然看在眼中,因此,即使是从报恩的角度去看,他都会甘愿受刘邦驱使。在刘邦身上韩信能看到功成封王的希望,一向胸有抱负的他,自然会选择留在刘邦汉营韩信在项羽的楚营之中待过三年时间,对于项羽的为人十分清楚,故而在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项羽和为人处处小心谨慎,四处招贤纳士胸有沟壑的刘邦之间,他自然会选择刘邦,毕竟在他看来后者更能满足自己功成之后封王封侯的野心和抱负。既然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满足自己的野心,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刘邦麾下为其效力又如何呢?综上,御人之数,在于投其所好,刘邦知道韩信需要满足自尊信、兵权,他全部都给,自然能将韩信治得服服帖帖。再者,韩信之所以能被刘邦治得服服帖帖,又何尝不是为实现自己封侯拜王的付出呢?毕竟凡事有舍才能有得。

[create_time]2022-10-08 21:54:27[/create_time]2022-09-08 12:44:05[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0[alue_good]南叔街拍[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1707848597,302481018&fm=3012&app=3012&autime=1698331404&size=b200,20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38[view_count]

刘邦筑坛拜将,拜淮阴侯韩信为大将,为何没把兵权立即交给韩信?

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因宰相的引荐,拜时为治粟都尉的韩信为将军,为了更好地拜韩信为将,刘邦确实下了一番时间: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典礼尽管庄重,但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以后,刘邦并没有把兵权马上交给韩信,这是为什么?为何韩信没领兵权却都没有再跑呢?刘邦不交兵权是有缘故的。由于他刘邦是君主,而军队是他的武器装备,韩信虽为将军,但也是军队的一分子,也是他刘邦手上的武器装备,因此 刘邦并不愿把作为武器装备的军队交给作为武器装备一部分的韩信,它是非常容易想起的。更何况,自举事那一天起,刘邦自始至终都亲冒箭矢,作战在战事的盟军,这既是由于刘邦统兵工作能力极强,也是由于刘邦善于统兵,而刘邦拜韩信为将军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以功名利禄来吸引作为高端人才的韩信,并并不是为了更好地把军队拱手让人,自身留到后才享福报。换句话说,刘邦原本就很能打,彻底没有必需由于寻找一个更能打的大将,就把军队所有交出来,对吧?假如将来的某一天,必须分兵,刘邦当然便会把一部分军队交给韩信,实际上,刘邦之后也是那么做得: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埋伏的军队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另一方面,刘邦的确了解韩信有才气,但并不确定性韩信亲到竞技场的实际效果会怎样,因此 刘邦不太可能随便地把兵权立即交给韩信。韩信不跑也是有缘故的。韩信的理想并并不是像某些人想的那般,到竞技场上来能打胜仗,完成人生理想。韩信的理想实际上是,根据在竞技场上能打胜仗,来完成封王乃至称王的大福大贵。而刘邦的筑坛拜将,立即就要韩信从一个治粟都尉做飞机场上来,上到大元帅的部位,这相当于提早预借了名与利给韩信,韩信为何也要跑呢?换到其他地区,韩信得一步步地爬,依靠军功,像曹参、周勃、灌婴等,一步步往上爬吧?但在汉王刘邦这儿,韩信居然提早预借了名和利,一步到位,立刻就拥有自身日思夜想的两种物品。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十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韩信在刘邦这儿获得了自身日思夜想的两种物品,为何也要跑?跑到其他地区去,能成为将军吗?能成为上将军吗?不太可能的,人到某一集团公司中把官保证一定的部位,就无法到其他集团公司中立足于了,除开自己做生意,只有做千年老二上千年老三,韩信就这样,一个上将军印就把韩信给锁定了,它是刘邦和萧何最大明的地区,也是韩信万般无奈的地区。

[create_time]2021-05-04 09:59:37[/create_time]2021-05-17 14:29:52[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0[alue_good]狂灵在了解社会[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748023042,2722345959&fm=3012&app=3012&autime=1689681218&size=b200,20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8[view_count]

背水一战的故事是什么?

