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经典的电影有哪些,能反映真是的瑞典
贴近生活的电影,安静幽默的叙事手法,引人深思
◎译 名 你还活着
◎片 名 Du levande
◎年 代 2007
◎国 家 瑞典
◎类 别 剧情
◎语 言 瑞典语
◎字 幕 英文
◎片 长 89MIN
◎简 介
影片以幽默的暗示、神幻般的静物和散漫的剧情带来一种对现实的抽象联想。通过不幸青年男女间的爱情、父子关系的艰难维系、生命的危机以及人与人之间极度不信任等众多的悲喜剧情节,最终表达了导演的座右铭: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一个需要互相依靠的鲜活个体。
瑞士有什么著名的电影
瑞士有4个语言区,除罗曼什语区外,德语区、法语区和意大利语区均有电影生产。20年代,在法语区拍摄的影片有《塞尔温的十字架》(1922,导演Z.贝兰热)、《山的呼唤》(1923,导演A.波尔舍)、《攀登萨列弗的人们》(1923,导演Z.布洛舍)。德语区是制片业最为活跃的地区。1924年摄制了歌颂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尔的长故事片《联邦的起源》(导演E.哈德尔)。同年,在苏黎世创立普拉厄森斯电影公司,起初只摄制广告片。30年代里,该公司拍摄了几部大型纪录片,后来,便投资摄制故事片,主要是改编19世纪瑞士德语作家G.凯勒和J.戈特赫尔夫的古典作品,其中比较重要的影片是L.林德堡执导的《机枪手维普夫》(1938)、《最后的机会》(1945)和《马托王朝》(1947),F.施尼德尔执导的《长工乌利》(1954)和《佃户乌利》(1956)。普拉厄森斯电影公司力图打入国际电影市场,曾聘请外国导演去瑞士拍片。如美国导演齐纳曼,F.拍摄了故事片《搜索》,意大利导演康曼西尼,L.拍摄了《海蒂》(1952)等。其它电影制片公司拍摄了一些描写社会生活的影片,如导演K.弗里尤的《警察维克尔里》(1955)、《楚列尔面包房》(1957)、《达列巴赫·卡里》(1970)。德国导演E.莱泽尔在瑞士剪辑了几部反法西斯的政论性影片《埃赫曼,“第三帝国”的人》(1961)、《我选择生活》(1963)。60年代中期以前,法语区的电影公司主要生产纪录片,故事片为数很少。如《在暴风雨中的孤岛》(1942,导演A.波尔舍)、《马努什》(1943,导演F.肖尔瓦里),《沉默的恐惧》(1960,导演K.留丹)。提契诺州的意大利语区,70年代以前只生产了3部故事片:《爱娃》(1940,导演包尔基),《随着布谷鸟啼鸣声》(1942,导演A.凯伦)、《边境的往事》(1971,导演B.索尔迪尼)。
求一部国产电影。
1、《背靠背脸对脸》
中国电影的巅峰时期,导演把中国的微妙的人情世故拍的太真实了,仅仅一个文化馆内就各种虚与委蛇勾心斗角,对权力的渴求利益熏心下人性最劣,可悲可怜又可恨。整一个画面扑面而来的年代感色彩斑斓却又陈旧腐木般的味道,随处一帧都是一张年代肖像画。
2、《黑楼孤魂》
有种邵氏+王朔的娱乐片质感。 开头布置假死现场的段落,超级布列松。 也许现在看着题材看着挺大胆好玩儿的,但在那个疯狂给疯狂年代贴“疯狂”标签的伤痕期,这电影里为数不多的“话语”,对当时而言是媚世的。 感觉像是构思整个故事的人,想借机进行political反思,但困惑>理解,所以隐去一些本来应该做解释的迫害细节,只展现最简陋的惩恶扬善主题,最后的精神病院场景,又反过来把整部电影荒谬化。就是感觉拍的人,面对新颖的好题材,有点不知所措。
3、《万箭穿心》
挺好,对人性的刻画处处穿心。人性向来都是复杂的,若是简单从“性别”“家庭”等等单一的议题来讨论,不免有失偏颇,还容易“陷入”道德高地。反思、宽恕和放下,我想这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终极议题。影片中发生的故事很有现实感,很多的女人在婚姻中太强势,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对她的尊重,最后酿成悲剧。这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4、《村戏》
突然想到郑大圣的片子,发现当年看过没有标。那场是和聂老师、罗老师一起看的,结束的时候有个男人很愤怒地问主持人,拍这样的东西有什么意义,聂聂在台上很平和地回答。我当时觉得,它令人刺痛,这就是意义。摄影和美术非常令人难忘,是有独特艺术表达的作者导演。
5、《独自等待》
独自等待就是独自等待,结尾就是印证了这一点,所以不会烂,外籍导演拍京片能如此不落俗套挺不错的,做朋友只是彼此空虚的消遣对象,而真正的等待只残酷的留给了那暗恋他中的女孩,龚蓓苾好好看,冰冰也还不赖。
6、《夜盗珍妃墓》
其实不算恐怖片,拍摄手法十分写实,各路人马都被讽刺了一番,盗宝的也全都没有好下场,80年代的电影比现在尺度大啊,就是有点消费女性,里面的女角个个美,淳朴自然灵动饱满,可惜都是衬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