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电影

时间:2024-08-17 10:16:21编辑:阿奇

剧情电影《一念无明》台词

剧情电影《一念无明》台词   《一念无明》改编自香港真实新闻案件。剧情电影《一念无明》台词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剧情电影《一念无明》台词   1.我都好想学你,但是我做不到      2.你和你混蛋老爸一模一样。   3.我不懂做人老公,不懂做人老爸!我不懂。我不懂   4.其实做个混蛋很容易的,搞不定的,就撒手不管   5.不是什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做   《一念无明》:生活就是曾志伟手里那盒烟,扔在地上最后还是要捡起来   得坦承一件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差点哭了,当然百老汇电影中心满满的影厅内不时就传出抽泣声,而且不仅是女生,男生也在默默流泪。我平时自问看片不少,已经练出一副铁石心肠,就连很多人愿意拿来比较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我也没有像这部这样的难受。   这第一首先要归功于四位主演,真的非常出色,尤其是原先最不看好的曾志伟,本来就是资深实力派的他,近年来偏偏混迹于那些三流烂俗喜剧电影中装傻卖癫,实在辜负了这一身的好演技。这里面的这个父亲很不好演,是控制观众情绪的重要人物,很多人之前其实都是和曾志伟一样,强忍着心中的情绪看这个故事,就像所有的艰难困苦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可是当曾志伟哭,曾志伟骂自己混蛋的时候,观众们就很难抑制住自己的情绪了,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好角色。   同样很棒的'还有余文乐,在香港青年一代演员中,像余文乐这么会演戏的其实不多了。这个角色可不是只有咆哮的份儿,那把马景涛请来就可以了,当中还有隐忍,还有不服,还有倔强,还有对命运的妥协与不妥协。看完电影我闭上眼睛思考香港青年演员中还有谁能演好这个角色,竟然是一片空白,所以余文乐的表现真的很好了,与曾志伟、金燕玲他们比肯定有差距,但绝对不输给其他电影里的男主角。   金燕玲就不提了,教科书级的表演,每次看到她就会想到金士杰,这“二金”真是当之无愧的黄金配角。而没太关注的方皓玟也超乎预期地完成了自己的部分,尤其是教堂哭诉得那一段戏,真的令人肝肠寸断。   演员固然是感动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我一边看一边试图以一个外人的角度来帮助解决电影中的种种矛盾,却发现这完全是是一出道德上的死局,根本无从开解。电影中探讨的关于父子、母子、夫妻、朋友、邻居,这么多层关系,都有着不小的问题,但是每一个都盘根错节,难以进退,所以电影中的每一个人只能变得愈发狂躁,愈发崩溃,被这无情的生活逼得实在忍无可忍。   但忍无可忍又有什么用呢?事实上剧中人的生活,其实也包括我们自己的生活,都像电影里面曾志伟手里的那包烟一样,狠狠地扔在地上,但是转过头来,还是要弯下腰捡起来,揣回兜里,因为无论怎么样,我们的生活,总要继续。   没办法,这就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啊,有的事情,不是一个人的离开就能解决的,就像电影里的母亲,活得很辛苦,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但是死去之后留下来的,是无数种难以收拾的残局。导演黄进踏踏实实地把这个故事讲好,实属难得。   当然作为一部新人作品,问题还是很明显的。结构的混乱让观众很容易出戏,难以完全投入情感;配乐的使用让我觉得有点怪怪的;当然还有关于主题的问题,其实整个故事已经不仅仅是关爱抑郁症患者那么简单了,而应该是覆盖到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上,一些刻意的情节还有片尾刻意的字幕,实在是有些瑕疵。   但我已经很满足了,作为一部期待了很久的香港电影,在电影院里看的粤语原版,不仅符合预期,而且高于预期,只可惜和同天上映的另一部港产佳作《点五步》一个命运,票房惨淡。这可能也是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忧愁吧。 相关精彩文章推荐: ;


