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女

时间:2024-09-30 13:30:20编辑:阿奇

越女剑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越女剑》作于1970年,大概只有2万字。写得笔法纯熟,举轻若重。情节不复杂:小说写越女阿青剑术精妙,被范蠡引荐到宫中教授士兵剑法,终于帮助越王勾践雪耻复仇。在这个过程中安排了一条爱情的线索:阿青在教授士兵剑法的时候,暗暗爱上了范蠡。而范蠡早与西施有白头之约。西施和范蠡的爱情本身就很动人,本来是一对恋人,为了国家大事,西施牺牲自己,跑去献给吴王夫差。小说结尾,阿青本来是很嫉妒西施,准备伤害她。可是一见到西施的美貌后,自己也惊呆了,不忍伤害她,飘然离去。这是金庸最短的作品,只有2万字,但是艺术含量却非常高,里边有武侠,有传奇,有神话,有政治、有历史,有爱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结构也非常精妙,特别是结尾写得非常棒,顺便把“西子捧心”这个典故都给点活了。 我们来看一下《越女剑》的开头和结尾。开头是: “请!”“请!” 两名剑士各自倒转剑尖,右手握剑柄,左手搭于右手手背,躬身行礼。 两人身子尚未站直,突然间白光闪动,接着铮的一声响,两剑相交,两人各退一步。旁观众人都是“咦”的一生轻呼。 这个开头完全是一个电影镜头,没有像记叙文三要素那样讲时间、地点、人物,一开头就声音画面一下子扑过来,而且是特写。我们可以想像,镜头先照着剑和手,然后拉开。 结尾是,越国取得了胜利,大家团聚: 只听得阿青叫道:“范蠡,你在哪里?” 范蠡向西施瞧了一眼,朗声道:“阿青,我在这里!” “里”字的声音甫绝,嗤的一声响,门帷从中裂开,一个绿衫人飞了进来,正是阿青。她右手竹棒的尖端指住了西施的心口。 她凝视着西施脸上的容光,阿青脸上的杀气渐渐消失,变成了失望和沮丧,再变成了惊奇、羡慕,变成了崇敬。喃喃地说:“天……天下竟有这……这样的美女!范蠡,她……她比你说的还……还要美!”纤腰扭处,一声清啸,已然破窗而出。 清啸迅捷之极的远去,渐轻渐远,余音袅袅,良久不绝。 数十名卫士急步奔到门外,卫士长躬身道:“大夫无恙?”范蠡摆了摆手,众卫士退了下去。范蠡握着西施的手,道:“咱们换上庶民的衣衫,我和你到太湖划船去,再也不回来了。” 西施眼中闪出无比快乐的光芒,忽然之间,微微蹙起了眉头,伸手捧着心口。阿青这一棒虽然没戳中它,但棒端发出的劲气已刺伤了它的心口。 两千年来人们都知道,“西子捧心”是人间最美丽的形象。 一个故事结束了,却把一个典故激活了。西子为什么捧心?原来是心脏受了伤,被内力给伤害了。同时也看到金庸的一个政治理想,范蠡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做了这么伟大的事业,最后是握住西施的手,要去太湖划船再也不回来了。 《越女剑》也是金庸小说内容上年代最早的作品,金庸一般写的都是宋元明清时代的故事,只有《越女剑》是春秋时代的。而《越女剑》本来是他的一个武侠随笔。金庸在1970年的时候有一个想法,他找到了一个三十三剑侠图,他想给这33幅图,每一幅都插写一部小说。人家都是小说插图,他要给图插小说。本来想写33则,结果只写了第一则,叫做《赵处女》,后面的没有写成小说,都写成了解说。在解释《赵处女》的时候就写成了《越女剑》。吴越这个地方的人在古代是勇敢的、骠悍的,是勇于复仇的,像越王勾践那样的。现在的苏杭文化是后来变化的,由勇敢骠悍变成了现在的机智柔和。也就是说,古代的浙江是出不了这么多作家的,是出不了金庸的;古代只出他笔下的那些侠客,不出写这些侠客的人。金庸在解释《赵处女》的时候,这样说:吴越文化是外来的,伍子胥、文仲、范蠡都来自楚国,只有西施本来的美丽才属于浣纱溪那清澈的溪水。就连教导越人练剑的处女,虽然住在绍兴以南,但是《剑侠传》中说她来自赵国,剑法精妙,曾经和一头白猿搏斗,打败了白猿。但是后来经过传说就变了,说她的剑法是从白猿那里学的。所以武侠小说里,喜欢写白猿,喜欢写猿猴,这在古代的典籍里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记载过了;所以猿猴的形象是武侠小说里经常出现的角色。


谁是越女?有什么典故?

