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

时间:2024-07-20 12:22:14编辑:阿奇

《当尼采 哭泣》

“成为你的存在”  “实现你的生命”  “死得其所”  “有勇气去改变你的信念!”  “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  “人,必须在自己体内拥有混沌与狂乱,才能诞生一位舞蹈明星”  “所有不被体验的生活,会继续保持塞满在你的内心里面,在整个永恒之中都不被体验。而那来自你良心中被忽视的声音,会对你永远地呐喊”  “永劫回归”。。。看到这些尼采的思想,此刻让你想起什么了吗?

上周有幸读到《当尼采哭泣》这本书。这是一部哲学推理小说。作者 欧文·亚隆,是当今美国仍然在世的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之一。这部小说可以说是虚构的纪实小说。虚构指的是里面的一些故事情节构造,但整个小说更多的是纪实,书中的人物以及各个人物的思想都是真实的存在。作者用一个虚构的故事将尼采的存在主义,和开创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心理谈话治疗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在读者面前。

故事主角:

布雷尔医生,19世纪末维也纳最负盛名的医生之一,他开创了伟大的心理谈话治疗;

尼采,1844-1900年,德国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作曲家,语言学家。

整个故事两位主人公也都是以他们的真实身份贯穿始终。

故事主要配角:弗洛伊德(布雷尔医生的朋友兼门徒),路·莎乐美(同时期一位著名的女性自由主义者,与尼采有一段简短的情史,但当尼采向她表示心迹的时候遭到了她的拒绝),贝莎(布雷尔医生著名的心理谈话治疗的被治疗者,也是同时期一位杰出的社会主义工作者)

故事起因是路·莎乐美千里迢迢找到了当时著名的医生布雷尔,请求他帮助治疗尼采。以莎乐美的描述,尼采当时处于一种精神的绝望和身体痛苦不堪的状态。她觉得自己负有很大的责任,因为她拒绝了尼采对她的爱,她所追求的仅仅是那种纯净高尚的友情。她请求布雷尔医生对尼采进行治疗,但是鉴于尼采的性格以及当时她与尼采的冰点关系,她要求布雷尔不要告知尼采是自己安排了这场治疗。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被莎乐美极大的魅力所吸引,布雷尔医生没能拒绝这位素不相识的女士的请求,答应治疗尼采。但尼采是什么人?他是洞悉人性,超前且极富智慧的先行者,怎会乖乖地服从安排。尼采说:“我有我的黑暗时期。谁没有呢?但是它们不曾拥有我。它们并非源于我的病痛,而是源于我的存在。” 他并不认为当下的身体病痛对他造成多大的影响。但事实上是他当时的身体状况极差,视力几近失明,还有严重的偏头痛,每次发作时几乎都是要命的。他睡眠极差,过度依赖药物来麻痹神经,减轻病痛。所以,布雷尔如何说服尼采留下来接受他的治疗计划成了当务之急。

当布雷尔医生提出让尼采住进疗养院进行更好的观察治疗时,尼采拒绝了,并且对布雷尔治疗他的动机表示严重的怀疑。 最后,破釜沉舟,布雷尔使出了杀手锏:他告知尼采自己患有严重的绝望症,请尼采留下来帮他治疗。尼采对这个提议产生了兴趣,最终决定留下来,接受疗养院的治疗计划。

布雷尔提出让尼采来治疗他的绝望其实是想引出尼采自身的绝望,因为他认为尼采的绝望是导致他身体病痛的根源。但是戏怎么演下去?布雷尔只能据实诚恳地把困扰自己很久的心事和盘托出:他说自己经常感到绝望,他的婚姻是父亲指定的,他的事业虽然经过努力现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每天都做着类似的工作,生活似乎看不到尽头,他迷恋着自己曾经的年轻病人贝莎,他没有办法不想她,但因妻子的干预他不得不终止这段还没能真正开始的亲密关系,因此他心里对太太有着记恨,婚姻也亮起了红灯。

尼采很认真的记下了布雷尔医生所描述的问题,并着手“治疗计划”。治疗以两人谈话的形式进行。接下来每天两人的对话,小说描写得很精彩,经常是二人斗智斗勇,布雷尔总是想方设法想让尼采吐露让他绝望的事情而又不被尼采发觉,想以这样的方式治疗莎乐美所说的“尼采的精神绝望”。但尼采没有轻易上当,每每牵涉到自己的关键时刻,他都是点到为止。不过事情却在发生悄悄的变化,布雷尔在与尼采的交流中,被尼采的智慧深深折服,他开始信服尼采的思想并按照尼采的指导去做,至此布雷尔从假装病人到真的作为“病人”心甘情愿让尼采治疗。

尼采说:“如果你没有完成你自己,那‘责任’不过是为了你的自我放大而利用他人的婉转说法罢了”  布雷尔认为是责任让他被困在现在的生活和家庭中。那他会按照尼采所说去完成自己,按照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吗?