电影《一念无明》经典台词

精选电影《一念无明》经典台词   《一念无明》是高先电影有限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黄进执导。精选电影《一念无明》经典台词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精选电影《一念无明》经典台词   1.我都好想学你,但是我做不到      2.你和你混蛋老爸一模一样。   3.我不懂做人老公,不懂做人老爸!我不懂。我不懂   4.其实做个混蛋很容易的,搞不定的,就撒手不管   5.不是什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做   《一念无明》:环境造成的精神病问题   电影一开始,一个人在找一把锤子,然后就去医院接有燥郁症的儿子 。由此故事一点点展开,刚开始我没弄清楚为什么要找锤子,以及认为阿东就是一个有着精神疾病特征的人。   随着阿东的回忆与现实交织,渐渐还原事情的前因后果,将阿东患病原因和心里的挣扎充分的表现出来了。家庭环境所迫,母亲后悔嫁给父亲,可想家庭以后出现了多少争吵。父亲选择了一种逃避的方式,外出挣钱每月仅仅给三千元,兄弟阿俊却是到了美国再也不愿回来照顾母亲,而阿东是一心想要照顾好母亲,不愿送母亲进养老院,不仅得不到母亲理解,也没有得到女友理解,在一次照顾之中,也许是一次怒火,也许仅仅是一场意外导致了母亲死去,为这件事他被判进了精神病院,也越来越暴躁抑郁。压抑的环境再加上他本买认证股的失败导致精神方面的问题,但主要原因还是家庭环境原因。   出院后,患有燥郁症的`给他并没有做错事,就像一个正常人,朋友婚宴上,朋友说的眼泪纵横,而台下的人各自讨论各自的问题,只有他站起来说尊重,此时我觉得他说的没错,而其他人是有着人格缺陷的。当大家知道这个人是有精神病刚出院时,无论自己做的对不对,都不在想自己的问题,而是对他的话置若罔闻。我想究竟是他现在有精神问题,还是周围的人有着人格问题。当他从教堂几近崩溃跑到超市狂吃巧克力的时候,人们都是拿出手机拍照、拍视频,没有人关心,对于现在的社会,好像已是常态,更有甚者,发布到论坛上进行人肉搜索,我想即使是一个正常人也承受不了这样的伤害。也许他是真的没有病,他的行为都是正常人行为,只是因为周围人而造成了看似精神问题的短暂性狂躁、发怒,遭遇这么多事谁又不会几近崩溃。   由始至终,阿东始终不愿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他更多是归咎于环境的原因,父亲不管母亲,最终发生意外让他耿耿于怀,家庭的和谐也许就不会出现后面种种事情。两人最终也逐渐理解对方,父亲也是受不了母亲的抱怨,儿子也是因为母亲的事一直困扰,父子间的沟通让他们有了一点点相互理解。   电影中父亲在台上分享自己的经历,不愿再送儿子进精神病院的纠结场面让人心酸而感动。整部电影整体致郁,也有泪点和笑点,前半部分回忆与现实交叉发展,后半部分情感逐渐迸发,剧情情感发展合理。   电影没有一直压抑下去,也留下了希望,隔壁的小男孩为他带来了快乐,每夜讲着《小王子》的故事,孩子是纯真的,他不知道太多关于精神病的事,他也许觉得阿东和小王子一样孤独吧。他们在楼上种花,男孩问,为什么楼上不开花?阿东说是环境的原因。男孩说,就要改变环境,让环境适合开花。整部影片的主题也展现出来,只有改变社会给精神病人贴标签的现状,才能让精神病患者有更好的恢复环境。父亲最终是理解了儿子,尽管周围人对阿东害怕,他知道阿东没有做错事,他也许就是仅仅为环境所迫的暂时性燥郁症,阿东也在男孩帮助下接受了母亲发生意外的事实。父子相拥是温暖的,两人最终都解开了心中的难题。   一部和《海边的曼彻斯特》相似风格的电影,传递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虽有不足,但可以说是良心之作,也希望去影片所传达的主题一样,对待精神病人,撕掉精神病人的标签,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相关精彩文章推荐: ;


一念无明什么意思?