吴越春秋》中记载了“越女论剑”的故事:她是勾践时期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无名少女,从小喜欢击剑,全凭自己感悟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剑术,范蠡闻其大名,邀请她来京城担任军中武师。在进京途中遇到一位老剑客袁公,要求与越女一较高下,两人折竹枝比试,少女守三招后一招击中,袁公不敌飞身上树遁走。后少女向勾践论剑道,提出形神相应、动静互制、长于变化、出奇制胜的剑术理论,然后当场表演,果然以一挡百,由此受到勾践赏识获封号为“越女”,并将她的剑法传授给越国军官。金庸就是以这段典故写成了小说《越女剑》。
《越女剑》作于1970年,大概只有2万字。写得笔法纯熟,举轻若重。情节不复杂:小说写越女阿青剑术精妙,被范蠡引荐到宫中教授士兵剑法,终于帮助越王勾践雪耻复仇。在这个过程中安排了一条爱情的线索:阿青在教授士兵剑法的时候,暗暗爱上了范蠡。而范蠡早与西施有白头之约。西施和范蠡的爱情本身就很动人,本来是一对恋人,为了国家大事,西施牺牲自己,跑去献给吴王夫差。小说结尾,阿青本来是很嫉妒西施,准备伤害她。可是一见到西施的美貌后,自己也惊呆了,不忍伤害她,飘然离去。这是金庸最短的作品,只有2万字,但是艺术含量却非常高,里边有武侠,有传奇,有神话,有政治、有历史,有爱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结构也非常精妙,特别是结尾写得非常棒,顺便把“西子捧心”这个典故都给点活了


