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第二集

时间:2024-07-15 01:30:44编辑:阿奇

矛与盾是什么意思啊?

意思: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出处:先秦韩非的《矛与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扩展资料此文说的是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常用来讽刺那些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人(或现象)。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作者简介: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 难一》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寓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矛与盾

[create_time]2023-05-01 00:20:36[/create_time]2023-05-14 10:38:2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娱乐我知晓哟[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281c13b43ca420ff92d0332bfa855666.jpeg[avatar]专注各种娱乐,欢迎一起探讨[slogan]专注各种娱乐,欢迎一起探讨[intro]42[view_count]

矛与盾是什么意思?

释义: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出处: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韩非子 难一》中的《矛与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白话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赏析:《矛与盾》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常用来讽刺那些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人(或现象)。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作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关于法家学说的著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

[create_time]2022-12-21 22:18:40[/create_time]2023-01-04 15:51:4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我爱学习112[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164761072,572425246&fm=3012&app=3012&autime=1660578685&size=b200,200[avatar]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93[view_count]

矛与盾发明了坦克,什么与什么发明了什么,

1.1940年,美国的华德·爱肯制造出第一部新型的电脑,命名为“马克1号”。这电脑非常庞大,操作时还会发出巨大的声音,而且每秒钟仅能处理两个附加问题,但它毕竟是最早的电脑。
(2).一般来说,世界上第一部电脑,是1945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位教授-莫奇利和埃克特设计和研制出来的,其英文名字ENIAC(埃尼阿克),其实就是电子识字计算机。不过,在这之前,人们研究电脑已经很厂一段时间了.
2、1769年,法国人N.J.居纽(Cugnot)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三轮汽车。但人们一般都把1886年作为汽车元年,也有些学者把卡尔.苯茨制成第一辆三轮汽车之年(1885),视为汽车诞生年。苯茨和戴姆勒则被尊为汽车工业的鼻祖。
3、第一部真正可以称得上计算机的机器,则诞生于1946年的美国,毛琪利与爱克特发明的,名字叫做ENIAC。这部计算机使用真空管来处理讯号,所以体积庞大(占满一个房间)、耗电量高(使用时全镇的人都知道,因为家家户户的电灯都变暗了!),而且记忆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个字),但是,却已经是人类科技的一大进展。而我们通常把这种使用真空管的计算机称为第一代计算机。
4、“华生,快来帮帮我!”这是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赫赫有名的电话发明者——打给助手的求救电话,时间是1876年3月10日。作为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电话,它改变了世界。
他是在1876年2月14日在美国专利局申请电话专利权的。其实,就在他提出申请两小时之后,一个名叫E??格雷的人也申请了电话专利权。
5、1924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最原始的电视机,用电传输了图像。
美国RCA1939 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到1953 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 1954 年推出 RCA 彩色电视机。最佳答案
19世纪:
1888年,爱尔兰的兽医邓洛普,从医治牛胃气膨胀中得到启示,将自家花园用来浇水的橡胶管粘成圆形并打足气装在自行车上,这是充气轮胎的开端。充气轮胎是自行车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创举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行车的骑行性能,而且完善了自行车的使用功能。 从1791年到1888年,摩托车的始祖——自行车的发明和改进,经历了近100年中这些发明者的不懈奋斗。我们不得不为人类的发明创造所感动。

1886年英国的机械工程师斯塔利,从机械学、运动学的角度设计出了新的自行车样式,装上前叉和车闸,前后轮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并用钢管制成了菱形车架,还首次使用了橡胶车轮。斯塔利不仅改进了自行车的结构,还改制了许多生产 自行车部件用的机床,为自行车的大量生产和推广应用开辟了宽阔的道路,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自行车之父”。他所设计的自行车车型与今天自行车的样子已经基本一致了。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埃及人最早使用雨伞,早在公元前1200年,埃及(Egypt)的贵族们外出旅游时常常要奴隶(slave)为他们撑太阳伞(parasol)。罗马人用伞遮挡地中海地区的阳光。在中国,伞是公元前1000年由鲁班的妻子发明的,伞被称作“能移动的房屋”。

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1876年,定居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爱迪生等人在贝尔发明的基础上作了重要改进,使电话通讯很快风行全球的许多国家。1877年,美国建成第一座电话交换台。

