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马的故事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就得到了水。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靠近长城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他的父亲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大部分人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得以互相保全。
梦得玉马
京城东一百多公里有个石门镇,是通往辽东镇的必经之地。石门镇北面有座兴隆山,传说山上有个石洞,洞里藏着数不清的宝贝。附近黎民百姓在婚丧嫁娶时缺少什么,等到半夜子时去洞前对着石门敲三下,说明来意,不等敲门的人回到家,想要的物件便出现在家里。 一次,戚继光去京城路过石门镇,见天色已晚,就在镇外驿馆歇息,由于旅途劳累,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恍惚之间,忽然一道白光从眼前划过,戚继光定睛一看,是一匹白色骏马。只见它从西南方向飞驰而来,与他擦身而过,长嘶一声,朝石门镇奔去。素来爱马的戚继光见这马银毛闪亮,四蹄腾风,疾如流星,大为惊讶,不由自主地拔腿追赶而去。 那白马奔上兴隆山,钻进了那个石洞。 戚继光也跟着进了山洞,可是仔细找了几遍,除了一些金玉器皿、用具外,却不见那白马的踪影。他扫兴极了,正打算返回,眼前忽然现出一位手持长戟、身披盔甲的大汉,只见那人对戚继光躬身一揖,说道:"末将刘九,奉玉帝之命,镇守此洞。大帅方才所见之马,并非凡间之畜,而是一匹玉马。"说着,大汉朝戚继光身后一指:"大帅请看。" 戚继光回过头来,洞内一角果然立着一匹白马,身长不足三尺,遍身洁白晶莹--却是一匹玉马。他上前细看,轻抚马背,口中喃喃说道:"可惜,这是一匹供人观赏的玉马。" "大帅此话差矣,玉帝得知大帅戎马一生,急需良马相伴,特赐宝马一匹,以助大帅。"说罢,举手朝那玉马臀上一拍,那玉马转眼间变得跟真马一般大小,银毛闪亮,神骏非常,还冲戚继光摇头摆尾地喷鼻儿哩! 戚继光喜出望外,连连称谢。 刘九牵着玉马,送戚继光出了洞门,拱手道:"就此别过大帅,末将这就回转天庭缴令。后会有期。"言罢倏地没了踪影。再看那马,转眼又变成了长不过三尺的玉马。戚继光大惊……这一惊,梦醒了--原来是做了一个梦。 戚继光睡意全消,睁着眼琢磨梦中的情景,忽听窗外传来一阵马嘶,他心中一动,起身披衣出门,见门外站着一匹马,正是梦中那匹玉马! 从此,戚继光骑着这匹玉马转战疆场,杀敌报国。有几次能够化险为夷,全亏了这匹玉马。 几年以后,戚继光再次来到石门镇,为了纪念梦得玉马这件事,提笔写了三个四五寸见方的大字"古洞口",让能工巧匠刻在兴隆山那石洞门的上方,还用汉白玉雕了一匹长六尺许、高五尺余的战马和刘九的石像,立在石洞前的山坡上。如今遗迹还依稀可辨呢。
[create_time]2017-11-23 16:07:38[/create_time]2010-09-25 20:10:5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132[alue_good]latage[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0067cda.mjK1SLIc6OOR1JXwhocQDQ.jpg?time=3080&tieba_portrait_time=3080[avatar]TA获得超过1.8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4534[view_count]
关于马的故事有哪些?
