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电影简介

时间:2024-09-09 16:26:43编辑:阿奇

美国迪士尼电影《花木兰1》的理解

该片除了精良的制作和充满想像力的画面外,还真正做到了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影片的故事情节基本上依照原著所叙述的顺序,以时间为线索贯穿所有的事件,通过描写花木兰替父从军,身经百战和荣归故里的过程,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活泼好强、机智勇敢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在花木兰的身上,既体现出精忠报国、孝顺父母的传统观念,又有建功立业、追求荣誉的崇高品质,而这些正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观念与伦理意识的精髓之所在。此外,影片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也颇具中国特色,画面上的人物造型以及服饰兼顾古风而不失现代感,其线条柔和,构画均匀,情景转换自然流畅,融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和意蕴,因而能够在中国观众的心目中激起强烈的感应和共鸣。 该片中电脑技术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无以复加的地步,其中尤以雪地作战的场景最为神奇: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匈奴骑兵铺天盖地而来,而花木兰则挟着火炮迎敌而上,炮击山顶导致雪崩,转眼间将单于的千军万马掩埋得干干净净。其场面恢弘,酣畅淋漓,三维动感令人目眩神迷,惊心动魄,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优美诗篇,能够在西方的银幕上表现得如此生动精彩、美仑美奂,这充分说明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同时,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走向世界,提供了生动的样板和有益的借鉴。


花木兰迪士尼 从迪斯尼《花木兰》浅谈美国电影所蕴含“美式文化”

  摘 要:花木兰的故事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传奇典范,其中所蕴含的“忠君孝道”更是被当做育人的准则,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的典型代表。美国电影,通过胶片和大荧幕向人们传达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美式文化”传统。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花木兰的故事也像众多传入我国的西方传奇一样,被传入外国,制作成为影视作品,同时在美国电影的制作中,花木兰的故事也受到西式文化和理念的影响,做了适应性的改造,在中国的传统故事中添加了美式的文化传统,这样的适应性改造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美国电影制作中所凸显的美式文化传统,我们可以将其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个人英雄主义,团体意识和宗教传统,下面我试图从这几个侧面对迪斯尼重塑的《花木兰》中表现的美式文化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文化特征;文化现象
  引言:
  “花木兰”的文学形象来自于《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讲述的是名为木兰的少女代父从军,征战沙场,从军多年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儿身,在战争胜利结束后凯旋归朝,建功受封,却不慕名利,辞官回家的故事。
  由于历史久远,诗中原型花木兰的形象已然成谜,只有她的事迹还在随着这首诗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去,但此故事的原型形象也已经不再是讨论研究的重点,因为“花木兰”这个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的“花木兰”形象或许不尽然相同,但是花木兰所传递的一种民族精神和气节却是始终影响着国人的。
  首先, “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中国人讲究“孝”,而花木兰就是典型的“孝女”,在原诗中,“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念及家中老父年事已高,女儿毅然拿起军帖,代父从军,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子多从事家务,极少抛头露面,更不用说上阵打仗杀敌,从封建伦理道德上就已然是大逆不道,木兰形象的亮点一:对封建礼教的反叛,而这种反叛是为了维护更大的道义——即“孝道”,为了尽孝而犯险,而叛逆,这在中华历史传说故事中都是值得歌颂的,包括在木兰以后的缇萦救父等等。
  其次,是木兰忠君爱国,“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英勇,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无畏,是“忠君报国”的大无畏民族主义精神,中华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一环——“忠君报国”,在木兰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足以让她成为古代英雄的代名词。
  而花木兰形象在现代的广为流传和现代人呼唤“男女平等”,呼唤“女权主义”的意识是分不开的,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凭空出世的女英雄,代表了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凛然大义,自然会收到现代女性的追捧和崇拜,也是一种新时代到来,女性地位提高的象征,是新的社会所需要的正面导向,故花木兰在现代社会又被赋予了一层新的内涵。
  一“忠”一“孝”——中华民族两大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根基,再加上英姿飒爽的女性英雄形象在现代社会的进步意义,使得花木兰的故事在现代社会备受关注,并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搬上荧屏,在今日无数次影视作品所塑造的花木兰形象及木兰从军的故事中,“忠”“孝”这两大七届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而重点描述,木兰的英雄形象也被浓墨重彩的描绘。木兰好女儿,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立下汗马功劳,这成为后来以木兰为题材的电影的普遍主题。
  当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故事被搬上美国迪士尼的荧幕,自然也会根据美式的文化传统模式做一些适应性调整。
  下面我试图透过迪斯尼对花木兰故事的重塑来从几个侧面探讨一下美国电影中所体现的美式电影文化。
  一、美国《花木兰》中所体现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众所周知,美国人喜欢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free”,美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来源于美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自由”思想,看那高高矗立的自由女神像,已经成为美国的标志和象征,因为崇尚自由,所以他们的思想不受束缚,比起亚洲文化来说,美国人更敢于藐视权威,更勇于相信自己,更善于超越前人。在美国独立战争后的一百年时间里,美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拓荒者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下来,依靠个人的努力与辛勤劳动,在荒原上建立起了可与东部相提并论的经济发展带,西进运动的成功是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这种独立自强、追求自由的大无畏意识也就奠定了美国尊崇个人英雄主义的基础,这种思想倾向也自然而然也被其带入了影视作品。
  从《蜘蛛侠》、《超人》等一系列由漫画改编而来并大受欢迎的影视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流露出浓郁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表达的是一种在乱世和危难之中呼唤英雄的思想,而正如当年西进运动的拓荒者一样,这些英雄并非生来不凡,他们常常是小人物,是下层社会阶级的代表,却在危难时期挺身而出,这无疑与美国人那种根深蒂固“相信自已,信奉自我”的潜意识思想相吻合。我们可以在这一类的典型形象中提取美国式个人主义英雄的特点:
  (1)英雄出自平凡人之中
  (2)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
  (3)孤胆英雄
  在迪斯尼所改造的《花木兰故事》中,毫无疑问的将这三个“美国式个人主义英雄”的特点杂糅其中。
  (1)英雄出自平凡人之中
  首先,在电影的开端描写了木兰相亲失败这一系列事件,并将其过程写得狼狈不堪,这是典型的“小人物式”描写方法,正如《蜘蛛侠》中的帕克追公车受辱,《功夫熊猫》中的潘达想要上山学功夫却失败一样,先是夸张的放大突出主人公的小人物特点,将小人物特点无限放大,但在国内影视作品中所塑造的花木兰形象往往不会关注这一点,国内的影视作品在塑造花木兰形象时并不善于关注木兰从军前的经历,这是因为讲述故事的侧重点不同。
  (2)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
  在美式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难以抑制的极强的自我意识和想要证明自己的欲望,这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英雄式电影中,“To prove yourself”是美国人思想理念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而这种思想在美国文化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在美国式的课堂中看到教室时常要求自己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提出问题,而学生也更用于交流,这是在美国式文化中植根极深的“表现你自己”的思想理念,这种理念自然也贯穿了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到《变相怪杰》,《律政俏佳人》这一系列轻喜剧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自信、自强、自我思想的存在。


上一篇:一路向西插曲

下一篇:吉林影视频道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