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风暴》里的王政,是如何沦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的呢?
电视剧《扫黑风暴》里孙兴嫉妒林浩分了贺芸的母爱。而贺芸对于孙兴这个儿子是又恨又爱。随着剧情的更新,除了贺芸之外,高明远与郑毅红还寻着一位更大的保护伞,这个人比贺芸职位更高,此人就是王政。王政这个内敛话不多,而且在剧中的镜头并不多,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大家对他是内鬼,大保护伞感到很惊讶。那么这样一个人物是如何沦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的呢?在他被抓之时曾经有个讲话,这话语间便能看出这个人物的心态。他初到绿藤之时有人说他是一介书生,单枪匹马难成事。也有人质疑他太过理想主义。而他把这些话全记在了心里,他想要用自己的所谓理想主义去回复那些对于他的质疑之声。可见这个人是自负间又有些自卑,他似乎所作所为皆是为了让质疑他的人证明。但是他的心中却没有百姓。这恰恰让他急功近利,所以才让高明远有了可乘之机。同样的他一样是贪财,一介书生,是的他确实如此。书生爱美人,看麦佳就知道了,高明远投其所好,让王政为自己所用。王政想要迅速证明自己的优秀,高明远手中有钱,所以两个成为了合作对象。两个相互勾结,高明远的项目让王政的虚荣得到满足,而高明远则从他的手中获得更大的项目。渐渐的这个绿藤更大的保护伞就产生了。中央督导组来到绿藤市,发现了这里藏着巨大的秘密,在查案的过程中,发现总是遇到阻力。有时候就快看到答案了,结果一个不注意,立马回到了原点。如果坏人很纯粹,不管他们能力再大,都不可能逃过调查,遇到阻力的唯一原因是,有势力强大的人,一直在背后保护着这些不法分子。在《扫黑风暴》中,一共有5大保护伞,在看不见的地方,保护着绿藤市的黑恶势力。目前已经有3个人暴露出来,分别是贺芸、胡笑伟、董耀。董耀和胡笑伟是最明显的,一个直接跟高明远汇报情况,一个把孙兴当祖宗。胡笑伟之所以怕孙兴,连打他都不敢动手,就是因为他的上级贺芸。在节目组的第一张人际关系图中,并没有标出王政的名字,第二张却突然加上了。王政是中江省常务副省长,他的身份比其他几个更强大,连高明远都要讨好他。高明远培养了很久的麦佳,被他送给了王政,为的就是得到他的保护。而且在开除李成阳的通知书上,还签着他的名字,他必然是最大的幕后boss。还有一个就是赵立根,赵立根的身份,是中江省扫黑办主任,绿藤市的问题,应该由他来处理才对,可他并没有履行责任,所以他极有可能跟王政勾结。除了这5位保护伞外,绿藤市还有很多小人物,比如裴伟等重要人物,也在保护着这些黑恶势力。他们究竟是谁的人,目前还不清楚,但我们知道的是,很快就能有新的进展。结语:有的人变化,是因为有苦衷,可孙兴为什么就没有呢?母亲不疼爱,养父还是那样的人,他能变得这么坏,跟这些也有关系吧。
[create_time]2021-09-03 17:18:47[/create_time]2021-09-10 08:59:58[finished_time]12[reply_count]1[alue_good]北梦温染[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3664684091,1675741111&fm=3012&app=3012&autime=1689765088&size=b200,200[avatar]TA获得超过64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203[view_count]扫黑风暴王政角色介绍
王政由郑晓宁饰演,也是高明远背后的保护伞。2021《扫黑风暴》中人物王政在第一集中就有露面,与督导组在专车上进行会谈。屏幕上明确显示出王政的职位:中江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后面已经被督导组盯上的高明远,已经开始害怕自己的罪行即将败露出来。于是他就找了王政这个保护伞,并跟王政说如果自己出事了,恐怕王政也被牵连其中。而王政则对高明远说:“不可能,这事我去办,你去办你该办的事,把心放回肚子里,放心吧”。最后王政被督导组的人带走了,说明王政也将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高明远结局《扫黑风暴》高明远结局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高明远的判决书足足念了一分半,罪行累累,他自1988年以来所犯下的罪,可以用四个字“罄竹难书”来形容。以高明远为首的团伙,多年来犯案54起,导致6人死亡,30多人严重受伤。高明远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去年,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绑架罪,判处无期徒刑,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万元。这还不够,高明远犯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犯行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百五十万元;犯开设赌场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犯强迫交易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判非法倒卖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犯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犯窝藏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合并执行死刑。
[create_time]2021-09-30 14:35:39[/create_time]2021-10-13 00:00: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3[alue_good]娱乐众生相9[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8ed25277fb6ee31fb970e085d3d3044f.jpeg[avatar]市场营销[slogan]解答一些关于娱乐的问题![intro]20647[view_count]电视剧《扫黑风暴》王政级别是什么?
