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大侠

时间:2024-09-29 13:13:38编辑:阿奇

金庸里我最爱的《神雕侠侣》

论武侠小说的造诣,金老可谓是登峰造极,也是当世奇才,用现在的话说,那便是脑洞开的非常大。在金老的小说里我独爱《神雕侠侣》想着当是上高中的时候,对于我这种不爱听数学课,或者说根本听不懂数学的人来说,那时候专门从书店借来了神雕侠侣供自己数学课上消遣。


对于金庸作品翻拍成影视剧来说,《神雕侠侣》是迄今为止被翻拍最多的一部作品。我曾经在网上查过,这些翻拍里,算上日本与新加坡的,总共是十四部之多,或许还有更多,只是时间太久,也难以考证了,当然对我我们这一代人中,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属于95年古天乐那一版了。那时候的他,还是白嫩的美少年一枚。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的杨过小龙女的人选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原作者金老来说,以前看过一个访谈节目,他说,他心中的最符合原著的一版翻拍是刘德华与陈玉莲的那一版,我也曾专门去看过,作为八三年翻拍的。背景效果不能成为吐槽的理由,但是五绝作为八三经典版射雕的原班人马,使得这一版更具有深层次的情怀在里面,这里也就不多做评价了。

对于《神雕侠侣》这部小说来说,金老在写作的初期是定名为《天残地缺》的,所谓天残是杨过,地缺是小龙女。是一部以小龙女十六年前就已经死了为结局的,金老边更边写。多亏了当时的读者来信,似乎看到了金老的企图,让他不要以悲剧结尾,这样我们才看到了今天令人艳羡的神雕侠侣,绝迹江湖。

我喜欢这部小说,并不是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抛开小说本质来说,历史的交替本身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说只是羡慕爱情,那未免也有点落入俗套,况且,要真说爱情,我到更欣赏黄药师与冯蘅的爱情。这部小说要说一个讨厌的人,我想很多人都会首推郭芙,什么刁蛮任性,不通情达理,自以为是。可是从头看到尾,你就会发现,你会发现,郭芙从来都是大节不亏的一代女侠,就连黄蓉都曾经劝过郭靖,为什么不隐居桃花岛,作为他们的小女儿峨嵋派的开山祖师郭襄呢。从小浪荡江湖。一直找寻着她的大哥哥。从而反观郭芙,少时跟随父母守襄阳,后来又随夫耶律齐守襄阳,从未有过怨言与退缩之意。而这些跟着那些小姐脾气比又算的了什么,同时又关爱姐妹,在羊太傅庙与尹克西的时候,明知不是对手却又冲在最前保护妹妹。全书到最后他与我们的杨大侠冰释前嫌的时候,我想许多人跟我一样应该都长舒了一口气。

她还有一身份,那就是喜欢过杨过,对于我们的杨大侠,虽说有着主角光环,可还是迷倒了一票妹子的。因为玩闹叫人家娘子的生死之交陆无双,黄药师的关门弟子程英,还有那绝情谷中死于父母偏执绝望的公孙绿萼,她无意的悲情的,同样也是幸运的,在自刎的一瞬间,杨过曾有一丝的眼神停留,不知道是怜爱还是愧疚。更多的是无奈吧。好过无双程英两姐妹,落得一生的兄妹,有了做大侠的杨大哥,多幸运啊。可是内心无助又有谁知道。结局却是两人相伴到老,后面他们有没有见面,他和小龙女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不得而知,也不重要了,毕竟这不是家庭伦理剧,我们只要记得,他们在一起了,完美的结局,就够了。


金庸《神雕侠侣》

黄蓉怀疑杨过对小郭襄这样大张旗鼓的祝寿,是为了骗得她的芳心,令她一生一世受苦,用以向郭家报仇。不是的,黄蓉又不懂杨过了。郭襄这样可爱的一个小妹妹,秀美豪迈,善解人意,聪明伶俐,杨过心中早就真的喜欢她了,给她三枚金针,就是说:“不论你叫我做什么,我都答允!就是要我为你死了也可以!”大张旗鼓的为一个小姑娘做生日,是热情而冲动的年轻人的狂妄行为,老成持重的理智中年人当然不干。外国有个年轻人为了向他的爱人表示情意,租了架飞机,在空中写大字“我爱你”,杨过这种狂气,有几分相似。他苦等小龙女十六年,郁积无可发泄,他替郭襄做生日,有点向小龙女大叫的意思:“小龙女,我等了你十六年,你还不来,我在给别个可爱小姑娘做生日了!”旁人要耻笑,杨过怕什么?他怎么会怕?他又不是你!

