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高粱观后感2000字

时间:2024-08-25 22:19:39编辑:阿奇

《红高粱》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红高粱》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高粱》读后感1   读了莫言的《红高粱》,心中激昂澎湃。顿时对东北高密乡,渗透着热血的黑土地,敬仰万分!   小说以家乡红高粱做为背景,描写了以“爷爷”、“奶奶”为代表的家乡人民与日寇进行殊死搏斗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兼具土匪头目和抗日英雄双重身份的“爷爷”粗野狂暴却极富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刚烈如火而又柔情似水的“奶奶”则敢作敢当、蔑视传统伦理、大胆追求生命激情和幸福。他们周围的乡民以朴素,诚恳的民族感,爱国热情,以及愤怒的报仇心里投身于激烈的对日抗战中。在血与火的冲撞洗礼中,在哺育生命的红高粱黑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张扬生命的自由,高贵和激情。血腥地活剐,英勇地伏击,残酷地火拼,生命的野合等一系列让人过目难忘的画面构成小说的主体,具有极强的艺术冲击力。   艺术上,比喻、通感、拟人、象征等各类修辞手法的有效运用,使小说意象丰富,感性十足,形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粱”世界。另外,小说在叙述方式上也独具匠心,它以14岁豆官的“童年视角”进行主体叙述,另加上“我”的回望补充,使不同的时空相互扭结,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而又艺术斑斓的艺术世界。   被小说浓烈的感染着的神经,仍停留在东北高密乡那片红高粱里,停留痛失母亲的豆官身上……伟大的祖国母亲躯体已被隔离的支离破碎,血迹斑驳。国已破,折断的翅膀被异族人无情地欺侮摧残着,践踏着!不敢想象当时情况下人们是如何挣扎着生存下去的!祖国大地上不知有多少豆官们失去了母亲的怀抱!   这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落后就要挨打!历史的教训我们要时刻铭记。今天,我们拥有了幸福,就要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红高粱》读后感2   读了莫言的成名作《红高粱》,觉得如果你没有看过电影《红高粱》,那么你是幸运的,因为红高粱的小说更加精彩,更加真实。电影《红高粱》事实上只是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一角,并不是说电影如何,而是一向以来,图书可以给你更多的想象空间。   《红高粱家族》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或许是更加真实的角度去诠释那个年代的一些事情,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来描写由土匪司令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野性故事,在惊诧于一件件事情的同时,莫言也让你领略了一下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风采红高梁》都将展现的时空设置在抗日战争时期,并一起颠覆了传统的抗战影片。抗日战争这段记载着民族伤痛的历史,一直是中华民族。《红高梁》的“我爷爷”和“我奶奶”已完全失却了抗战电影中救世主的形象,他们只是有情有欲的凡夫俗子,杀死日本鬼子也只为的是报已“私仇”。艺术创作的一个广阔舞台,民族危亡中的苦难与拯救为艺术创作留下了充分的施展空间。《红高梁》通过“我爷爷”和“我奶奶”最原始的爱情,洗净了积压在中国农民身上的数千年的封建尘土,释放出埋藏在尘土之下残存的生命之火,表达出对人性与本能的极度推崇。   《红高粱》更是一举摘得金熊桂冠,扩大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被柏林电影节评委认为是中国大陆电影于西方世界的“创世纪”,第一次让西方世界知晓中国内地“有电影”。   《红高粱》读后感3   读罢莫言的《红高粱》,脑子里便是那高粱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里,一片血红,无边无际。   红高粱的生命力在于那一抹跃动的红色。是的,红色是富有生命力的颜色。著名导演张艺谋在他多部作品中都曾极力渲染这种惹人的颜色,也许这一切都源自他的成名作《红高粱》。   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那就是我的“奶奶”。在莫言笔下,“奶奶”首先是一个充溢着生命活力与诱惑的风流女子。她十六岁出嫁,憧憬着能颠倒在一个强壮男人的怀抱里,殊不知,贪财的父亲把她嫁给了一个麻疯病人,只因为单家是百里首富,只因为单许给他一头骡子。“奶奶”绝望了,置诸死地而后生,她不顾一切,顺从地接受了高梁地里与余占鳌的一切。小说运用大胆的笔触,描写了这激情亢奋的场面。一个是拦路劫匪,身强力壮,后来成为土匪司令的余占鳌,一个是被礼法世界推向火坑,而又绝处逢生、欲望之火奔腾不已的妙龄女子,在那个一切旧的事物虽然高悬人们的头顶却已经摇摇欲坠的时代,他们的精神和肉体彼此契合,传统的封建伦理和道德在他们面前荡然无存,生命之火一浪高一浪地燃烧。“我奶奶”那红高粱一般通红的性格也由此成形。“奶奶”这一形象,完全背离中国儒家所提倡的三从四德,而是一个自由,洒脱,热情,豪迈的象征符号。有人认为,这一形象具有某种西方的审美特征,其实,这一形象的文化底蕴依然渊源于我国传统社会的底层,尤其在我国北方广大农村,至今依稀可见一种具有原始意味,与传统礼教相对峙的俗文化方式,在这一文化方式中,人们以求生为第一愿望,视情爱为人之本性。或许这源自他们敢作敢为,敢爱敢恨,恩怨分明的性格特征。“奶奶”这一形象,充分体现了这一俗文化的些许特征。   