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利用这种电磁波,意大利人马可尼制出了无线电通讯设备。1899年,马可尼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1901年,横越大西洋发报成功。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
20世纪:
激光技术:拓展科研新领域
1960年,梅曼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可实际应用的红宝石激光器。它标志着激光技术的诞生。
近年来,激光技术发展的速度十分惊人,应用的范围不断拓展,如激光保鲜、激光育种、激光医疗、激光美容等等,已成为科技人员研究的热门领域。
过去,人们还在为常温下蔬菜保鲜绞尽脑汁,现在激光已经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蔬菜远距离运输,装运前用激光扫描一次就够了,途中十天八天仍新鲜如常。原理很简单,激光能量大时就抑制了蔬菜生长。反之,其能量适合它的生长条件即可催生,所以激光育种又推广开了。用激光照射种子能够引起作物的性状发生变异,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汽车:载着时代向前奔驶
汽车改变了人类的整个交通状况,拥有汽车工业成了每一个强大工业国家的标志。
汽车走过这样一段历史:1771年,法国人居纽设计出蒸汽机三轮车;1860年,法国人雷诺制造出了以煤炭瓦斯为燃料的汽车发动机;1885年,德国人本茨和戴姆勒各自完成了装有高速汽油发动机的机车和装有二冲程汽油发动机的三轮汽车,并且成功企业化;1908年,美国人福特采用流水式生产线大量生产价格低、安全性能高、速度快的T型汽车。汽车的大众化由此开始;1912年,凯迪拉克公司推出电子打火启动车,使妇女也开始爱上汽车;1926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制造公司戴姆勒·本茨公司成立;1934年,第一辆前轮驱动汽车面世;1940年,大战令许多汽车制造商停产,欧洲车商开始转向生产军用车辆;50年代,德国沃尔沃的甲壳车轿车一经推出就成为最受欢迎的汽车;1970年到2000年,日本车在亚洲走俏,丰田、本田、三菱以及日产特高技术小型车入侵欧美市场,改写了欧美牌子垄断的局面。
实际上,汽车的发明使人类的机动性有了极大的提高,使20世纪人类的视野更加开阔,更追求自由。
手机:无线通讯的梦想
人类进行无线通讯的梦想是在1973年在美国纽约实现的。当时,这世界上第一台实用手机体积大,重达1.9 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大哥大”。26年后的今天,世界最小的手机也诞生了,它只有寻呼机那么大,也比第一代手机轻了不少。
卫星转播:使媒介传播零距离
1964年是人类通讯史上另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年夏天,全世界成千上万的观众通过电视第一次收看由卫星转播的日本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实况。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电视屏幕同时间观看千里之外发生的事,人们除了感叹奥运精彩壮观的开幕式和各种比赛外,更惊叹于科技的进步。这一切都归功于哈罗德·罗森发明的地球同步卫星。
国际互联网:另一种感情交流方式
1969年夏天,国际互联网的雏形在美国出现,它由四个电脑网站组成,一个在加州大学分校,另三个在内华达州。1972年,实验人员首次在实验网络上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这标志着国际互联网开始与通讯相结合。到了90年代,国际互联网开始转为商业用途。1995年网络发展到第一个高潮,这一年被称为国际互联网年。在电子商业浪潮的推动下,国际互联网在21世纪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更加深远。


[create_time]2013-10-29 16:54:53[/create_time]2013-11-13 12:51:35[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6[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81[view_count]

《盾矛》最新txt全集下载

盾矛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倾国小说网和您一起继续关注盾矛最新章节。龙飞狼与白狐就这样在火海中对峙着,但是有人突然打破了这种僵局。门突然被推开了,是爱丽斯!眼睛发红的白狐对着爱丽斯低吟一声,一只尾巴闪了一下,一道巨大的雷电便劈了过去,本已受伤的爱丽斯只看着青色的雷电劈向自己,脚却挪不动步子,但是一个白色的身影出现在她面前,是龙飞狼!雷电正中他的脊背,他轻轻的摸了摸爱丽斯惊诧的脸,说:“不是说过这次全交给我办吗?”接着龙飞狼高大的身躯便在爱丽斯面前倒下,风行披风被击穿了一个大洞,露出龙飞狼已焦黑的脊背,血色长刀摔落下地,发出清脆的响声……“不要啊!”一声尖利的女声在房中回响,爱丽斯马上拔出权杖,施展着圣光沐浴,但白狐却再次放出一道风刃飞向倒地的龙飞狼!龙飞狼模模糊糊的看见爱丽斯扑倒在自己身上,接着她的身躯猛的晃了一晃,血开始不断的流下,染红了她的白衣……龙飞狼之前的幻觉似乎重新苏醒,他晕晕乎乎的爬起来,口中喃喃自语:……