在电视剧《扫黑风暴》当中王政是高明远在绿藤最大的保护伞,王政的身份在大结局才揭露出来。王政藏的比较深,他的职位是正厅级,高明远所在的绿藤归属于中江省,而王政是中江省的省长,可见王政的身份地位有多么高。在电视剧播出了一段时间后,王政的原型人物并没有揭露出来,王政这个人物在剧中的所作所为让网友们十分痛恨。王政作为中江省的二把手,他不仅不为人民谋幸福,而是一直在用老百姓的血汗钱作为自己享受锦衣玉食的资本。高明远对王政的贿赂数额是王政做几辈子官都不会得到的,王政看到这些钱之后也向高明远屈服了,一直为高明远保驾护航,让高明远在绿藤横行霸道。高明远暗中谋害马帅,最后成功地把行政村的巨大工程抢在了手中,并且高明远和王政商量着如何分红行政村的项目。绿藤的烂尾楼把八通楼已经摆在那里将近五六年的时间了,一直没有人管,百姓们看到绿藤是如此腐败的时候,也对绿藤极为失望。当督导组来到绿藤后一直在宣传扫黑除恶,但是却没有百姓配合他们的工作,因为百姓们已经不相信的政府官员会为老百姓伸张正义了。当警察何勇公开把八通楼路拆毁的时候绿藤市的百姓们才觉得绿藤要变天了,并且极力的配合督导组的工作。在百姓的配合之下,有很多贪污的官员都已经落网了,最后王政在高明远被抓之后也被督导组查到了贪污的证据。
[create_time]2021-09-23 11:16:44[/create_time]2021-09-11 10:25:51[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9[alue_good]美食与服装分享[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92a6521982dde051c7eabd0407568483.jpeg[avatar]个推一些比较好吃且不贵的食品和好看的服装[slogan]个推一些比较好吃且不贵的食品和好看的服装[intro]7171[view_count]《扫黑风暴》:王政来之后几乎没有任何行动,剧中还有其他不合理的地方吗?
王政在专案组到来之后,几乎没有任何行动。唯一一次行动就是警告骆山河,这是其中一个不合理的地方,其实不合理的地方还有很多。薛梅如果知道督导组啥时候过高速,还不如直接去北京告状,我觉得去北京的风险比在高明远地盘上要低一些。还有就是薛梅的证据那么劲爆,怎么不发网上呢?督导组查不出薛梅有个女儿吗?第一集就有啊什么年代了?薛梅还玩当街拦车告状这种套路,领导出行都是警车开道,实行交通管制的,让你跑到路上拦车你是有多大的本事?证据还举在手上,啥年代了?直接拷个U盘或者干脆发E-mail不香吗?还有,凶手怎么就能准确预知被告会去告状,而且能准确地预知被告出现的时间和地点?这点我想不通,也许后面会交代吧,反正我是没想明白,事情都过去了很多年了,似乎没有必要监控她这么紧吧?在马路上杀人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到处是摄像头,可能绿藤市太穷了吧,还没有普及摄像头。李成阳和海哥不算涉黑吗?李成阳能给他官复原职我是没想到的,这是我对这剧观感的转折点,像闹着玩一样,何勇可以无条件信任他就已经不太合理了,到后面骆山河也无条件信任他,你在逗我?李成阳是不是也是中央派下来的啊?李成阳官复原职那新帅咋办?李成阳的职位和股份呢,从他拿回警服到27集,他都是新帅集团执行副总裁兼职警察。第二十五集陈建波这么大块头,就这么看着大江被杀,不合理啊!三对一的局面,刑凡+大江+陈建波vs杀手老宁,大江和陈建波还是道上混得,竟然被老宁反杀,问题就出在这个陈建波身上。陈建波又没被点穴,上去拿着椅子抡两下也行啊,哪有危急关头就这么傻看着的?这个人物出场那么老谋深算,结果搞了半天是个只会吃火锅的怂包,太拉垮了!