越女的相关记载

《吴越春秋》载《吴越春秋》中有这样的记载:“其时越王又问相国范蠡曰:‘孤有报复之谋,水战则乘舟,陆行则乘舆。舆舟之利,顿于兵弩。今子为寡人谋事,莫不谬者乎?’范蠡对曰:‘臣闻古之圣人,莫不习战用兵。然行阵、队伍、军鼓之事,吉凶决在其工。今闻越有处女,出于南林,国人称善。愿王请之,立可见。’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处女将北见于王,道逢一翁,自称曰‘袁公’,问于处女曰: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多所隐,惟公试之。’于是袁公即杖箖箊(竹名)竹,竹枝上颉桥(向上劲挑),未堕地(‘未’应作‘末’,竹梢折而跌落),女即捷末(‘捷’应作‘接’,接住竹梢)。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遂别去。“见越王。越王问曰:‘夫剑之道如之何?’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剑之道,诵之不休。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看上去好像温柔的女子,一受攻击,立刻便如受到威胁的猛虎那样,作出迅速强烈的反应)。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越王即加女号,号曰‘越女’。乃命五板之堕(‘堕’应作‘队’)高(‘高’是人名,高队长)习之教军士,当世莫胜越女之剑。”《吴越春秋》的作者是东汉时的赵晔,他是绍兴人,因此书中记载多抑吴而扬越。元朝的徐天祜为此书作了考证和注解,他说赵晔“去古未甚远,晔又山阴人,故综述视他书纪二国事为详。”书中所记叙越女综论剑术的言语,的确是最上乘的武学,恐怕是全世界最古的“搏击原理”,即使是今日的西洋剑术和拳击,也未见得能超越她所说的根本原则:“内动外静,后发先至;全神贯注,反应迅捷;变化多端,出敌不意。”《艺文类聚》载《艺文类聚》引述这段文字时略有变化:“(袁)公即挽林内之竹似枯槁,末折堕地。女接取其末。袁公操其本而刺处女。处女应,即入之。三入,因举杖击袁公。袁公则飞上树,化为白猿。”叙述袁公手折生竹,如断枯木。处女以竹枝的末梢和袁公的竹杆相斗,守了三招之后还击一招。袁公不敌,飞身上树而遁。其中有了击刺的过程。《剑侠传》载《剑侠传》则说:“袁公即挽林杪之竹似桔槔,末折地,女接其末。公操其本而刺女。女因举杖击之,公即上树,化为白猿。”“桔槔”是井上汲水的滑车,当是从《吴越春秋》中“颉桥”两字化出来的,形容袁公使动竹枝时的灵动。《东周列国志演义》载《东周列国志演义》第八十一回写这故事,文字更加明白了些:“老翁即挽林内之竹,如摘腐草,欲以刺处女。竹折,末堕于地。处女即接取竹末,还刺老翁。老翁忽飞上树,化为白猿,长啸一声而去。使者异之。“处女见越王。越王赐座,问以击刺之道。处女曰:‘内实精神,外示安佚。见之如妇,夺之似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捷若腾兔,追形还影,纵横往来,目不及瞬。得吾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大王不信,愿得试之。’越王命勇士百人,攒戟以刺处女。处女连接其戟而投之。越王乃服,使教习军士。军士受其教者三千人。岁余,处女辞归南林。越王再使人请之,已不在矣。”这故事明明说白猿与处女比剑,但后人的诗文却常说白猿学剑,或学剑于白猿。庾信的《宇文盛墓志》中有两句说:“授图黄石,不无师表之心,学剑白猿,遂得风云之志。”杜牧之有两句诗说:“授图黄石老,学剑白猿翁。”所以在《越女剑》的小说中,也写越女阿青的剑法最初从白猿处学来。处女是最安静斯文的人(当然不是现代着迷女裙、跳新潮舞的处女),而猿猴是最活跃的动物。这故事以处女和白猿作对比,而让处女打败了白猿,是一个很有意味的设想,也是我国哲学“以静制动”观念的表现。孙子兵法云:“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拿处女和奔跃的兔子相对比。或者说:开始故意示弱,令敌人松懈,不加防备,然后突然发动闪电攻击。白猿会使剑,在唐人传奇《补江总白猿传》中也有描写,说大白猿“遍身长毛,长数寸。所居常读木简,字若符篆,潦不可识;已,则置石磴下。晴昼或舞双剑,环身电飞,光圆若月。”旧小说《绿野仙踪》中,仙人冷于冰的大弟子是头白猿,舞双剑。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中,连续写了好几头会武功的白猿,女主角李英琼的大弟子就是一头白猿。《越绝书》载《越女剑》小说中,提到了薛烛和风胡子,这两人在《越绝书》第十三卷《外传·记宝剑》一篇中有载。篇末记载:楚王问风胡子,宝剑的威力为甚么这样强大:“楚王于是大悦,曰:‘此剑威耶?寡人力耶?’风胡子对曰:‘剑之威也,因大王之神。’楚王曰:‘夫剑,铁耳,固能有精神若此乎?’风胡子对曰:‘时各有使然。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臧,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臧。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天下通乎,治为宫室,岂非圣主之力哉?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此亦铁兵之神,大王有圣德。’楚王曰:‘寡人闻命矣!’”《越绝书》作于汉代。这一段文字叙述兵器用具的演进,自旧石器、新石器、铜器而铁器,与近代历史家的考证相合,颇饶兴味。风胡子将兵刃之所以具有无比威力,归结到“大王有圣德”五字上,楚王自然要点头称善。拍马屁的手法,古今同例,两千余年来似乎也没有多少新的花样变出来。

古诗 越女词 李白

《越女词五首》唐 李白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剧。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译文:长干里吴地的姑娘,眉目清秀,娇艳可比明月。木屐上那双不穿袜子的脚,细白如霜。吴地的女孩白皙如玉,好做荡田的游戏。投去含情的目光,掷去春心,折来鲜花嘲弄行路客。若耶溪中采莲的少女,见到行客,唱着歌把船划回。嘻笑着藏入荷花丛,假装怕羞不出来。东阳有个白皙如玉的女孩,会稽有个划木船的情郎。看那明月高悬未落,平白无故地愁断肝肠。镜瑚的水清明如月,若耶溪的少女洁白如雪。新妆荡漾湖水,水光倒影,奇美两绝扩展资料:据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考证,在天宝元年(742年),李白“春夏间居东鲁,旋携妻子入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观诗中所说“长干吴儿女”“吴儿多白皙”之句,都涉及吴地,而且这两首诗又都被列在前边,故其游历路线当是由吴入越的,从泰山下来游吴越到会稽正当循此路线,故可以认为此组诗当作于是年。这五首小诗虽总题名为越女词,但所咏实非一时一地之事,当是诗人初游吴越时所见的几个情景的个别记录。因吴越疆域毗连,自然地理状貌与民情风俗相似,而且这五首小诗的形式与语言风格亦颇相近,故统而言之也未尝不可。