[create_time]2013-09-06 17:20:45[/create_time]2012-11-13 18:38:51[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leu84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8ccfbbb.Wna7PqunwrHTXR6g54uVFw.jpg?time=3711&tieba_portrait_time=3711[avatar]超过4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view_count]

矛与盾txt全集下载

矛与盾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因为连续劳累前天又一夜没睡恩熙终于病倒。其实上次她已经在路上晕倒虽然被送到医院但是后来也没有好好休息所以这次才会病得这么重。吃过药后躺在她沉沉地睡去。员工宿舍在三楼谋仲棠上楼的时候脚步很轻。到了三楼楼梯口有一道夹板门沿着楼梯隔了一面夹板墙打开门后面就是房间里面根本没有隔间靠墙的地方有一排床铺床板看起来很硬就像当兵的时候阿兵哥睡的通铺通铺对面是书桌书桌旁边还有一排衣柜另一道门后面就是厕所和浴室。因为房间对马路前方租给广告商窗户前面挡了一大块广告看板窗户拉门根本就打不开。这么大的房间只剩侧边一扇小窗户可以打开空气不太流通所以房间里面显得很沉闷。这里的居住环境之简陋简直让人无法想象。谋仲棠走进房间立刻看到恩熙躺在蜷曲着身体整个人包裹在厚重的棉被里看起来很瘦小。他无声妩息地走过去然后慢慢蹲下凝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有倦容眼底下有阴影长发凌乱地披散在枕头上看起来让人心……

[create_time]2013-09-06 21:54:31[/create_time]2012-10-14 17:08:08[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0[alue_good]NANPG115[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2b12dbb.fdYaRXTNRPXQ3OFJNsEOiA.jpg?time=3706&tieba_portrait_time=3706[avatar]超过4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61[view_count]

矛与盾文言文是几年级的课文

1. 小学课本里 矛与盾 一课的原文 你好~ 希望紫璇可以帮到你哦~ 下面就是原文啦: 楚国有一个卖盾和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这篇文章中,卖矛又卖盾的人说的前后矛盾的话是: 他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又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中心思想: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出自《韩非子·难一》。 ^-^ 加油~ 2. 小学课本里 矛与盾 一课的原文 你好~希望紫璇可以帮到你哦~下面就是原文啦:楚国有一个卖盾和卖矛的人。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这篇文章中,卖矛又卖盾的人说的前后矛盾的话是:他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又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中心思想: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出自《韩非子·难一》。 ^-^ 加油~。 3. 矛与盾(文言文)的译文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义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 “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 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 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韩非子·难势》 矛与盾》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一个人,眼看着自己脚上的鞋子从鞋帮到鞋底都已破旧,于是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 这个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长短尺寸,随手将小绳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门了。 一路上,他紧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来到集市。集市上热闹极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摆满了柜台。这个郑国人径直走到鞋铺前,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郑国人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他左挑右选,最后选中了一双自己觉得满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绳被搁在家里忘记带来。于是他放下鞋子赶紧回家去。他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忙忙赶往集市。尽管他快跑慢跑,还是花了差不多两个时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阳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他来到鞋铺,鞋铺也打烊了。他鞋没买成,低头瞧瞧自己脚上,原先那个鞋窟窿现在更大了。他十分沮丧。 有几个人围过来,知道情况后问他:“买鞋时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的。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人的脑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样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观实际,自以为是的人不也像这个揣着鞋尺码去替自己买鞋的人一样愚蠢可笑吗? 4. 六年级文言文《矛与盾》、《郑人买屡》的意思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究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du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dù),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白话文典故】 古时郑国有一个人想买一双鞋,就在家里把自己脚的大小量好了尺寸.他来到了集市上卖鞋的店铺里,看好了一双鞋,正准备买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量好的尺寸放在家里忘了带来了,就说忘了带尺寸,回家拿来尺寸再买,所以就往回走.旁边的人问他,你给自己买鞋,为啥不直接试试大小,非按原本的尺寸干啥?郑国的那人就说,我宁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适,脚却不一定准确.后来人们就用“郑人买履”来形容和讥笑那些不顾客观实际,搞教条主义的人. 矛与盾 《韩非子》 原文: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5. 文言文矛与盾的正文是什么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 楚国有着一个卖盾和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刺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注释: 1、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夸耀。 4、曰:说。 5、吾:我的。 6、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那个这里指卖矛和盾的那个人。 14、弗:不能。 15,之:语气作词。 中心思想: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出自《韩非子·难一》。 谢谢采纳! 6. 求《矛与盾》和《郑人买履》文言文的译文 《矛与盾》的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去.”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么样?”这个人被问得没话可说了. 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create_time]2022-11-15 11:39:13[/create_time]2022-11-24 07:34:1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顺心还婉顺的君子兰5882[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0715380.3wrHbS9twV35WJQ00PyivQ.jpg?time=8859&tieba_portrait_time=8859[avatar]TA获得超过464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0[view_count]