[create_time]2021-09-03 19:08:05[/create_time]2021-09-18 10:18:14[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4[alue_good]糖后葱轻甜0z[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6e807db.PQAdAS07ptNWBziesiYbdQ.jpg?time=8524&tieba_portrait_time=8524[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201[view_count]《孟子》两篇演讲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从五四运动开始打倒了“孔家店”,人们不再讲孔、孟,讲也是批判对象,把中国落后的原因不归罪于一言九鼎的皇帝和封建制度,而归罪于孔、孟,到了文化大革命更把孔子和林彪绑在一起批。谁还敢再谈孔子?“谈孔色变”。孔子是一个两千年前的历史人物,不谈就不谈吧,可是我们中国人,中华民族还有没有信仰?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今天有的人信仰佛教,有的人信仰基督教,这些都是外来的,不是我们民族本有的。而且在全国人口中信仰佛教、基督教的毕竟是少数,而且带有浓郁的功利色彩,它们不能代表我们民族精神。
现在中央台“百家讲坛”正在播放诸子。哪一子能代表我们民族精神?墨子的兼爱,不论是谁都一样爱?不。老庄的清静无为,不。法家的只认法,不认情?不。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仁义。圣人孔孟,以其超人的智慧“得我心之所同然”。人心都是一样的,人的本心是什么呢?是仁义。圣人掌握了他,也就是掌握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为我们创立了儒家学说。
我们民族的精神是“仁义”,是孔子首先提出来,创立了儒家思想。
现在中国在世界各国创建了140多个学院,这个学院叫什么名?叫孔子学院。为什么不叫别的名?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都不行。只能叫孔子学院,世界各国也点头。
讲孔孟思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是关乎树立我们民族精神的问题。圣人孔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历程,说明在这一阶段,已经悟到宇宙,人生最根本之理,已经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孔子还对曾子、子贡说过:“吾道一以贯之。”孔子悟到的理和贯串整个思想的“一”就是“仁”。不过“子罕实利与命与仁。”《论语》里共有109个“仁”。大部分是孔子说的。为什么还“罕言”呢?孔子说“仁”主要有两种意义,一是指人的品德一仁厚、仁慈,例如孔子说:“雍也仁而不佞。”(冉雍的为人,仁厚但不善于口才),另一意义是指人的本心、本质。《论语》里的“仁”,大都是仁厚、仁慈的意思,作人的本心,本质讲的很少。所以十大弟子之一的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说的“性与天道”就是“仁与命”。
宋朝理学家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解释的很好,他说:“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天命的义理微妙),仁之道大(总体宏大),皆夫子罕言也。”
孔子罕言仁,但弟子们,特别是接近孔子的弟子们都知道“仁”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都向老师问什么是“仁”。记在《论语》里的,就有六个人,愚笨的樊迟一个人就问了三次。
我们把孔子回答弟子们问仁的答案综合在一起看:
《论语》樊迟第一次问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仁者先从难的做起,不计较所获的多少。)
樊迟第二次问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第三次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在家里恭敬、规矩、办事情严肃认真,和人交往要忠实诚恳)
子贡问仁,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的一切顺利,同时也让别人一切顺利)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服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
冉雍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门办事如接待贵宾那么恭敬,传唤老百姓,如去承当重大的祭祀那么严肃。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加给别人)
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韧。”(仁者,他是不轻易说话的)
子张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哪五者?“恭宽信敏惠。”从回答看,孔子是因材施教但都没有谈到仁的本质,明末大儒冯少墟在《疑思录》中说:“《论语》一书,论工夫,不论本体(形而上);论见在,不论源头。盖欲学者由工夫以悟本体,由见在以觅源头耳。”
孔子是否知道仁的本质?当然知道。前面已经说了,孔子已把“仁”和“心”连在一起“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一再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的每句话,都像宝玉那样珍贵,贯串其中的是“仁”。
5月19日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诸子”,头一位就是孔子。(孔子、孟子是否属于“子”里面,有争论。我家有两套子书,一套有孔子的《论语》和《孟子》,一套就没有我认为“四书五经是经书,不属于子书。)
易中天教授讲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解释仁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自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对。但他没有说孔子把仁和人心连在一起,仁就是人的本心。孔子没有直接给“仁”下定义,实际上已暗示了“仁”是人的本心。孟子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他的“人性善”的思想。
孔子之后,曾子、子思很好地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也有发展,但有局限性。庄子说,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八派,各发展了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只有一百五十年后的孟子,在心性论、修养论、政治文化论三个方面全面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5月20日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了孟子。他开始就说“今天孔孟并称,我认为孟子的影响比孔子的《论语》大。”这是基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我认为孔子的影响是孟子不能相比的。孟子影响是强势人格自强不息,孔子教育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哪一个更重要?