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分别如何?
无明:佛教用语,指不明白的道理、不理解的世间真相,简单地说就是“愚痴“。

无始无明:没有开端、起始的“愚痴“。

一念无明:是因欲念而产生的“愚痴“。

什么是无始无明又称为上烦恼。无始无明即是佛子不明法界实相,不知如来藏真如性相,不知如来藏种种功德体性。如是无始无明,只要佛子不起心去探究五蕴出生的根源何在?只要佛子不起心去探究万法出生的根源何在?则无始无明不会与佛子的七识心相应,但如是无始无明始终存在,不会自动消失,故名无始无明,无始劫来一直存在故,无始劫来未曾与众生觉知心相应故。



一念无明又称为起烦恼。四住地烦恼能生一切起烦恼,所以众生的妄想妄念随灭随起,烦恼不断。一念才灭,一念又起,所以称为一念无明。这个一念无明乃是因为众生无始劫以来不明白五蕴的空幻,所以对四种住地所涵盖的六尘及五蕴贪爱不舍,业相不减,业种滋长。业种不净的缘故,而生一切起烦恼轮转生死。
佛法中说的无明是什么意思?
不能见到世间实相的根本力量,也是我们执取和贪嗔的根源。

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

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

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福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

罗列如此多种解释为了使您能了解、明白无明的真正含义

希望能帮到您

阿弥陀佛
佛教说的无明究竟是什么意思?怎么破除无明?
无名所在处要知道在哪里,人在生活中体现在一念中。当我们遇见一些逆境事物的时候,首先是对事物进行简单的了解,然后是自然本能呢的排斥,或者本能的悲哀,或者愤怒。

在了解事物之后,与悲哀愤怒的0夹缝中下功夫。把握住自己的心。也叫因地修持。就在这里下功夫用功才会破除无名。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心能定住不悲不喜不为事情所转并非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成就修持这个关口必须要破才会升入更高更深得层次中。

假设学佛之后还是我行我速丝毫没有改变,沾火就著,那么最终学多少世也是嘴头功夫。

用功之后就会知道学佛深入与嘴头学佛的区别了。而这个过程需要很漫长,需要对一切事物进行定性知道什么样的心算犯戒。什么样的心不算犯戒如果这个都不了解是不可能破无名的。
佛法中说的无明是什么意思?
无明:我们迷惑无知,对善恶因果不明白,于佛、法、僧三宝不明白,也不知不觉,这就称为“无明”。在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是过去世烦恼的总称。
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的意思
简单地说,就是一时迷糊认假为真的意思。但是,此句容易让人产生错误联想,认为人本来是没有无明的,一时不查,产生了无明,从而开始轮回不止。这样的话,佛不定哪天不查又生出无明的话,岂不是又入轮回了?实际上,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是无明状态的,并没有最初;一旦成佛之后,也不会再生无明重入轮回。
众生原本清净,只因一念无明。既然原本清静,为何又有一念无明?这一念无明又是个什么东西?
朋友这个问题很深入,值得我们反省。

原本清净,又起无明,可见清净和无明是一。《华严经》开示的好:“一切埂一,一即一切”。

真妄即一,若无妄想,自然不起无明烦恼;若无分别,一切平等对待,无有善恶,高下而已。

这个道理不好懂,贵在深入解行,随缘取舍。南无阿弥陀佛!
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的分别?
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是无善恶、是非、烦恼、爱欲、思想,是无知无觉的,即是宋儒所讲的喜怒哀乐未发,老子的清静无为,先天道的先天无极,哲学家的清净快乐,陆象山的吾心宇宙,儒家的天命之性,参禅的无明窠臼、百尺竿头,婆罗门的冥谛,六祖讲的无记忆性,二乘的空执,根本无明者,因为根本即不明,将此佛性遮障;一念无明者,非从根本无明而起,因根本无明是无知无觉无妄念,一念无明是从见闻觉知起的。佛性与根本无明、一念无明,乃从无始以来俱有的,佛性、一念无明俱是无始无终的,根本无明是无始有终的,用一念无明将根本无明来打破,就可以见自性。一念无明是不能破的,一念无明者,乃一念妄动,起一个思想等。
宗教,佛教问题,关于经上说“一念无明妄动”那么,这一念从何而来呢?
宇宙又因何而生?类似这样的问题对自身解脱并没有意义,记得有典故曾盯述,如人中毒箭,不去思索如何救治,而是去追究毒箭的来源,这不是本末倒置了?不如回归当下,切实面对问题的根本,只是建议,不足开示
第二十五讲:自性本来清净,为什么要升起第一念无明
赞叹题主能提出这么厉害的问题,这个问题原本是圆觉经里面金刚藏菩萨问佛陀的问题,您与菩萨问出了同等智慧的问题,赞叹题主的法缘。