小学文言文:《矛与盾》阅读

【 #能力训练# 导语】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下面是 分享的小学文言文:《矛与盾》。欢迎阅读!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作者介绍】

  韩非子先秦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15、之:的。

  16、鬻(yù):卖.

  17、者:...的人

  18、莫:没有什么

  19、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朝代:先秦|作者:韩非

  作者介绍韩非朝代:先秦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注释】

  (1)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3)使:让。

  (4)必:一定,必须,总是。

  (5)南郭:复姓。

  (6)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7)请:请求,要求。

  (8)为:给,替。

  (9)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10)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廪:粮食。食:供养。

  (11)以:用,拿。

  (12)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或遂。

  (13)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14)逃:逃跑。

  (15)立:继承王位。

  (16)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闵通:悯)

  朝代:先秦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谓:对,告诉。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步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寡: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create_time]2023-02-22 15:56:42[/create_time]2023-03-05 12:53:1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种草代盐人艾艾[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ad45a0a.yxqJT7UABjL_D2j200DLzw.jpg?time=7284&tieba_portrait_time=7284[avatar]TA获得超过18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view_count]

《春》第三自然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3段是“春草图”运用了拟人和排比修辞手法。作用如下:(1)拟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写出了小草不期然时悄然而出的情景,表现出作者惊喜的感觉,赋予小草生命.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2)排比:坐着,躺着,赛几趟跑,踢几脚球.运用排比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写出了人们的欢乐,侧面烘托出小草的可爱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扩展资料:朱自清的散文《春》充满了叙不完的诗情、看不尽的画意。他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水乳交融在一起,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朱白清在这篇仅仅30个句子的简短散文中。运用了二十多处修辞手法,频率之高,令人惊诧。作品是以“春”贯穿全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组成,逐层深入、环环相扣。而作者正是以修辞格来作为《春》的“颜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那幅五彩缤纷的早春图。纵观全篇,《春》鲜明地表现出田园牧歌式的清新格调和欢快情绪。它是一曲赞歌,唱出了春的美妙旋律;它是一首热情的诗,抒发了对春的企盼和眷恋;它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展示出春的气息与魅力。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

[create_time]2019-09-21 20:21:43[/create_time]2012-11-11 22:52:02[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11[alue_good]教育小百科达人[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2556c2b9d6a56ccebb564972ffe5c254.jpeg[avatar]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slogan]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intro]11396[view_count]

《看云识天气》第6自然段第2,3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或是修辞手法

课文还运用了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具趣味性、更加生动形象,如“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等,这些句子中都用写人的词语写云,说得既具体又形象。而课文第一段中用比喻修辞手法写云的各种姿态的句子,又构成了一组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另外,在说明云上的光彩现象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时还引用了很多谚语,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这些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它反映了事物的一定的经验或道理,既简洁又通俗,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


[create_time]2009-11-24 19:29:58[/create_time]2009-12-04 19:51:30[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98[alue_good]菲诚必扰[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b7d170c.oSxU1M_gkPAWmjod-JZfeA.jpg?time=3054&tieba_portrait_time=3054[avatar]TA获得超过16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241[view_count]

《矛和盾》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这个故事在以后用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比喻人的言语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这个故事也说明在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会犯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发展。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就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告诫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该三思而后行。寓言故事简介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特别坚固,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又说他的矛特别锐利,随便用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这个人就说不出来话了。有时候说出的话语不要自相矛盾,做出的事情应该前后有逻辑性。

