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兵勤王是什么意思
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其行为便称为“勤王”。周幽王放烽火戏诸侯,就是拿正经的勤王搞笑,导致亡国。 为何是勤“王”?古代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后来乱了套,地方诸猴也纷纷称起王来。所以孔子写春秋时,最恨名实不符的事情,他主张搞政治第一在正名。 其实勤王还有很多种情况,有些是瞎起哄的,有些是来清君侧的,也有些是志在夺权的.像靖康之难时,宋朝各路军队,明显的是帮皇帝的忙.是出自好意的.至于董卓,名义上是去洛阳帮何进的忙,但是到了洛阳之后,就变成心怀不轨的坏分子了.古罗马帝国规定军队不得越过罗马河,就是因为怕勤王之师造反弑上。 总之,勤王的本意在救驾。但结果是多元的。 中国历史上许多勤王例子,皆是借口以攻入朝廷。如:西晋八王之乱中的许多王。 另一常见的反叛借口是“清君侧”:意指起兵扫除君王(皇帝)身边的小人、奸佞。
[create_time]2017-09-30 00:34:53[/create_time]2013-04-14 19:24:58[finished_time]6[reply_count]35[alue_good]56452484355f0f[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9f47473.rs-eTeLjnqQ65mbolLUYjw.jpg?time=3213&tieba_portrait_time=3213[avatar]TA获得超过23.8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9744[view_count]
文天祥率军勤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1] )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2]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率军勤王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境内)知州。[10]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长江上
文天祥
游告急,诏令天下勤王。文天祥捧着诏书流涕哭泣,派陈继周率领郡里的英雄好汉,同时联络溪峒蛮,派方兴召集吉州的士兵,各英雄豪杰群起响应,聚集兵众万人。此事报到朝廷,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名义率军入卫京师。他的朋友制止他说:“现在元兵分三路南下进攻,攻破京城市郊,进迫内地,你以乌合之众万余人赴京入卫,这与驱赶群羊同猛虎相斗没有什么差别。”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是这么回事。但是,国家抚养培育臣民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征集天下的兵丁,没有一人一骑入卫京师,我为此感到深深地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将会有听说此事后而奋起的。依靠仁义取胜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业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11]
文天祥性格豁达豪爽,平生衣食丰厚,声伎满堂。到这时,痛心地自己贬损责罚自己,把家里的资产全部作为军费。每当与宾客、僚属谈到国家时事,就痛哭流涕,抚案说道:“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也忧虑别人忧虑的事情,以别人的衣食为衣食来源的人,应为别人的事而至死不辞。”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八月,文天祥率兵到临安,担任平江府知府。当时因为丞相陈宜中没有返回朝廷,所以没有受到派遣。十月,陈宜中至,于是派遣去任职。朝议中刚刚擢升吕师孟为兵部尚书,封吕文德为和义郡王,想以此寻求和好。吕师孟更加傲慢骄横、放肆。[12]
[create_time]2016-01-13 16:04:17[/create_time]2015-04-07 22:48:0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4[alue_good]颜究君[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public.1.8e8a7195.nkcjxCDY6ENIQBvsdlbTUg.jpg[avatar]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slogan]擅长文学、历史[intro]1290[view_count]
起兵勤王什么意思
勤王的解释(1) [to serve the king]∶ 尽力 于王事 夏禹勤王,手足胼胝。—— 《晋书·谢安传》 勤王之事 (2) [to save the country from danger]∶臣下发兵救援地位 岌岌可危 的主子 德祐初,江上报急,诏 天下 勤王。—— 《宋史·文天祥传》 火速勤王 详细解释 (1).谓尽力于王事。 《 左传 ·僖公二十五年》 :“ 狐偃 言於 晋侯 曰:‘求 诸侯 莫如勤王。’” 《周礼·春官·大宗伯》 “秋见曰觐” 汉 郑玄 注:“觐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 《晋书·谢安传》 :“ 夏禹 勤王,手足胼胝。” (2).多指君主的统治 受到 威胁 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后汉书·袁绍传》 :“乃下诏书於 绍 ,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 :“孤臣 左 良玉 ,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了。” 郭沫若 《南冠草》 第三幕:“他是 准备 勤王吗?” 词语分解 勤的解释 勤 í 做事尽力,不偷懒: 勤劳 。 勤快 。 勤奋 。勤政(勤奋于政事)。勤谨。 勤勉 。勤恳。克勤克俭。 经常:勤密(频繁)。来往很勤。 上班,事务: 勤务 。勤杂。出勤。后勤。 担心, 忧虑 :勤恤(忧虑 怜惜 )。 帮助 王的解释 王 á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 国家 仍用这种称号:王国。王法。公子王孙。王朝(俹 )。 中国 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王。蜂王。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
[create_time]2023-03-13 03:28:14[/create_time]2023-03-28 03:28:1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梦风夹瓶9[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ef91fa2.LDkD90CWhcO6_AS0-QCqvA.jpg?time=3452&tieba_portrait_time=3452[avatar]超过6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7[view_count]“带兵勤王”是什么意思?