——金庸




1、“世间礼法习俗对人心灵和行为的拘束”

《神雕侠侣》的第一段于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日在香港《明报》创刊号上发表。这部小说约刊载了三年,也就是写了三年。这三年是《明报》初创的最艰苦阶段。重行修改的时候,几乎在每一段的故事之中,都想到了当年和几位同事共同辛劳的情景。

《神雕》企图通过杨过这个角色,抒写世间礼法习俗对人心灵和行为的拘束。礼法习俗都是暂时性的,但当其存在之时,却有巨大的社会力量。师生不能结婚的观念,在现代人心目中或许已很淡泊了,然而在郭靖、杨过时代却是天经地义。然则我们今日认为天经地义的许许多多规矩习俗,数百年后是不是也大有可能给人认为毫无意义呢?

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等社会的行为模式,经常随着时代而改变,然而人的性格和感情,变动却十分缓慢。三千年前《诗经》中的欢悦、哀伤、怀念、悲苦,与今日人们的感情仍无重大分别。我个人始终觉得,在小说中,人的性格和感情,比社会意识、政治规范等等具有更大的重要性。郭靖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句话在今日仍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但我深信将来国家的界限会消灭,那时候“爱国”、“叛国”等等观念就没有多大意义了。然而父母子女兄弟间的亲情、纯真的友谊、爱情、正义感、仁善、勇于助人、为社会献身等等感情与品德,相信今后还是长期的为人们所赞美,这似乎不是任何政治理论、经济制度、社会改革、宗教信仰等所能代替的。




2、“武功可以事实上不可能,人的性格应当是可能的”

武侠小说的故事不免有过份的离奇和巧合。我一直希望在小说中所写的,武功可以事实上不可能,人的性格应当是可能的。杨过和小龙女一离一合,其事甚奇,似乎归于天意和巧合,其实却须归因于两人本身的性格。两人若非钟情如此之深,决不会一一跃入谷中;小龙女若非天性恬淡,再加上自幼的修练,决难在谷底长时独居;杨过如不是生具至性,也定然不会十六年如一日,至死不悔。当然,倘若谷底并非水潭而系山石,则两人跃下后粉身碎骨,终于还是同穴而葬。世事遇合变幻,穷通成败,虽有关机缘气运,自有幸与不幸之别,但归根结底,总是由各人本来性格而定。




3、“以审美眼光欣赏艺术品,要撇开功利性的、知识性的观点,纯以审美性的眼光去看”

朱光潜先生谈美学中的“距离说”,我一向很是尊崇。年轻之时,一读之下便即信服,后来多读了一些中外的美学与哲学书,仍觉朱先生的说法简明易解,很能说明问题。朱先生主要说,以审美眼光欣赏艺术品,要撇开功利性的、知识性的观点,纯以审美性的眼光去看,譬如说,欣赏一幅“游鱼图”,要看图中游鱼姿态之美、运动之美,构图、色彩和线条之美,全心投入,以致心旷神怡。功利观点则要想这条鱼从那里买来,要多少钱,这条鱼重几斤几两,市场上卖多少钱一斤,可以在水里养多少时候不死,如请上司、父母、朋友或爱人吃饭,把这条鱼杀了请他吃,他是否会十分喜欢等等。知识观点则要研究这条鱼属于什么类、什么科、叫什么名字,拉丁文学名是什么,是淡水鱼还是海水鱼,主要生产于什么水域,这条鱼是雌的还是雄的,如是雌的,在什么季节产卵,它以什么东西作食物,能不能人工饲养,它的天敌是什么。即使是渔市场商人或古生物学家,观赏游鱼图时也应纯用审美观点,不要混入自己的专业观点。




4、“阅读小说,最合理的享受是采审美态度”

庄子与惠子在濠上观鱼,讨论鱼是否很快乐,你(我)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快乐不快乐?杨过、小龙女和锳姑观鱼,大概会想像鱼这么一扭一闪,迅速之极,是不是能用在武功身法之中?八大山人、齐白石观鱼,所想的多半是用什么线条来表现游鱼之美;而法国印象派大画家塞尚等人,心中所想的图画,当是一条鱼给人剖开后血淋淋的挂在蔬菜之旁,用的是什么线条、颜色。舒伯特观鳟鱼时,脑子中出现的当是跳跃的音符与旋律。张仲景、李时珍所想的,当然是这种鱼能治什么病,补阴还是补阳,要加什么药材。我在香港住得久了,很能了解“洪七公观点”,他老人家见到鱼,自然会想这条鱼清蒸滋味如何,红烧又如何?头、尾、肚、背、烩、烤、熏、煮,又各如何?老叫化自己动手怎么样?要小黄蓉来作又怎么样?