一、心性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心性论的思想,又有开创意义。中国传统的人性论是“生之谓性”(生命的自然资质叫作性)说“生之谓性”,那么人性是什么样子就很难说了。告子说人性如湍水,荀子说人性恶。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另开了一个新领域一人性善。
没有把“仁”说成是性,因为孔子那个时候,人性问题还没有那么众人瞩目,但孔子把“仁”提出来了,而且境界那么高。过去有人讲“仁”,但从来没有人达到孔子那么高的境界。这就表明圣人孔子有创辟性的心灵。
到孟子出来,就从仁义礼智说“性”,把孔子说的“仁”,收到性里面来。这完全是合乎逻辑的。
孟子在《公孙丑章句上》第六章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比如,现在忽然看到一个小孩要跌到井里去了,无论谁都会有惊惧同情之心)孟子举的例子很有说服力。首先他说“乍见”(忽然看到,事实的发生是突如其来的,事先人们毫无心里准备,来不及考虑。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反应最直接、最真挚。当中很难渗入其他与此事无关的因素,可以说是本心当下的直接显露。
其次,说的是一个孺子(小孩),一个小孩抓到井边要掉到井里。谁见了都要动心。一个大人在井边,那感受就不一样了。
第三,孟子说这时你动心,不是因为你和小孩有什么关系,你和小孩的父母有什么关系。你的心是自然而纯洁的,没有利害得失的考虑。孟子说:孟子是怎样论恻隐之心的呢?他说:“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恻隐之心仁的开端,只是仁的一个开始,一个起点。人生来可以成为一个好人,但不就是一个好人。
孟子在“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之后,接着说:“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就是说,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都是人的本性。如果我们扪心自问,的确我们在恻隐之心之外,还有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是以他那创辟性的心灵,对孔子的理论做了很好的解说和发展,形成了儒学自己的理论系统,奠定了儒家内圣之学的基础。
孔孟的“性善论”,与世界伟大思想家对人性的论述,不谋而合。佛教惠能法师的《坛经》里大讲人的价值,大讲人的能动作用。他向人们宣称:“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身有之。”“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尽)在自性。”“一念修行,自身等佛。”还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佛教认为人心里有佛,和儒家的人性善的精神是一致的。
德国大思想家康德对人性的看法与儒家的人性理论是很接近的。康德认为:你只要是一个理性的存有,你就要有意志,要有意志的地方,你才有自由。意思就是:人是一个理性动物,所以人有意志自由。康德的意志自由是说人生来都是向善的。譬如你要破坏公物,自然就涌起一个思想:破坏公物是不道德的。譬如你对朋友撒了谎,自然就涌起一个思想:我骗朋友是不对的。这些自然涌起的思想,不是由于有外力,而是发自人的本性。正是因为有这“意志自由”,除少数人外,多数人能自觉改正错误,而不是愈隐愈深。
但是,孟子提出“性善论”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孟子》中的《告子篇上》就记下了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辩论。譬如告子说人性好比急流的水,从东边开了缺口,水就向东流;从西边开了缺口,水就向西流。告子的意思是说:人性的善恶在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孟子说:水的确可向东流也可向西流,但水的本性是向下流的。人性表面上有善有恶,但人的本性和水流向下一样,是向善的。
孟子的根本主张是“生之谓性”。(生命的自然资质叫做性)这是一条古训,是一个老传统。这一条古训模糊了人与禽兽的区别。你无论怎样讲究吃、穿、住,你还是个动物。人除了与禽兽相同的气质之性外。还有义理之性,具体说,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动物没有这四心。
因为人有四心,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人性善”应该是它的理论基础。
二、修养论
“人性善”,但是否人人都会成为好人呢?理论上可能,事实上不可能。因为人除了有道德心之外,还有受感性欲求所驱使的私欲。私欲极易接受周围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把道德心(本心)蒙蔽。所以,为了克服私欲,恢复本心的纯洁,必须加强修养。“修养论”是《孟子》中论述的第二个重点。