[create_time]2021-05-08 22:46:00[/create_time]2021-05-22 00:00:00[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3[alue_good]情感答疑王老师[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5e3041c958739ddeef54d8913a2308795093.jpeg[avatar]专注情感领域多年,擅长恋爱指导,情感分析,家庭问题,已经帮众多朋友走出困境![slogan]专注情感领域多年,擅长恋爱指导,情感分析,家庭问题,已经帮众多朋友走出困境![intro]4392[view_count]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的道理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道理是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自相矛盾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问的机旺争吵或冲突,前者更多的被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寓言故事:在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人既卖矛又卖盾。有一次他夸耀自己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什么东西也刺不破它。然后又夸耀自己的矛是世界上最锐利的,任何东西都能刺破。一个人让他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听了此话后,周围的人都笑了,这个楚国人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道理详述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车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create_time]2022-12-13 15:15:23[/create_time]2022-12-16 00:00: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情感小能手v[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0d7d03e.c3aOlOSgXCG3tvJseaezmw.jpg?time=1727&tieba_portrait_time=1727[avatar]TA获得超过62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99[view_count]

《矛与盾的》教学设计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重点指导“持”的读音。会写“矛、盾”等14个字,重点指导书写“矛、盾、集”。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最后一自然段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所引发出来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听写课题,检验昨天预习效果,指导书写“矛、盾、集”。 2、学生说《自相矛盾》的故事,明确矛和盾各有所长。 3、假如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于一体会怎样呢?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 1、同桌互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2、哪些字的读音特别要注意。 3、开火车读词语 4、指名读课文,评价正音。 5、默看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同桌交流,指名多个学生复述。) 6、这篇课文值得探讨的问题有哪些?(讨论筛选)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同桌互相提醒难写的字的笔画。 2、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进行全班交流。4、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解决: ①在坦克的身上能找到矛的盾的优点吗?(出示坦克) ②坦克和铁皮屋的不同点是什么?(找出反义词:进攻——防守,了解发明家在遇到困难后想办法解决困难) ③理解“大显神威”的意思。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2、出示课文的结尾,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3、学习《阅读与写作》中的小发明资料。 四、朗读全文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知识: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情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坦克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2、收集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师生) 3、准备好相关的挂图和词语卡片。(师) 4、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主题 二、浏览本组内容,了解课文梗概 三、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五、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字卡背后) 2、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订正,改错。 3、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 4、板书“大显神威”,这是什么意思?(初步理解) 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如: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二、围绕“大显神威”,感悟课文内容 1、从书中找到“大显神威”。提问:是谁“大显神威”?生答后,引读5自然段。 2、小结,过渡: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么,坦克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从哪里找到了答案?引导学习1~4自然段。 3、默读1~4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独立读书思考。分组交流改进。指名发言说明。 小结: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4、指导朗读1~4自然段。 引导:小声读这部分课文,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和句勾下来,待会儿与同学交流。 交流好词佳句。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招架”、“固然”等词。 朗读课文。 5、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以及坦克在战场上的“神威”,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读6自然段。 出示句子“谁善于……胜利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 小结:通过具体事例明白了这个道理。 说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举例最有说服力。 三、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1、读文后“泡泡”里学习伙伴的话“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提问:你能举例说明这句话吗? 先分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2、谈话:矛和盾很早就有,为什么别人不能像发明家一样发明出坦克呢?(生自由回答) 小结归纳: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从你的发现中受到启发,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 2、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 3、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可根据学生建议增减活动。)

