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

时间:2024-07-15 21:54:06编辑:阿奇

李严为什么和诸葛亮不和?

原因如下:1、诸葛亮开府治事,拥有自己的一套决策班子,而李严没有。不要小看这个开府权,有了这个权力,丞相的独立性就大大增强,可以独立处理朝政,不一定需要皇帝的批准。2、诸葛亮领益州牧,李严什么都没有,后来他要求做一个巴州刺史,诸葛亮还不同意。3、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就是说,诸葛亮处理所有政事,有点一手遮天的意思。而李严呢,长期驻守永安;游离于政治中心之外,根本无法接触过多的政事,也就没什么权力。结论从李严的角度来看,他是很委屈的。明明和诸葛亮并为辅政大臣,到头来却长期守边,就算调回了成都,也是帮诸葛亮做后勤部长,你让他怎么能没有怨气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严和诸葛亮不是一派的。诸葛亮是刘备的原班人马,属于荆州系统的;而李严是刘璋手下,被刘璋的父亲刘焉带进西川的,属于东州系统的。这个两个系统一直有着不可协调的矛盾。

[create_time]2022-03-09 15:49:31[/create_time]2022-01-14 18:06:51[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3[alue_good]小鱼的生活笔记[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bfc7836043e7c834006aa26bca9e44cc.jpeg[avatar]基地劳务人员[slogan]专注于生活领域的最新咨询和生活小细节[intro]12030[view_count]

白帝城托孤时,刘备为什么选择托孤李严,而不是魏延呢?

在汉末三国时期,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在临终之前,刘备于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对于刘备选择的这两位托孤大臣,正好一文一武,不仅可以互相牵制,也可以互相配合,以此确保后主刘禅能够顺利掌握蜀汉大权。不过,就李严来说,最终却破坏了蜀汉的北伐事业,并且被诸葛亮废为平民。那么,问题来了,白帝城托孤时,刘备为什么选择李严,而不是魏延呢?首先,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让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负责处理蜀汉的朝廷事务。至于另外一位托孤大臣李严,则为中都护,执掌蜀汉兵权,留下镇守永安。由此,李严这位武将,被刘备赋予了兵权这一重任。那么,说到当时的蜀汉武将,魏延的个人实力丝毫不逊色于李严,并且魏延还深受刘备信任,所以,为何刘备不选择魏延和诸葛亮一起辅佐后主刘禅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早在刘备攻下汉中时,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由此,在刘备兵败夷陵之后,魏延依然在镇守汉中之地。进一步来说,汉中作为蜀汉的门户和咽喉,地位非常重要。一旦汉中有失,益州显然就门户大开了。基于此,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没有将魏延调到自己身边。换而言之,当时魏延肩负重任,加上曹魏一方的虎视眈眈,促使刘备没有将魏延纳入托孤大臣的考虑范围内。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相对于魏延,李严拥有成为托孤大臣的优势条件。虽然魏延和李严这两位武将,都出生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但是,魏延是刘备在荆州时提拔的将领,而李严则先跟随刘璋,后再投靠刘备的。因此,在蜀汉的势力划分上,魏延和诸葛亮等人,都属于荆州集团,与此相对应的是,李严则被划入到益州集团,或者说是东州派。但是,不管怎样,李严在益州本地士族中具有非常高的影响力,毕竟,其很早就跟随益州牧刘璋了,并且受到了刘璋的重用。在此基础上,刘备选择李严作为托孤大臣,正是看中了李严在益州本地士族中的地位,也即通过李严来团结益州本地的文臣武将,以此和荆州集团的诸葛亮互相制衡和配合。那么,非常明显的是,因为魏延和诸葛亮都属于荆州集团,选择二人作为托孤大臣的话,很可能造成益州本地士族的不满。

[create_time]2020-12-07 15:12:00[/create_time]2020-12-22 09:35:44[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0[alue_good]太悦a[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4460772.GZNj7v6m0CczJuDLQCo3zw.jpg?time=9557&tieba_portrait_time=9557[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9[view_count]