和雪泪孤城7 的答案确有些不同的看法,但也不完全反对。你我都是平凡人,难免用凡人之分别念揣度圣者之境界,所以我也不敢保证我的想法完全正确,不过希望能给题主提供另外一个思路。

金刚藏菩萨问佛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

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

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然后佛陀用种种比喻来给大家解释,其中一个比喻是这样说的:“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这里面说,金矿里面有很多其他成分,经过冶炼提纯,把杂质剔除出去,让纯金显露出来而已。这个时候,纯金就不再是金矿了,即使过了很久很久也不会再变成金矿了。

所以,当我们还是金矿的时候,不能说我们就不具有金子的性质,本自清静,本自具备完全的佛性。

也就是说,我们原本是佛,这里的“佛”这个字,表示的是佛性的含义,成佛的属性,能够成佛的性质,本来就是佛的意思,所以说众生本来是佛,而不是说现在坐在电脑前打字的我,已经成佛,我只是有佛的属性和成佛的完全可能性。

成佛了,就不会退转了。

而如来藏本自清静,这里所说如来藏,只能暂时愚用佛性比喻一下,不知是否如法,因为如来藏这三个字本身的内容,在大乘佛教里,还是有争论的。

所以为何为起心动念而一念无明,这句的解释,才疏学浅尚无法引经据典,是我加以分别念思虑之后的答案,未必正确,我也在学,请题主注意,只为探讨。

为何起心动念,从胜义谛或者了义的角度上讲,其实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有起心动念,反正只要说了就不对,那种状态应该是超越人类语言和思维方式的,我们也都知道,甚至音乐都能比语言表达出更具体的思想,好比我们听到一种无以言表的音乐,我们只能无以言表。我是这样理解的。所以学佛才需要闻,思,修,真正的实修,才能得证,知道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不然我们就只能在“无以言表”的世界中研究这些字面上的“无以言表”,譬如我现在,实修比闻思少太多,不成比例。

从不了义的角度上讲,佛菩萨都有形有相,你我他都在这虚妄的世界里执著著假有,起心动念,一念无明,我们自己自身的体会就已经无比明确了。譬如人在划船,另外一条船撞了他,他便起心动念生气,站起来刚要指责,却发现那是条空船,“生气”就不见了。这里面的“生气”,就是无明,就是起心动念,无所住,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是我们让它存在了,以为它存在了。

表达完了,我竟然打了这么多字……

其实很是担心自己表达得有问题,误导了也正在学佛的人们。

所以紧接着在此再强调一下。上面那段是圆觉经得内容,是大师们依照佛经的内容,讲经注解,我又依照大师们的讲经注解,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分析的。这里面的分别念,千万注意,最好还是自己去看经,去问法师。

下面那段, *** 脆是自己从所学当中,以凡夫境界揣测圣者之境的分别念,我也仍在学习,只为讨论。

以上,愿行者修行圆满,六时吉祥!...
哪位大明白人可以回答:佛为什么会有最初的一念无明?
你这个问题金刚藏菩萨早就问过佛祖了。

《圆觉经》(节选)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遶三匝。紶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见空花。患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一念无明

请课下观看电影《一念无明》(香港电影),根据本章节所学的关于心境障碍的内容,分析剧中人物符合诊断标准的表现,以及根据所学,梳理应如何治疗与预防。




《一念无明》,一部关于躁郁症患者阿东在离开精神病院后,在痛苦的回忆中挣扎着展开新的生活的影片,他试图回归社会,却在一系列求职失败、好友自杀、女友"宽恕"等事件中病情复发,又在他人防备和猎奇的眼神中被邻居驱逐,连弟弟都劝父亲再将他送回精神病院。

若非因为作业,这会是我极力回避的一类影片,过于压抑和沉重。它真实地呈现了一个近于无法逃脱的轮回。一念无明即堕轮回,这也是很多躁郁症患者正在经历着的轮回。而背后重要的推手,是躁郁症,也称为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及其表现

双相障碍,心境障碍中的一种。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双相障碍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可以包括躁狂、抑郁以及混合发作的特征 。

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通常以典型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三低症状”,以及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共患焦虑,个别可存在精神病性症状。

躁狂发作

临床上,躁狂发作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常伴有瞳孔扩大、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等躯体症状以及注意力随境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等认知功能异常,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和思维不连贯,成为“谵妄型躁狂”。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影片人物表现