[create_time]2022-05-11 01:12:55[/create_time]2022-05-21 10:33:3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一袭可爱风171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395ef26.n9N8duaooP2iWjvaRSNI0A.jpg?time=4591&tieba_portrait_time=4591[avatar]TA获得超过1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view_count]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教案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下面是我精选是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教案,欢迎参考!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教案】   一、课前谈话,轻启儿童闭合的心扉   老师:同学们,今天刘老师来给大家上什 么课?   学生:语文课。   老师:可是,今天我这个语文老师“改行了”,想考大家一道数学题,大家敢不敢PK?   学生:敢!(部分学生回答)   老师:真敢?   学生:敢!(齐声回答)   老师:那好!请看题目:   这是你们第六册数学书108页例1中的图示。谁来说说这个图示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左边圈里的同学参加了语文小组,右边圈里的同学参加了数学小组。中间这个圈里的同学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老师:好样的!几句话就把这个图示所表示的意思说出来了。你肯定是超级数学男生!不过,还有不有比他还超级的?不说“左边圈”、“右边圈”,用点你们刚学过的数学语言来说。   学生:左边这个集合代表语文小组,右边这个集合代表数学小组,两个集合交叉的部分代表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的同学。   老师:还等什 么?掌声响起来!   师生鼓掌。   老师:我算听明白了,这位超级数学女生给这两个圈一个共同的名称,叫“集合”。那,什 么是集合?哪位超级数学男生或女生来说说?   学生:“集合”就是把人或者东西集中在一起。   老师:把人或者东西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集中在一起叫“集合”,其他的集中在一起就不叫?(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语文课堂陷入僵局)没想明白,没关系。这样吧,我们继续做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没有想到,咱们班的同学有这么多的优点,这么多的才能,还不满足,还想有更多的优点,更多的才能。佩服,佩服!现在回过头来说说 ,“集合”是什 么意 思?   学生:把事物集中起来,合在一起叫“集合”,把优点、才能等集中起来,合在一起也叫“集合”。   老师:她说得多清楚啊!还等什 么?掌声响起来啊!   学生:(鼓掌)   二、聚焦文眼,集中儿童的阅读心向   老师:同学们,听你们语文老师讲,上节课大家已经初读了课文《矛和盾的集合》,不但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而且也读通了课文,了解了大意,提出并解决了一些问题。不过,如果把课文比喻成一个湖的话,上节课大家还只是在湖面上观光游览,吹吹风,看看水波什 么的,还没有潜入水里去看个究竟。这节课,大家该做什 么呢?   学生:钻到“湖”里去看看!   老师:呵呵!我们从哪里钻到课文这个湖里去研究呢?   学生:(大多数学生一脸茫然)   老师:其实呀,“钻进”课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从题目钻下去,也可以从插图钻下去,还可以从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钻下去。今天,我们就从课文的题目“钻下去”吧!请读课题——   学生:矛和盾的集合。   老师:在课文中,“集合”是什 么意 思?   学生:在课文中,“集合”指的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   三、深掘文本,磨砺儿童的语言心智   (一)洞察发明之思   老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来说,课文是围绕题目来写的。我们先来看看课文1—4节。请大家放声朗 读这四个节,想一想:这四个节围绕课文题目写了什 么?   学生:(自由朗 读1-4节后)写的是发明家和别人比赛,忽然想到,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老师:是把矛和盾堆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吗?   学生:不是,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坦克的。   老师:对了,发明家不是把矛和盾组合在一起,而是把他们的优点集中起来。那么,发明家是怎么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请大家再轻声读或默读1-4节,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轻声读或默读1-4节)   老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   学生:发明家和朋友比赛,他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忽然想到,要是盾大得像一个铁屋子就好了。然后一想,这样自己就变成了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还得有进攻的炮口和枪口。然后一想,还得安上轮子和履带。   老师:大家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这个习惯很好!谁来评一评?   学生:王X说得很完整,很流利。   学生:他声音很洪亮,全班同学都能听到。   老师:咱们班的同学能这样由衷地称赞别人,不错!   学生:他有的地方说得有点罗嗦,不很清楚。   老师:为什 么给你这样的感觉呢?   学生:(说不出来)   老师:哦,你感觉到了,但说不出来。谁帮他来说说,为什 么让我们有罗嗦的感觉?   学生:王X一连说了两个“然后”,要是能把后一个“然后”改成“最后”就不罗嗦了。   老师:你不但会倾听,发现同学说话中的纰漏,更会帮助同学纠正,很好!刘老师也认真听了王X同学的发言,他在回答问题时,提到一个带“然”字的词语——忽然,这一点很关键!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   学生:(浏览勾画后)有三个:忽然、固然、当然。   老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学生:(读上述句子)   老师:这三个“然”字词在这句子中是什 么意 思?   学生:“忽然”说 明发明家的想法是一下子产生的。   学生:忽然是很快,一瞬间的意 思。   老师:从“忽然”这个词语,我们知道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情形。   学生:固然是虽然的意 思。   学生:固然是本来的意 思。   老师:“固”是本来的意 思。“然”呢?   学生:(没有人举手)   老师:那,我告诉大家吧,“然”是“这样”的意 思。“固然”就是本来这样的意 思。但是在这里“固然”重点不是说 明铁屋子好,而是要说什 么?   