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人间世

时间:2024-08-27 10:05:33编辑:阿奇

《人世间》讲的什么内容?

《人世间》从一个小家庭出发,讲中国改革开放左右至今天的变化和发展。


周父是老一辈建筑工人。为了国家建设,常年在外奔走,内心一直洋溢着国家主人公、社会建设者的豪迈和激情。

长子周秉义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变知青。恢复高考后考上北大,多年后成为正厅级干部。快退休时,回到家乡,帮普通百姓盖房子,实施棚户区改造,却遭人诬陷,证明清白后,无怨无悔地离开人世。

长女周蓉是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热爱学习,勇敢追求爱情。认清过生活真相,但依旧积极面对人生。

小儿子周秉昆留在城市,成为工人一份子。但性格中助人为乐的品质,却并没有被底层琐碎的生活磨灭。帮助死刑犯的女友、工友、朋友度过困境。


四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刚好涵盖动荡时代的变化。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家族的衰败与延续,看到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看到不同社会阶层的亲疏远近,看到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也能看到每个人的身上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为父者深明大义,为官者清廉正直,女性不被传统拘束......

在艰难生活中,他们没有放弃对美好的追求和守护,让人感叹再三。


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说:“《人世间》将人性的善、人心的单纯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让我惊讶、震动、喜欢。它就像一条小溪,缓慢地沁入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受到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巨变。”

把百姓生活放进近50年的时间长河里去浸润、磨洗,这确实需要胆识和勇气。

梁晓声以他的悲悯情怀,展示出一幅错落有致的世间百姓群像图,我们可以跟随他的笔,汲取到战胜困难的力量。
有人说,《人世间》是继《平凡的世界》之后又一部素朴、真诚而包含悲悯之心的作品。

也有人说,梁晓声的文字就像一把手术刀,把中国社会的五脏六腑解剖给你看。还告诉你针对哪个问题,吃些什么药缓解比较好。

梁晓声自己则说:“就是想将近5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直观地告诉人们。只有从那个年代梳理过来,才能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如果不看这本书,根本无法想象,原来那个年代是那样苦过,爱过,恨过,哭过,笑过......这种真实的时代记忆,给人震撼,也给人提醒,让人反思今天的生活。


小说以一座北方城市为背景,讲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一家三个孩子的奋斗和选择。从一个小家庭的角度,看近50年社会发展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共振。

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出国潮、下海、走穴、国企改革、工人下岗、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有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光荣与梦想,也没回避改革开放初期东北老工业基地经历的阵痛。

普通城市老百姓在大时代中的悲欢离合、人情世故,梁晓声尽数收于笔下,他说:“了解父母那一代人在那样特殊的时代,怎么走过来,怎么看待利益、友情、亲情的关系,有助于缓解年轻人的现实焦虑,找准人生方向。”

读者们这样评价这本书:

“小说语言诚挚动人,真实而不做作,是了解那个时期历史人文和民情的绝佳参考资料。”

“感谢作家的真实记录,这种时代的记忆会提醒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

“作者笔下的人物平凡而伟大,让我又爱又心疼,仿佛看到了父辈们的一生,那漫长的一生也有我的记忆。”

在文学作品流行挖掘人的劣根性的年代,《人世间》反其道而行,主要写人的“好”。善良、正直、担当、诚信。即使生活艰辛,也互帮互助、自立自强。

梁晓声相信,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我们越需要这样的“好人文化”,来让大家向善、向上、向美。


这段城市变迁史,同代作家里,只有梁晓声能写。

作为生于1949年的共和国之子,他自小生活在城市,有足够的生活阅历,记录被我们错过的真实。

作为创作过两千多万字作品的文坛常青树,他又有足够的笔力,呈现出仿佛让人身临其境的细节。

作为有良知有担当的作家,他有足够的情怀,让故事给人积极的能量,铭记过去,望向未来。


如果你出生于80、90、00年代,那你能看到父辈、祖辈们曾经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前半生。如果你出生于70年代,能看到自己的年轻时的记忆。如果你曾亲历那段历史,一定会觉得这本书非常亲切,记录的也许就是你的人生。

那段总被忽略的奋斗史,值得被我们永远记住。


《人世间》主要讲了什么?

