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其二

时间:2024-10-02 17:55:23编辑:阿奇

咏史二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唐代·刘禹锡《咏史二首》 咏史二首 唐代 : 刘禹锡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咏史怀古抒怀 评析 刘禹锡在仕途上可谓一波三折,但在政治上、人格上,却是一位不妥协的斗士,是一个硬骨头。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正是诗人春风得意的时候,王伾、王叔文、韦执谊等人在新即位的顺宗李诵支持下进行政治革新,实施一系列具有进步倾向的政治措施。刘禹锡深受王叔文的器重,积极参与谋议,并担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协助杜佑、王叔文管理财政,成为革新集团的重要成员。改革触及了一大批权贵人物的利益,他们疯狂反扑,仅五个月后,“永贞革新”遭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到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召回长安,诗人看到一批趋炎附势之徒,不可一世,提笔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讽刺诗,又触怒了权贵,再度遭贬,贬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又过了十四年,到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才被召回,又挥笔写下了《再游玄都观》,宣称“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的硬骨头精神令人敬佩。这首《咏史(其一)》就是诗人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这两句充分肯定任安的不趋奉权贵的可贵精神。诗中的“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指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非无势”,并非没有权势,意谓权势显赫;“少卿”,任安,字少卿,曾任大将军卫青的属官。褚少孙在《史记·田叔列传》后面补叙任安事,载武帝语:“任安有当死之罪甚众,吾尝活之。”后死于北军护军使者任内。“终不去”,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卫将军)。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对举的方法来叙事。上句写霍去病,称其官职而不称名姓,说明霍去病的官位显赫,接着用双重否定的词句,进一步写出霍去病的权势很大。在一般情况下,一般世俗之人,如蝇逐臭,改换门庭,纷纷投靠骠骑。可任安却不是这样。下句写任安,称其字而不呼其名,字里行间有一种亲切感,充满著敬重之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年轻时跟随大将军出击匈奴,后来独自领兵出战,取得赫赫战功,深得汉武帝信任,跟随他出征的军官都封侯拜将。后来,汉武帝“乃益置大司马位,大将军、骠骑将军皆为大司马。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诗人所写的就是这样一段事实。一般人读《史记》,一般都不太重视这一段的记载,都注意卫青、霍去病的立功封侯以及他们的贵幸,所谓“将军不败由天幸”。可诗人对这一段记载却十分在意,十分感慨。可以说,任安身上有诗人的影子在。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诗人说:如今的世道有如流水直下,只有我的心像中流砥柱一样,毫不动摇。句中的“剧”急剧,厉害的意思;“颓波”,大河决堤时从堤口奔泻而下的洪流;“砥柱”,山名,在黄河三门峡中。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云:“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山。”诗人回到现实社会中来,感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官场上更是如此,落井下石,互相倾轧。诗人的两次遭贬,就是最好的说明。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对任安情有独钟,任安的这种行为,如今更是难能可贵。诗人把任安视为知己,他不向权贵屈服,永远不向邪恶势力低下那高昂的头。形势越是险恶,他越是坚强。“我心如砥柱”,是诗人的真心表白,是诗人与邪恶斗争的宣言。着实可佩可敬。 这首诗借史说话,抒发感慨,将叙事、议论、抒怀融为一体。《史记》中短短的一句话,诗人撰写成一首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既赞扬了任安,又表明了心志,感情强烈,志向坚定,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宋代·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宋词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豪放 , 咏史怀古 , 爱国 , 典故讽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代·李清照《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古诗三百首 , 地名 , 咏史怀古 , 爱国 , 典故 , 励志早教古诗100首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唐代·刘禹锡《蜀先主庙》 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唐诗三百首咏史怀古


