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位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
浅析张之洞的政治思想以及当代启示 【摘要】张之洞所主张的“中体西用”的政治思想贯穿于整个洋务运动,虽然有其封建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帮助旧中国走上救亡图存、富国强军的道路,但它对于维护晚清王朝统治和近代工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关键词】张之洞 中体西学 以工为本一、张之洞的政治思想——中体西学十九世纪末,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一文,文中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加以阐述与概括,并详细论述了西学和中学内涵及关系。他指出“知外不知中,谓之失心;知中不知外,谓之龙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劝学篇》一书的出现是在当时复杂社会背景以及新旧思想冲突下的历史产物。它一方面是为了对抗“维新运动”,同时也是张之洞本人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然而张之洞本身是封建士大夫出身,他会极力维护封建纲常伦理,不会触动封建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他认为作为中学的“四书五经”是治理国家的大经大法,是不能变的,这就是他中学为体的思想。然而张之洞的“中学为体”的政治思想并没有全盘抛弃西学,他也有承认西学积极的一面。所以张之洞认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子经文,而必先于无孛与经文。如其心圣人之决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_民为政”。忠于清朝统治阶级的张之洞,不仅极力维护封建伦理,同时还反对民权,主张专制,他的变法,没有触动清朝政府的统治阶级和宗法制度。他的变法只是做“枝节”上的改革,此时的清朝政府已日趋衰败腐朽,同时革命的思潮也蓬勃兴起,而此时的张之洞不仅无视历史潮流,反而极力维护清朝政府的统治,显然是徒劳的。二、张之洞的政治思想——“以工为本”实业富国论和“自强”军事思想张之洞认为要“以工为本”。工业在农业、商业中处于枢纽地位,是发展的杠杆。张之洞也认识到实业的发展也有其重要性,所以张之洞购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兴办工、农、商、铁路等实业项目。张之洞认为“求富”是“自强”之本,国家只有先富足了才可以自强,才有能力抵御外部侵略。所以,张之洞提出“以工为本”的政治思想,主张实业救国,同时他还认为工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和基础。除此以外,张之洞还有军事自强的思想,他提出:“要新办军事工业,编练新军,培养人才”,仿效德国军制,编练自强陆军,同时他还注意提高官兵的素质,任用一大批不仅懂军事同时还要有文化、有活力的青年,大大的提高军队战斗力。最后,建设近代海防,张之洞认为要巩固海防,就要建立一支铁甲舰装备的海军,按照西方办法构造新式炮台。所以,张之洞主张从西方购舰,辅之以炮台,积极发挥海军作用。张之洞的这样一些军事思想对中国近代海军建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然而,张之洞培养的新式海军不但没有起到维护晚清政府的作用,反而变成了武昌起义的重要力量,对清王朝的灭亡起到了推动作用。三、张之洞政治思想反思与启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政治思想在当时是具有其进步性的。而他强调“西学为用”,这为我们当今社会引进外资,引进西方的先进管理制度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同时,张之洞的“富国论,自强军事思想”也对我们当今的中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1、“中体西用”带给我们的反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对于引进西方先进科学,促进国家工业、军事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方文化内在矛盾下直接融合,最终会被新的形势所替代。2、国力强盛才是国家富强的基础纵观过去,落后就要受欺凌,弱国无外交。当代中国想要在国际上有话语权,就必须自强而求富,就像洋务派所倡导的发展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技来提升自己。3、改革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虽然得到了暂时的支持,但却遭到顽固派的异常仇恨,并且清政府由于没有一个领导核心,最终导致了洋务派的失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有一个坚强的,政令统一的领导核心。否则,没有领导核心各个派系相互攻击,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4、必须走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洋务运动尽管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但他们并不希望中国富强、独立自主,而且中国从西方引进的武器装备都不是最先进的。由此可见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在如今,我们要想独立自主,就需要根据我国国情走适合我们自己发展的道路。我们新中国的成立时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我国国情,制定发展计划,才能少走弯路,少碰钉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5、要学习西方先进理念及制度洋务派尽管引进了西方的先进装备技术,却未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他们经营企业的方式是按照封建衙门的方式管理的,权力在官僚手上,严重影响工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也不注意工艺改进,产品质量大受影响。所以在当今引进先进西方科技的同时还要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制度、监督机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样才能是我们的企业不断壮大,以应对各方面的挑战。来源:商情
张之洞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位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
因为张之洞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祖籍河北沧州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如何评价张之洞?他都有哪些政绩?
相信大家对张之洞并不陌生,他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张之洞,生于1837年,是明清两代的重要人物。从很小的时候,他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当他长大后,他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深受所有人的尊敬。张之洞没做多少事,但他后半生的事业很顺利。满清统治时期,很少有官员能像他一样一夜之间连升四级。张之洞仕途蒸蒸日上,他的仕途充满了机遇和例外,这都是由于早期君臣与慈禧关系的升温,当张之洞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时,他实际上只具备了一个正常晋升的资格,而不是例外晋升。此时的慈禧并没有表现出对张之洞的器重让张之洞放不下的是,在慈禧眼里,张之洞只是一个无用之士,既不能身居要职,也不能成大事。清朝末年,国家不稳,随时可能沦陷。那么,这个时期有名人吗?事实上,无论在乱世还是盛世,都会有名人,张之洞就是其中之一!《张之洞》按照当年明月的安排,都是袁崇焕,改变不了历史的走向。他总是有时代的局限性。从他对康有为保持阅读态度的变化可以看出,他始终是一个风云人物,一个当时的先驱。张之洞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张之洞的后代有多少现状!第二任鸦片战争,之后的清朝官员张之洞,提出在维护当地统治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合理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中体西用”的出现促进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它对早期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民用工业方面,他还创建了湖北织布厂和汉阳铁厂。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此同时,洋务运动加速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也逐渐向现代化靠近。作为张之洞,洋务运动的重要成员,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之洞做官后确实表现得像个学者。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他一直从事学术工作,后来成为一名著名的官员。就统治者而言,官员们都是夸大其词和纸上谈兵的战略家,他们在纸上指出江山。但如果赋予他们军政大权,他们根本不具备掌控大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