李严为何与诸葛亮不和

这是因为李严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加以驳斥,二人由此不睦。公元226(建兴四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于是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但李严想尽办法推脱不去,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此前又曾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加以驳斥。二人由此不睦,逐渐貌合影离。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前,私下里对诸葛亮说“李正方腹中有鳞甲”,暗示李严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诸葛亮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认为自己与李严还是可以相忍为国、并肩合作的。受命托孤在犍为太守上,表现出其优秀治政能力: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李严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在任期间大盖房舍满足一己之私,曾因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持反对态度的郡功曹杨洪争执,杨洪一气之下主动辞职引退。都督江州后,又与属下牙门将王冲发生摩擦,王冲自知为李严所疾恨,惧怕因此被诬陷罪名而叛逃降魏。李严自视甚高,护军辅匡等年龄与地位与李严差不多,但李严却不愿主动与他们来往。公元222(章武二年),刘备伐吴败回,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公元223(章武三年),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公元223(建兴元年),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李严

[create_time]2021-06-27 21:13:39[/create_time]2017-09-18 11:47:57[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2[alue_good]鲨鱼星小游戏[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0771db3ca32eb1b531f4a1de2d92297a.jpeg[avatar]最爱分享有趣的游戏日常![slogan]最爱分享有趣的游戏日常![intro]9388[view_count]

诸葛亮和李延是终身大臣诸葛亮为什么要废掉李严?

临终之际,刘备托付孤儿,任命诸葛亮、李严为终身大臣。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废掉李延呢?他们两个一起帮助皇帝。而且李严在掌管军队的时候,对朝廷的事务也无法施加强大的影响。但是,为什么诸葛亮上台不久就开始清算李严,打击李严,最后废为庶人呢?这里面的道理是什么?他在害怕什么?“李延应与诸葛亮平起平坐”李延属于蜀汉王朝益州派的代表,刘备把他列为孤臣,地位应该与诸葛亮并驾齐驱。但刘备死后,代理孤臣的诸葛亮实际掌权,而同为孤臣的李严实际上只是一个驻守永安的将军,虽然名义上。两者差距巨大。因此,孤儿部长没有适当的权力。所以,诸葛亮当时不就是领益州牧的丞相吗?李严提出要为他划五郡,设江州,自己搞江州牧。而且像诸葛亮一样,要求他开房,这是作为孤臣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当时掌权的是诸葛亮。他没办法让一个益州派跟自己平行爬,甚至爬在自己头上。因此,有必要严厉打击。“李严消极对待北伐”诸葛亮掌权后,最想做的就是完成刘备的遗愿,北伐中原,帮助汉朝,实践隆中对所描述的战略安排。所以刘备死后不久,就开始准备北伐。当时派李延守军北上,进入汉中前线。但接到订单后,李燕一直消极怠工,找各种理由却不去。从其表现来看,他的内心是反对北伐的。拖了三年,李延的军队没有动。我们不能调动军队进行北伐。因此,要想成功北伐中原,首先要清除反对派力量。换句话说,如果你不能先说服他们,你就要和他们打交道。“李炎背后的大力量”当时李延代表的是益州地方势力,基本都是刘璋的老部下。投降刘备也是形势所迫。而且刘备称帝后,还没完全整合益州势力就匆匆去世了。所以益州地方势力和荆州当权势力没有融合,内部离德是必然的。而且刘备占领益州后,当地百姓的负担更重了。当时李延在永安,江州有重兵。而李延是反对北伐的。那么,一旦诸葛亮率领大部分兵力北伐,李延及其背后的地方势力反弹或者直接造反,怎么办?就算不直接造反,如果诸葛亮北伐,李延等怎么办?不断捏造事实弹劾诸葛亮北伐大军,导致朝廷不稳,北伐失败?诸葛亮不得不考虑大局。蜀汉的这座山容不下两只老虎!所以北伐之前,既要保证后院不起火,又要保证后方稳定,朝鲜稳定。以及北伐的顺利进行!所以诸葛亮废了李延,完全站在北伐的大局上,为了维护朝廷的稳定和荆州统治阶级的绝对地位,不得不收拾李延。但难免不会有争权夺利的个人恩怨。