小说中一幅幅独特的视觉画面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壁垒。无边无际恍如血海的红高粱,刘罗汉大爷被日本人活剥后仍然痛骂不休的令人颤栗的场面以及奶奶临死前对天理的种种发问与骄傲的自我伸张,无一不是充满激情的感观描写。莫言的感观与众不同,他把传统伦理的教条抛诸脑后,完全融入到中国北方那片荒凉原始的土地,用生命最原始的张力和活力构成一幅幅特殊的画卷来诠释我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为恰当地表现这一心态,莫言的小说总是习惯以“童年视角”铺展开来。《红高粱》就是以十四岁的豆官的记忆作为线索,另加上“我”的补充组合而成的。因此,这部小说也就在文学的殿堂中熠熠生辉,并且在乡土文学领域中开拓出了传统笔法之外的另一片广阔天空。   《红高粱》的作者毫不吝惜自己对中国民间价值的认同,强健的体魄,豪迈的性情,轻生重义的品质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相比之下他经常对现代文明都市的丑陋与卑鄙表示愤慨。莫言在《红高粱》的题尾中写道:“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孝子孙,我愿扒出我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   小说中“我”的爷爷余占鳌并非是一位为了民族大义革命信念而抗击日本人侵略的传统式大英雄。他只是单纯的为了替死去的生命复仇,为了让生命能够继续延续奋起反抗。而“我”的奶奶临死前仰天对一生的感悟更像是一场华丽的赞美诗。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尊重生命本质的人文情怀,小说红高粱感动无数的读者,指引人们如何正确审视我们的生命。   《红高粱》读后感4   读完红高粱》我深深的喜欢上九儿,九月初九生的丫头,不甘被控制命运的质朴农家女。痛恨父亲将自己与一头大黑骡子相提并论,绝望的愤怒吼叫:“你跟你的骡子过去吧,我再也不回来啦。”推翻了桌子,就如推翻了整个封建礼教,包办婚姻的束缚。她是叛逆的,但却是有思想的,用剪刀护卫自己的贞洁,热烈而执着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是的,她早已芳心暗许那个抬轿的,有黝黑结实身躯的北方汉子,锃亮的光头是粗犷而不羁性格的缩影。她是勇敢的,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爱情或许已经变成反抗的最好载体,所以她不顾世俗的偏见和闲言碎语,早已在心底下定了决心。作为一个女掌柜,一个有家业的女人,她是大气,真挚和勤劳的。她用她的诚恳和聪慧挽留下了那一大帮兄弟,用自己的勤劳和能干,是家业在发展钟整整日上。   高粱酒,红红似火又似血。血染日,她倒下的身躯却是毅然的坚定和无怨……没有悲伤的流泪,却依然记得她淡定从容的微笑,是美的如此动人。她是镇定的,当日寇来侵,她和高粱地里的人选择了战斗,保卫家园,这是怎样的毅然决然啊?   红,火一般的热烈,血一般的惊心。红红的高粱地,红红的落日,红红的让人惊心的热烈女子啊……我在那般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遇见你。   《红高粱》读后感5   这天回到家,一口气读完了莫言的《红高粱》。内心各种情绪激烈地交织在一齐,久久不能平复。   一向感觉自己是一个很具有包容性的人,很少有个性厌恶的事物,不太爱对事物作出评价,总觉得万物表现的状态总有其内在规律,不能说绝对的好,也不能说绝对的坏。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个性是在欣赏完他人的作品之后我不太敢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总觉得自己水平不够。很多时候,在向他人道出的时候,也仅仅变成了很俗的一句:很好,你自己去体会吧。   读完《红高粱》也是,怕自己拙劣的见解和浅薄的文字会有损这篇中篇小说,但心中燃烧着一团火焰,不吐不快。   不说小说的结构安排之精巧、莫言的文字功底以及叙事功力之深厚等这些语文考试答题时的条条框框,只谈感受。   《红高粱》给我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我是一个泪点以及笑点都极低的人,经常看一部影片或一本书看得泪如雨下。虽然在读《红高粱》的过程中也无数次鼻子发酸,但总是有一口气堵在心里,一种无法名状的愤怒、委屈、痛苦交织在一齐的麻团堵在心口,让我无法释放自己的情绪。眼眶通红却流不出眼泪的感觉。   读《红高粱》的过程中,有三次因为太难过而读不下去,起身平复情绪。   第一次是奶奶家的长工罗汉大爷被剥皮的情景。罗汉大爷是条汉子,直到被剥成肉核依旧没有屈服,日本人毫无人性,残暴得丧尽天良。   第二次是伏击汽车队时,“我”的奶奶死在日本人的枪林弹雨之下的情景。   第三次是事情过去很多年后,“我”的爷爷重新回到奶奶死去的那片高粱地上的情景。   在那个年代,生命显得尤为卑微而珍贵。随便一颗子弹便要去一个生命,而那些牺牲在枪口刺刀底下的生命都闪着铮铮铁骨。   高密东北乡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地名,红高粱也不再是一种普通的农作物。抗战期间,山东高密甚至整个中国时时都在上演着这种悲壮的牺牲,献血也侵透了这片神州大地。   很佩服小说里的奶奶,大胆而果断,充满正义感。   回过头来想想,真就应庆幸自己生在了祖国和平而强盛的年代。   记不清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反映现实的。过去的历史是血淋淋的历史,是无数双眼睛见证的,像记忆中的烙印一样。无法磨平,更不允许篡改。尊重事实是人最起码的良知。   不知为何,突然间想到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红高粱》是作者在怎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读完以后有什么感悟呢?