双相障碍的诊断,都需要以上面提到的核心症状为主,具有其它的症状的同时还需要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内有连续性,且持续一段时间。比如抑郁的诊断通常需要持续两周以上,躁狂表现需要持续一周以上,轻躁狂则需要至少持续4天以上。回到影片中,从阿东的表现来看,他有重性抑郁和轻躁狂的一些症状,推测应该属于双相障碍II型。

抑郁表现

他在“巧克力事件”后病情复发,表现出了典型的抑郁症状,整天躺在床上,由早到晚都在哭,不肯吃饭、不愿洗澡,符合抑郁发作的心境低落、意志活动减退典型核心症状,且持续时间长,和刚出院时虽然情绪低落但较为平静且还主动找工作的状态差异很大。

在影片中,有一个片段,我始终带有疑问。在“巧克力事件”后,曾出现一个俯瞰阿东在淋浴间躺着的镜头,水中似乎还伴有血迹。我一度以为是阿东在超市出来后自杀,但与后面的情节上似乎也对应不上,邻居找黄大海的时候说的话还是“楼下,你家儿子……”暗示当时阿东还是在超市中。我猜测这是阿东幻想要自杀的场景,但淋浴间打开一瞬间出现的人物似乎又表明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场景。我推断这是阿东的一段回忆,他曾经自杀过,此时再次出现了自杀意念。

轻躁狂表现

重性抑郁令父亲黄大海意识到的阿东的病情复发,但在此之前,阿东的病情复发也已初现端倪。

在阿东接到前女友Jenny的电话之后,影片的色彩开始明亮起来。他请女友吃饭,大晚上的让老爸黄大海和自己一起去补偿童年时的缺憾,兴致勃勃地采购了大量花种在天台种花,。黄大海看着开心准备赴约的儿子心满意足地吃着花生米,让儿子不回来打电话。看起来一切都在好转之中。

但仔细看,还是能从影片的细节中看出阿东很多和心境符合,但不符合常态的部分。虽然从影片中无法判断是否以上状态持续了四天以上 ,但他说话比以前明显增多,积极地邀请邻居有空打篮球,还在邻居目瞪口呆中喝了邻居杯中的水,大量买花种(而不是像小朋友讲的先买两箱试一试),并且不切实际地认为从此就可以办农庄,然后就上市融资,虽然正常人也偶有夸大其词或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再结合他在邻居面前的表现,以及和女友见面之后,不顾女友在晚餐时真正的状态,在女友痛诉了在他离开之后艰难地还债以及供楼之后,仍然坚信女友马上要和自己复合,喜形于色地告诉黄大海"你的媳妇很快就会回来"。

如果不是影片伊始,阿东就带着躁郁症患者的标签,只怕我在观影中也不会留意到以上症状的不合常理之处,误以为阿东当时处于抑郁恢复状态。这一部分也令我理解到老师课中提到的一个词,"奖励敏感性"。激发患者躁狂或轻躁狂状态的不一定是负性事件,还有可能是良性事件,比如影片中阿东是和前女友见面之后,就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有了以上轻躁狂的种种表现。同时,也因这部分,也理解了何谓"躁狂是对抑郁的防御",影片中的阿东太想和女友重归于好,重新回归到正常生活当中了。

同时,这也是轻躁狂容易被忽视的原因。不同于躁狂发作时时常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不眠不休地活动增多,明显影响社会功能,轻躁狂更像一个人充满了活力的表现。导致很多双相II型患者实际诊断时间很长,并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同时,这也是不少患者抗拒服药的原因之一。

易激惹表现

关于阿东是否有易激惹表现,我有很多不确定,但还是选择带着疑问写出来。

易激惹是一种剧烈但持续较短的情感障碍。患者一遇到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况,即使极为轻微,也很容易产生一些剧烈的情感反应。病人极易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与人争执不已。易激惹不但见于躁狂、抑郁症中,也见于神经症中,但后者的发作会经历过控制和压抑,发怒打骂的对象经常限于亲属。有一种说法,躁狂发作时的易激惹程度和常人相比,有如老虎发威和犬吠。