在小说的最后一章,出现了这样的情节:一天早上,布雷尔医生平静地对妻子说出了他已经演练了无数遍的话语,他要离开这个家,放弃所有的一切。就这样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丢下愤怒的妻子,还有3个可爱的孩子。他发现放弃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应该说很容易。他接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找朝思暮想的贝莎,可是在医院他看见贝莎与现任的主治医生关系亲密融洽,失落的他紧接着又去找愿意为他献身的前助理暨红颜知己伊娃,却看到伊娃已经有新的男友,而且对以前说过愿意献身的话也不甚记得。布雷尔感到非常失落,不知道接下来要去哪里,要做什么。他不想重复自己一直想放弃的生活,因而不想再去从医,可是能做什么呢?去餐厅当服务员,或许可以找到一个服务员当伴侣。可是自己分明是已经显得苍老了。。布雷尔悔不当初,就在他彷徨,窘迫之际,他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再叫他。。。那是弗洛伊德。他怎么知道自己在这。。。

读到这里我替布雷尔紧张地捏了一把汗。他被弗洛伊德叫醒了,原来这是他让弗洛伊德给自己做的一次催眠。醒后他发现了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对“失而复得”的妻子,孩子还有家庭的温暖深深感激,他重新“回家”了,而且就在那一天他再一次“娶了自己的妻子”。他发现,一切的臆想根源不是家庭,不是家人,自己需要真正战胜的敌人是:时间,衰老和死亡。

当布雷尔激动地告诉尼采他已经治愈了时,尼采愕然,并急切地想知道布雷尔治愈的细节,因为其实尼采自己也长期被痛苦地折磨于对莎乐美的思念中。布雷尔与尼采进行了一场真正的交心谈话,尼采终于把自己压抑已久的心声吐露出来,释放的那一刻尼采掩面而泣。这也就是小说书名《当尼采 哭泣》的点睛之笔了。

最终,布雷尔医生回归了家庭,继续快乐行医30余年。而尼采呢?按他的话:“我就像你一样,我想要被一种家庭生活所温暖。但是我害怕向慰藉投降,那会是去舍弃我自己与我的使命。对我来说,那会是一种死亡。或许,那解释了一个无法移动的石头在温暖自己的象征。” 他选择了继续孤独,那就是他本来的自我。

整篇小说最大的亮点我觉得不是故事情节,而是尼采关于人在面临各种心灵困惑时的真正深层原因分析,那种哲学思考直接痛击人的内心深处,到达最底层,让你无处可逃。尼采是一个勇者,一个敢直面恐惧的勇士。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以忙碌,以责任为借口,来掩盖内心的空虚和落寞;大多数人选择不去思考那些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而选择了逃避。但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所不被体验的生活,会继续保持塞满在你的内心里面,在整个永恒之中都不被体验。而那来自你良心中被忽视的声音,会对你永远地呐喊 。” 我深信尼采的“永劫回归”的论说。那个内心没有被满足的声音,会永远对你呐喊。


[create_time]2022-05-30 17:07:01[/create_time]2022-06-14 00:04:4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天然槑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a3084cb.ATR7THZ25E9Imhl_JAp6UA.jpg?time=4576&tieba_portrait_time=4576[avatar]TA获得超过919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9[view_count]

当尼采哭泣

读书真的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当你遇到一本书,你会心生悔恨,相见恨晚,感慨浪费蹉跎了那么多的时光和岁月,未曾早点相遇;你又会心生庆幸,书海茫茫,终于还是正正好地遇上了。

   我敢打赌我一定曾数次在图书馆看到过这本书,但我从动过懂读他的心思——《当尼采哭泣》,天知道是关于天才的哲学,还是哲学的天才。偏偏巧,这次遇上了。生病三天,如同进入血管里的吊针药水,那些精彩的对白也一同流淌进去。

   这不是一本纯粹的哲学书,但你会遇到哲学;这不是一本纯粹的心理学理论书籍,但你会遭遇太多治疗方法;这不是一本纯粹虚构的小说,但真实的人物和虚拟的情节让你无法分辨。

故事的情节奇特但不复杂,陷入中年危机的名医布雷尔与遭遇生命困境的尼采相遇,医生和病人的角色不断互换,人物之间从权力博弈、激情思辨,袒露心声,最后各自获得心理的成长和解脱。

