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的作者是谁?
《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史学家陈寿。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注者介绍: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裴松之士族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父裴圭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裴松之任殿中将军,时年20岁。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联合兖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败,庾楷投奔夏口的桓玄。庾楷推荐裴松之担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虑风险过大,迟迟不肯动身。不久,军阀火拼,庾楷死于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义熙初,裴松之先后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县县令等职,后升调回朝廷,改任尚书祠部郎。义熙十二年(416),太尉刘裕率军北伐。裴松之时任司州主簿随军北行。刘裕十分赏识裴松之,赞他有“庙廊之才”,将他转任治中从事史。晋军占洛阳后,刘裕委任之为封国世子洗马。裴松之成为刘裕集团中的重要成员。
《三国志》的作者是谁?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主要影响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然而,《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不可不注意。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欠缺。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陈寿
历史著作对《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脱胎于《三国志》,并在《三国志》的基础上根据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演绎而成,七分真实的历史,三分虚构的情节和故事。《三国志》是一部历史书,他的可读性并不强,主要供专家学者研究三国历史,阅读和研究过《三国志》的人并不多,在民间就更少了!所以比较两书对历史传承的贡献,我认为《三国演义》比《三国志》贡献大太多了,《三国志》难望其项背。三国故事在民间都是家喻户小的,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借荆州、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这些故事的流传都得力于《三国演义》。书中还塑造了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重多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不仅在中国民间广为传讼,就是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日本、东南亚都受广泛的好评和尊重。这就是《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和对三国历史传承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三国演义》另一个重大的传承作用就是倒逼读者去研究和了解《三国志》,很多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后,为探寻真实的三国历史开始对《三国志》感兴趣,相当部分读者都把两本书对比读,甚至有些研究历史的学者都把两本书放在一起研究,如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就是典型的代表,他的《品三国》也代表对三国历史的一家之言。可以说《三国演义》让更多的喜欢上了《三国志》。文学作品的力量永远超过历史老师真实。对于普通人或者说”非专业”人士来说,他们对于往事的了解有两个途径;一,口耳相传的戏曲、评书、故事以及民间传说;二,小说、连环画;换句话说,在中国知道《三国演义》以及罗贯中这个名字的人远远超过了《三国志》和它的编纂者陈寿!同样,对于历史的传承,人们也是从《三国演义》中得到启迪,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贩夫走卒”有关”忠义”的驾驭全部来自于评书。关云长单刀赴会、诸葛亮借东风、三气周瑜、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群英会、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诸葛亮鞠躬尽瘁;等等——这就是历史的传承。《三国志》,换言之,所有的史书都是”官修”,那是”正史”,是统治者的需要,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政治要求,和一般民众没设么关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就是”演义”就是”传说”就是”故事”——他们可不管你”历史”究竟是什么?他们只需要了解谁是”好人”或者”坏人”;谁是”忠臣”还是”奸臣”!这一点,《三国演义》做到了;可是《三国志》呢?那里只是历史学家的”自留地”。如果单纯指历史传承,当然是《三国志》,《三国志》中记录的内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国历史,看其本身可以名列我国二十四史之一就可想而知。至于《三国演义》,不客气的讲其本身可以说基本没有历史研究价值,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步历史通俗小说,只是在历史的框架下进行的杜撰改编,更多的是以趣味性,娱乐性为主,属于小说家之言。不过就传播度而言,《三国演义》可以说是我国所有历史通俗小说中的独一档,这正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存在,才使得三国这一短短的历史时期几乎成为了我国古代最受关注和人们喜爱的一个阶段。所以,《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可以说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古典著作,《三国志》重在历史,《三国演义》重在传承和传播。二者就像大脑和嘴巴,没有《三国志》则《三国演义》就毫无底蕴,而没有《三国演义》也《三国志》所描述的历史时期也不可能做到家喻户晓。当然是《三国志》,没有《三国志》,罗贯中写不出《三国演义》《三国志》是正史,一共有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纪传体方式记录史料。对三国的主要人物平生事件进行记录,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而《三国演义》是小说,根据《三国志》史料进行加工撰写,主要突出蜀汉为正统,比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这些都是虚构的,为了神话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计,其实《三国志》里都没有。不过小说的好处是,容易被传播,符合大众百姓心理,比如大家都喜欢诸葛亮神机妙算,比如既生瑜何生亮,也是编撰的,周瑜正史是病死的。《三国演义》也被拍成电影、电视等,一说三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问题来了,对正史的真相过于歪曲,但人们不了解《三国志》,就认为是真的。因为《三国演义》,曹操背负千年骂名。总结观点:《三国志》贡献更大,史实记录,让人们知道三国真相的残酷性
《三国志》记载了哪些历史
《三国志》记载了哪些历史 《三国志》问世于西晋年间,作者是着名史学家陈寿,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足鼎立时期的史实,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即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共60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三国志》自成书以来就备受后人推崇。 陈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史学家,他擅长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许。同时期的夏侯湛写了《魏书》,看到《三国志》之后,自叹弗如,当即焚毁了自己的作品。后世的很多历史学家对陈寿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只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和《史记》《汉书》媲美。所以,《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 陈寿原本是蜀国人,蜀灭亡之后,他投降西晋做了大臣。西晋传承魏国衣钵而得天下。所以,西晋统治者一直尊魏为正统。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也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他专门为曹操写了本纪,但在《蜀书》和《吴书》中,没有给刘备和孙权作纪,只是写了本传。虽然如此,这本书实际上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载了三国鼎立的局势。《先主传》和《吴主传》在记事手法上也和本纪结构完全相同,只是称谓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