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活着》
关于电影和原著的关系,电影党和原著党一直在争议,我认为没有争议的必要。喜欢电影的,直接去看电影就好,喜欢原著的,就选择原著。电影和原著书籍只是承载思想和精神的载体,它们都是为了思想和精神而服务的。如果没有精神和灵魂思想,我不认为它是一部好作品,甚至不认为是一部作品。而如果精神和灵魂思想的内核没有改变,是选择以电影表达还是以原著书籍作为表达方式,那么就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了。
我认为余华老师是一位好作家,之前看过他的《文城》、《许三观卖血记》等,《活着》的原著小说还没有看,之前看过电视剧版的《活着》,电影《活着》也是前几天看完。以不同的媒介形式看《活着》这部作品,的确会获得不同的体验,不过内核却没有改变。张艺谋导演也是一位好导演,《活着》这部电影的细节很丰富,甚至有几个场景和镜头,让我几度落泪。葛优和巩俐也是好演员,演啥像啥,演技自然而然,细节表情拿捏得当。
因此,无论是《活着》的原著小说还是电影,都是相当成功的,是值得一看的好作品。
最近在跟着曾仕强教授学习《易经》的义理,再看电影《活着》,能够看到一些易经的影子。
在我们一出生的时候,我们的命就已经先天确定了。在学习命理学的时候,发现我自己学习得特别费劲,也非常的痛苦,我知道这是我自己缺乏国学功底的缘故,因此暂时放弃了对命理学的学习。
也是今天我才想通了,如果一些知识和学问让我学得非常痛苦,有种痛不欲生的感觉,那么我就会怀疑去学习这些知识和学问的价值和意义,我干嘛要去学呢?
同理,如果一些知识和学问让我学习得非常轻松,也没有学习的必要,因为我已经完全掌握,再学习也不会有丝毫的进步。因此,到底要学习什么,以怎样的方式去学习,这件事是值得慎重对待的。
刚开始学习易经的时候,会觉得很新鲜,很有趣。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会觉得特别枯燥,甚至一度想要放弃,好像听懂了,又感觉自己没有懂。但是,看着自己离终点越来越近时,又想再坚持一下。尽管学得很累,但内心觉得很平静和充实。我觉得学习是一个先博后专的过程,也不能过度学习。易经告诉我,任何事都应该适度、守中、合理,学习也不例外。这毕竟是一辈子的事情,每天坚持学,学习那些有些难度,自己又有些基础的东西,这样会让我对学习更有信心,例如《红楼梦》、中国饮食文化、花卉鉴赏等。我自己对这些知识缺乏,但是又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再说说《活着》,我从中得到的启示和思考是,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安排自己的一生。《活着》告诉我们,我们能够平安健康的活着,就已经是足够幸运的了,或许我们人生的意义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
福贵出身在富有之家,这不是他自己能够决定的,他也是我们芸芸众生中迷茫的一员。即便是娶了家珍这样不离不弃的好媳妇,他仍然不满足。一直到败尽家财,失去了所有的外在财富,他才冥冥之中幡然醒悟,原来以前那些平平淡淡的东西才是真,是如此的可贵。更难得的是家珍对他的不离不弃,长相厮守,哪怕日子过得很艰难,却依然无怨无悔。这段经历,让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和宝玉的经历是何其相似!一直到贾家破灭,才发现最后跟在自己身边的人寥寥无几。
福贵被乱兵抓去征丁后,开始经历人生的困苦,他心里的梦想就是好好活着回去,与老婆孩子热炕头,过着平淡而踏实的生活。他和春生见证了所有征来的人被冻死之后,从鬼门关中走了一番,又一次醒悟能够活着回去已经足够的幸运了。日子虽然过得有些贫穷,但是总会好起来的,就像那句“小鸡长大了,会变成大母鸡,之后又会拥有鸭、羊、牛等”最后越来越多,这就是易经中的“小蓄卦”。财富是一点点积累起来,守正以中,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红红火火的。
然而,幸福和困难,我们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临。本来就在日子过得很有盼头时,有庆又被已经当区长的春生开车撞墙压死,人生最大的不幸之一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且,春生和福贵还是一起共患难的生死之交。当有过命交情的朋友突然变成了仇人,我们又该如何他?就像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本来有恩于我们,突然有一天变成了我们的仇人与敌人,我们该如何面对他们?人生就是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两难困境所组成。
当苦难发生时,我们始终最难处理的是该如何面对和接纳自己的内心。所以,家珍开始时选择怨恨春生,这是对是错?这毕竟是丧子之痛,不是当事人,根本不会理解其中的痛处。只有你自己亲身经历了,让你亲自体验和感受到,你也未必能够保持清醒的理智。所以,我很能理解江歌妈妈的选择。
当苦难发生时,春生并没有选择肇事逃亡,而是直面受害者家属,而且受害者家属还是曾经共患难的生死挚友,不断地向福贵和家珍道歉。那么,春生是坏人吗?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吗?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的。
当春生媳妇因精神崩溃而上吊,春生甚至也想要因此而结束自己的余生,而家珍听了春生的事迹后,最终选择了原谅他,并鼓励他重新鼓起勇气活下去。
我想,此时的家珍之所以选择原谅春生,在于家珍的本性就是一个善良而温柔的女人,她也经历了人生丧亲之痛。这一刻的家珍在精神上,和春生是共鸣的。在家珍失去有庆时,我想她的内心想法和春生一样,如果不是还有福贵和女儿凤霞,她也不会坚强地活着。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在我们刚出生时,我们就失去了呆在母亲肚子里的安全感;到童年时,我们失去了婴儿时的光明和纯真;到少年时,我们失去了童年的无忧无虑;到青年时,我们失去了少年的梦想;到壮年时,我们失去了青年时的冲动…