穿插在情节之间的治愈方法、经典对白却直接心灵,叹为观止:

1 、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本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 就我个人的理解,关系的建立,可以彼此获得救赎。前几天刚读的《泛若不系之舟》中说道,那些远道而来去垂死之家做义工的人,当你不远万里而来,心怀美好愿望,磨枪擦掌地准备帮助别人,可是自己却被先治愈了。竟然有些不谋而合。布雷尔和尼采的关系亦是如此,费尽心机想治疗帮助尼采的布雷尔,刻意夸张地自我暴露,到不经意地被治愈,在他最不经意的时候,救赎了尼采,最后尼采的眼泪的语言就是彼此救赎的最好证明。

2 、症状是意义的信差,而且,只有在他们的意义得到理解之后,症状才会消失。 尼采通过犀利的分析,一系列追根究底发问,让布雷尔明白,对于贝莎无法抑制的冲动和幻想,内在的意义只是他对热情、魔力、逃离的向往。所以有了那句引人注目的结论“我们对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要爱得多”。布雷尔最后的解脱与这个领悟不可分开,如同尼采对于雷的迷恋,内在的意义也是他深层次的孤独,渴望被接纳。现代人很多身心疾病,也可以借鉴理解,我们总是在症状上纠结,却忽视了症状给我们发出的信号,我们到底在利用症状获得什么或者逃避什么,唯有真的理解,症状才会真的消失。

3 、死得其所。 这是最击中我的一段论述,也是最击中布雷尔的一段。貌似站在人生巅峰的布雷尔却遭遇到到了中年危机,害怕失去,害怕死亡。死亡是每一个人的宿命。尼采给出了结论:活着的时候就要去追求人生,如果人在实现了他的生命之后死去,死亡就失去了他的可怕!如果一个人生不逢时,那他就永远不会生得其所。你经历过你的人生吗?或者被你的人生所经历?你选择了它?还是让他选择了你?喜爱它?或者悔不当初?布雷尔被深深击中,他成就了许多许多,实现也超越了很多人对他的期待,物质的成功,科学的发现,家庭,孩子,可是没有一个是他的选择,他过着指派的生活。这就是它恐惧的主要来源,没有体会到体验的人生,而去面对死亡。生命是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无数先哲试图解释,但也许有条路是对的,活的充实也就无悔于人生,无惧于死亡。

4、 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 这是命运之爱——爱你命运。故事戏剧般地发生了转移,布雷尔并未按照他设想中去逃离命运,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只是他通过催眠术帮助自己实现了这一旅程,他模拟了放弃婚姻的经验,最终发现工作、社群、家庭是他通往有意义生活的道路。我正确地找到了敌人——时间、衰老与死亡,而不是婚姻、家庭和正常的工作。终于,布雷尔得到了痊愈“我已经选择了我的生活,而且选得很好。”这既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也是每个人平凡的宿命吧,我们因为如此这般选择了我们的命运,所以我们要克服我们的绝望,去热爱我们的命运。

5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当中,一旦分担,他就蒸发了。 当尼采哭泣时,尼采说,如果我的眼泪是有意识的,他会说,终于自由了,压抑了这么多年。不是悲伤,是奔放的松弛感,以全副的深度,以所有的绝望,将我的寂寞吐露出来,就在那分毫不差的瞬间,寂寞逐渐逝去了。自古圣贤皆寂寞,尼采一直不能接受自己的孤独和寂寞,他把孤独和寂寞当做自己的一种骄傲的标签,他害怕向慰藉投降,害怕舍弃了自己的使命。但是在在那刹那,一种真正的友谊来临了,当孤独被分担后,它就蒸发了。

看完书后,立刻把同名电影追下。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先读书,直接看电影,也许你会批评、指责、会莫名其妙,那些过长的琐碎的台词,那些匪夷所思的梦境,维也纳灰色的天空与音乐;但是如果读书后,再看电影温习一下,你会不时地心领神会,你会反复咀嚼沉浸在那些对白中,你会惊叹在自我暴露、行为治疗、自由联想、释梦催眠等心理治疗手段中。

当尼采哭泣时,也许你也会哭泣。


[create_time]2022-06-15 05:28:09[/create_time]2022-06-24 02:30:5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野半下独0y[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40aad67.bRqPIenyYSh8dBq2TK6onQ.jpg?time=689&tieba_portrait_time=689[avatar]TA获得超过899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view_count]