带兵勤王是指当皇帝有难的时候,各路军队纷纷救援,其行为便称为“勤王”。“烽火戏诸侯”就是勤王一例。帮皇帝忙,尽臣子义务,不一定是清君侧,如果外敌入侵王室有难也可以说勤王。 勤王也是一个借口,借口把皇上身边的奸臣干掉,表面上是忠诚。处乏边何装蛊膘坍博开其实是把皇上也一起干掉,自己做皇帝。汉武帝他老爸就是反勤王成功。朱元璋他孙子就是反勤王失败。勤王(qín wáng),汉语词语。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中文名:勤王拼 音:qín wáng注 音:ㄑㄧㄣˊ ㄨㄤˊ
[create_time]2019-10-11 15:32:53[/create_time]2017-12-01 00:12:4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5[alue_good]粉粉粉粉粉粉花[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056810a.27RuPclR0SHSpE-e9LRJkg.jpg?time=3011&tieba_portrait_time=3011[avatar]TA获得超过423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966[view_count]萧元启什么时候谋反的
第40集开始怀疑,46集确认。萧平旌发现东海夺回七座城池的战役都很是古怪,明明东海军队可以全身而退,可为何他们偏偏要留一小股兵力在城中与大梁军队交战呢。原本萧平旌也没有怀疑到萧元启身上,直到九先生无意中说起墨淄侯来,他才猛然想起萧元启和墨淄侯的关系。这个发现让萧平旌自己都感到很是惊讶。之后三月春猎,萧平旌和荀飞盏分析萧元启的种种可疑行为,最终确定他是真的要谋反。起兵勤王:萧元启出卖国土、刺杀首辅,计划谋反。长林之子责任在身,本要与林奚和大嫂一同前往蓬州的萧平旌决定下山护卫皇帝。萧平旌将尘封的长林军令牌拿了出来,他要以长林之名劝说勤王出兵金陵城。冬青等长林旧部接到萧平旌的信后立刻带着甘州营的将士赶来与萧平旌汇合。赶往京城的路上,萧平旌以长林之名获得了济州、随州等州郡参领的支持,他们纷纷率驻军加入萧平旌的麾下前往金陵城解救皇上。大军压境,萧元启毫无反手之力,最终被小皇帝下令乱刀砍死。
[create_time]2023-01-30 06:12:11[/create_time]2023-02-11 18:27:4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筱鸭娱乐[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21a4462309f79052bb4c7aaf1ef3d7ca7acbd5cb?x-bce-process%3D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avatar]电影、电视剧、小说、综艺等等,都在这里![slogan]电影、电视剧、小说、综艺等等,都在这里![intro]37[view_count]萧元启什么时候开始谋反
第40集开始怀疑,46集确认。萧平旌发现东海夺回七座城池的战役都很是古怪,明明东海军队可以全身而退,可为何他们偏偏要留一小股兵力在城中与大梁军队交战呢。原本萧平旌也没有怀疑到萧元启身上,直到九先生无意中说起墨淄侯来,他才猛然想起萧元启和墨淄侯的关系。这个发现让萧平旌自己都感到很是惊讶。之后三月春猎,萧平旌和荀飞盏分析萧元启的种种可疑行为,最终确定他是真的要谋反。起兵勤王:萧元启出卖国土、刺杀首辅,计划谋反。长林之子责任在身,本要与林奚和大嫂一同前往蓬州的萧平旌决定下山护卫皇帝。萧平旌将尘封的长林军令牌拿了出来,他要以长林之名劝说勤王出兵金陵城。冬青等长林旧部接到萧平旌的信后立刻带着甘州营的将士赶来与萧平旌汇合。赶往京城的路上,萧平旌以长林之名获得了济州、随州等州郡参领的支持,他们纷纷率驻军加入萧平旌的麾下前往金陵城解救皇上。大军压境,萧元启毫无反手之力,最终被小皇帝下令乱刀砍死。
[create_time]2023-01-29 03:42:03[/create_time]2023-02-09 21:29:4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筱鸭娱乐[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21a4462309f79052bb4c7aaf1ef3d7ca7acbd5cb?x-bce-process%3D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avatar]电影、电视剧、小说、综艺等等,都在这里![slogan]电影、电视剧、小说、综艺等等,都在这里![intro]7[view_count]李自成攻破北京,逼死崇祯,对于中国来说是好益处大还是害处大,为什么?
个 人 认 为 弊 大 于 利,别 的 不 说,从 明 清 两 代 末 代皇 帝 的 言 行 可 看 出,至 少 明 朝的皇 帝更有骨气,而清 朝 末期的皇 帝就没把中国当成自家的。崇 祯死前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 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而溥 仪在退位后被日本人扶持时说:“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了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 清的皇帝我就不甘心”——溥 仪 《我的前半生》。更别说慈 禧太后那“宁 赠 友 邦,不 予 家 奴”、“量中 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等无 耻言论了。如果不是李 自成等民军在西北闹那几年,明 朝是有可能抵御住清 军的进攻的。不过李 自 成等人闹也是没办法,天灾人祸都凑在一起了。强烈建议你看看《明 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 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明朝后期还出现了资 本 主 义萌芽,不过到清 朝时就又被打压下去了。假如崇 祯不死,明 朝不灭,历 史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可惜历 史没有假设,所以。。。
我鄙视百度,和谐字太多了,CAO
[create_time]2017-09-05 22:29:15[/create_time]2012-07-30 02:41:05[finished_time]6[reply_count]80[alue_good]zygogogogo[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d61f805.pfCWXhy7cQGCNEXF1aI42g.jpg?time=3164&tieba_portrait_time=3164[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111[view_count]
李自成包围北京,崇祯下令天下兵马勤王,各地武将为何驻足观望?