学生:铁屋子好是好,“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老师:“固然”和“却”连在一起,重点是在讲“却”后面的意 思——“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怎么办呢?   学生:在铁屋子上开一个洞,作枪口或炮口。   老师:大家真能干,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想法的过程。   学生:“当然”是理所当然的意 思。   学生:“当然”是应当这样的意 思。这里指理所当然要安上轮子和履带。   老师:从“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   出 示:   忽然……固然……当然……   老师:刚才,同学们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么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   学生:(同桌互说互听)   老师:谁来对全班同学说说?   学生:发明家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他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忽然,他想:要是盾大得像一个铁屋子就好了。可是,这样固然安全,但自己却变成缩在壳里的蜗牛或乌龟。对了,还应该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伸出进攻的炮口和枪口。当然,铁屋子还要会跑,得安上轮子和履带。   老师:说得真好,不但用上了三个带“然”字的词语,还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课文1-4节的内容说得清清楚楚。这些内容都是围绕课文的题目来写的。   老师:那,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的“眼睛”吧!   学生:(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纠正文本之失   老师:课文第5节围绕题目写了什 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学生:(读)   老师:这一段写了什 么?   学生:课文第5节写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教师出 示战场上的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老师: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   学生:(用手指坦克的“铁屋子”和“炮口或枪口”)   老师:再用心读读这句话,想一想:有不有词语用得不够恰当的地方?   学生:“大显神威”用得不恰当。   老师:是吗?   学生:“合二为一”用得不恰当。   老师:好!来,我们为这位同学的发现鼓掌。(见学生没反应)管他的,先鼓了掌再说。   学生:(鼓掌)   老师:大家都“莫明其妙”地把掌鼓了。为什 么我要提议给这位同学鼓掌呢?想一想。   学生:因为他发现了问题。坦克只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不能大显神威,还必须要轮子和履带,所以这里的“合二为一”用得不恰当。   老师:该怎么改?   学生:这里不是合二为一,而是合四为一,除了“矛”和“盾”的集合,还应该有轮子和履带。   学生:铁屋子里还有方向盘,应该是合五为一。   学生:铁屋子里的东西很多,还有座椅,仪器……   老师:说也说不完,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什 么词语来说?   学生:省略号。   老师:省略号是一种标点符号,能表达说也说不完这个意 思。如果用一个词语呢?   学生:等。   老师:好,添上一个“等”字!那么,这个句子中的“合二为一”怎么改?可以换成什 么词语?   学生:集合起来。   学生:集中起来。   学生:集于一身。   学生:合为一体。   老师:对。除了换成这些词语还可以换成“融为一体”等。这样的话,课文中的这个句子我们就可以改为——   学生:(齐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等合为一体,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老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呢!不但会发现课文中的疏漏之处,还会纠正。咱们班今后肯定会出文学家、语言学家呢!即使当企业家,也会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呢!来,我们自己表扬自己一次。   学生:(鼓掌)   老师:但是,我还是有一个疑问,既然坦克是集很多东西的优点于一身,为什 么大家在修改这个句子的时候始终没有删去“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等字眼?   学生:因为它是文章的重点。   学生:因为它与题目有关联。   老师:因为题目是——   学生:(齐读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三)活化战斗之境   老师: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中的哪一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   学生:(教师出 示课文片段,学生朗 读)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老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一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学生:哇哇直叫。   学生: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老师:哦。你是从德国兵的害怕和失败看出来的。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   学生:(朗 读,但味道不够)   老师:听你朗 读,我感受到了德国兵的一点害怕。谁来朗 读,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德国兵的害怕?   学生:(朗 读)   老师: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兵逃跑的场面,坦克的确是“大显神威”呀!来,一起读读。   学生:(齐读)   学生:我还从“庞然大物”这个词语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老师:哦。你从坦克本身的庞大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你能读出坦克“庞然大物”的那种气势吗?   学生:(朗 读,突出“庞然大物”)   学生:我从“首次”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老师:“首次”是什 么意 思?   学生:第一次。   老师: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一个词语是“第一次”的.意 思?   学生:头一回。   老师:坦克第一次上战场就这么厉害,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威”。 谁来读出坦克第一次就这么厉害?   学生:(朗 读)   老师:读得不错!大家都想读?那自由练习练习吧。   