一,老马识途,典故如下:老马识途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公元前663年,北方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齐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最后是管仲除了个主意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其带路,最后终于走出山谷的故事。二,指鹿为马,典故如下:指鹿为马的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讲的是秦朝末年,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三,伯乐相马,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典故如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四,塞翁失马,典故如下:讲述的故事是赛翁的马走丢了,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五,马革裹尸,典故如下:讲的是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元勋,他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被封为伏波将军。马援回到京城洛阳,大家都来向他祝贺,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官员,马援对孟翼说:“为什么先生不说些指教我的话,而一味夸奖呢?”孟翼不知如何应对。马援认为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就行了(马革裹尸),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一个月后,马援又奔赴北方前线,63岁时马援病死在军中。
[create_time]2022-12-26 19:23:49[/create_time]2023-01-10 19:23:4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太平洋亲子网[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e540c3e97271c78db32fe7f8e494e826.jpeg[avatar]百度认证:广东太平洋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优质亲子领域创作者[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6[view_count]马的典故有哪些
1、一马当先【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解释】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典故:一马当先的成语故事讲的是三国时,黄忠的军队来到定军下,黄忠找法正商量攻打定军山的作战方案。法正指着定军山西面的一座高山说:“这座山比定军山高,如果攻占它,居高临下,定军 山上的情况就看得一清二楚,拿下定军山易如反掌。”黄忠抬头观察了一蕃,当天半夜就发动了进攻,占领了山头。法正说:“老将军,请您带领军队在半山腰,我 在山顶监视。夏侯渊的军队来攻打,我就举旗帜为信号。举白旗,老将军就紧守不出击;举红旗,就立即冲下山狠狠的打。这样,一定能取得胜利。”黄忠完全赞成。夏侯渊得知对面的高山失守后极为偾怒,下决心把它夺回来。张颌劝他说这是法正的计谋,应该坚守,决不可出去。但是,夏侯渊听不进去。他亲自带领一支军队下 山,围住那座高山,大声叫骂,向黄忠挑战。法正在山顶上举起白旗,黄忠看见,守在山腰不下来。到了下午,法正发现魏军已经疲劳,乘他们没有防备,连忙挥舞 红旗。黄忠看到信号后,发起进攻。随着一片喊杀声,黄忠已飞冲到夏侯渊面前,夏侯渊被连头带肩砍作两段。黄忠斩了夏侯渊,夺下了顶军山,为夺取整个汉中扫除了障碍。2、指鹿为马【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典故: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说的是秦始皇死后 ,赵高和李斯专政 , 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 , 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陷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大言不惭地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结果,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说真话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3、马首是瞻【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解释】首:头;瞻:往前或向上看。马首是瞻,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典故:马首是瞻的成语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秦国十分强大,常欺负那些弱小的诸侯国。引起了众诸侯国的强烈反感。公元前559年,晋悼公联合了其他诸侯国,组成联军去攻伐秦国。指挥诸侯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他原先估计,秦国得知诸侯联军来进攻,肯定会惊慌失措,战争很容易取胜。没想到联军内部各怀异志,并不齐心,士气也很低落,秦国得知这些情况,所以一点也不怕,根本就没有求和的表示。秦军还在泾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联军的士兵。看到这种情况,荀偃就想早点发动总攻,他向联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上鸡一叫,我们就准备出发,各军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阵。作战时,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来行动,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奔向哪里。荀偃手下的将领听了他的话,觉得他太专横了,很反感。有个将领说:晋国从来就没有下过这种命令。你要向西去打秦国,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马头可要向东,回到我们晋国去。其它诸候国的将领看到晋国的将领带兵回国,也纷纷撤回自己国家去了。全军顿时不战自乱,荀偃眼看无法挽回,也只好狼狈地撤军了。4、声色狗马【出处】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若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解释】指室内、户外一切娱乐活动。指放弃内心精神世界的追求,追逐外在的娱乐活动。“声色”、“狗马”都是以事物的特征、工具代指事物本身。典故:声色狗马的成语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隋炀帝的长子杨昭,即元德太子,卒于大业二年。当时,朝中官员都认为炀帝次子杨_理所当然就是储君。杨_既为皇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的品行却很差不及兄长杨昭,平时骄纵恣肆,行为不端。他周围的也是一帮龌龊小人,杨_常派人多方搜寻声色狗马,供自己恣意淫乐。那时,有个京兆人名达奚通,有个小妾王氏擅长唱歌,一时间达官贵人争相邀她出入华堂宴会,后来竟常到杨_府中一展歌喉。有个御史向皇帝告发此事,炀帝很生气,派了1000多名士兵,搜查杨_的府第,严厉查处了与此有关的人。杨_的妻子韦氏死后,杨_就同韦氏的姐姐元氏私通,元氏生下一女,杨_居然暗底里把他的亲信乔令则一帮人叫到府中,为此设宴庆贺,闹得不可开交。乔令则等人把杨_的帽子脱下来,说应该戴上皇冠才对,又说元氏应为皇后。后来炀帝知道这事,气得半死,下令处死乔令则等人,元氏赐死,杨_手下的其他狐群狗党也被发配充军。隋炀帝自己荒淫无度,儿子又如此不争气,再加上内政外交政策的失当,因此隋朝统治不满40年就宣告灭亡。5、千军万马【出处】《梁书·陈庆之传》:“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解释】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典故:千军万马的成语故事讲述的是事情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当时梁武帝命大将陈庆之率军伐北魏,陈庆之一路所向披靡,一直攻打荥[xíng]阳城下,他鼓舞士气,以7000人战胜魏军30万人,直向洛阳。他的将士身着白色战袍,十分威武。魏人不禁感慨:“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create_time]2022-12-22 17:20:11[/create_time]2023-01-06 17:20:1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懂视生活[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e17a3a85698db9363bc99b07e5edad05.jpeg[avatar]百度认证:湖南福仁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1[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