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史二首·其一原文: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咏史二首·其一翻译及注释 翻译 玄武湖已成了汪洋漫漫,一片降旗挂上百尺之竿。三百余年如同一场短梦,金陵钟山真的有那龙盘? 注释 1北湖:即金陵(今南京)玄武湖。晋元帝时修建北湖,宋文帝元嘉年间改名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在玄武湖边。埭(dai),水闸,土坝。「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2「一片」句:刘禹锡《金陵怀古》:「一片降旗出石头。」指吴主孙皓投降晋龙骧将军王浚,也指陈后主投降隋庐州总管韩擒虎。百尺竿,高的旗竿。3三百年: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国年代的约数。4钟山:金陵紫金山。龙盘:形容山势如盘龙,雄峻绵亘。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咏史二首·其一创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时李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盐铁推官任上,商隐在江东一带创作的咏史诗,如《南朝》二首、《齐宫词》、《吴宫》等,主旨基本为讽刺君王耽于酒色佚乐,荒淫误国。这些诗提炼典型史事,分咏各朝,而这首诗则包容了对整个六朝兴亡的感受,可以说是以上分咏各朝的一个总结。这个总结不再胶着于讽刺议论,而是将这段历史化为深沉叹息,出以无穷感慨,表达了诗人合上史书后的心情。 咏史二首·其一赏析   首句「北湖南埭水漫漫」突出了六朝的故都的典型景色。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可是经过了改朝换代,同一个「北湖」,同一个「南埭」,过去曾经看过彩舟容与,听过笙歌迭唱,而此时只剩下了汪洋一片。诗人怀着抚今感昔的情绪,把「北湖」「南埭」这两处名胜和漫漫湖水扣合起来写,表现出空虚渺茫之感。第一句「北湖南埭水漫漫」,诗人是把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而第二句「一片降旗百尺竿」,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在此「一片降旗」成为六朝历代王朝末叶的总的象征。「降旗」的典故原来和石头城有关,但诗人写了「降旗」不算,还用「百尺竿」作为进一步的衬托。「降旗」「一片」,分外可嗤;竿高「百尺」,愈见其辱。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者是从「百尺」的高度来看历史,六朝中的一些末代封建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 *** 之极,都可想而知了。   第三、四句「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是一个转折,诗人囊括六朝三百年耻辱的历史。从孙吴到陈亡的三百年时间不算太短,但六朝诸代,纷纷更迭,恰好似凌晨残梦,说什么钟山龙蟠,形势险要,是没有什么根据的。钟山即紫金山。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于此,全都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屈复《玉溪生诗意》卷七)。前二句的「北湖」、「南埭」已经为下文的「龙盘」之地伏根,而「一片降旗」偏偏就高高竖起在石头城上,则更证明地险之不足凭了。「钟山何处有龙盘?」诗人用反问的形式,加强了否定的语气,真是一针见血的快语。这一快语之所以妙,妙在作者是带着形象来判断的。诗人对「龙盘」王气的思考,不但扣合著六朝的山,扣合著历史上的「一片降旗」,还扣合著眼前的漫漫北湖;不但扣合著某一朝代的覆亡,还扣合著三百年沧桑。他的「王气无凭论」,实际上是「三百年间」一场「晓梦」的绝妙的艺术概括。诗作熔写景、议论于一炉,兼有含蓄与明快之胜。诗人巧妙地使典型景象的层层揭示与深切意蕴的层层吐露相结合。他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光山色,而隐藏在背后的意蕴,则是「龙盘」之险并不可凭。「水漫漫」是诗人从当今废景来揭示意蕴;「一片降旗」是从历史兴亡来揭示意蕴。「三百年来」则是把「一片降旗」所显示的改朝换代,糅合为「晓梦」一场,浑然无迹,而又作为导势,引出了早已盘旋在诗人心头的感慨「钟山何处有龙盘」的沉着明快之语,形成了诗的 *** 。看来「龙盘」无处寻觅,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亦是如此。 诗词作品: 咏史二首·其一 诗词作者:【 唐代 】 李商隐 诗词归类: 【咏史怀古】


上一篇:行尸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