孔子给学者捐出进德修业的总纲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第六章)人之所以为人,在仁的觉醒。仁心虽与生俱来,但需要不断修养。
孟子认为,修养的关键是使受私欲蒙蔽的本心,重新呈现出本来的光辉。这就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章句上》第十一章)如何去找回这丢失的本心?关键不是在别人,而在自己。要主动自发地去寻找。“(人的善性)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章句上》第十五章)怎样思?要“反求诸己”。“反求诸己”就是要“自省”。自省什么?要反省:往日的过错产生的根源在哪里?什么才是我心中真正想要的?你自己会做出许多答案。要知道,最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在反省过程中,如果良心出来做主(而不是私欲做主),你就会醒悟到,自己良心的本愿是“仁”、“义”的概念。原来,仁义不是别的,不是外来的,就是自己良心的本性本愿。人若认请了自己,就能掌握住仁义;自己的言行,按良心的要求去做,就会合乎仁义,就是道德行为了。这叫做“自得”。“自得”就是根本的自觉,就是使仁义真正成为自己的性格。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离娄章句下》第十四章)
“自得”之后,也不是一劳永逸,还要面对环境,锻炼自己。对内,随时警惕自己的良心是否放失;对外,要积极面对现实,使自己的言行合乎仁义。一个人如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就会渐渐地在人格上显出其光辉来,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腾文公章句下》第二章)的大丈夫气概。
我们通常把心性论与修养论合称为内圣之学。在这里,孟子没有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孔孟思想与宋以后的程朱学派不同的地方。
三、政治文化
心性论的性善说,通过修养论得到证明。一个人既有仁心的自觉,就不能独善其身,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第三十章),进而通向国家、天下,通向文化传统,扩充到“万物皆备于我”(《尽心章句上》第四章),扩充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尽心章句上》第十三章)。这主是所谓的外王事业的开展与最后完成。
对外王事业的开展,孟子反对功利而主张仁义。《孟子》开宗明义第一章,当梁惠王问孟子:“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这就是为孟子的政治理论定下了基础。主张仁义的是王政,主张功利的是霸政,王霸之分的价值标准在义利之别。孟子始终认为,政治是人文化成,而不是权利统治。梁惠王、齐宣王、兵家、纵横家都曾显赫当时,他们也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实际只是杀人盈野、率兽食人罢了。
孟子立身于战国时代,首先要重建人性的尊严,肯定道德的价值,开发文化的理想。他在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仁政”思想。这一政治文化的外王开展,既是针对时代,同时也继承发扬了历史传统。
孟子外王理论的针对时代,一是以仁政王道责成梁惠王、齐宣王,以求一统天下,结束乱局;二是力辟扬、墨,驳斥许行,以求孔子之道大行于世。前者是政治,后者是文化,合在一起为政治文化的外王学。这是《孟子》论述的第三个重点。
孟子政治文化的理想,固然有来自人性的内在根据,但也继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圣王传统。如尧舜禹禅让、大禹治水、汤武革命、文王行王道、周公兼夷狄等,这些都是行仁政的最高典范。但是,圣王传统至周公而断,于是孔子作《春秋》,借用《诗经》蕴涵的褒善贬恶的大义,为外王事业建立了历史评价的标准(《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一章)。孟子给自己定的使命是“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腾文公章句下》第九章)。
[create_time]2017-11-26 20:41:38[/create_time]2008-12-22 20:59:2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2[alue_good]九十摄氏度[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3965df3.NErS4mnrWWPbUmgS-ZNYXg.jpg?time=2973&tieba_portrait_time=2973[avatar]TA获得超过475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782[view_count]
中国对待明治维心的态度
戊戌前中国人看明治维新
李鸿章与森有礼的辩论