当李自成的大军马上就要打入北京的时候,这时手忙脚乱的崇祯皇帝急忙下诏天下兵马入京勤王,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最后崇祯被李自成逼迫的煤山上吊,也没有一个人来北京救援,难道明朝那会就没有军队来救援京师了吗?这点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就下来我们就看看,有哪些军队可以来勤王的。第一个就是必须说的,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了,身为大明最为精锐的一部兵马,崇祯的最后希望就是吴三桂的山海关关宁铁骑,人数大约五万人左右,这是崇祯的救命稻草,所以崇祯第一时间就让吴三桂来救援的,但是害怕他有推脱不来,就封了吴三桂平西伯,要知道在明朝除了开国时期,其他时期功劳再大的也就是伯爵就到头了,向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叛乱的王阳明这么大的功劳才封了个新建伯的爵位,可见崇祯也是下够本了,接着吴三桂才带着兵马向北京进发,但是他的进发是慢慢悠悠的而已,一天只前进五十里。等到半路就受到北京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可见手握精锐的吴三桂是根本不想救援的。这也是北京那么快被攻下的重要原因。第二个手握重兵的就是镇守武昌的左良玉了,左良玉虽然不是和后金作战而是主要是参加剿灭农民军,军队数量众多,在长期和张献忠李自成的交锋中,还能保持上风,可见左良玉的军队也是有战斗力的,崇祯也看出了他的拥兵自重,担心他不会出兵救援,也给他封了个宁南伯的爵位,心不甘情不愿的左良玉,拖拖拉拉的这才准备出发,但是衣服都没穿好,就得到北京陷落的消息。手握三十万重兵的左良玉可见也是一个见死不救的奸臣。还有山东总兵刘泽清手握四五万精兵,背叛李自成的高杰也有五六万兵力,最后这些人都推脱搪塞,崇祯的勤王旨意下达后,一直到北京陷落这些人都在观望的观望,推脱的推脱,半路上磨蹭的磨蹭,要不干脆不理睬的也有,最后一兵一卒都没到北京城下。
[create_time]2021-01-12 10:42:04[/create_time]2021-01-24 10:04:05[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0[alue_good]小琦玉说说[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3646661176,780369820&fm=3012&app=3012&autime=1689583741&size=b200,200[avatar]超过1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7[view_count]子崧字伯山文言文阅读题
1. 宋史赵子崧传翻译 子崧字伯山 【译文】 子崧字伯山,是燕懿王五世孙。 考中崇宁五年进士。宣和年间,官至宗正少卿,授任徽猷阁直学士、知淮宁府。 汴京失守,起兵勤王,因道路阻塞不得前进。听说张邦昌僭位,写书信给康王说:“应当派遣部队在黄河上邀击金兵,迎请两宫,向僭位叛逆问罪,如果打算渡过长江,恐怕耽误大计。” 于是与知颍昌府何志同等联盟,传檄中外。不久听说金人退兵,子崧就带领部队到襄邑,派遣范埙、徐文中到济州,请康王进兵南京,并且说:“国家制度,没有亲王在外面的,皇上特意付给你元帅之权,这是天意。 应当马上承制号令四方豪杰,则中原可以传檄而定。”康王命令子崧充任大元帅府参议官、东南道都总管。 张邦昌的家在庐州,子崧传令通守赵令..监察其家,并且请求捕杀张邦昌的母亲和儿子,以绝奸心。 又说:“自从金兵围攻京城以来,朝廷命令隔绝,乞求下令诸路,凡有事宜,都由大元帅府裁决,伪檄不得乱行。 宣抚使范讷阻挠政令营求私利,应当加罪。应当免去遭受兵火州县的租税,经理淮南、荆、浙形险势阻之地,不被群盗占据。” 檄令阻止各地接受张邦昌伪令,寄书信责斥张邦昌说:“人臣应当见危受命,现在议论纷纷,说劫请皇上倾危国家之计实出于阁下,不然,金人为什么坚决拒绝孙傅的请求,而最终归政于阁下呢?敌人既然远走,应当迅速反正,如果稍有迟疑,则天下共诛逆犯,到那时虽然后悔也来不及啊!”又寄信给王时雍说“:诸公互相勾结灭亡别人的国家,而且还自以为佐命功臣,不知你们平日所学是什么?” 正遇张邦昌派遣使者迎接康王,就告诉子崧,子崧立即写信给康王说:“听说因为京师残破,不可再入,只打算在军中即位,便于迁徙,我深感疑惑。如果打算致力中兴事业,应当举动严谨,应当先谒拜宗庙,朝见母后,明正赏罚,施恩四方。 如果京城不可作为都城,然后慢慢计议到何方。” 于是传檄京师,向隆..太后奏说:“各地先听说二位圣上迁往北边,易姓改国,恐怕中间有人假借讨逆为名,窃据州县。 乞求迅速下诏,向四方宣谕迎立康王的意向,才可以令人心安慰,奸宄自然消亡。”不久带领所属部队会兵济州。 康王即位,子崧请求免除各地常平积欠钱,又说:“台谏官应当是皇帝的耳目,近年用人不当,大率取旨言事而已。请遵照旧制,听任学士、中丞互相举察。 范祖禹、常安民、上官均在先朝任职言事尽忠,请录用他们的儿子。”皇帝都同意采纳他的建议。 于是提出三处驻兵的建议:一处驻在澶渊,一处驻在河中、陕、华,一处驻在青州、郓州之间,声张军势。万一敌人骑兵南侵,则三路大军并进,可成大功。 朝廷授任子崧为延康殿学士、知镇江府、两浙路兵马钤辖。子崧上章论奏王时雍、徐秉哲、吴千干、莫俦、范琼、胡思、王绍、王及之、颜博文、余大均等人逼太上皇北迁,逼取太子,玷辱六宫,捕杀宗室,窃取宫中禁物,京城人都认为他们是国贼。 希望把他们诛杀弃市,作为臣子的训戒。当时滑州两次遭战火残破,子崧推荐傅亮可以任用。 任命傅亮为滑州判官,黄潜善阻止此事,任命才没有发出。 贼赵万侵犯镇江,子崧派遣将领在丹徒阻击赵万,调遣乡兵登城防备。 不久,官军败归,乡兵惊骇溃散,子崧率领亲兵守卫焦山寺,贼众占据镇江。 当初,昌陵恢复封地,司天监苗昌裔对人说:“太祖的后代应当重新统治天下。” 子崧听见这个传闻,靖康末年起兵时,檄文言辞有所不逊。子崧与御营统制辛道宗有仇,道宗找到这篇檄文,上呈皇上。 朝廷诏令御史前去查问此案,得知真情后,皇帝震怒,不想暴示他的罪错,以前些时候擅自弃城论罪,降为单州团练副使,谪居南雄州。绍兴二年(1132)赦免他的罪,复官任集英殿修撰,而子崧已经死在贬所。 2.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 (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文言文阅读 1.(1) 伯牙善鼓琴,鼓:________________鼓:弹。 (2)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阴:________________“阴”是指山的北边,河流的南边。 (3) 更造崩山之音,更:________________再,进一步。 (4) 志想象犹吾心也,犹:________________(就)好像。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两组:( )。 _____ (B) 。 A.善:伯牙善鼓琴. ________擅长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________好 B.乃: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________于是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________于是,就 C.于:止于岩下. ________在 吾于何逃声哉. ________从 D.之:钟子期必得之. ________它的。 / 知道,明白。必定准确的知道。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之,两个都指代“山水之乐”,即欣赏山水而产生的快乐。 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山流水 ,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 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 1.(2)“阴”是指山的北边,河流的南边。(泰山之阴就是泰山的北边。和其相对就是“阳”,山的南边,河流的北边。记一下就可以了。巧记就是山的南边照到太阳,所以是“阳”,北边照不到就是“阴”) ~~~~~~~~~~~~~~~~~~~~~~~~~~~~~~~~~~~~~~~~~~~~~~~~~~~~~~~~~~~~~~~~~~~~~~~~~ 3. 