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 弗洛姆

时间:2024-09-21 15:44:01编辑:阿奇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论述了什么观点?

父母是我们所接触的最早的人,同时也是早期关系最亲密的人,因此,对于父母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态度。在弗洛姆看来,父爱与母爱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当然,这只是理想化的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母爱和父爱都是不存在的。 母爱的性质是博爱,是无条件的爱。这是出于母亲的本性。也就是说,作为母亲,无论他的子女是美或丑,聪明或愚蠢,勤奋或懒惰,她都会爱他们,这是一种伟大的爱,被无数的文学作品所歌颂。母爱是无条件的,因此,对于母爱只能接受而不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去争取。 接下来是父爱,父爱与母爱不同,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的性质是公正,也就是说,你要表现得优秀我才爱你,如果你很糟糕,我会厌恶你。正因为这个,歌颂母爱的诗句就远远的超出歌颂父爱的了。弗洛姆认为,如果母爱的产生是出于人的本能,那父爱的产生则要归于社会原因了。由于在父系氏族社会,父亲掌握着权力和财产,因此他需要挑选最优秀的儿子来继承他的位置,他的爱必须是有选择的。我们也可以从圣经中可以找出许多这样的例子。 正因为如此,如果一个人从小和父亲在一起,他会比较正直,如果总是和母亲在一起,则他会比较宽容。正直和宽容在我看来永远是一对矛盾的优点,严于律己宽于律人永远只是理想的道德标准而已,一个正直的人对待别人也一定是严格的,因此,我和一个正直的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会感到很累。


如何评价《爱的艺术》这本书?

评价《爱的艺术》这本书:《爱的艺术》一书的贡献无疑是纠正了弗洛伊德关于爱情与性有着莫大关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后者决定前者的错误判断,同时提出了一个人积极的、引人向上的爱情观。爱情不再是被巧克力和玫瑰包裹下的生殖冲动,也不再过于褊狭地指向男女之间的性别之爱。作者认为爱情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的不二之途,也是人类摆脱人际孤独感的必然之路。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的前提就是拥有爱的能力,这能力是能将爱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的因素,比如奉献、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茫茫人海中寻求另一个独立的个人来实现统一,摆脱孤独,这就是爱情。归根结底,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事,而非欲望的事,也非人类本能的事,这里的人不是被本能与欲望所驱使的野兽,而是能将本能与欲望控制于掌中并以人类高尚的精神性作为应答人类生存问题答案的理性人。主要内容: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罗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的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弗罗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该书中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炼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爱的艺术的作者是谁

艾·弗罗姆(1900~1980),美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次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接受训练。1929年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学院和法兰克福大学任教。1934年移居美国。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他撰写了大量著作,阐述他的新精神分析学。除《爱的艺术》外,主要著作有《基督教义的发展》(1931)、《逃避自由》(1941)、《心理分析和伦理学》(1954)、《让人占优势》(1960)、《为自己的人》(1961)、《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在幻想锁链的彼岸》(1963)、《遗忘的语言》(1965)、《心理分析和宗教》(1967)、《革命和希望》(1968)、《分析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理论》(1970)、《对人的怀疑情绪的剖析》(1973)等。在这些著作中,弗罗姆表现出他独特的世界观和思想,他把自己具体的世界观称为规范的人本主义。他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也就在于他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他论述最多的也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 埃里希·弗罗姆所著的《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这部著作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仅英文版就发行一百五十万册以上,这在西方──就理论性专著而言──是罕见的。此书畅销至今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据估计各种文字的读者加在一起约数亿人次。影响遍及世界各地。该书目录如下:前言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三)爱的对象(1)博爱(2)母爱(3)性爱(4)自爱(5)神爱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第四章 爱的实践附录埃里希·弗洛姆生命中的爱一回忆弗洛姆的一生

爱的艺术的作者是

艾·弗罗姆(1900~1980),美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次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接受训练。1929年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学院和法兰克福大学任教。1934年移居美国。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他撰写了大量著作,阐述他的新精神分析学。除《爱的艺术》外,主要著作有《基督教义的发展》(1931)、《逃避自由》(1941)、《心理分析和伦理学》(1954)、《让人占优势》(1960)、《为自己的人》(1961)、《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在幻想锁链的彼岸》(1963)、《遗忘的语言》(1965)、《心理分析和宗教》(1967)、《革命和希望》(1968)、《分析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理论》(1970)、《对人的怀疑情绪的剖析》(1973)等。在这些著作中,弗罗姆表现出他独特的世界观和思想,他把自己具体的世界观称为规范的人本主义。他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也就在于他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他论述最多的也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 埃里希·弗罗姆所著的《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这部著作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仅英文版就发行一百五十万册以上,这在西方──就理论性专著而言──是罕见的。此书畅销至今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据估计各种文字的读者加在一起约数亿人次。影响遍及世界各地。该书目录如下:前言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三)爱的对象(1)博爱(2)母爱(3)性爱(4)自爱(5)神爱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第四章 爱的实践附录埃里希·弗洛姆生命中的爱一回忆弗洛姆的一生

上一篇:一场雪飘的那么纯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