[create_time]2023-06-15 17:15:26[/create_time]2023-06-30 17:15:2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校易搜全知道[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e2442a7d933c895ca8a10e3c31373f0830200b5?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avatar]专注互联网信息分享。[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view_count]

李严的才能远远不如诸葛亮,为何刘备托孤的时候要将内外军事交给李严?

托孤并不是随意托的。刘备一生命途多舛,半生奋斗,人到中年才算有了自己的上市公司,到了快要干不动的时候,好不容易实现了当初隆中对的规划,眼看着恢复汉室江山有了那么点起色,谁知二爷关总,没有向成都申请讨论,就恣意北伐了。单凭荆州的力量是远远不可能对曹魏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的,最后的结果是,关总被盟友孙权偷了家,搞得兵败身亡,关羽的死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对于刘备来说,他对关羽的愤怒远远大于罗贯中老爷子《三国演义》中的兄弟之情。毕竟,老子好不容易奋斗几十年,完成了战略规划,有了那么一丝丝希望,你个关老二请示都不请示私自出兵导致荆州全失,蜀汉战略优势全失不说,国力也衰退了一大截,好气哟。怒火攻心的刘老爷子,越琢磨越不是滋味,放不下啊,好可惜啊,所以还是要干一仗,怎么说都要尝试着拿回荆州,最不济也要给孙吴一点颜色看看,于是夷陵之战,刘备大败,蜀汉攒了好几年的老本一下搞掉了大半不说,也是的国家战略人才损失殆尽,搞成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笔者相信,刘老板在白帝城的时候心里肯定是后悔死了,但是没办法,事业还要继续,家业还要撑下去,既然自己这一代玩脱了,那么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了。哎,我家阿斗还是个16岁的青葱少年啊,自己死后的蜀国政局问题也是很棘手啊。首先,蜀汉人才凋零,年青一代在夷陵之战挂完了,而且最重要的是,挂掉的都是自己尽力扶植起来制衡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的益州本地派,原本是打算让益州本土派上战场刷刷功绩,将来好提拔,谁知,哎不说也罢。其次,荆州派也不太好搞了,诸葛亮虽然是个忠臣,但是一旦集团势力一成,忠臣也会被逼成权臣啊,还是要把荆州派和益州派之间调剂下,实现政治生态的平衡。所以选择托孤辅政大臣,就需要考虑安抚荆州派的同时,还要扶植益州派。那么怎么搞才好呢?刘备琢磨着,权力中枢要实现平衡,阿斗不至于大权旁落,那么就应该把权力分成三份,阿斗代表皇权,行政之权和军事之权拆分给两个人,诸葛亮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负责的都是理政方面的事务,在自己南征北战的岁月里,把国家集团打理得好好的,所以选择他继续当大管家比较好,同时也能抑制一下荆州派继续壮大下去。而益州派虽然奄奄一息,但还有个李严,勉强可以用一下,好可惜啊,法正死得早哟,庞统没有死,也勉强能用一下。让李严掌管军队,可以遏制荆州派的继续壮大,同时也能缓和蜀汉政权长期以来益州土著们对朝廷的不满情绪。当然,这样安排托孤,还涉及到刘备对于将来国家战略的安排。刘备知道,夷陵之战后,蜀汉已经没有什么实力做匡扶汉室的美梦了,是时候到了老实守着家业安心种田,静待时机了。所以,他给蜀汉的未来安排是,汉中方向由魏延防守,魏延这个人自己一手提拔的,不属于任何派系,在汉中干得也不错,是放心的孩子,然后把军权交给李严,让他继续固守永安,防守貌似还是盟友的孙权,最后,把国政委托给诸葛亮,让他带着阿斗在成都安心种田,完美!可惜,一切都是刘备的一厢情愿,诸葛亮完全没有理解刘备的战略意图,一心想要继承先帝遗志,北伐北伐再北伐!像李严这种消极怠工,不听指挥的家伙,还是撸掉的好!而可怜的李严,能力不足,益州派也没有培养起来,自然不是主宰朝堂荆州派的对手,只能灰溜溜地下台。至于魏延,那就更悲催了,本来在汉中大权独揽,可诸葛村夫居然要北伐,无奈只能屈居之下,让其长期滞留汉中主持北伐。