1876年1月24日(即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前往保定直隶总督官邸,拜会了清政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主要就朝鲜局势问题进行会谈。席间在谈到明治维新时,两人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这场舌战反映了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以及向西方学习的-些看法。下面就是其中两段谈话的记录。两人见面,寒暄几句以后,李鸿章就问森有礼对中西学问的春法。森答:"西国所学十分有用,中国学问只有三分可取,其余系旧样,已无用了。"李:"日本西学有七分否?"森答:"五分尚没有。"李:"日本衣冠都变了,怎说没有五分?"郑永宁(日本使馆书记官):"这是外貌,其实实质尚未尽学会。"森:"敝国上下俱好,只学得现成器艺,没有像西国从自己心中想出出法儿的一个人。"两人又谈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一系列改革。李:"对于近来贵国所举,很为赞赏。独有对贵国改变旧有服装,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森;"其原因很简单,只需稍加解释。我国旧有的服制,正如阁下所见,宽阔爽快,极适于无事安逸之人,但对于多事勤劳之人则不完全合适,所以它能适应过去的情况,而于今日时势之下,甚感不便。今改旧制为新式,对我国裨益不少。"李:"衣服旧制体现对祖先遗志的追怀之一,其子孙应该珍重,万世保存才是。"森:"如果我国的祖先至今尚在的话,无疑也会做与我们同样的事情。距今一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看到贵国的服装优点就加以采用。不论何事,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是我国的好传统。"(李鸿章与森有礼问答节略)。李:"贵国祖先采用我国服装是最贤明的。我国的服装织造方便,用贵国原料即能制作。现今模仿欧服,要付出莫大的冗费。"森:"虽然如此,依我等观之,要比贵国的衣服精美而便利。像贵国头发长垂,鞋大且粗,不太适应我国人民,其他还有很多事不能适应。关于欧服,从不了解经济常识的人看来,虽费一点,但勤劳是富裕之基,怠慢是贫枯之原。正如阁下所知,我国旧服宽大但不方便,适应怠慢而不适应勤劳。然而我国不愿意怠慢致贫,而想要勤劳致富,所以舍旧就新。现在所费,将来可期得到无限报偿。"李:"话虽如此,阁下对贵国舍旧服仿欧俗,抛弃独立精神而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不感到羞耻吗?"森:"毫无可耻之处,我们还以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决不是受外力强迫的,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正如我国自古以来,对亚洲、美国和其他任何国家,只要发现其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李:"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变革,只是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才不得不采之外才不得不采之外国。"森;"凡是将来之事,谁也不能确定其好坏,正如贵国四百年前(指清军人关前)也没有人喜欢现在这种服制。"李:"这是我国国内的变革,决不是用欧俗。"森:"然而变革总是变革,特别是当时贵国强迫作这种变革,引起贵国人民的忌嫌。"
这一场唇**舌剑的论争,看起来似乎只是围绕着服装问题,实际上却暴露了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以及中国未来的改革的基本态度。他认为学习西方"军器、铁路、电信"之类是可取的,而对改变历法、服装等"祖宗成法",特别是变革政治制度,则坚决反对。(【梦史氏按】读者仔细看看李鸿章的话,他哪里说到日本的'变革政治制度'了?服饰难道是政治制度吗?)他不但以此批评日本明治维新,而且断然表示"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变革"。
早在1874年(同治十三年)12月10日,李鸿章在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就曾经谈到他对明治维新的看法。奏折写道:"该国近年改变旧制,藩民不服,访闻初颇小哄,久亦相安。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铁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从这份奏折可以看出,李鸿章从洋务派的立场出发,对日本明治维新后积极学习西方军事、工业技术以及借洋债、派遣留学生等项,还是表示赞赏的,并从中受到启发,鼓舞了他'进行洋务活动的决心。但是,李鸿章对于日本进行政治制度及历法服装等方面的变革,却不以为然,甚至明确表示反对,·并对日本欲由此"称雄东土",不无隐忧。
黄遵宪等人对明治维新深入考察