文言文阅读救急, 宋史列传28 原文: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御吏如束湿,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惇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俾权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党事作,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陈瓘、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伯雨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宋史• 列传一O四》 译文: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童年的普通具有很强的示范,钻研古代典籍,文章苍劲有力。在考试等级,做雍丘县令,管理下属搭售湿物质(紧急严重) ,安抚百姓,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伤口(周到细心) 。雍丘县依托汴,水路运输船舶蜂拥而至前雍丘许多尴尬,因为盗贼,但从来没有抓到盗贼,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博时裕下令散货船运送货物不是雍丘境内过夜,开始(船夫老板)不服从,彼得下令雨,东下的船只,用斧头切断电缆,跑到主力舰护送出境(雍丘人民院)可以不关门。 法院使者纪念他的事迹,博时裕称为做了一个大的正诚,上任,但也增强了左右和适当的。宋徽宗执政开始,听着一个正直的言论,彼得发现了张敦雨,说: “张敦长皇权偷窃,欺骗法院,毒百官,急于趁先帝不幸机,它的目的是显示篡位,鄙视他的陛下,不再有做臣子尊重。鉴于他的意图实施,将被放置在国王陛下和太后!如果你不饶恕杀了他,世界将无法澄清义,大法不能成立。我听说北方的使者说,去年辽宁主吃,我听说中央驳回章惇,放下筷子,此起彼伏,说得好宋说,与这个男人错了,北方的天使问为什么(他)就像这样放逐贬谪?从这个观点, (章惇)不只是作为孟子的人说了' ,虽然它是相当沉默的状态,但所有了“纪念八次,皇帝章惇贬到雷州。 伯雨在兼管位置为6个月,纪念108份。部长担心,他说,让皇帝彼得雨做的颓废,他私下警告少说或不说作为一个主要的。彼得不听雨,批评朝政,更强大的讲话,将最后一章弹劾布。曾逋插觉得这件事很快被转移的支持度员外郎虢国主持工作。 (后来)崇宁几年是官员团伙的事情发生了,彼得被砍断官方雨通州发送。蔡阿扁被诬陷,陈关共开槽,张黄庭坚十三人南迁, (可以)去彰化只有小学雨。奸人也不甘心匿名信,抓住彼得的第二个儿子沉雨,把他身陷囹圄,他的妻子和家人在江淮刚刚去世,他的妻子去世子抢眼的消息一起发送。贝丝雨像往常一样对这两件事情,他说: “死是死的,活在球场上的内疚,但也从告别相结合时,如果没有,那将是徒劳的神杀害无辜的人呢? ” 绍兴末年,皇帝颁诏追赠(已故)是龙图阁主雨,谏议大夫奖金,接受他的谏章,追贬义章惇,蔡荸鹌,邢恕,黄色的鞋子,清除事件被诬陷宣仁告诉世界。淳熙年间,谥忠敏。 4. 题文 试题答案:【答案】【小题1】①到了……时候 ②将近【小题2】①他们的父亲想要立叔齐为王,等到父亲去世了,叔齐让伯夷即位。 ②伯夷、叔齐对此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隐居。 【小题3】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分析回答时可以允许有不同的见解,或赞成,或反对均可,但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试题解析:【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先要大到了解全文的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本题中两个加点字词都是多义词,要注意辨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立”“及”“让”“耻”“义”“食”,最后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先疏通文意,了解文中所写的人物行为表现,然后再对其作一评价,说清理由即可。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5. 元史文言文阅读翻译及题目,关于开头是韩镛,字伯高这段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2分,每小题3分)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 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 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 制可其奏。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 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 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 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 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 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毁之。 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 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镛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 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皆无有后言。 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存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 镛治政,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 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 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选自《元史》)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吏部掌天下铨衡 诠:选拔官吏 B.制可其奏 制:制止 C. 俾俊秀入学宫 俾:使 D.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 劝:勉励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B.往往腾谤于朝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 燕王诚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D.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11、文中划线未句读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A.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B. 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C. 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D. 