阅读小说,最合理的享受是采审美态度,欣赏书中人物的性格、感情、经历,与书中人物同喜共怒,同哀共乐,既打成一片,又保持适当的观赏距离(观看从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连续剧也是一样),可以欣赏(或讨厌)书中文字之美(或不美)、人物遭遇之奇(或不通)、故事结构之出人意表(或糟不可言)、人物性格之美(或丑恶)……我看小说、看电影、电视一向是用这种态度的。有一段时期中,我在报纸上专门写电影评论,每天一篇(香港放映的电影极多,每天评一部根本评不完),后来又进电影公司专业做编剧和导演,看电影时便注意镜头的长短和衔接(蒙太奇)、色彩配搭、镜头角度及长短、灯光明暗、演员的表情和对白等等,看电影的审美乐趣便大大减少了,理智的态度多了,情感的态度少了,变得相当冷静,不大会受感动,看大悲剧时甚至不会流泪。在电影中听交响乐、看芭蕾舞时甚至不会心魂俱醉、魂不附体,艺术欣赏的意义就大大减少了。




5、“当然也可以这样持批判的态度来读,然而已不是审美的态度,不是享受艺术、欣赏文学的好态度了”

读小说而采用功利观点(这小说是否合于无产阶级斗争的革命思想?合不合革命现实主义的理论指导?对人民群众的教育作用怎样?)、或知识观点(小说中所写是不是符合历史记载?物理学上有无可能,某本权威哲学书中是这样主张的吗?这种毒药能毒死人吗?能把尸体化为黄水吗?一个人手臂给人斩落了,重伤之后还能骑马出奔而不死吗?鸟类智力这样低,能与人拆招而显示武功么?鲁智深能连根拔起一株大杨树吗?没有东风时可以筑坛行法而借来东风吗?戴宗腿上缚了有符咒的甲马,就可日行八百里,去参加奥运马拉松赛岂非稳得金牌?根据历史,关羽并没有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三国演义》这样写,岂非把三国的历史全改变了?),读小说时的趣味大减。当然也可以这样持批判的态度来读,然而已不是审美的态度,不是享受艺术、欣赏文学的好态度了。所以,忽必烈的真正性格怎样,杨过是否在襄阳城下飞石掷死蒙古大汗蒙哥,我想在小说中最好不讨论,我会在另外写的历史文章中谈论,那是知识性的文章,便该用知识性的态度去阅读。(例如,我在小说《碧血剑》中,写袁承志有很大自由,他要爱青青便爱青青,要爱阿九便爱阿九。在历史文章〈袁崇焕评传〉中,任何史实写错了,都须设法改正。)




6、“问题是理智人不理解热情人,这是世上许多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有些读者因为自己的性格与小说中的人物大大不同或甚至相反,无法理解小说中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觉得根本是不合理的、违反常识的、甚至是绝对不可能的(尤三姐因柳湘莲不肯娶她,便会横剑自杀吗?),他觉得小说这样写十分“不通”,小说中人物的表现是“莫名其妙”,书中人物完全可以采取一种更明智、更合理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对于杨过的性格冲动、凭一时意气而“胡作非为”,很多人不能理解,尤其是理智极强的自然科学家。他们觉得,杨过初出场时像韦小宝,到后来像萧峰,性格在书中变化很大。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到三十几岁的中年人,性格一定会变,那并不希奇。问题是理智人不理解热情人,这是世上许多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理智人不理解杨过、萧峰、段誉……,他们觉得杨过不该想杀郭靖,萧峰不该自杀,段誉不该苦恋王语嫣,叶二娘不该对玄慈方丈一往情深,李莫愁这样美貌聪明,又何必对陆展元念念不忘?黄蓉不该猜疑杨过,殷离“不识张郎是张郎”太不科学……