黄遵宪是首任驻日参赞官,1877年(光绪三年)随首任公使何如璋出使日本。他在日本的五年期间,广泛结交日本各方面人土,深入调查日本历史和现状,大量收集有关明治维新后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尤其是日本政治各机关各地方发布的各种公报、法令、统计表等第一手材料。他从1879年(光绪五年)开始,花了八年多功夫,直到1887年(光绪十三年)完成了《日本国志》这部巨著。全书共四十卷,五十万字。分为国统志、邻交志、天文志、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刑法志、学术志、礼俗志、物产志、工艺志等十二类。黄遵宪与顾厚馄不同,他研究日本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中国变法维新、独立富强的道路和方法。因此,他写《日本国志》的重点,是在研究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上。他在"凡例"中声明,"今所撰录皆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率涉西法,尤加详略,期适用也。"实际上也就是为中国维新变法提供借鉴。
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也有一个转变过程。据他自己说,当他1877年刚到日本时,"时值明治维新之始,百度草创,规模尚未大定,论者或谓日本外强中干……纷纭无定论."他所交往的又大多是些不满变法的旧学家,"微言刺讥,咨嗟叹息,充溢于吾耳."因此,黄遵宪对明治维新尚抱怀疑态度。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他逐渐改变了看法。他说:"及阅历日深,闻见之日拓,颇悉穷变通久之理,乃信其改从西法,革故取新,卓然能自树立。"……
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评价很高,他的"日本杂事诗"中专门有-首描写明治维新的诗,下面注曰:"明治元年,德川氏废,王政始复古,伟矣哉,中兴之功也。"他在《日本国志》里对明治维新的原因、动力、意义以及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改革措施都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他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在"霸政久窃,民心积厌,外侮纷乘,内讧交作"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黄遵宪指出:日本原来也和中国一样闭关自守,"直至坚船巨炮环伺于门,乃始如梦之方觉,醉之甫醒。"但是,日本能够举国上下,发奋图强,通过学习西方,变法维新,不但保持了独立地位,而且要与世界强国竞争,这难道不值得中国的爱国志士们深思吗?日本能做到的,中国为什么不能做呢?他特别强调那些维新志士的作用,认为"二三豪杰,遭时之变,因势利导,奋勉图功,率能定国是而固国本。"并歌颂他们一往不顾,视死如归,"真是何其烈也!"黄遵宪还具体介绍了明治维新后各项制度的改革,如官制、税制、币制、法制、兵制、学制的变化。他非常赞赏日本明治政府大力提倡"殖物产,兴商务"的政策,由国家资助民间商人开办工厂、轮船公司以及开矿、修铁路、办邮政,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他还倾向于兴民权、立宪法、开国会,并预言日本"十年之间必又开国会"。总之,黄遵宪的《日本国志》起到了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来指点中国革新变法道路的作用,给了中国知识分子很多新鲜的启迪。
甲午战争前中国人众说纷纭的明治维新观
……中国主张维新变法的人士几乎人人谈日本,个个推崇明治维新。除了前面介绍的黄遵宪外,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如郑观应、王韬、康有为等也竭力鼓吹仿效日本明治维新。
郑观应在著名的《盛世危言》一书中指出:"考日本东瀛一岛国耳,土产无多。年来效法泰西,力求振作。凡外来货物,悉令地方官竭力讲求,招商集股,设局制造。如有亏耗,设法弥补,一切章程,听商咱主,固能百废俱举。"
王韬在《搜园文录外篇》中也说:"日本海东之一小国耳,一旦勃然有志振兴,顿革平昔因循之弊。其国中一切制度,概法乎泰西,仿效取则,,唯恐其人之不深。数年之间,竟能自造船舶,自制**炮,练兵训士,开矿铸钱。并其冠棠文字、屋宇之制,无不改而从之。民间如有不愿从者,亦听焉。"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早在70年代末就已经读到日本书,开始了解日本明治维新之成效,并产生仰慕之心,主张翻译日本书籍,研究明治维新。据他自己回忆:"昔在圣明御极之时,琉球被灭之际,臣有乡人,商于日本,携示书目.臣托购求,且读且骇,知其变政之勇猛,而成效之已著也。臣在民间,募开书局以译之,人皆不信,事不克成。"1888年(光绪十四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第一次上书中说:"日本崎岖小岛,近者君臣变法兴治,十余年间,百废俱举,南灭琉球,北辟虾夷,欧洲大国,睨而不敢伺。"此后,他几乎每次上书都要鼓吹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在中国实行变法的主张。