《人世间》是印度作家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的作品。


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生于1925年,是印度尼西亚独立后最杰出和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以优秀的小说闻名东南亚。


196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9·30事件”后,普拉姆迪亚被拘捕,并押在布鲁岛等地14年。他不但没有消沉,没有泯灭艺术才华,反而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11部鸿篇巨著,《人世间》即其中之一。


《人世间》是被命名为布鲁岛小说四部曲的第1部,其余3部是《万国之子》、《足迹》、《玻璃屋》。这“四部曲”故事连贯,又各成一体,以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波澜壮阔的场景,再现了印度巴西亚民族在1898~1918年这段重大历史转折时期,不甘忍受荷兰殖民主义者的欺压与掠夺,迅速觉醒斗争的历史画卷。1980年,“四部曲”前两部《人世间》、《万国之子》相继出版,轰动了印度尼西亚文化界,也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


《人世间》以一对印度尼西亚青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了19世纪末印度尼西亚社会的各种矛盾,反映了印度尼西亚上层人民所受的殖民主义压迫。小说主人公明克是个印度尼西亚土著青年学生,他偶然到一白人侍妾温托索罗姨娘家做客,遇到她美丽无双的混血女儿安娜丽丝,两人情投意合。温托索罗姨娘想尽办法支持他们自由恋爱。为了纯真的爱情,明克蔑视上层社会的各种偏见与诽谤,顶住家庭的压力,安娜丽丝一往情深,坚持自己的选择,甘当土著民的妻子。明克高中毕业后,两人按照伊斯兰教习俗结了婚。但是好景不常,安娜丽丝在荷兰的同父异母哥哥上诉要求继承财产,并援引白人法律不承认她与温托索罗姨娘的母女关系以及她与明克的夫妻关系。白人法庭的无理判决引起武装骚乱。最后,在军警的弹压下,安娜丽丝被只身遣往荷兰。这个悲剧故事,深刻揭示出在荷兰殖民统治下,印度尼西亚民族的无权状态,以及他们不甘压迫所进行的反抗。


《人世间》的舞台中心是温托蒙罗姨娘家的“逸乐农场”。这个农场具有典型意义和象征意义,它实际上就是当时印度尼西亚殖民地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以农场主白人梅莱玛和他的白种儿子毛里茨为一方,代表着拥有殖民特权的统治者;以梅莱玛的侍妾温托索罗姨娘和明克为另一方,代表着受欺侮而又无权的人民;而混血儿的罗伯特和安娜丽丝是分化的中间阶层,他们虽属白人社会,但处处要低于纯白人一等,罗伯特倾向于白人父亲,也走向堕落的深渊,安娜丽丝则把自己的命运和土著民的母亲及恋人明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围绕着爱情、婚姻、产业等展开的矛盾,看似家庭冲突,实质是剧烈的民族压迫与反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当时印度尼西亚殖民地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反映。


女主人公温托索罗姨娘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她不仅有突出的个性,而且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殖民主义压迫的斗争精神,是印度尼西亚妇女从沉睡中觉醒的象征。她14岁时,被贪权爱势的父亲卖给糖厂经理、荷兰人梅莱玛当侍妾,成了白人的家奴,随时准备满足主人的任何欲望。因为不是正式婚姻,她所生的子女在土著民中也被看不起。在金字塔形的印度尼西亚殖民地社会里,土著妇女处于最底层,而姨娘和主人间“有着奴隶般的从属关系”,地位比奴婢还低,比妓女更贱,是命运最惨的一类女性。从像牲畜一样被卖掉之日起,她幼小的心灵里就感到个人尊严受到极大损伤,拒不再见生身父母。为了摆脱受奴役的地位,她努力学习文化,学习荷兰语,学习饲养奶牛,学习经营管理农场,幻想通过提高自己的价值赎回失去的个人尊严。她把主人每年付给她的薪金,作为资金在农场里入股,日夜操劳,苦心经营,终于成为远近知名的“逸乐农场”的管理者。


但是在殖民地社会中,一个土著姨娘想自立于社会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她连连受到打击:她为自己的混血子女办理法律手续,但法律不承认她有作为生身母亲的权利;梅莱玛纵欲死后,泗水的白人法庭将遗产的绝大部分判给了远在荷兰的梅莱玛的婚生子毛里茨;她终年辛劳到最后却两手空空,明明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却将被带到远隔重洋的荷兰,由别人监护。面对荷兰殖民者给她造成的一系列悲剧,温托索罗姨娘在白人法庭上义正辞严地提出血泪般的抗议和控诉:“是谁使我沦为别人姘妇的?是谁逼迫土著妇女给欧洲人作姨娘的?是你们,是你们这些被尊为老爷的欧洲人!”她虽曾立誓不让自己的悲剧在女儿身上重演,也决心为“女儿的尊严而奋斗”,并且运用所有合法的方式进行顽强的反抗,但是在殖民地社会里,这种个人的反抗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具有欧洲文化知识、并能独立经营管理大农场的妇女尚且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能保护自己的女儿,那些在殖民统治和封建压迫下的土著妇女的痛苦就更不堪设想了。