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朝时,显要官职往往是由吏职出身的人来担任,很少有人能从进士做官,韩镛就是从进士做官的。 B.韩镛在担任侍御史时,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免了官职。 C.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就连做盗贼的人准备抢劫时,也必定到觉山庙中占卜吉凶,韩镛到任后,就拆毁了庙宇,将泥塑偶像沉入江中。 D.朝廷外派的使臣,朝廷供奉本来就多,各地方州县都很讨厌他们,他们到了饶州,韩镛只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也不敢有什么议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3分)译: (2)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 (3分)译: (3)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4分)译: 参考答案:9.B 帝王的命令10.D(A项,前一“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后一“者”,用于时间词后,表示停顿B项,前一“于”是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后一“于”,介词,表被动。 C项前一“以”是介词,用;后一“以”是连词,表目的。D项,都是连词,表转折。 )11.B12.D(“朝廷供奉本来就多,各地方州县都很讨厌他们”不当)四、(24分)13.(1)傅岩起从吏职起家做官,怎么能了解全天下的贤才?(3分。大意1分,“乌”“知”各1分。) (2)由此人人自觉努力学习,因而饶州通过科第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县要多。(3分。 大意1分,“以”“视”各1分。.) (3)而龚伯璲这些人正受重用,朝廷都在议论改革,韩镛也提出意见,但没有被采纳。 (4分。大意1分,被动句式1分,“辈”“更张”各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的官职,不久调任集贤都事。 泰定四年,又转任国子博士,不久担任监察御史。当时能从进士做官的仅有百分之一,由吏职出身能做到显要官位的常常有十分之九。 皇帝就想让中书参议傅岩起做吏部尚书,韩镛上书说:“吏部是掌管天下考核、选拔人才的地方。 6. 摘自古诗的好听四字词语 【鱼跃鸢飞】 语出《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毛传: “言上下察也。”孔颖达疏:“毛以为大王、王季德教明察,著於上下。 其上则鸢鸟得飞至於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於渊中而喜乐。”后以“鱼跃鸢飞”谓世间生物任性而动,自得其乐。 【高岸深谷】 ①指幽僻的处所。②形容幽峭深邃。 ③《诗·小雅·十月之交》: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后因以“高岸深谷”比喻事物的巨大变化。 【鸟革翚飞】 形容宫室壮丽。语出《诗·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朱熹集传:“其栋宇峻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投桃报李】 《诗·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后以“投桃报李”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悬狟素飡】 语本《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后因以“悬狟素飡”喻无功受禄。 【吐刚茹柔】 吐出硬的,吃下软的。比喻怕强欺弱。 语本《诗·大雅·烝民》: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孔颖达疏:“柔濡者则茹食之,坚刚者则出之,喻……敌寡弱者则侵侮之,强盛者则避畏之。”【切磋琢磨】 亦作“切瑳琢磨”。 ①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②比喻道德学问方面互相研讨勉励。 语本《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谷迁乔】 从低处移到高处。 《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宋王之道《青玉案·有怀轩车山旧隐》词:“黄鹂休叹青春暮,出谷迁乔旧家句,天意从人还许诉。” 本指鸟出自深谷,移居高木,后以“乔迁”为祝贺别人迁居之词。【履薄临深】 《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后以“履薄临深”比喻身处险境,必须十分谨慎。【敬恭桑梓】 语出《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 因桑梓为父母所种,故应恭敬。后用作热爱故乡,尊敬故乡之人的典故。 【昊天不吊】 谓苍天不怜悯保佑。语本《诗·小雅·节南山》:“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朱熹集传:“吊,愍。”后因以“昊天不吊”为哀悼死者之辞。 【清渭浊泾】 《诗·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孔颖达疏: “泾水以有渭,故见其浊。” 古以为渭水清,泾水浊,后因称“清渭浊泾”。亦以喻两相比较,是非好坏分明。 【爱莫能助】 虽然同情,却限于条件无从帮助。语本《诗·大雅·烝民》: “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郑玄笺:“爱,惜也。仲山甫独能举此德而行之,惜乎莫能助之者。” 【桑土绸缪】 《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朱熹集传:“土,音杜。 桑土,桑根皮也……我及天未阴雨之时,而往取桑根以缠绵巢之隙穴,使之坚固,以备阴雨之患。”后遂以“桑土绸缪”喻勤于经营,防患未然。 【醉酒饱德】 《诗·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又序:“既醉,太平也。 醉酒饱德,人有士君子之行焉。”后用为酬谢主人宴饮之辞。 【柔茹刚吐】 《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后因以“柔茹刚吐”比喻凌弱畏强,欺软怕硬。【作舍道边】 《诗·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毛传:“溃,遂也。”郑玄笺:“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 《后汉书·曹褒传》:“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后因以“作舍道边”比喻众谋难成。 【人亡邦瘁】 《诗·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毛传:“殄,尽;瘁,病也。” 郑玄笺:“贤人皆言奔亡,则天下邦国,将尽困穷。”后因以“人亡邦瘁”谓贤者不在位,国家因而衰败。 【临深履薄】 《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谓面临深渊,脚踏薄冰。 后因以“临深履薄”喻谨慎戒惧。【瞻云陟屺】 《诗·魏风·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新唐书· 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后因以“瞻云陟屺”比喻思亲。【暴虎冯河】 典出《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冒险行事,有勇无谋。 【梧凤之鸣】 《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毛传:“梧桐盛也,凤凰鸣也,臣竭其力,则地极其化;天下和洽,则凤凰乐德。”后因以“梧凤之鸣”比喻政教和协、天下太平。 【风雨如晦】 ①《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后用“风雨如晦”比喻于恶劣环境中而不改变气节操守。 ②比喻社会黑暗混乱。【折冲御侮】 语本《诗·大雅·绵》:“予曰有御侮”毛传:“武臣折冲曰御侮。” 后用以谓抗击敌人。【鹡鸰在原】 《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脊令。
