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

时间:2024-09-24 20:23:38编辑:阿奇

如何评价孙文这个人?

摘自《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作者:廖保平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清廷立宪,给中国人打了一剂强心针,宣布预备立宪后,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庆,破涕为笑……额手相庆曰:中国立宪矣,转弱为强,萌芽于此”。所谓转弱为强,其实就是期望通过政治层面的改革,来重拾优越的文化自信心。然而,多灾多难的国民没有福气盼到立宪的到来,清廷没有呼应立宪派的要求,不但一再推迟,而且还不断集权,搞起皇族内阁,国民认为清廷立宪缺乏诚意,感觉被愚弄一般,对清廷越来越疏离,原先还把革命党视为乱臣贼子,后来却转向同情或支持革命。立宪运动被辛亥革命腰斩,中国人又错失一次重拾信心的绝好机会,真是国人之大不幸。此路不通,再换一条,经历了戊戌变法和立宪运动两次制度层面的文化自救失败后,中国人很自然地选择以革命暴力的方式来实现政治改革。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中国哪怕挪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更何况要进行政治改革,守旧的势力实在太强了。以革命的方式固然可以办成事,但成本实在太高,后遗症也多,最可悲的是,鲜血换来的往往总是一些事与愿违的东西,而且一再被历史证明着。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帝制,在亚洲建立了第一个共和国,但是,中国人仍然没有因此获得想要的自信力,辛亥革命后,复辟倒退,军阀混战,反倒让国人生出了“民国不如大清”的感叹,苦苦追求的东西竟然并不是想要的东西,国民的迷茫困惑可想而知。鲁迅在1932年的一篇文章中回忆:“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可见中国传统专制政治根深蒂固,很难摧毁,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是仿效西方政治制度,是邯郸学步,尤其是辛亥革命步子又迈得很大(一步到共和),结果出现踉跄、复辟倒退,以及军阀混战,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二是证明文化自信的建立绝非搬一套制度来操作就大功告成,政治文化层面的信心重建的一波三折表明,它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必须要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得到潜移默化,形成精神信仰,坚定的民族意志,这就上升到了精神文化层面的构建。确实,一系列政治层面的文化自救失败让人失望也让人思考,西方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拿到我们这里就不行了呢?就“南橘北枳”了呢?不是说人家的东西不好,而是因为中国旧的文化传统不适宜这种制度的生长,建立民主共和政治体制,必须铲除旧的土壤,彻底打碎旧的文化传统,在精神层面上除旧布新,这就是五四运动到来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从戊戌变法到立宪运动,再到辛亥革命,政治改革虽经一波三折,还是终结了君主专制,可是,在社会的更深广处,由中国传统文化所奠定的社会基本结构和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方式并没有根本改变,五四运动就是要从精神层面上去彻底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激进者甚至期望通过反思甚至彻底否定传统,实行全盘西化,以此来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很遗憾,五四运动所带来的思想启蒙运动并没有完成就结束了,这不能不说是一次烂尾楼工程,而让中国人的又一次文化自救破产。


孙中山这个名字的由来。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幼名帝象,谱名孙德明,学名孙文,字载之,取“文以载道”之意。号日新,1883年孙中山皈依基督教,取了这个名字,典自《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但他的基督教牧师是广东人,因为“日新”的读音像“逸仙”,干脆就称他为孙逸仙。据说,“逸仙”在英语中是自由神的意思,孙中山和西人交往,也只用这个名字。1897年,孙中山流亡日本。入住旅馆时,孙中山为了保密,想以日本人的身份登记。他的日本朋友平山周,信手写下日本姓氏“中山”二字,孙中山拿过笔来,添了一个“樵”字。平山周看了说,作为日本人的名字有点怪。孙中山说,“中山樵”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中国的山樵。1903年,孙中山的好友宫崎寅藏写了一本书《三十三年之梦》,其中有介绍中山樵的部分,章士钊看到后大加赞赏,就想译成中文出版。

出人意料的是,一生严谨的章士钊在一个关键的地方却出了差错:原文中写道“孙文即中山樵先生”,章士钊却译成了“孙文即孙中山先生”。没想到这一错,“孙中山”却成了孙文流传最广的名字。


孙文是怎样的人?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伟大的民族英雄,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广府人。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鸦片战争后,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孙中山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扩展资料:为政举措孙中山制定三民主义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旨在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国,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和谐社会,他宣誓要以“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己任,实现中国和世界文明共享,共同进步,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造就和谐安康幸福的人类社会。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

孙文是孙中山吗?

是的。孙文一般指孙中山。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人物轶事名字孙中山使用过不少名字,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孙中山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不再面临满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本名“孙文”署名。尊称1925年孙中山病逝后,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孙文

孙中山是个怎么样的人?

孙中山是好人。因为他是能够团结所有人的人,又愿意站在各利益群体和角去思考思想,政策,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如果他能活到今天他的思想一定会更加丰富,当然他的阻碍也会不断,因为他也无法在政治环境复杂矛盾中仅是利用政治纲领和革矛盾头而不是革矛盾整体而达到政治抱负。其次对孙中山的功绩得失认识,推倒封建满清皇制度,引进推动创造我国新时代政治理想新潮,为落后庾腐死气的旧我国有了活气,他的失在于他处于封会身于封级之中,一切的革想建立在封建社会基础之上团结一切的力量,而无法自我革彻底。孙中山是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倡导者,黄埔军校创建者,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1866至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曾化名为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孙中山早年接受过西方教育,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熏陶,其原在香港行医,目睹国危后开始弃医救国,孙中山曾寄希望于李鸿章能够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无果后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改组为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为促进共和而主动让位于袁世凯,为维护革命成果,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护法战争,在受到军阀背叛后,孙中山转向联俄,联共的道路,并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组建了黄埔军校。

上一篇:成都国色天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