7、“性格冲动和聪明绝顶毫不矛盾,只有某些不喜欢艺术的科学家才会以为两者矛盾”

有人觉得,杨过怀疑郭靖是杀父仇人,应该以理智态度冷静查明,不该一时冲动想杀他报仇、又一时冲动救他性命。如果杨过是福尔摩斯,或是英国侦探小说家克丽丝蒂笔下的白罗或玛波小姐,又如是包公、况钟、或彭公、狄公,当然他会头脑冷静的搜集证据,询问证人(例如程英、黄药师),然而他是性格冲动的杨过。性格冲动和聪明绝顶毫不矛盾,只有某些不喜欢艺术的科学家才会以为两者矛盾。艺术家中身兼二者的实在太多了。一个人如果不聪明、又不热情,决做不成艺术家。屈原、司马迁、李白、李义山、杜牧、李后主、李清照、苏东坡、曹雪芹、龚自珍、巴金、徐悲鸿……这些大艺术家难道不是既聪明、又热情吗?每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大概都可从他们身世之中,找到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一生生活绝对合理的人,恐怕也成不了大科学家)。

纯从理智的观点来看,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不成立的。哈姆雷特早该一剑杀了叔王为父王报仇,不该优柔寡断、踌躇不决。奥赛罗应该追究依阿果的诽谤,证明妻子苔兹狄梦娜的清白,不该扼死妻子。马克白不该野心勃勃的弑国王而篡位;李尔王稍稍头脑清楚一点,就该知道女儿在欺骗他。

有些“现代化”的“聪明”读者觉得杨过很蠢,不该苦等小龙女十六年,应当先娶公孙绿萼,得到岳母给他半粒绝情丹解了身上情花之毒,再娶程英、陆无双两个美女,最后与郭襄订情,然后到绝情谷去,握着郭襄的小手,坐在石上,瞧瞧小龙女有没有来,她如不来,再娶郭襄也就心安理得。(这样,杨过变成了“聪明的”韦小宝!)




8、“小龙女,我等了你十六年,你还不来,我在给别个可爱小姑娘做生日了!”

黄蓉怀疑杨过对小郭襄这样大张旗鼓的祝寿,是为了骗得她的芳心,令她一生一世受苦,用以向郭家报仇。不是的,黄蓉又不懂杨过了。郭襄这样可爱的一个小妹妹,秀美豪迈,善解人意,聪明伶俐,杨过心中早就真的喜欢她了,给她三枚金针,就是说:“不论你叫我做什么,我都答允!就是要我为你死了也可以!”大张旗鼓的为一个小姑娘做生日,是热情而冲动的年轻人的狂妄行为,老成持重的理智中年人当然不干。外国有个年轻人为了向他的爱人表示情意,租了架飞机,在空中写大字“我爱你”,杨过这种狂气,有几分相似。他苦等小龙女十六年,郁积无可发泄,他替郭襄做生日,有点向小龙女大叫的意思:“小龙女,我等了你十六年,你还不来,我在给别个可爱小姑娘做生日了!”旁人要耻笑,杨过怕什么?他怎么会怕?他又不是你!




9、如何读武侠小说?

读侦探小说,要理智地读,推想犯罪者的心理,从侦探的角度,追寻线索,设想各种可能的情景,再用证据去证实或推翻设想。

读武侠小说(《鹿鼎记》是例外),要热情洋溢地读,跟随热情、正直而冲动的角色,了解他做热情的事,做正直的、不违自己良心的事,不自私自利,不要老是计算是不是有好处、有利益,应当时常想着应该还是不应该?


金庸笔下还有一位“神雕侠”,不仅武功远超杨过,还传世了数百年,他是谁?