在阿东的的回忆中,有两个他发怒打人的片段。一个是他在女友Jenny劝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时,他不肯,打了Jenny一巴掌并对她大发雷霆。另一个是当他要让妈妈起床妈妈不肯时,他打了妈妈一巴掌。这两件事中都有一个要送妈妈去养老院的争执,似乎是碰到了阿东的底线,而且也是在他失业并长久照料妈妈,还要处理妈妈触发的一系列事件,比如邻居投诉,烫伤佣人等的一系列压力之下爆发的。是否可以定义为躁狂的易激惹,我不确定。

其他表现

影片中还出现了两次阿东行为引发众人议论非非,被当做精神病的事件。一次是在好友婚礼上因众人不认真听好友发言而上台讲话,请求众人尊重结婚的人。另一次是他从教堂中崩溃逃走,在超市中拼命吃巧克力来试图安抚自己情绪,却引来众人拍照围观。这两次事件都看起来极其不符合常规。

但是正如影片的英文名"Mad world"一样,究竟是社会病了,是婚礼中议论非非的人病了、拍照围观的人病了,还是阿东病了,的确是个疑问。从阿东当时的表现看,婚礼上他的情绪相对比较平稳,后面听到别人议论他精神病的时候,虽略有激动语速加快,表达仍然清晰,但的确对好友的当下情境有漠视,对表达之后的后果欠考虑,算不算病态表现?他后面拼命吃巧克力安抚自己,又算不算病态?这也可能是影片想呈现的内容之一,当和一个人带着相同或相近的视角去看同一事件,看到他行为的出发点,会更容易理解他,而不是停留在"精神病""躁郁症"的标签之外,割裂他的行为表现,去贴标签和妖魔化一个活生生的人。

双相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在探讨双相障碍的治疗及预防之前,需要先了解双相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为止,双相障碍的病因仍然不完全明确,但能确认和以下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因素、生化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神经可塑性因素、神经电生理、社会心理因素等等。

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出,阿东的妈妈也是疑似双相障碍患者,她时而对阿东指责打骂、烫伤照顾的佣人、时而满怀柔情谈起自己青春年少时的辉煌,时而抑郁哭泣哀伤叹息,还假想儿子阿俊会想念她会找不到她。双相患者的遗传比例高达80%。

从生化研究和神经可塑性研究上看,双相障碍患者通常伴有脑器质性的病变。

从神经电生理研究上看,双相障碍患者往往伴随睡眠缺乏,而睡眠缺乏又容易激发躁狂或者抑郁状态。

从社会因素来看,负性生活事件6个月内,抑郁症发病危险系数增加6倍,而缺乏社会支持、人际交往困难都会加重抑郁发作的可能性。影片中的阿东因为长期照料生病无法自理而且情绪状态很不稳定的母亲,还遭遇了与女友争吵,失业等一系列负性事件,导致他最终情绪崩溃,失手杀死了母亲,而这一创伤事件又为他后期的复发埋下了伏笔。并且他当时缺少女友的支持,父亲和弟弟都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

从抑郁的心理因素来看,患者常常伴有认知偏差,消极图示和归因,归因风格偏长期广泛稳定型,并惯于反刍。影片中前半部分阿东自述他每晚都会想起母亲,影片中也不断重复闪现淋浴间中涌出的水,说明他在心理上一直没从失手杀死母亲的创伤中恢复,有一半的灵魂还活在旧时的记忆当中。

双相障碍的治疗和预防

由于双相障碍具有遗传因素和病理性的特点,因此,不能像影片中的黄大海一样对儿子讲的,“你能不能正常一点?想点开心的事?“,或者单纯依靠心理治疗来治疗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总体的治疗原则是以生物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或者说物理治疗,来作为治疗的基础。治疗目的首先是要缓解症状,并改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预防复发及自杀的情况,并可改善社会功能啊,提高他的生活质量。

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出,阿东出院以后一直未能坚持服药。影片中没有提他为何拒绝服药,但现实生活中,双相患者难以康复或者容易复发和服药依从性差关联很大。

前面也曾提到,患者会认为保持在轻躁狂状态是很美好的体验,而且可以保证自己在学业或者事业上很有成就,他们会认为服药会影响他们再次达到曾经的巅峰,尽管有研究表明在轻躁狂状态患者的工作成就从整体上来讲也无法和正常状态相比;其次,还有病耻感,认为服药就标明自己是精神病了;再者较为常见的服药依从性差,和服药前期大脑神经改变有关,很多患者体会到的是头脑麻木迟钝,尽管也有情况是心境障碍本身就会导致的头脑迟钝不灵活,但吃药期间会误以为全部是药的副作用;更进一步的还有双相障碍药物治疗的特殊性,不同于单相抑郁,尽管新型药物一直在发展,但由于双相情感障碍的特殊和复杂性,不同患者适合的药物差异很大,很多患者需要经历多次调药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药物。