楚汉相争时,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一万二千人马。为打败赵军,将一万人驻扎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二十万大军向河边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潜伏的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前后夹击大败。扩展资料:背水一战,汉语成语,拼音是bèi shuǐ yī zhàn,意思是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翻译: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

[create_time]2022-12-24 03:15:50[/create_time]2023-01-06 09:18:0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教育小百科达人[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2556c2b9d6a56ccebb564972ffe5c254.jpeg[avatar]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slogan]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intro]3139[view_count]

背水一战讲什么故事

1、主人公是韩信。韩信(约前231年-前196年),泗水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说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兵家四圣之一,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2、背水一战讲什么故事(1)《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数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赵国。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2)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3)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绵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4)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全军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5)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6)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create_time]2023-01-03 18:03:58[/create_time]2023-01-18 18:03:5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懂视生活[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e17a3a85698db9363bc99b07e5edad05.jpeg[avatar]百度认证:湖南福仁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6[view_count]

《道德经》第57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道德经》第57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


以正道治国,以奇巧用兵,以无为治理天下。

我怎么知道这个道理的呢?

是根据以下现象:

天下禁忌越多,百姓越贫穷;

百姓手中利器越多,国家越混乱;

人心中伎俩智巧越多,邪恶怪事越容易滋生;

政令越昭彰,盗贼越多。

所以圣人说:

“我无为,人民便自然变得顺化;

我喜欢清静,人民自然会走上正道;

我不多事,百姓自然富足。

我无欲,民心自然变得淳朴。”

【解读】

本章中,老子再次强调自然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的道理。所谓越问越多,越治越乱,问题的出现正因多事有为所致,顺其自然,让万物自治,反而不会出现问题。老子所说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正是看到了事物的这种相反相成的道理,而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智慧。由物理而生此智慧,更说明天下万物自然而生,自生自灭的道理,并不能相强,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心得】

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问题的出现,不是因为客观事物,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所以,出了问题,最好的办法反是求诸于己身,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想战胜别人,先战胜自己。而要战胜自己,则首先要从内心改变自己,让心回归本初之虚静,回归无欲无知无我无事无物之境界,如此才能无扰,从而获得定力智慧。

【反思】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禁令的作用,往往是鼓励人去违反的,你觉得呢?

当你培养自己或孩子自律时,你是否设置了太多禁令?(对自己狠,禁令较多)

这些禁令是否符合道?(符合)

如何才能以正治国呢?(无为无欲)


[create_time]2022-06-30 22:58:59[/create_time]2022-07-10 16:43:4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得书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b189bac.0_-p-DmjI7RYdCR_8LSsvQ.jpg?time=690&tieba_portrait_time=690[avatar]TA获得超过847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9[view_count]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正:简单平易的方法,即“清静无为”之道。奇:出奇诡秘的计谋。


忌讳:禁忌,限令,法令。利器:权谋。伎巧:技巧智慧。奇物:邪恶之事。

滋:越,更加。彰:明白,彰显。自化:自我化有,自然变得顺化。

无事:即不去用政令,战争骚扰百姓。

治理国家要用简单平易的办法,只有在用兵时才用奇巧诡诈的方法,治理天下则应该尽力不去骚扰百姓。


我为什么知道这些呢?是根据这些现象:天下的禁忌法令越多,百姓越是无所适从,不能安心干活,愈发贫困;朝廷中大人物权谋越多,为政者勾心斗角,国家便会混乱昏庸;人的智谋机巧越多,邪恶的事就会层出不穷;法令过于严苛密集,百姓生活愈发困难,盗贼就会越来越多。

因此,圣人有言:“我无为而治,人民便会自然变得顺化;我喜欢清静,人民自然会端正思想和道德;我不去用政令和战争骚扰人民,人民便自然会幸福安康;我不放纵自己的欲望,人民便自然朴实淳厚。”