然而,中国的官僚士大夫中间,轻视或反对日本明治维新的,也仍然大有人在.一些顽固守旧的儒生们,尚在那里百般讥笑日本的维新改革。如1885年(光绪十一年),一位"四明浮槎客"访问日本时,写了若干首"竹枝词"。词中挖苦日本学习西方:"国法纷纷日逐更,究依何国没权衡。昨天美法刚刚换,今又匆匆奉大英。"他指责日本改革是"暮令朝更,如同儿戏",还嘲笑日本变法"移风易俗太荒唐,正朔衣冠祖制亡。""文明开化说常夸,直是吴牛井底蛙。"另一个儒生易顺鼎,在《讨日本檄文》中谩骂日本学习西方维新改革,是"效冠服于他人,驴非驴,马非马。纪年僭称明治,实愈纵其**昏;改正妄号维新,且弥滋其污秽。"
1893年(光绪十九年)访问日本的黄庆澄曾对这种顽固守旧的认识加以批判。他指出日本明治维新"仿行新法,甚至改正朔,易服色",乃是"急急于新耳目振国气者","虽贻千万邦之讪议而不之顾"。他赞赏日本维新领导人"洞烛外情,知己知彼,甘以其国为孤注,而拼付一掷"。黄庆澄认为这才是"豪杰谋国,其深思远虑,非株守免园册子者所可与语。
黄庆澄访日时,曾在中国驻神户领事馆,与领事郑孝胥畅论日本明治维新。郑孝胥经过实地深入考察,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利弊得失,作了一番具体分析。他认为日本维新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发展了工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他说:"其自通商以来,特以劝工为重。人材拔于乡校,则各有专长;农商讲于学堂,则别立一部。集会社以厚贾人之力,则利权悉归;设赏牌以课杂艺之长,则游民益鲜。铁道周于国内,则呼应皆 通;巡捕遍于民间,则盗窃尽敛。其务营外饰,而府藏足支,实自取法欧人,而体段粗具。"但是他又指出:"利固验矣,害亦随之。"对于明治维新关于政治、法律方面的改革,郑孝胥仍有批评。他说:"租税太重,则民弗克堪也;刑法太轻,则下无所畏也。党会愈盛,则奸人得以煽其徒也;议院既开,则政府莫能安其位也。有练兵之名,而非常养之额,则士卒无固志也;为共主之说,而失可持之柄,则君上如具文也。"
以上这些著作、文章、奏折、诗词、议论,从各种角度,反映了甲午战争以前,中国知识分子形形色色的明治维新观。
甲午后维新派的明治维新观
中国维新派认为:要救中国,只有变法维新;而要维新,就要学习西方。既然日本向西方学习有效,成功地进行了明治维新,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向日本学习呢?为了救亡图存,变法自强,就只有卧薪尝胆,认真向昨天的敌人日本学习。因此,康有为终于明确地提出了"不妨以强敌为师资"的口号。
维新派还认为以日本为师是学习西方变法维新的一条捷径。康有为说:"籍其同文,因其变迹,规模易举,条理易详.比之采译欧文之万难,前无乡导之盲瞽,岂不相距万里哉?"他还做了形象生动的比喻:"譬如作室,欧美绘型,日本为匠,而我居之也。譬如耕田,欧美觅种灌溉,日本锄艾,而我食之也。"梁启超也主张充分利用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果:"泰西诸学之书,其精者日人已略译之矣。吾因其成功而用之,是吾以泰西为牛,日人为农夫,而吾坐而食之,费不千万金,而要书毕集矣。"因此他们乐观地相信只要学习日本,便可以事半功倍,后来居上。康有为曾对光绪皇帝当面宣传:"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
此外,以日本为师还有许多有利条件。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地理相近,交通方便,风俗相似,文字易懂。两国原来所处的社会性质、受西方冲击压迫的形势也差不多,''其守旧之政俗与我同,故更新之法,不能舍日本而有异道。"而且日本明治维新为时不久,易于模仿。相比之下,"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也难于效法。
中国维新派不仅主张学习日本,而且还主张与日本、英国结成联盟,共同对付俄国的扩张。(【梦史氏按】到了戊戌时,某些康有为周围人士,竟然提出与日本"合邦",也许他们动机良好,但是糊涂到引狼入室,真是让人不知说什么好。)
[create_time]2014-01-22 21:35:24[/create_time]2014-01-31 17:14:5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tyq199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0522fd9.UVqlTiHYgkjpxc4MEwAYmw.jpg?time=2948&tieba_portrait_time=2948[avatar]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slogan]哈哈哈:)[intro]659[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