不但如此,双相障碍的药物治疗还分急性期(6~8周)、巩固期(4~6个月)、维持期(2~3年),以防止双相障碍的复燃和复发。老师在课上提到除了药物之外,目前电休克疗法也是比较成熟和有效的一种治疗方式。

而心理治疗可以在巩固期和维持期配合药物来进行。因为在急性期,由于患者自知力不完全,心理治疗很难起效。而在巩固期和维持期,可以有一部分心理教育工作可以放在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上,比如认识疾病本身,双相障碍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生病了可以通过服药来治疗,甚至需要终身服药。

影片中阿东经历过严重的创伤事件,针对他失手杀死母亲这一事件,可能可以先进行创伤治疗;同时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家庭中就被严重忽视,父母都偏爱弟弟,母亲从结婚第一天开始就对父亲不满,父亲很早就逃离了家庭,这些早期的成长环境对他的性格和人格都有影响,他惯于压抑自己,同时性格上比较敏感,人格上也有一些偏执的倾向;而成年后的一系列的负性生活事件又变成了他病发的导火索。因此在服药的基础上,进一步可以采取认知治疗、心理动力学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

虽然影片的色调非常灰暗,但一直有一个暖色,就是邻居家小朋友。尽管他的妈妈一直让他离阿东远一点,但他还是会偷偷地讲小王子给阿东听,阿东也是因为他的陪伴,还能离开那张床,走到天台上去。而一直逃离家庭的父亲,虽然一度也想把儿子送回精神病院,但在影片的末尾似乎暗示仍然会陪在儿子身边。尽管他不懂什么是躁郁症,但他一直试图努力去了解和理解。有人在影评中讲,如果黄大海选择陪在儿子身边,那么黄大海就变成了阿东,阿东变成了母亲,又将是一场无明的轮回。但,就如同这部影片介绍了躁郁症这个名词给普通大众,黄大海也有可能学会如何真正的陪伴和支持阿东。或许他可以先从《双相障碍患者,你和你的家人需要知道的》这本书开始,了解这个双相障碍名词和标签之下,双相障碍真实的面目,也能知道对于家属而言,不离不弃的陪伴和理解对患者就是最大的支持,即便送到精神病院也是为了治疗,而不是抛弃。

而社会支持,或许就是从这部影片开始吧,让更多普通的人看到,了解还有一群特殊的群体正在因为“精神病“的标签和异样的眼光,他们正在遭遇着什么,或许可以让更多人对这个群体多一些了解和体谅,也能够帮助更多患者在康复后顺利地回归社会。 




附:

轻躁狂的症状

(1)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而转移;

(2)说话比平常明显增多;

(3) 说话速度比平时快,头脑比平时更加灵活,有时甚至感到舌头没有脑子快。

(4)自我评价过高或言语夸大,吹嘘自己;

(5)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

(6)鲁莽行为,如挥霍钱财、轻率投资,或者从事冒险活动;

(7)睡眠需要减少;