李白《越女词》译文及鉴赏

《越女词五首》 唐代:李白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 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剧。 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 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越女词五首》译文 长干里吴地的姑娘,眉目清秀,娇艳可比明月。 木屐上那双不穿袜子的脚,细白如霜。 吴地的女孩白皙如玉,好做荡田的游戏。 投去含情的目光,掷去春心,折来鲜花嘲弄行路客。 若耶溪中采莲的少女,见到行客,唱着歌儿把船划回。 嘻笑着藏入荷花丛,假装怕羞不出来。 东阳那儿有个白皙如玉的女孩,会稽这儿有个划木船的情郎。 看那明月高悬未落,平白地愁断肝肠。 镜瑚的水清明如月,若耶溪的少女洁白如雪。 新妆荡漾湖水,水光倒影,奇美两绝。 《越女词五首》注释 长干:地名,浙江北部一带。吴:吴地,今长江下游江苏南部。儿女:此指女儿。 鸦头袜:即叉头袜。 吴儿:此指吴地女子。 剧:游戏。 卖眼:王琦注:“卖眼,即楚《骚》‘目成’之意。梁武帝《子夜歌》:‘卖眼操长袖,含笑留上客。’” 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棹歌:划船时所唱之歌。 东阳:唐县名。即今浙江金华市。 素舸:木船。 白地:犹俚语所谓“平白地”。 镜湖:一名鉴湖、庆湖,在今浙江绍兴市会稽山北麓,周围三百里若耶溪北流入于镜湖。 景:同“影”。 《越女词五首》创作背景 据詹锳著《李白诗文系年》考证,在天宝元年(742年),李白“春夏间居东鲁,旋携妻子入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观诗中所说“长干吴儿女”“吴儿多白皙”之句,都涉及吴地,而且这两首诗又都被列在前边,故其游历路线当是由吴入越的。从泰山下来游吴越到会稽正当循此路线,故可以认为此组诗当作于是年。 《越女词五首》赏析 第一首诗写吴越女子相貌的妩媚可爱与穿着的异样。首句的“长干”是地名。王琦注云:“建邺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吏民杂居,号长干。”但应当指出,此诗只是借用此语,以“长干”代指一般的“吏民杂居”的里巷,以区别于名门贵宅,其作用仅在于说明“吴儿女”的身份是普通民间女子而非达官望族的贵妇与闺秀,不必拘泥。“眉目艳星月”形容女子眉清目朗,比星月还要美丽。“艳星月”是艳于星月,即比星星月亮还明朗可爱之意。“眉目”与“星月”对举,在理解上要分开,实际是说秀眉若弯月,眼似明星的意思,语言十分洗炼精确。后两句写女子穿着的特殊。她们竟光着脚丫穿着木屐,连双袜子也没有穿。一双素足裸露于外,肤色哲白,若霜雪一般。展是木制鞋,中国自晋代时女子便已穿用木屐了。《晋书·五行志》:“初作屐者,妇人头圆,男子头方,圆者顺之义,所以别男女也。至太康初,妇人屐乃头方,与男无别。则知古妇人亦著屐也。”可见李诗中所写是实景。 第二首诗写吴越女子天真活泼的姿态及调皮卖俏的开放型性格。大意是说,吴地的女子皮肤白嫩,她们都爱好做荡舟这种游乐。荡舟之时,她们还不时地朝水面上往来船只中的客人眉目传情暗送秋波,或者拿着折来的花枝向对方调侃戏谑。四句小诗把吴地女郎姣好的容貌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描绘得栩栩如生。“卖眼”就是递眼神,俗语谓之飞眼,是年青女子向人传达情意的一种表示,这里用来表现吴地女子活泼泼辣的性格,很生动传神。 第三首诗所写则是另一种性格的劳动妇女。耶溪即若耶溪,唐时在越,州会稽县南。这位在若耶溪上采撷莲藕的女子与前一首诗中的吴儿大不相同,当她看见别的船上的客人时便唱着歌掉转船头,伴随着欢乐的歌声将小船划入荷花丛中,并假装怕羞似的不再出来。