[create_time]2021-01-13 15:14:42[/create_time]2021-01-28 00:39:51[finished_time]6[reply_count]0[alue_good]熊熊说历史[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2727167380,2396110281&fm=3012&app=3012&autime=1695184533&size=b200,200[avatar]TA获得超过512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8[view_count]

诸葛亮为什么要废掉李严?

我们知道,刘备在夷陵之败后,退守白帝城,不幸染上重病,刘备的托孤大臣有两位,一个是诸葛亮,另外一名就是李严了,刘备托孤诸葛亮我们好理解,因为像关羽、法正,张飞,马超,他们都不在了,只剩下诸葛亮这个重量级的大臣了。也许会有人说不是还有赵云吗?赵云显然不够资格,因为赵云主要是做为刘备的禁卫队长存在的,他还不够托孤大臣的级别。那刘备为什么还要安排李严这个副手呢?难道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不信任吗?是故意安排李严来牵制诸葛亮吗?其实并非如此,如果只是单纯的托孤大臣,比如曹丕留给曹睿的托孤大臣是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这里面有两个宗室,有两个大臣,是能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但是刘备安排李严并不是这样打算的。这个可以从刘备对诸葛亮和儿子们(包括刘禅)说的话可以看出来,他对诸葛亮说,如果阿斗可以辅佐,那么你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不行,那么你就取而代之,这个是千古君臣相知的典范,刘备了解诸葛亮,诸葛亮也了解刘备。刘备并不是在试探诸葛亮,他是真心这样想的,而诸葛亮不是其他人,他不会像刘备这样说的做,否则以诸葛亮的能力和威望,取阿斗而代之,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个比司马家要取代曹魏要简单多了。刘备安排李严,确实是想让李严帮助诸葛亮,而李严是个有能力的人,而且还是以前刘璋的重臣,刘备这样安排,有助于协调荆州集团人员与原来益州集团的人的关系。可是李严不甘如此,他不想只做诸葛亮的副手,他想与诸葛亮分庭抗礼,比如诸葛亮想北伐的时候,他就提出要分出五个郡做为巴州,由他担任巴州刺史,他就是想将益州分成两个,由他管一个。曹真攻打汉中的时候,诸葛亮让李严带兵增援汉中的时候,李严又借口说司马懿已经开府了,诸葛亮没办法,只能让李严担任骠骑将军,还让李严之子李丰督江州,李严这才答应北上。按诸葛亮的想法,只要李严能够支持北伐,那么他是不跟李严一般见识的,可是李严在督运粮草上面不力,还撒谎让诸葛亮撤军,还把这个锅甩到诸葛亮身上,变成了诸葛亮作战不力撤军的假像,诸葛亮忍无可忍,联合了百官将李严给罢黜了。李严就是太过自负,这一点跟魏延、关羽十分相似,他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也不能端正自己的态度,置蜀汉的利益不顾,一心只为自己的私利,这样的人,被诸葛亮废掉,那是很正常的,其实,诸葛亮是十分爱惜人才的,只要李严不胡作非为,那么诸葛亮是有可能让李严接替他的。

[create_time]2021-01-12 15:04:35[/create_time]2021-01-27 09:04:16[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0[alue_good]吾薮点漂醉0W[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0255c40.gzm5RxHMKa4-qHbygkvVTg.jpg?time=1198&tieba_portrait_time=1198[avatar]TA获得超过23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4[view_count]

诸葛亮为何废掉同为刘备托孤重臣的李严呢?