[create_time]2022-10-09 11:18:13[/create_time]2022-10-21 10:14:4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学海语言教育[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6eb0f82.6a5JmxLjQp62cOG7xZwTzA.jpg?time=675&tieba_portrait_time=675[avatar]TA获得超过450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8[view_count]
赵子崧字伯山文言文
1. 宋史赵子崧传翻译 子崧字伯山 【译文】 子崧字伯山,是燕懿王五世孙。 考中崇宁五年进士。宣和年间,官至宗正少卿,授任徽猷阁直学士、知淮宁府。 汴京失守,起兵勤王,因道路阻塞不得前进。听说张邦昌僭位,写书信给康王说:“应当派遣部队在黄河上邀击金兵,迎请两宫,向僭位叛逆问罪,如果打算渡过长江,恐怕耽误大计。” 于是与知颍昌府何志同等联盟,传檄中外。不久听说金人退兵,子崧就带领部队到襄邑,派遣范埙、徐文中到济州,请康王进兵南京,并且说:“国家制度,没有亲王在外面的,皇上特意付给你元帅之权,这是天意。 应当马上承制号令四方豪杰,则中原可以传檄而定。”康王命令子崧充任大元帅府参议官、东南道都总管。 张邦昌的家在庐州,子崧传令通守赵令..监察其家,并且请求捕杀张邦昌的母亲和儿子,以绝奸心。 又说:“自从金兵围攻京城以来,朝廷命令隔绝,乞求下令诸路,凡有事宜,都由大元帅府裁决,伪檄不得乱行。 宣抚使范讷阻挠政令营求私利,应当加罪。应当免去遭受兵火州县的租税,经理淮南、荆、浙形险势阻之地,不被群盗占据。” 檄令阻止各地接受张邦昌伪令,寄书信责斥张邦昌说:“人臣应当见危受命,现在议论纷纷,说劫请皇上倾危国家之计实出于阁下,不然,金人为什么坚决拒绝孙傅的请求,而最终归政于阁下呢?敌人既然远走,应当迅速反正,如果稍有迟疑,则天下共诛逆犯,到那时虽然后悔也来不及啊!”又寄信给王时雍说“:诸公互相勾结灭亡别人的国家,而且还自以为佐命功臣,不知你们平日所学是什么?” 正遇张邦昌派遣使者迎接康王,就告诉子崧,子崧立即写信给康王说:“听说因为京师残破,不可再入,只打算在军中即位,便于迁徙,我深感疑惑。如果打算致力中兴事业,应当举动严谨,应当先谒拜宗庙,朝见母后,明正赏罚,施恩四方。 如果京城不可作为都城,然后慢慢计议到何方。” 于是传檄京师,向隆..太后奏说:“各地先听说二位圣上迁往北边,易姓改国,恐怕中间有人假借讨逆为名,窃据州县。 乞求迅速下诏,向四方宣谕迎立康王的意向,才可以令人心安慰,奸宄自然消亡。”不久带领所属部队会兵济州。 康王即位,子崧请求免除各地常平积欠钱,又说:“台谏官应当是皇帝的耳目,近年用人不当,大率取旨言事而已。请遵照旧制,听任学士、中丞互相举察。 范祖禹、常安民、上官均在先朝任职言事尽忠,请录用他们的儿子。”皇帝都同意采纳他的建议。 于是提出三处驻兵的建议:一处驻在澶渊,一处驻在河中、陕、华,一处驻在青州、郓州之间,声张军势。万一敌人骑兵南侵,则三路大军并进,可成大功。 朝廷授任子崧为延康殿学士、知镇江府、两浙路兵马钤辖。子崧上章论奏王时雍、徐秉哲、吴千干、莫俦、范琼、胡思、王绍、王及之、颜博文、余大均等人逼太上皇北迁,逼取太子,玷辱六宫,捕杀宗室,窃取宫中禁物,京城人都认为他们是国贼。 希望把他们诛杀弃市,作为臣子的训戒。当时滑州两次遭战火残破,子崧推荐傅亮可以任用。 任命傅亮为滑州判官,黄潜善阻止此事,任命才没有发出。 贼赵万侵犯镇江,子崧派遣将领在丹徒阻击赵万,调遣乡兵登城防备。 不久,官军败归,乡兵惊骇溃散,子崧率领亲兵守卫焦山寺,贼众占据镇江。 当初,昌陵恢复封地,司天监苗昌裔对人说:“太祖的后代应当重新统治天下。” 子崧听见这个传闻,靖康末年起兵时,檄文言辞有所不逊。子崧与御营统制辛道宗有仇,道宗找到这篇檄文,上呈皇上。 朝廷诏令御史前去查问此案,得知真情后,皇帝震怒,不想暴示他的罪错,以前些时候擅自弃城论罪,降为单州团练副使,谪居南雄州。绍兴二年(1132)赦免他的罪,复官任集英殿修撰,而子崧已经死在贬所。 2. 杜林字伯山的全篇翻译是什么 译文: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 少年时好学沉稳深思,时人称他是知识渊博的读书人。起初做郡吏。 王莽败,盗贼起,杜林与弟弟杜成带领幼小老弱的家人一起客居河西。隗嚣平素听说杜林很有志气节操,深深地敬仰他,让他做持书平。 后来杜林因为疾病禀告辞去,辞职归还俸禄食物。隗嚣虽然心怀不满,但还想容纳他,于是发出命令说:“杜伯山天子都不能使他做臣子,诸侯不能和他做朋友,如今我暂且给他老师和朋友的位置,使他能顺随自己的心愿。” 杜林虽然被隗嚣拘禁,而终不屈节。建武六年,弟成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 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杀之。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乃叹曰:“当今之世,谁能行义?我虽小人,何忍杀义士!”因亡去。 后光武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后林为大司徒司直。 荐同郡范逡、赵秉等,皆被擢用,士多归之。十一年,以林代郭宪为光禄勋。 内奉宿卫,外总三署,周密敬慎,选举称平。郎有好学者,辄见诱进,朝夕满堂。 济南徐巡,始师事宏,后皆更受林学。林前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常宝爱之,虽遭难困,握持不离身。 出以示宏等曰:“林流离兵乱,常恐斯经将绝。何意东海卫子、济南徐生复能传之,是道竟不坠于地也。 古文虽不合时务,然愿诸生无悔所学。”宏、巡益重之,于是古文遂行。 十四年,群臣上言:“古者肉刑严重,则人畏法令;今宪律轻薄,故奸轨不胜。宜增科禁,以防其源。” 诏下公卿。林奏曰:“大汉初兴,废除苛政,更立疏网,人怀宽德。 臣愚以为宜如旧制,不合翻移。”帝从之。 后皇太子强求乞自退,封东海王,故重选官属,以林为王傅。从驾南巡狩。 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诏;唯林守慎,有召必至。余人虽不见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 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明年薨,帝亲自临丧送葬,除子乔为郎。 诏曰:“公侯子孙,必复其始,贤者之后,宜宰城邑。其以乔为丹水长。” 扩展资料:原文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也。林少好学沈深,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初为郡吏。王莽败,盗贼起,林与弟成及同郡范逡、孟冀等,将细弱俱客河西。 道逢贼数千人,遂掠取财装,褫夺衣服,拔刃向林等将欲杀之。冀仰曰:“愿一言而死。 将军知天神乎?赤眉兵众百万,所向无前,而残贼不道,卒至破败。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隗嚣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后因疾告去,辞还禄食。 嚣复欲令强起,遂称笃。嚣意虽相望,且欲优容之,乃出令曰:“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诸侯所不能友盖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今且从师友之位须道开通使顺所志”林虽拘于嚣,而终不屈节。 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于陇坻遮杀之。 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乃叹曰:“当今之世,谁能行义?我虽小人,何忍杀义士!”因亡去。