学生:(学生自由练习后,齐声朗 读)   (四)感悟表达之需   老师:同学们,当时的情境的确如此,刘老师从当时的一份报纸中看到这样一段更为详细的报道,请自由读一读——   1916 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国的索马河畔(pàn),大雾弥漫,英国军队将一种钢铁“怪物”投入战场,只见它大摇大摆向德军铁丝网和战壕(áo)密布的阵地冲去,德军慌忙集中大量的机枪向它射击,可是枪弹都从钢铁装甲上纷纷滑落,德国兵吓得屁(pì)滚尿(niào)流,纷纷逃窜(táo cuàn),英军乘势占领了德军的阵地。这种大显神威的武器就是首次在战场上使用的坦克。   老师:大家读了这段话,都在笑,笑什 么?   学生:我笑德国兵“屁滚尿流”。   老师:你觉得它生动、形象,所以好笑。   学生:我笑“纷纷逃窜”。   学生:我笑他把坦克比作“钢铁‘怪物’”。   学生:我笑“只见它大摇大摆向德军铁丝网和战壕密布的阵地冲去”。   老师:看来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话写得很具体、生动、形象!我也这样认为。可是,为什 么课文不这样写,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个字来写?   学生:(这个问题让全班同学陷入沉思)   老师:大家看看课文的“眼睛”,再想一想。   学生:课文主要是写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坦克,而不是写打仗,所以只是简单地写一写坦克大显神威就可以了。   老师:你体会得真好!的确,文章什 么时候该详,什 么时候该略,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大家才上三年级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不简单。   (五)品味作品之道   老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最后一节围绕题目写了什 么?请齐读——   学生: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老师: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一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 明!   学生:“谁”指坦克。   老师: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 么?   学生:可以指空调,因为空调是将电风扇和烤火炉的优点集合在一起的。   老师:“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一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学生:人们根据鸟飞行的优点,发明了飞机。   学生:人们学习鸭子的优点,发明了船。   学生:橡皮铅笔集合了铅笔和橡皮的优点。   老师: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 么?   学生:可以指人。   老师: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一些长处集于一身?   小组讨论后进行学习汇报。   学生:我希望把刘X数学成绩好,谢XX音乐成绩好的优点集于一身。   老师:这样,你的成绩一定很优异。   学生:我希望像王XX那样能写一手好字,像叶XX那样画出很美的图画。   老师:这样,你长大了也许能成为书画家。   学生:我希望把雷X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和肖XX刻苦学习的精神品质集于一身。   老师:同学们,我建议大家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学生:(热烈鼓掌)   老师:谁来说说,刘老师为什 么特别要让大家为这位同学鼓掌?   学生:他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学生:他向雷X、肖XX学习。   老师:非常正确,这些理由都可以让我们为他鼓掌,可是,我要大家为他鼓掌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刚才发言的同学都希望学一学别人的特长或者智慧,而他却要学习别人的美德。这样的认识可不简单,因为学习做人是最重要的。还有别的希望吗?   学生:我希望把飞机和坦克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飞机坦克,不但能飞,也能跑,还能射击。   老师:你的思路打开了,说出了自己的创造想象。   学生:我希望把轮船、飞机和坦克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一种既可以天上飞,也可以地上跑,还可以水里游的东西。   老师:叫什 么“新型交通工具”?   学生:还没想好!   老师:那你叫什 么名字?   学生:谭梦遥。   老师:那你的“新型交通工具”就叫“梦遥”吧!来,同学们,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梦遥”新型交通工具发明者!   学生:(热烈鼓掌)   老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学生: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老师:至此,我们从题目“钻进” 课文,细细地把课文研读了一遍。我记得上课开始的时候,我们说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大家再读读课文题目,看看这个“眼睛”的“眼睛”是什 么?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这篇课文“眼睛”的眼睛是“集合”。   老师:同学们,其实,“集合”,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也是一门学问,大家到了高年级了,还会在数学中学到许许多多关于集合的知识(板书“?”);“集合”,不仅仅是一个道理,也是我们生活中永远也离不开的法宝,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有了“集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你看,我们学习的教室,生活的城市,没有哪一样东西不是集合的产物(板书“!”);“集合”,也不光限于相互融洽的事物,有些事物,尽管看似矛盾的,但也可以如矛和盾一样,可以集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东西(板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带着这样三个标点符号(?!。),到生活中去寻找集合的学问、集合的法宝,创造出更多新生事物来。   四、积累言语,存盘儿童所需的养料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大家从课文的题目钻进课文中去研究,又回到课文题目中来,读得深透,读出了滋味,给刘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老师已经记住咱们班的同学了。大家记住我了吗?   学生:记住了。   老师:谢谢大家!不过大家最应该记住的却不是我,而是我们从课文这个“湖”里拣到的语言宝贝。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哪一些词语、句子和段落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把它抄写在练习本上,再背一背。   学生抄写的内容主要有:   集合、大显神威、集于一身、忽然、固然、当然、哇哇直叫、乱成一团。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坦克把

上一篇:史上最好女友

下一篇:窗帘制作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