读《当尼采哭泣》

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自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最近工作室的读书会上,选读书目为《当尼采哭泣》,这本书几年前潦草的读过,虽然匆匆,但也给人心灵上的震撼。

有幸又能和一些兴趣相投的人们一起品读这本书,心里依然充满期待,很多时候,以为自己读过几本书,但其实也只是看了个热闹而已。我希望以这种慢读,带入情感去真正的体验一下书中的人物,但愿能触及到他们的灵魂。

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亚隆医生,差不多他的小说都一一的读过。每本都带给自己许多实用价值,以及引发一些思考。仰视他做咨询时那看不见的高度,平易近人却又如此深刻,毫无痕迹的使用一些技术。噢,或者准确地说,他自己本身就是技术,因为你能深深的体会到他就是用他的人格来和来访者在交流。想象中,他或许也会碰到一些尤其匹配的来访者,他们在灵魂层面相遇。

两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第一章,期间大家还各自谈了自己的感受。

我在品读的时候,尤其对书中出现的一位女性,很感兴趣。她的名字叫做莎乐美,其实现实中确有其人。

感谢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原来还有如此魅力女人。独立自主,大胆有勇气,思维奔逸。

尤其是她对布雷尔医生婉拒她一起走回旅馆的要求时,说的一段话: 对我来说“责任”二字既是沉重 又难以忍受的,我已经把我的责任削减到唯一的一项——让我的自由不朽。婚姻以及随之而来的嫉妒和占有,只会奴役灵魂。它们永远无法支配我。布雷尔医生,我希望,男人与女人因意志薄弱而桎梏彼此的时代,有一天真的会到来。

桎梏,一种心灵上的枷锁,来自于内心中的自我束缚。有多少婚姻,桎梏着彼此,做着彼此的囚犯。很难说这样的生活是好或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样的生活和快乐无缘,与痛苦结伴。

想起小时候,常常来我家的一位赵阿姨,她是妈妈的朋友,很漂亮又心灵手巧。从我记事起,她就一直在找对象,可是都没能如愿,我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听说她还是独身。原因大概就是要求蛮高,不想将就。

我想这样的女性都是值得尊敬的,不谈她们承担了多少世人的眼光和来自亲人的压力,就为了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选择不凑合的日子。即使孤单寂寞,我想也好过两人相濡以沫,直至奄奄一息。

都说一个人的精彩,好过两个人的孤单。可是又有几个人能有这样的底气去忠于自己的内心呢?难免不会妥协于现实。

书中虽然说的是故事,可未尝也不是我们的人生。当布雷尔医生在美丽的威尼斯休假时,也无心欣赏美丽的风景时。想想那不就是自己吗?总是人在心不在,总是忽略当下的此时此刻。

那么,我们到底活在哪一刻呢?所幸,我们拥有亚隆这样的智者,他总能把你拉到当下,随时检验此时此刻我与你之间发生了什么。

我希望,能和自己内心当中的那个智慧老人相遇,让他引导我前行。


[create_time]2022-06-17 15:13:02[/create_time]2022-07-01 09:32: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刚阳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a3002d3.quHGwluozlicJTypiQAQgw.jpg?time=689&tieba_portrait_time=689[avatar]TA获得超过831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view_count]

《当尼采哭泣》书摘2

人永远无法真正从他人得到帮助,人必须要找出帮助自己的力量。

我认识许多不喜欢他们自己的人,而试图矫正这点的方法,是先去说服别人对他有好感,一旦感到了那点,他们接下来就开始对他们自己有好感。但这是一种虚假的解决,这是依从他人的权威。你的目标是认同你自己,不是去找出方法来获得我的认同。

不服从自己的人将被他人所控制。服从他人比支配自己要容易得多,要远远容易得多。

最好的真理,他始终这么说,是从一个自身生命体验中破茧而出的血淋淋的真理。

我们每一个人都由许多部分所组成,每一部分都在叫嚣地表达着。我们无法为每一部分乖张的冲动负责,我们只能为最终的妥协负责。

你是说,尼采教授,成长是痛苦的回报。

尼采打断他:“不对,不只是成长,还有力量。如果一棵树要达到一个自豪的高度,它需要狂风暴雨的气候。创造与发现自痛苦中产生。在此,容我引用我自己在几天前所写下的注脚。”

“我要你从一个遥远的距离之外来观察你自己,”尼采回答说,“一种广阔的视野总是会冲淡悲剧。如果我们爬得够高,我们会达到一个高度,悲剧在那儿看来不再悲惨。”