章武三年(223年)春,刘备病死永安白帝城。临死前,刘备设计了一个“亮正严副”的辅政结构,即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陈寿在《三国志·李严传》中记载了李严在“白帝城托孤”中的职责: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只记得诸葛亮是托孤大臣,完全忽视了李严,这是为何?原因很简单。刘备“亮正严副”的辅臣设想,短短八年后就化为泡影,李严被废黜流放,最终悲愤而死。李严被废的原因是这样的,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北伐大军的粮草军需供应。李严的运气太差,天公不作美,连降大雨,军粮无法如期运到前线。怎么办?李严命人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听从了。但是,当诸葛亮撤退消息出来后,李严头脑发热,阴阳怪气地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他又上奏刘禅,称诸葛亮是以退为进,目的是“欲以诱贼与战”。这显然是污蔑,当诸葛亮把李严让他撤军的信件展示给刘禅后,李严只能认罪,结果被废黜流放。李严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显然不合逻辑。有专家表示,李严的下场完全是咎由自取,真相没这么简单,诸葛亮一定是发现了什么。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诸葛亮废掉李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早在建兴四年(226年)时,李严就表现了一丝不臣之心。李严在江州大肆建城,显然把江州作为了他的大本营。不仅如此,李严还要求诸葛亮还五郡划到他的名下,给他建设巴州。无数个日日夜夜,当诸葛亮绞尽脑汁要恢复汉室时,李严的影子总是萦绕在他的脑中,“此人万万留不得!”对于李严的请求,诸葛亮一口否决,他认为李严要搞独立王国的,尤其是开府治事只有诸葛亮一人有资格。当然,除了保持蜀汉内部稳定外,李严这个人本身就很有问题。能力确实没问题,但李严性格上孤傲,一般人根本入不了法眼。当时李严家乡乡民对他有这样一句评价,“难可狎,李鳞甲。”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有鳞甲,就说这个人很难相处,只能顺着他,逆着他则很难。总之,李严最终被废是诸葛亮平衡蜀汉内部各方利益的结果。

[create_time]2021-01-27 16:24:25[/create_time]2021-02-11 11:06:46[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0[alue_good]旺盛还泰然丶mm9[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c836647.0LmhpOCh0jdGeoeP4mN8MQ.jpg?time=8616&tieba_portrait_time=8616[avatar]TA获得超过29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4[view_count]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_成语“对症下药”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读音】 对症下药duìzhèngxiàyào 【释义】 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出处】 《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近义词】 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反义词】 无的放矢、举措失当 【主人公】 华佗 【成语故事】 华佗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头痛发热。华佗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华佗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著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后来,“对症下药”这一成语,就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create_time]2022-10-27 16:03:03[/create_time]2022-11-09 07:11:3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时尚达人171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c106bec.qb7BGc7OrV_cETbifurEYg.jpg?time=4630&tieba_portrait_time=4630[avatar]TA获得超过467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view_count]

对症下药是指哪个历史人物呢

华佗——
府中官吏倪寻、李延同时来就诊,都头痛发烧,病痛的症状正相同。华佗却说:“倪寻应该把病泻下来,李延应当发汗驱病。”有人对这两种不同疗法提出疑问。华佗回答说:“倪寻是外实症,李延是内实症,所以治疗他们也应当用不同的方法。”马上分别给两人服药,等第二天一早两人一同起床,病好了。


[create_time]2020-02-25 03:46:18[/create_time]2019-06-16 17:28:4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4[alue_good]甲仁凌裳[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90efd77.7fbcvODrtmQLWeF2myB3Xg.jpg?time=10652&tieba_portrait_time=10652[avatar]TA获得超过3.6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3[view_count]

上一篇:权志龙入伍服兵役

下一篇:隐蔽的角落原着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