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 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成推其博洽。 明年,大议郊祀制,多以为周郊后稷,汉当祀尧。诏复下公卿议,议者佥同,帝亦然之。 林独以为周室之兴,祚由后稷,汉业特起,功不缘尧。祖宗故事,所宜因循。 定从林议。后代王良为大司徒司直。 林荐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及陇西牛邯等,皆被擢用,士多归之。十一年,司直官罢,以林代郭宪为光禄勋。 内奉宿卫,外总三署,周密敬慎,选举称平。郎有好学者,辄见诱进,朝夕满堂。 后皇太子强求乞自退,封东海王,故重选官属,以林为王傅。从驾南巡狩。 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诏;唯林守慎,有召必至。余人虽不见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 二十二年,复为光禄勋。顷之,代朱浮为大司空。 明年薨,帝亲自临丧送葬,除子乔为郎。(节选自《后汉书·杜林传》)人物生平杜林(?~47年),字伯山,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初期著名的古文经学家。 杜林自幼喜欢读书,家藏颇富,又就学于当时著名学者张竦,故以博学多闻被世人称之为“通儒”。杜林尤其精通《尚书》,他曾在西州得到一卷漆书《古文尚书》,视若珍宝,悉心研习,虽经战乱,从不离身。 当时的学者卫宏见到杜林后,为他的才学所折服,因而卫宏与其门生徐巡一同投到他的门下,学习《古文尚书》。卫宏还做了《训旨》,使《古文尚书》之学大兴,以后更有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 杜林实为东汉时期《古文尚书》最早的倡导者。杜林最初在王莽新朝做过郡吏。 新朝灭亡后,与弟杜成及同郡人范逡、孟冀等携妻子避乱,客居河西。建武元年(25),隗嚣重新占据河西地区,广集人才,素闻杜林的才学品德,非常敬重,任用为治书侍御史。 杜林因病辞官,打算返回故里。隗嚣虽然对杜林不满,然而碍于他的名望,只好将其软禁起来。 建武六年(30),弟弟杜成病故,杜林方获准持丧东归。即而隗嚣又后悔,急派刺客杨贤追杀。 杨贤见杜林自己推着鹿车为弟弟致丧,为。 3. 文言文 范元琰为人善良 1.译 文: 范元琰,字伯珪,是南朝时吴郡钱塘人。他年轻时非常好学,博通经史,精研佛学。但是他为人很谦逊,从来不以自己的所长而看不起别人。家里贫穷,只靠种植蔬菜为生。(元琰)曾经外出,看见有人偷盗他家的白菜,他匆忙退走。母亲询问他(这么快回来)的缘故,(他)详细地把实际情况告诉母亲。母亲问(他)偷盗的人是谁,(他)回答说:“先前我之所以退走,是担心他惭愧羞耻,现在说出他的名字来,希望您不要泄露出去。”于是母子两人为(那个小偷)保密。有时有淌过水沟偷盗他家竹笋的人,元琰就砍伐树木做成桥来使他(方便地)过沟。自从这件事之后,小偷们十分惭愧,整个乡里就再也没有人偷窃了。 2.赞同,∵范元琰不计较盗贼的德行,用善举使他们认识到自我的丑恶,心中惭愧,从而改过自新;不因人之恶而恶,此君子善人之道! 4. 范元琰为人善良古文翻译 一、译文 范元琰,字伯珪,南朝时吴郡钱塘人。范元琰年轻时非常好学,博通经史,精研佛学,但是其为人很谦逊有礼(从)不凭借(自己的)优点而骄傲地待人。(他的)家中很贫困,只依靠种菜维持生活。 有一次,元琰从家中出来,发现有人正在偷他家的白菜。元琰急忙退回了家中。母亲问他原因,(他)详细地把实情告诉母亲。母亲问偷菜的人是谁,元琰回答说:“我之所以退回来,就是怕偷菜的那个人感到羞耻,现在我告诉您他的名字,希望您不要泄露给他人啊!”母子两人从此严守这个秘密。 元琰家的菜园外有一条水沟,有时有从水沟中渡水过来偷他家的竹笋的人。元琰于是砍伐了树木架了座桥用来渡过水沟。偷竹笋的人为此非常惭愧,从此这一带居然都没有了偷盗的人。 二、原文 范元琰,字伯珪,吴郡钱塘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骄人。家贫,惟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 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三、出处 《南史·隐逸下》·范元琰为人善良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南史》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二、作品赏析 《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 三、作者简介 1、李大师 李大师(公元570年--628年),字君威,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史学家。 他熟悉前代历史,长于评论当代时事,他认为南北朝时期各朝的断代史,彼此孤立,记事重复,又缺乏联系,打算仿《吴越春秋》体例,采用编年体撰写《南史》与《北史》,使南朝与北国各代的历史,分别统编于这两部史著之中,后因事一度中辍。 他在隋末参加了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夏政权,任礼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会州(今甘肃境内),后遇赦放回。当他再执笔从事史书撰述时,已是武德九年(626),贞观二年(628)去世。他在临终之前,因“所撰未毕,以为没齿之恨”。此后,由其四子李延寿继续撰成。 2、李延寿 李延寿, 字遐龄,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史学家。他的生卒年月史书失载,大约卒于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他任过东宫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符玺郎、兼修国史等官职 [3] 。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修史是他一生的主要事业。 他参加了唐代官修史书《隋书》《五代史志》(即《隋书十志》)《晋书》和唐朝当代国史的修撰工作。还独自撰写了30卷的《太宗政典》(已佚),又继承其父李大师遗志,以十六年功夫,独立修成《南史》和《北史》,《新唐书》对两书评价颇高,称“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元琰为人善良 5. 赵延寿 恒山人 赵延寿,本姓刘,恒山人。 父赵亢县县令。梁开平初,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攻陷..县,其稗将赵德钧俘获延寿,养为己子。 延寿少时容貌俊美,喜读经史典籍。唐明宗先是将女儿嫁给他,待到即位,封其女为兴平公主,拜延寿为驸马都尉、枢密使。 明宗子李从荣自恃权势,专横跋扈,内外官员无不震恐,延寿请求补为京外官避祸,便出为宣武军节度使。清泰(934~936)初,加鲁国公,再次出任枢密使,镇许州。 石敬瑭自太原发兵,唐派张敬达前往讨伐。适逢敬达败退,守晋安寨,延寿与德钧前往援救,听得晋安已破,逃至团柏峪。 太宗追及之,延寿与他父亲一同投降。 6. 古文 《范元琰为人善良》 范元琰,字伯珪,一字长玉,南朝时吴郡钱塘人。元琰年轻时非常好学,博通经史,精研佛学,但是其为人很谦逊,从没有以自己的所长而看不起别人。他待人非常恭敬,与人说话唯恐伤害了别人。即使一人在家,也象有宾客在场一样庄敬自持,严谨循礼,看到的人没有不尊敬他的。他生性善良,即使对偷盗自己财物的人,他也都以善心对待,并处处为对方着想。 元琰家中很贫困,仅靠种菜维持生活。有一次,元琰从家中出来,发现有人正在偷他家的白菜。元琰急忙退回了家中。母亲问他原因,元琰把刚才看到的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问偷菜的人是谁,元琰说:“我之所以退回来,就是怕偷菜的那个人感到羞耻,我告诉您他的名字,希望您不要泄露给他人啊!”母子两人从此严守这个秘密。 元琰家的菜园外有一条水沟,有人从水沟中渡水过来偷他家的竹笋。元琰于是特意伐木,在水沟上架了座桥,让偷竹笋的人不必渡水而过。偷竹笋的人为此非常惭愧,从此这一带居然都没有了偷盗之人。 很多官员钦慕元琰的德行,多次举荐其为官,但元琰颇为淡泊名利,都一一拒绝了。 是不是这个啊? 7. 少年司马郎的文言文翻译 1. 《少年司马朗》出自《三国志·司马朗》 2. 