本期话题我们来说说“神雕侠”,小七和大家一样听到这个称号,第一个想到的是《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他在书中可以说是绝对的王者,除了得到东邪、西毒、北丐、中神通、古墓派、独孤求败的武学之外,还自创黯然销魂掌这样一门神奇的武学,其威力之大让黄药师也甘拜下风,让“武痴”周伯通也大赞其精妙。而且我们都非常清楚一开始杨过一人一雕行走江湖行侠仗义,便闯下“神雕侠”之名。后来他又率领数百江湖异士截杀两千蒙古先头部队,烧掉了蒙古大军的粮草和军火。在襄阳大战中又再次大显身手直接暴击了金轮法王,又飞石击死蒙古皇帝蒙哥,将“神雕侠”之名直接坐实,可以说无人不服。然而小七认为杨过并非唯一的“神雕侠”,还有一位的侠名比之杨过更加源远流长,武功也是更加强大。他到底是谁呢?可能有人会想到在《笑傲江湖》中有着“雕侠”之名,却无“雕侠”之实的日月神教白虎堂堂主上官云。可是大家都知道,他只是徒有其名,任我行、令狐冲都看不上他。今天小七所要说的这个“神雕侠”武功比之杨过完全是碾压式,甚至不在一个层次。众所周知杨过能够武功大成,得到独孤求败的武学乃是关键。而教授杨过独孤求败武学的又是谁呢?没错,它便是那只神雕。神雕本是独孤求败之物,与其相伴一生感情十分深厚。在独孤求败死后,神雕依然坚守在其墓旁为其寻求武学传人。而从这里也能看出,早在独孤求败当年闯荡江湖之时,神雕也极有可能与其相伴左右。不仅见证了独孤求败的一生,更是将独孤求败的武学记在心里深入骨髓。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猜到了,小七所要说的那个“神雕侠”其实便是独孤求败本人。杨过之所以被称为“神雕侠”主要还是因为他携神雕在江湖中行侠仗义,而独孤求败早在几十年前便是如此。那说独孤求败也是“神雕侠”似乎也不过分,而独孤求败号称“剑魔”,武功之高无人可比,武学境界更是被金庸成为笔下第一人。而且在他其过世之后武功也没有失传,除了杨过,几百年后还有风清扬、令狐冲这样的传人。小七说独孤求败远超杨过,应该大家没有疑义吧?好了,本期话题到此结束,大家若有不同见解请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们下期见。

射雕三部三个主角,郭靖被称大侠,杨过被称神雕侠,张无忌不被称侠吗?

张无忌的武学在射雕三部曲里稳居首位,金庸先生也曾公开承认张无忌在主角中「很可能」武功最高,但是在人物个性的塑造和道义领袖者的层次出发,张无忌更像常见的普通人,江湖气息淡化了许多,这种性格让很多读者认为,他是一个软弱而且不具备侠义风范和精神的男主角。事实上,张无忌也具有侠义精神,但是这种侠义的表现方式远没有郭靖和杨过那么鲜明,而且到不了郭靖、杨过那种侠之大者的高度,有了郭靖杨过二人的榜样,故而无法让江湖人士和读者对他产生“侠之大者”的认同,常常以张教主尊称他而非“张大侠”。年少成才,从前台到幕后,一跃成为领导者江湖人人传颂的大侠,都是他们在江湖中长年累月积善除恶得来的名望。他们凭借一腔热血,在江湖中以武力捍卫江湖道义,闯出一番天地,换来了“大侠”的美名。与郭靖、杨过两位大侠相比,张无忌在江湖中独自历练的时间很短,纵然有张五侠一样的侠义心肠,做了几件好事,却不为人所知,比如千里送杨不悔回家,不计恩怨救五姑。张无忌步入社会的时候,颇有少侠风姿,送杨不悔回家的途中经过昆仑派,费心尽力救何太冲的妾侍五姑,因此得罪了投毒的正妻斑淑娴,惧内的何太冲为了保命,转身出卖了张无忌,险些让张无忌和杨不悔丧命。这等龌龊事情,自诩为名门正派的何太冲自然不会在江湖中提及,外人自然不知道张无忌干的这些侠义事情。此外,张无忌千里迢迢送杨不悔到明教光明左使杨逍身边,虽然遵守了对纪晓芙的承诺,但是因为杨逍的魔教身份问题,此等行侠仗义的事情却是一件“政治不正确”的事情。即便这件事情确实具有侠义之士的风范,但是很少有人会去传颂,也不被人所知。张无忌又在光明顶上力挽狂澜,以一己之力挽救了上万名明教教众的姓名,年纪轻轻一步登天,成为一教之主。此后,张无忌整日忙于化解明教和六大门派之间的纠葛,从行走江湖的前台走向了决定数万人的领导者位置,也自然没有在江湖中独自行侠仗义的机会。也就不被江湖人士所信服,尊称为大侠了。

上一篇:阴阳师电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