这位女子性格内向,虽然也怀有春心,却把这种情感深藏在内心,有点羞羞答答的。但其内心荡漾的春潮还是无法全部掩饰住的,诗人早已窥破其内心的隐秘,否则怎能写出“佯羞不出来”的诗句呢?“佯羞”二字极精彩,将少女欲看青年男子又羞涩不好意思的心理与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透过这两个字,仿佛可以看到在密密层层的荷花丛中,那位采莲的姑娘正从荷花荷叶的缝隙中偷偷地窥视着客人。鲜艳的花朵与美人的脸庞相互映衬,这和谐美妙的`景象真令人魂梦心醉。于此可以看出,这首小诗虽很浅白,但蕴味却很隽永。 第四首诗写一对素不相识的青年男女一见钟情,互相倾慕,又无缘接近,难以倾述衷肠的怅恨。这里的“东阳”、“会稽”均是地名。东阳唐时属婺州(今浙江东阳),会稽属越州(今浙江绍兴),二地相距起码在一百公里以上。诗人在这里写出这两个地名无非是说这一对小青年素昧平生,原来并不相识,不必拘泥理解为东阳的姑娘遇到了会稽的小伙。“白地”是当时俚语,今天依然沿用于民间,即“平白地”,无缘无故的意思。全诗大意是说,一位肤色白净的姑娘与一位荡着白色小舟的小伙子不期而遇,二人一见钟情,眉来眼去中似乎有许多心曲要倾吐,但因天色尚早,无由进行交谈幽会,不禁现出肝肠欲断,非常焦急的神色。“月未堕”是明月在天,可望而不可即之意。还应指出,李白在此诗中为何偏偏拈出“东阳”、“会稽”这两个地名呢?这可能与他化用前人诗意有关。王琦认为李白此诗由谢灵运《东阳溪中赠答》二诗中化出,是有道理的。谢诗其一曰:“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其二曰:“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何,月就云中堕。”无论从词语的相同还是从意境的相似,都可以看出李白此诗确是由这两首诗概括点化而出。 第五首诗写越女顾影自怜的娇媚姿态。唐时镜湖在会稽、山阴两县交界处,如今此湖已不复存在。诗的大意说,镜湖的水面澄澈,如皎洁的月光,耶溪地方的姑娘皮肤洁白,似晶莹的霜雪。穿着新妆的姑娘在明净澄清的水面上荡舟戏耍,那婀娜妩媚的倩影倒映在水间,显得更加娇妖可爱;那明净的湖水中滉漾着美的身影,增添了无限的色彩与情趣。人因水而更美,水因人而益清,相得益彰,这种情景不正是所谓的“两奇绝”吗?把人和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相互映衬,构成一副美丽动人的艺术画面,确实可谓是“别有情致”的。 这五首小诗虽总题名为越女词,但所咏实非一时一地之事,当是诗人初游吴越时所见的几个情景的个别记录。因吴越疆域毗连,自然地理状貌与民情风俗相似,而且这五首小诗的形式与语言风格亦颇相近,故统而言之也未尝不可。还应指出,五首诗选择的角度不同,塑造的人物性格各异,但组合在一起却可以给人一个总的印象,即吴越女子相貌美丽,肤色皙白,性格淳真开朗,朴素大方。她们挚爱人生,热烈大胆地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眉目艳星月”的“吴儿女”也好,“卖眼掷春心”的“吴儿”也好,“佯羞不出来”的“采莲女”也好,都能给读者留下很强烈的印象。在表现方法上,作者善用白描的笔法,抓住带有特征的景物和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细节,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一个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笔墨很洗炼简洁。语言方面自然流畅,毫无雕琢板滞之感,清新可爱。 《越女词五首》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上一篇:邯郸学院教务系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