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还会失去更多,例如父母之爱、朋友之爱等等。一次次的失去,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老,最后终究要面对我们最真实的自己。
因此,趁着有时间,不妨多想想,到底什么对我们来说最重要,我们把时间花费给它就是。
别人有什么,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什么,我想要什么,并以此与他人交换,获得价值。
有些人活了一辈子,但是只活了一天;有的人虽然只活了一天,但是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人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长,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成功。
《活着》哪里能看??
《 活着 》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在线观看(TV版画质增强资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nSzVsKWBL2mcPBnOoVYaA?pwd=e57e 提取码:e57e 此资源在百度网盘TV版独享AI增强画质,电视应用市场下载百度网盘TV版即可导演: 张艺谋编剧: 芦苇 / 余华主演: 葛优 / 巩俐 / 姜武 / 牛犇 / 郭涛 / 更多...类型: 剧情 / 家庭 / 历史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中国香港语言: 汉语普通话上映日期: 1994-06-30(中国香港) / 1994-05-17(戛纳电影节)片长: 132分钟又名: 人生 / Lifetimes / To Live活着的剧情简介 · · · · · · 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富少福贵(葛优)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巩俐)屡劝无果后带着女儿凤霞离开了他,当夜,福贵输光所有家产气死父亲,被迫靠变卖母亲首饰租间破屋过活。一年后,家珍手拉凤霞怀抱刚出世的儿子有庆回到家中,福贵痛改前非,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安份守己的日子。但好景不常,内战时期,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劳工,一番辗转终回到家乡与一家人团圆后,凤霞因病变成哑巴,而在后来的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他虽获某些小福,逆境却也一直与他如影相随。
张艺谋哪部电影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
《活着》。电影《活着》(英文名:To Live)是张艺谋执导的中国剧情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葛优、巩俐等人主演,芦苇和余华担任编剧。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由导演张艺谋执导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作品《活着》,用福贵坎坷的一生表现了大时代前进车轮的裹卷下,个体生命的无奈与无力。《活着》的创作背景:电影《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张艺谋选择余华的小说来拍摄,是因为这个题材正符合他想“向过去的自己挑战”的愿望。张艺谋最初看中的是余华的另一篇小说《河边的错误》,因为想全面了解他,所以张艺谋要求看他所有作品。余华就给了张艺谋《活着》的清样。张艺谋看完了这篇小说后,被小说写出的中国人身上那种默默承受的韧性和顽强求生存的精神而感动。张艺谋决定拍《活着》之后,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和剧组主创人员讨论故事、人物、影片结构和语言。最后张艺谋确定用最平常的方法讲一个平常家庭的故事。
张艺谋拍余华的小说
张艺谋拍余华的小说是《活着》。电影《活着》(英文名:To Live)是张艺谋执导的中国剧情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葛优、巩俐等人主演,芦苇和余华担任编剧。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由导演张艺谋执导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作品《活着》,用福贵坎坷的一生表现了大时代前进车轮的裹卷下,个体生命的无奈与无力。《活着》的创作背景:电影《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张艺谋选择余华的小说来拍摄,是因为这个题材正符合他想“向过去的自己挑战”的愿望。张艺谋最初看中的是余华的另一篇小说《河边的错误》,因为想全面了解他,所以张艺谋要求看他所有作品。余华就给了张艺谋《活着》的清样。张艺谋看完了这篇小说后,被小说写出的中国人身上那种默默承受的韧性和顽强求生存的精神而感动。张艺谋决定拍《活着》之后,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和剧组主创人员讨论故事、人物、影片结构和语言。最后张艺谋确定用最平常的方法讲一个平常家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