(8)性欲亢进。


电影《一念无明》经典台词

电影《一念无明》经典台词   《一念无明》改编自香港真实新闻案件,以一个家庭悲剧描绘社会大众对精神病患的漠视与不友善,讲述一对怀着沉重愧疚的父子如何面对过去的故事。下面的电影《一念无明》经典台词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1.我都好想学你,但是我做不到   2.我不懂做人老公,不懂做人老爸!我不懂。我不懂   3.不是什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做    《一念无明》剧情介绍   《一念无明》讲述了一对怀着沉重愧疚的父子如何面对过去的故事黄世东(余文乐饰)罹患躁郁症,日常就是战场,在情绪里反覆煎熬。爸爸黄大海(曾志伟饰)离家不顾,留下久病的妈妈,家门就是栅栏,一点点碰撞摩擦都让母子俩露齿相斗。   有一天,阿东帮失禁的妈妈(金燕玲饰)冲洗,却意外结束她的生命,被判入住青山医院。大海在愧疚下决定接治疗後出院的儿子阿东回到自己独居的小室一起住,两个心怀愧疚的大男人相挤在呼吸都嫌拥挤的斗室中。阿东重投社会,却遭到身边的朋友歧视,唯让他尝试平复自己,同时阿东也想尽方法希望找回当天谈到近乎订婚的谭思慧Jenny(方皓玟饰),没想到当找到Jenny时,却有着另一番滋味。心头沉没的是家,肩头沈重是枷,最简单的关系,最复杂的纠葛,阴暗屋檐下透现父子对坐光影,成一张现代生活的全家福,哭著微笑,恨著相爱。    《一念无明》影评:假如你的亲人,就是你的沉没成本   导演确实有点坏,他把余文乐饰演的男主角,放在了一个非常极端的人生位置上。   母亲腿脚不好,又情绪躁郁,父亲又从香港跑去大陆,很少回来,弟弟逃跑去了美国,根本不想理家里的烂摊子。   照顾母亲端屎端尿、还要被母亲骂是扑街仔,全都都要他一个人来承受。这还不算,他做金融的,借了朋友几百万去炒股,还亏掉了,人家追着他还债。   内忧外患之下的他,失手杀了母亲,虽然法院判定他是精神躁郁症,无罪释放进了精神病院,他没有受到法律制裁,却受到了了“弑母”的自我内心谴责,和周遭人群白眼和偷笑他是“他是青山出来的(青山是香港精神病院所在地,香港口语里说青山出来的,就等于说某人是精神病,类似于广州人说芳村出来的,类似于东北人说四平出来的)”,还有只懂得给你喂药的机械而苍白的精神病治疗系统。   虽然电影中出现了许多和精神病相关的元素,精神病院,精神病药物,精神病家属互助,影片最后也打出了对躁郁症等精神病人应该关切的话,但观影之后的我始终觉得,这部电影讲述的内核其实并不是精神病,而是原生家庭的原罪问题。   导演自己也是矛盾的,他通过余文乐饰演的精神病患者,反观其他人的冷漠和无情,甚至父亲都要枕头底下藏着锤子来防备精神病的儿子,导演似乎想通过这些说明,他或许并不是真的精神病,他是被原生家庭逼得,换了谁遇上那样的家庭,也会被逼疯,这是吃多少药,都治不了的病。   心理学上总会说到一个词:沉没成本。就是那些你在过去和未来都无法改变的成本。比如你遇到一个渣男,你想和他分手,可是想想在一起所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你又舍不得,这就是典型的沉没成本。但是如果你不离开这个渣男,他就会继续祸害你,你的沉没成本会变得更高,所以对于沉没成本,只有一个选择,不惜一切代价,切割。   但是有个问题出现了,假如沉没成本对应的人,是个渣男,还好办,分手就是了。可假如是你的家庭呢,你的`父亲母亲,你的儿子呢?   就像片中余文乐的弟弟一样,避走美国,与原生家庭的一切乱七八糟进行了冷酷无情地彻底切割,当父亲走投无路打电话给他时,他只说,多少钱都可以给你,但我绝不会回去。曾志伟饰演的父亲很生气,难道把一切推给别人,就可以了吗?   片中无论是精神病医生,家属,还是片尾的话,都在说,家人的支持对精神病患者最重要,可是对于片中余文乐这个家庭来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家人并没有在支持中让一切变得更好,余文乐因为留下来照顾母亲,而最终躁郁症,父亲因为回来照顾余文乐,也走投无路。似乎唯一没有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就是那个白眼狼远走美国的弟弟,但他至少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这个家庭,还有一个人,可以正常地生活。   拒绝把母亲送到老人院,精神病院,却让家人一个接一个地在这种根本无法改善的沉没成本中越陷越深,人生尽毁,真的就是人性的光辉和亲情的伟大了吗?   或许未必。   把精神病院、老人院的绝对妖魔化,在明知“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情况下,把照顾老人、病人的重担独自承担,而无法顾全自己的人生,从而让整个家庭失去未来和陷入困顿,并不是一种值得赞许的英雄行为。我不得不说,公众号上教你的“远离原生家庭”的话,是对的。   每个人都有过上正常生活的权力,要更多地放开别人,无论他是病人,还是,你是病人。 ;


上一篇:美国最新科幻电影

下一篇:就看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