《红高粱》是莫言以东北的民间的故事为背景来写的,主要讲述了九儿加到了一个土地主的家里,其实也一个轿夫喜欢上来九儿,在九儿回娘家的时候,轿夫余占鳌在高粱地一夜温存,但是九儿也喜欢这个轿夫,轿夫也爱上了九儿。地主发病死了,这时,地主的死对头来挑衅,看着九儿,对问九儿有没有和地主洞房,因为地主是得传染病死的,九儿当时就说,他已经洞房了,但是还是把他掳走了,余占鳌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生气,去抢了回来。最后抗日战争发生了,许多侵略者来到,但是他们坚持抗战,反对侵略者对他们的迫害,最后九儿死了,余占鳌也死了,他们的孩子在山头呼唤着他们。读完这个故事以后,当时我看到九儿和余占鳌在高粱地一夜温存的时候,他们是大胆的,对爱的憧憬,虽然在当时说不被认可的,被发现甚至会浸猪笼,但是他们还是为了爱而奔赴一起,打破当时对爱情的禁锢,对爱情的向往,在他们对当时的约束进行了反抗。在酿酒的时候,他们酿出的第一桶酒,第一件事的对酒文化的祭典和信仰,在吟唱歌曲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对酒的向往,也对把未来的希望埋在了酒里面。当时,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对酒文化的无比崇高的信仰,把自己一生都融入了高粱酒里面,不仅仅是他们生存的依靠,也他们在生活唯一工作的时候的信仰,唯一的乐趣。还有在抗日的时候,侵略者来的时候,他们一起对抗着侵略者,面对侵略者的残暴,对侵略者的威胁,他们不害怕,面对剥人皮等等,他们的信念都是打倒侵略者,全心全意的去对抗侵略者。读到这些以后我感触良多。

如何评价电影版《红高粱》和电视剧版《红高粱》?

红高梁电视剧与电影红高粱的区别

首先,电视剧版《红高粱》转变了人称的视角,增加了更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弥补了原著的“缺憾”。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叠合在一起。



在原著和电影版《红高粱》中是以“我爷爷”的男性叙事角度来进行的,而电视剧直接采用“九儿”作为叙事主题,并对其进行深度刻画。



此外,还塑造出县长朱豪三、九儿的初恋情人张俊杰等一系列支线角色。

原著莫言表示,电视剧版的《红高粱》,不仅容纳了更多电影版未涉及的元素,也深度扩展了如九儿家世背景等小说中人物不为人知的故事,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影及原著小说中留下的缺憾,是文学作品改编的成功案例。



电影《红高粱》叙述的主要是一支民间抗日武装伏击日本人 汽车 队的故事,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期间从高粱地的野合到抛洒爱国热血只用了较为简洁的讲述,大部分是风土人情的展现和人物个性的突出,剧情与剧情之间由叙述者来连接,思维较为跳跃,但场面依旧震撼。




电视剧《红高粱》比电影版添加了更多新的元素和剧情。“剧中有九儿的三角恋、九儿与情人私奔,还有九儿和嫂子宅斗,更有最后成抗日英雄的情节,这些高密度的情节容不得观众有半分抽离。”而且在电视剧《红高粱》里,人物的个性鲜明,但是也会存在一些变化,你很难用好人和坏人去界定剧中的人物,环境与觉悟都是相伴相依的。