小说的男主人公明克是以西方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印度尼西亚早期新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出身于封建贵族,只因是土著民就受到白人社会的鄙视。他的名字就是上小学时白人教师骂他“毛猴”的英语谐音。他靠着父亲的贵族地位才得以成为荷兰高级中学唯一的土著学生,但却时常受到同学们的捉弄与欺侮。他聪明能干,学习优秀,有坚定的民族自信心,不甘心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力图以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向白人社会表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接受西方科学文化以后,逐渐觉醒,成为第一代从印度尼西亚封建贵族中分化出来的具有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为捍卫、保护自己的妻子免遭劫夺,随同温托索罗姨娘一起斗争,是印度尼西亚知识界中最先觉悟的先驱者。他从自身遭遇到的殖民压迫与欺侮的痛苦经历中总结教训,开始以新的眼光,设身处地地去体察民族的苦难,寻求全民族的出路。在白人法庭上,他惊讶欧洲老师——他的“启蒙者”竟然会提出许多“令人作呕,无耻下流”的问题。他勇敢地发表文章抨击白人法庭不人道的审判,迫使学校撤销开除他的决定。在毕业典礼上,他大胆自豪地宣布自己的婚礼,蔑视社会的偏见与攻击。当他妻子安娜丽丝被无理遣返荷兰时,他义愤填膺,进行了最后的反抗。但是在殖民统治下,他只能是尽其“责任”进行反抗,以表明自己的所谓权利,“一直到无法反抗为止”。正如小说的结尾处温托索罗姨娘对他说的:“我们已经作了反抗,孩子,我的孩子!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作了最体面的反抗!”明克和温托索罗姨娘为捍卫自身权益的反抗虽然由于力量单薄而失败了,但是他们已经觉悟到:“土著民一辈子遭受像我们一样的苦难,犹如河底和山峦的石头,任人斧凿,无声无息。倘若大家都像我们一样起来呐喊,就会轰轰烈烈,也许会闹个天翻地覆。”因此他们决不会停止反抗,而且必将与整个民族的反抗汇合在一起,去争取全民族的解放。


小说的第3个主要人物是安娜丽丝,她天真、美丽、心地善良、勤劳能干,但有时表现出性格脆弱。她是混血儿,虽然法律上承认她的欧洲人血统,但她同情母亲温托索罗姨娘,愿意做个土著民,长大后要做个土著民的妻子。面对逆境,她表现软弱,反映了长期处于殖民剥削和封建压迫之下的土著妇女的一般性格。


除上述3个人物外,作者还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各阶层的人物。在这部小说里,作者不是将人物简单地划为好人和坏人两大类,更不是将白人统统归入殖民者之列,而是把握住殖民地社会的复杂性: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交织,白人民主派与白人统治者相对抗,封建传统观念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相斗争等等,赋予各种人物以千差万别的性格特征,使他们具有各自的典型性和象征性,因而使小说所反映的印度尼西亚民族的觉醒和斗争具有19世纪末的时代特征。这表明了作者创作思想的成熟。


《人世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小说主人公明克不是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客观描述他耳闻目睹的事实,而是以当事人和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倾诉自己的亲身经历及其真实感受,喜怒哀乐情真意切。这种写法不仅使故事娓娓动听,而且使读者觉得格外亲切,感人至深。


另外,《人世间》是作者的后期作品,在艺术手法上突破了作者早期形成的传统风格。除保持了原来描写细腻入微、善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等优点外,在情节结构和语言上都有新的创新。以往作者在展开故事时,结构和情节安排得比较松散,有时不尽合理,而在《人世间》中已有根本改变。小说的构思精巧,结构完整紧凑。


《人世间》等“四部曲”既浑然一体,又独立成章。情节处理得巧妙得当,笔锋突转屡成悬念,使整个故事跌宕起伏,错落有致。作者为达到更好地教育青年一代的目的,大胆采用易于领会的当代流行的通俗化语言,寓哲理于流畅、舒缓的描写之中,寄情深远。


上一篇:人生大事电影播放

下一篇:神秘电影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