不去掌控你的生涯规划,就是让你的存在成为一种偶然。

当我让他面对了他容许他的生命成为偶然的那个事实的时候,他否认了选择的可能性。

他是“前途无量的家伙”,但是他从未了解过他的前途的本质。他从来不了解他的责任是让自然完美,去超越自己、他的文化、家族、性欲、他野蛮的动物本性,去成为他的存在、他所有的那种人。他从来没有长大过,他从不曾蜕下他的第一层皮,他误以为那些希望是去获得物质与专业上的目标。而在他达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那个没有一刻安静下来的声音不断地说着,“成为你的存在”。

让我知道了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

生命是两个完全相等的虚空之间的火花,介于出生之前与死亡之后的黑暗当中。

活着的时候就去追求人生!如果在实现了他的生命之后死去,死亡就丧失了它的可怕!如果一个人生不逢时,那他就永远不会死得其所。

“选择正确的敌人”我想那就是关键!这些年来,我一直与错误的敌人在战斗。真正的敌人一直就不是马蒂尔德,而是宿命。真正的敌人是衰老、死亡以及我本身对自由的恐惧。我责怪玛蒂尔德不让我面对我实际上不愿去面对的事!我怀疑,有多少个丈夫对他们的妻子做相同的事情?

一旦我了解到我必须与真正的敌人搏斗——时间、衰老与死亡,我接着发觉,玛蒂尔德既不是对手,也不是救星,而仅仅是跋涉、穿过生命的旅伴而已。

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鼓励的一面挡箭牌而已。只有当人可以获得像只老鹰——不需要任何观众——才可能爱慕地转向另一个人;只有在那个时候,一个人才能够去关心另一个存在的增长。


[create_time]2022-07-22 05:59:56[/create_time]2022-07-31 17:04:5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承吉凌8580[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cd1689c.Mb2-siMYrNhlZUPGLNbjbQ.jpg?time=2496&tieba_portrait_time=2496[avatar]TA获得超过909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3[view_count]

哲学与宗教

哲学是在理性上给人以精神安慰,宗教是在感情与信仰上
它们都在探索人的终极意义.只不过宗教好像不讲逻辑,先承认神的存在,再讨论一切.哲学在任何问题上都要刨根问底.宗教中也有哲学的因素,如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像奥古斯丁,托马斯奎那都既是哲学家,又是基督徒,他们还用哲学的方法证明上帝的存在.


[create_time]2006-10-24 18:03:28[/create_time]2006-10-26 12:26:45[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0[alue_good]独念之4Y[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b667fc3.QzdXTRvIgMBrtT7Juv5D3Q.jpg?time=2844&tieba_portrait_time=2844[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873[view_count]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宗教与哲学都是远离社会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与哲学一样,都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来说明的上层建筑。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经历了由氏族宗教到国家宗教、世界宗教的发展历程。无论宗教采取何种形式,都要对上帝、神灵、灵魂和来世生活作出回答。对这些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别形成了有神论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世界观。任何一种宗教都是对上帝或其他神灵的崇拜,对灵魂不朽的信仰和对来世生活的追求,因而任何宗教都包含着有神论的唯心主义哲学或这种哲学的萌芽。宗教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的起源与唯心主义的哲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是寓于人体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同样,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由于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的过程,最初的神产生了。随着宗教的向前发展,这些神愈来愈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由于氏族、部落融合以至统一王朝的建立,在人们头脑中,从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的观念。哲学家依据他们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任何宗教神学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时都属于唯心主义的阵营,任何无神论都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唯心主义哲学与宗教神学实质上是相通的。唯心主义的实质在于把心理的东西作为最初的出发点,从心理的东西引出自然界,然后再从自然界引出普通人的意识。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隐蔽起来的、修饰过的鬼神之说。一切唯心主义者,不论是哲学上的还是宗教上的,都相信神灵、启示、救世主、奇迹创造者,至于这种信仰是采取粗野的、宗教的形式还是文明的哲学的形式,这仅仅取决于他们的教育程度。从哲学的发展来看,唯心主义与宗教神学是一致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不能彻底了解思维对存在的关系,弄清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引出了关于可以和肉体分开的灵魂的学说,然后引出了灵魂不死的论断,最后引出了一神教。


[create_time]2017-11-26 07:02:25[/create_time]2013-12-08 18:52:22[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30[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991[view_count]

上一篇:大秦帝国在线

下一篇:导盲犬小q迅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