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

时间:2024-09-27 01:35:18编辑:阿奇

灵璧石历史是什么

灵璧石的开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尚书?禹贡》载“泗滨浮磬”;殷商时期有灵璧石雕制宫廷乐器——虎纹石磬的记载;《晋书》载:“皇帝勒令镇西将军谢尚来灵璧采磬石以备大乐江左……。” 灵璧石的收藏和赏玩称得上是盛名久享。 自古以来,有名的藏石家无不藏有灵璧珍品,有文献记载的就有苏轼的“小蓬莱”、范成大的“小峨嵋”、赵孟頫的“五老峰”。 风流帝王李煜钟爱“灵璧研山”;宋徽宗还为常把玩的一枚灵璧小峰题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命人镌于峰侧,并钤御印。 明人文震亨撰写《长物志》,也有“石以灵璧为上”的评判。 明朝王守谦《灵璧石考》一文称:“海内王元美(世贞)之祗园、董元宰(其昌)之戏鸿堂、朱兰嵎(之藩)之柳浪居、米友石(万钟)之勺园、王百A(穉登)之南有堂、曾莲生之香醉居、刘际明之吾石斋、刘人龙之梦觉轩、彭政之啬室,清玩充斥,而皆以灵璧石作供。” 历史上对灵璧石曾有两次较大规模的开掘和收藏。 一次是北宋中后期,先是当地人采石筑园,或为清供,经苏轼、米芾等称扬,名声愈噪,直到徽宗修筑艮岳石,达到 *** 。 此后少有人问津,直到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御史张鸿来灵璧觅石,于雨后在山涧沟壑中采得几方,以此为端,又开始了一轮挖坑取石的热潮。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收藏热则是有史以来的第三次。