两部影视作品表现额时候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




拍摄画面上电影偏深红,是对生命力量的一种体现,电视剧偏橘红大量用光线来凸显人物;

音乐音效上电影声音高亢,运用喇叭、唢呐等传统乐器来体现民风民俗,更是加上地道的合唱来展现生命的张力;



环境上,虽然都是大片的高粱地,但电影尘土飞扬显得更加的荒凉,也将东北真真实实的展现出来。电视剧环境更加秀丽,房屋也很整洁,展现了繁华的县城和人来人往的世俗气息;




服饰上男主都是赤膊加根裤腰带,女主却因为选角的不同服饰也有很大差别,巩俐身材丰满,朴素的棉袄裹身,周迅较小俏皮,头饰精致,衣裳华美,更有潮味十足的吊脚裤。

电影突出的是那个年代的风土人情和 历史 背景,电视剧突出的是人物性格矛盾冲突和民族大义高于一切。



电视版《红高粱》更真实全壶展示了当时旧中国残酷的 社会 面貌,弯曲的人性心理,轻年一代乐观向上,激情然烧思想品德。而电影版《红高粱》只展示了当时 社会 冰山一角。



答:我认为用莫言《红高粱》小说改编的《红高梁》电影,在红高粱地里,那场艳情性欲戏,挑战了中国高雅,传统文化的底线,成就巩俐的明星梦,肥了莫言的腰包,坑害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什么?

自一九八八年《红高粱》电影,获得了世界金奖上映之后,西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观,就打开了中文化的大门。

我记得九十年未代,我们的孩子在小学读书时,学校老师就不在教孩子们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爱北京天安门》等这些爱国主义歌曲了,他们开始教给小学生唱,用莫言小说改编的《红高粱电影》插曲,什么红萝卜的胳膊,白萝卜的腿,什么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等等,这些低俗歌曲,我不让他们唱,他们还不乐意。

由此可见,莫言的文学作品,他根本就不符合中文化发展需要,完全是为了迎合了西方国家的口味,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观在中国推行的取向,现在 社会 岀现的这些负面问题,与西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对中国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红高粱》简评

《红高粱》的作品主题展现了高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生命力和充满血性的民族精神。

《红高粱》主线是余占鳌率领的武装力量抗击日军,辅线是余占鳌和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中既展现了高密人们抗击日军坚定团结的力量,又刻画了余占鳌和戴凤莲在高粱地里发生的爱情。小说里的反抗人物是土匪,包括以余占鳌为首的土匪头子,他们混乱、无纪律,但是面对民族斗争,他们团结了起来,共同对抗他们的仇敌日本人;他们本没有什么爱国意识,迫于日本人的欺压、杀戮而产生了仇恨,从而开始了他们的民族斗争。《红高粱》是一部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一幅幅尸横遍野、血肉横飞的血淋淋的画面,在这些血肉交汇之中,莫言描绘了一片红如鲜血的红高粱,整个世界都是血红的,莫言正是以这种狂欢式的语言、天马行空式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在伦理道德边缘的红高粱世界,一种土匪式英雄,他们做尽坏事但也报效国家,他们缱绻相爱、英勇搏杀,充满着既离经叛道又拥有无限生气的时代气息。

《红高粱》中的人物以余占鳌和戴凤莲最为鲜明。余占鳌是一个土匪式的英雄,他霸道却富有血性,为首一方却有正义的一面;戴凤莲是反抗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女性,她照样能在抗日战争时期做出自己的贡献。余占鳌最初的职业是轿夫,在抬新娘戴凤莲的时候就有调戏的意思,为了能得到戴凤莲,他在戴凤莲回门路上劫了她,并在高粱地野合,为此,他也不惜闹出命案,杀掉了单家父子,但同时也解放了戴凤莲,不用面对一个得了麻风病的丈夫。从此可以看出,余占鳌的野蛮可恨,但他后来组织土匪和村民反抗日本人又是正义的英雄。戴凤莲在出嫁当天的轿子上揭开了盖头,毫不顾忌封建礼教的约束,又在丈夫死后,与余占鳌玩地下情,这简直是活生生的一个现代女性,可以看出她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

红高粱扎根于黑土地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以余占鳌和戴凤莲为首的勇敢、血性、爱国、团结、牺牲的中华民族。在高密,人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没有人不知道高粱的气味和对他们的重大意义。高密人可以每天穿梭在高粱地里,跟高粱有了情感,甚至在日本人要求毁掉高粱地修路时,他们拒死不从,当罗汉大哥被剥皮时,他仍然勇敢的与日本人对抗,用最后的生命气息诠释着高粱那血红的意志。


上一篇:泰剧bella

下一篇:潘汉年电视剧30集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