这是老子的政治观点,融入了他“道”的思想。老子先是指出,天下的禁忌越多,百姓的生活就会越困难,朝纲混乱,人性变得狡诈,邪恶的事就会层出不穷,法律严苛残酷,盗贼横生,这就是以“不正”治国引发的乱象。


那么要是以正治国又会是什么情况呢?统治者无为,百姓自然就会顺化,统治者喜欢清静,百姓不用指引,就能自己走上正道,统治者不多事,不用政令律法战争等骚扰百姓,百姓就自然会富足,统治者没有欲望,百姓也自然会淳朴忠厚。

这便是以正治国的好处,统治者不需要有什么作为,只要做好指引作用,成为一个好的表率,就会自然做到上行下效,天下太平。

有趣的是这一章还有老子的战争观点,那就是“以奇用兵”这一句。孙子的《孙子兵法》中也有“以正合,以奇胜”的观点。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乱世,正是一个天下失“道”的年代。虽然老子反对战争,但是为了最后的和平,偶尔的战争是必要的。

不然如何打败那些失道的诸侯国,将天下重新带回“正道”呢?

老子认为,虽然治国要“正”,但是战争相反,要有计谋、诡诈才能取得胜利。


[create_time]2022-07-24 09:20:21[/create_time]2022-08-03 13:16:5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我的草莓你的美Cf[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255271.Izhett0VwuV-JHZDwMKi9w.jpg?time=4782&tieba_portrait_time=4782[avatar]TA获得超过772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4[view_count]

以治国以什么治兵

此句的释义:要以正大光明的方法安邦定国,要出奇制胜、灵活用兵,要不扰民、不折腾百姓,从而享有太平天下。

通俗的来说就是用正义的方法处理国事,而不是歪门邪道。用计谋来作战,以不给百姓添麻烦来夺取天下。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要靠依法治国,用奇法来带兵,以德服天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清静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这不仅是治国的道理,也是作为为人处世的借鉴。

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用智慧,出“奇招”来解决,但正常的时候,或者要作正大之事的时候,事业也保持一种正常的常态,就像老子曾经说过的“企者不立”一样,归于自然之道,方是天下归仁之时。

用在现今社会就是作为领导要处理好每个人的安全问题,善于任用有才华之人。【摘要】
以治国以什么治兵【提问】
此句的释义:要以正大光明的方法安邦定国,要出奇制胜、灵活用兵,要不扰民、不折腾百姓,从而享有太平天下。

通俗的来说就是用正义的方法处理国事,而不是歪门邪道。用计谋来作战,以不给百姓添麻烦来夺取天下。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要靠依法治国,用奇法来带兵,以德服天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清静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这不仅是治国的道理,也是作为为人处世的借鉴。

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用智慧,出“奇招”来解决,但正常的时候,或者要作正大之事的时候,事业也保持一种正常的常态,就像老子曾经说过的“企者不立”一样,归于自然之道,方是天下归仁之时。

用在现今社会就是作为领导要处理好每个人的安全问题,善于任用有才华之人。【回答】


[create_time]2022-04-05 15:11:53[/create_time]2022-04-20 15:09:3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孤城旧梦a5[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48810f0.AZn6P_6bdjrfjMu8qjOdng.jpg?time=12488&tieba_portrait_time=12488[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46[view_count]

如何理解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清静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陈鼓应)这不仅是治国的道理,也是作为为人处世的借鉴。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用智慧,出“奇招”来解决,但正常的时候,或者要作正大之事的时候,事业也保持一种正常的常态,就像老子曾经说过的“企者不立”一样,归于自然之道,方是天下归仁之时。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五十七章》

[create_time]2015-12-06 23:08:26[/create_time]2015-04-20 17:15:1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乾雨华40[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2455320.Kf-oH4Y3EpIgjJlr1Dlqbg.jpg?time=3538&tieba_portrait_time=3538[avatar]TA获得超过55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4[view_count]

上一篇:小公子

下一篇:倪萍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