灵璧历史

灵璧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县境东临泗县,西连宿州市埇桥区,南接蚌埠市固镇、五河两县,北于江苏省铜山、睢宁两县接壤,南北长82千米,东西宽36千米,灵璧县地势低平,地形为北高南低,呈西北东南倾斜。 海拔27-18.5米,一般多在20米左右,地貌特征为“大平小不平”,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89.6%。 灵璧县辖13个镇、6个乡:灵城镇、韦集镇、黄湾镇、娄庄镇、杨疃镇、尹集镇,浍沟镇、尤集镇、下楼镇、朝阳镇、渔沟镇、高楼镇、冯庙镇、向阳乡、朱集乡、大路乡、大庙乡、禅堂乡、虞姬乡. 灵璧石产地灵璧县,汉为 、夏丘等县地,属沛郡。 后汉属沛国、下邳国(今江苏徐州沛县、邳州市)。 北周改夏丘为晋陵县,隋复名夏丘,司下邳郡。 唐省夏丘县入虹县,属宿州。 :元右元年(1086)析虹县之零壁镇置零壁县,政和七年(1117)改零壁为灵璧。 元属归德府宿州。 明清属凤阳府宿州。 灵璧,除外,各史均作“灵璧”。 如 :项羽大破汉军,“追击至灵璧东”。 《清史稿·地理志》:灵璧县“本虹县灵璧镇,宋始置县”。 乾隆《灵璧县志》:旧名“零壁”,因县产磬石而“神之”,改名为“灵璧”。 亦载,灵璧县产磬石“珍之如璧”,故名。 灵璧建县,有所反复。 :元右元年(1086)始置零壁县,当年七月即废去。 元右七年(1092)再拟建县之际,苏轼曾持异议,事见《苏东坡集·奏议集》。 当时苏轼新任兵部尚书,建立新县属“兵部所管”。 苏轼视察宿州,得悉“乞改零壁镇为县”,乃是“本镇豪民靳琮等私自为计”,并以自筹置县费用,毋须拨支公款为由,取得朝廷批准。 但所谓“自备钱物”,其实是向百姓摊派,“深为不便”。 预计建县“用钱四千五十余贯”,只征收半数稍多,“其余未纳钱数”难以催纳。 “纵使尽行催纳”,也不够实际开支。 如今县署已兴工构筑,“恐维中辍”。 为此,苏轼建议:停建宿州外城,从一万贯建城经费中拨出款项,用于灵璧建县,不再向百姓征收钱物,“未纳到钱数”,均予“放免”。 由此可见,苏轼办事公正,颇能体恤民间疾苦。 灵璧县旧城久圮,明弘治八年(1495)始筑土城。 正德六年(1511)重建,周围六里许,开四门:东鹿鸣门;南对怀远荆山,名为望荆门;西有凤凰山,名为凤仪门,北向磬石山,名为来璧门。 县城北倚龙车山,山麓有浏清、坛西,白莲等湖。 龙车山东北三注山,有云洞、蜘蛛洞 。 凤凰山在城西北五里。 鹿鸣山今司泗县。 山均低矮,是平原丘陵。 灵璧东北有潼河,潼河北岸有潼郡,因北魏临潼郡故城而名。 潼郡是否即秦汉取虑县故城,前人有争议。 《方舆纪要》:“取虑城,(虹)县北百二十里,汉县,属沛郡”,“后魏(即北魏)亦日取虑县,置临潼郡。 ”这是说,临潼郡治即取虑县城城。 乾隆《江南通志》以为非是,在《辨讹》中指出:“旧志谓取虑汉县,后魏置临潼郡,”“在虹县(今泗县)北一百二十里。 ”“按:虹县北六十里睢宁县(今属江苏),取虑既在虹县北一百二十里,尚得谓虹县地乎?”“又按:临潼故城在今灵璧县东北七十里。 金志元光初,议于灵璧县潼城镇设仓都监,是也。 而取虑又在临潼东北,属睢宁界。 ”此说以为取虑县故城不在泗县,更不在灵璧。 唐人李贤等注《后传书》,也以为取虑故城在睢宁。 《后汉书·陶谦传》:曹操与陶谦作战,“过拔取虑”。 注:“取虑,音秋闾,属下邳郡,故城在今泗州下邳县西南。 ”下邳县故城在今江苏邳县东,其西南即是睢宁县境。 旧时灵璧县境南北狭长,北界抵黄河故道,南界在淮河之滨,包括今固镇县地,与怀远县接壤。 城北六十里有睢水 东流,俗称小河,是项羽大败汉军处。 :“睢水又东迳彭城郡之灵璧东,东南流。 项羽败汉王于灵璧东,即此处也。” 灵璧县 《通鉴纪事本未·高帝灭楚》 :汉高祖三年(前204),刘邦占领彭城,项羽率精兵三万来战,“大破汉军”,汉卒淹死于谷水、泗水者“十万余人”。 楚军“又迫击至灵璧东睢水上”,汉兵“十余万人皆入睢水,水为之不流”。 刘邦陷入重围,幸而大风骤起,飞沙走石,才“与数十骑遁去”。 县志记载传说:刘邦见楚军追来,藏匿于枯井,坐骑隐入于山洞。 追兵过后,坐骑将缰绳垂入枯井,救出刘邦。 后人称此井为“垂缰井”,在灵璧城北七十里。 五河县也有类似传说。 楚汉战场“灵璧”,不是今灵璧县城,而是另一地名。 《元和郡县志》在宿州苻离县下注:“灵璧故城,在(苻离)县东北九十里。 ”苻离县故城在今宿城北苻离集。 今灵璧县城在苻离集东偏南,而不在东北。 光绪 :“宋元右时复置于宿州之东者,乃今之灵璧县,非古地灵璧也”。 灵璧县城近汴水,古灵璧则近睢水。 :城西北七十里三村集有霸王城,是项羽军垒,附近有“吹箫台”,又名“散楚台”。 汉高祖五年(前202),距项羽大破汉军、刘邦落荒逃遁仅两年,形势急转直下,霸王被围于垓下,闻“四面楚歌”,以为刘邦已尽得楚地,大势已去,悲歌泣下,突围逃奔,全军覆没。 但垓下决战,主战场不在灵璧县城西北七十里,而在灵璧县东南地区。 垓下聚在汉 县,古 水(今沱河)之滨,即今固镇县濠城集。 县志所记“散楚台”,属于传说;若有所依据,只能是外围战场。 灵城城东十五里,与泗县接界外有虞姬墓,至今墓碑尚存,额刻“巾帼千秋”四字。 旧有联语:“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此墓出自“霸王别姬”故事。 项羽军壁垓下,陷入重围,“兵少粮尽”,忧心忡忡,夜饭帐中,面对美人虞姬、骏马乌雅,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王歌罢而泣,虞姬歌而和之。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引所载虞姬歌词: 汉兵已略地,田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灵璧县 虞姬歌罢,拔剑自刎;项羽突围,仓惶南走。 成语“拔山盖世”、“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均由此而来。 虞姬墓不止一处。 《史记正义》引 :“虞姬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 ”定远虞姬墓,又称嗟虞墩。 北宋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就任通判,途中作《濠州七绝》,其一为《虞姬墓》: 帐下佳人拭泗痕,门前壮士气如云。 仓黄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 苏轼之诗作于濠州定远。 郑君,指项羽忠臣郑荣,被汉军俘获而坚贞不屈。 刘邦欲考察被俘楚臣是否恋旧主,均令改名为“籍”(项羽又名项籍),唯独郑荣拒绝,因此被逐。 苏轼之北苏辙,亦有《虞姬墓》诗,记咏黥布叛楚投汉,范增受项羽疑忌而离去,霸王成为孤家寡人,只有虞姬与之共患难: 布叛增亡国已空,摧残羽翮自今穷。 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 灵璧虞姬墓,有南宋诗人范成大题咏,范成大出使金国,途经泗州、宿州,有诗多首,其一为《虞姬墓》,诗人自 注:墓“在虹县(今泗县)下马铺北三十七里”,即今灵璧虞姬墓。 诗云: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 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


灵璧石价格

按照2019年行情,灵璧石价格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材质越好的价格越高。灵璧石按形态、质地、声音、颜色、纹理可分为青黛灵璧石、灵璧纹石、灵璧皖螺石、五彩灵璧石、白灵璧石、灵璧透花石、红灵璧石等七类。青黛灵璧石:颜色青黑,敲击发出清脆声音。灵璧纹石:颜色青黑,表面有直线、弧线、圈线及金钱、蝴蝶、祥云中一种或多种不规则状纹理。扩展资料:灵璧石开采必须保持石头原貌,不可有明显破损。小块开采,用手工从地下扒出;中块开采,适当用木棒或钢钎撬。大块开采,可辅以吊车、挖掘机等机械进行操作。开采实施采矿许可证制度,禁止使用爆破等破坏性开采方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灵璧石


上一篇:螺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