原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3. 翻译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九岁的时候,有人说起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个人对他表示了歉意。十二岁的时候,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司马朗说:“我内外的亲戚,历来都长得高大。我虽然幼稚柔弱,却没有攀高依赖的习气,折损年岁来谋求学业的成就,这不符合我的志向。”监考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后来关东一带黄巾军起事,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县,临近险要的山区,打算迁徙到温县居住。司马朗劝说李邵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只限于春秋时的虞国和虢国吗?温县与野王县就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现在您离开野王而迁居温县,只不过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却不能把死期延缓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托着一郡人民的希望,现在贼寇还没到您就要先离开,沿山一带州县的人民必然恐惧震惊,这等于动摇民心,为那些强盗坏人打通犯罪的途径啊!我私下里真为全郡担忧。李邵不听劝告,沿山一带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 司马朗二十二岁时,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史,任命他为成皋县令,因病离职,又复职任堂阳县长。他治理地方政策宽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罚,百姓也不犯法。他升任兖州刺史,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受到百姓的称赞。即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司马朗也总是穿着粗布服,吃粗劣的饭食,用俭仆的生活给部下作出表率。建安二十二年(217),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吴国,行军到居巢的时候,部队中发生了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他自己也染上了疾病,死时年龄为四十七岁。 8. 文言文徐伯珍字文楚的翻译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 *** 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 ① 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苌:人名。④窭:贫穷。 翻译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 *** 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征士沈俨和徐伯珍促膝而谈,以表达真诚不移的友情。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山上长有很多龙须柏,看起来五彩缤纷,世人叫作妇人岩。二年后,徐伯珍移居逭里。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艮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馆舍束面的石壁夜晚忽然有红光通明地照耀。不大一会儿又熄灭了.有一对白雀栖息在他家门窗上,人们议论纷纷,认为这是隐居之德感应的结果。永明二年,刺史豫章王聘请他为议曹从事,不肯 *** 。家境很足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卜四岁。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
[create_time]2022-11-15 15:37:50[/create_time]2022-11-28 09:32:5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科创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93bbde8.PVbP8BkQWcgeD7mtuhrfPw.jpg?time=4991&tieba_portrait_time=4991[avatar]TA获得超过492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3[view_count]
《过零丁洋》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过零丁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赏析:(1)颔联两句之间的联系是,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颈联写的内容: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和“零丁”具有双层含义。(3)尾联是千古名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愧是个有骨气的人。
[create_time]2016-03-21 08:13:23[/create_time]2015-04-03 18:58:15[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52[alue_good]超级烈焰85[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public.1.42428fcc.uVLjEy5lubOrmYyMp8MjNg.jpg[avatar]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slogan]毕业于山西大学数学系[intro]10771[view_count]过零丁洋首联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大事
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1、诗句解析
《过零丁洋》首联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他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勤王"。以此两端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
“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2、《过零丁洋》简介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create_time]2017-06-20 23:33:52[/create_time]2015-08-15 10:12:32[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16[alue_good]郑芬多老师[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1508072230,589094948&fm=3012&app=3012&autime=1697249460&size=b200,200[avatar]醉心答题,欢迎关注[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685[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