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朗读

时间:2024-09-16 05:47:04编辑:阿奇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我会!这一句话的意思是: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这一句话出自于哪里呢?——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完整的原文是这样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我给大家把翻译也放出来了,便于大家理解: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这里有一些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疏:指稀疏。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前后。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细细欣赏评析一下这首词: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醉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 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孰料, “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 “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最后,关于作者李清照,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呢我就简单再介绍一下吧: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意思

译文:询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旧是昨天那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本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这句诗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于公元1100年前后。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赏析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写出暮春时节的景象,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后两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
“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如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翻译如下: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文章的赏析如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作者简介如下:李清照(约1084—1155年),自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居济南。[3]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的诗、词、散文都有很大的成就。其散文构思精妙,辞采俊逸,文笔曲折生动,尤善于借叙事以状情,因而颇受推崇。著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翻译: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水鸟。词作赏析: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便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沉醉的瞬间神情,其醉也,既在酒,亦在山水之间。其情真,其兴逸,而且带点真趣和野味,仿佛让人看到主人公回舟误入荷花丛中的瞬间动作,还仿佛听到她在慌乱的瞬间脱口喊出的急切之声。急切之声来自急切之情,急切之情必然流露出急切之容。这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口气宛然,声情并急;仿佛看到白鸥和白鹭被惊飞起的瞬间景色。这景色清新迷人。灰暗的暮色和洁白的鸟色的反衬,白色的前景和黑色的背景的对比,扩大了空间感,增加了立体感。鸟之飞动,船之划动,衬托了溪亭野景的幽静,这也属于人们常说的动中有静的描写。这种清新幽静的景色和急切的心情是不调和的,然而这种不调和却像交响乐中高音旋律和低音旋律向不同的方向伸展一样,在矛盾中发展,最后回归于统一,由不和谐,达到更大的和谐。

上一篇:狼烟罗嘉良版电视剧30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