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6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辛亥革命是什么?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有的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有说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结果1912年2月2日,清廷举行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2月3日,隆裕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要求共和的第二电,专致“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声言“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2月10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件》和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优待条件第一部分即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全文)。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六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直至这天早晨,仍有人想阻止退位上谕发布。隆裕对内阁全体说:“我们先办了这事,我再见他们,免得又有耽搁。”于是将逊位诏书盖印发出。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辛亥革命
什么是辛亥革命的首义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首义,指首先起义。见《艺文类聚》卷十三引 南朝 宋 颜延之《武帝谥议》:"首驰风,一鼓静乱。"首义为武汉市武昌区地名,取自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 1911年(辛亥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1894年11月于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次年初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开始开展反清武装斗争。随后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革命团体相继建立。新兴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利用书刊大力宣传爱国和革命思想,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1905年8月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公举孙中山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就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革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与改良派展开论战,划清革命与改良的思想界线,民主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革命党人积极联络海外爱国华侨,运动国内会党和新军,在中国西南发动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却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黄花岗起义失败不久,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成立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在帝国主义的干涉和封建主义的压力下,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解职,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临时政府北迁,辛亥革命失败。辛亥革命自始至终是在孙的领导下进行的。孙认为"中国之革命,发轫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颠覆君政"。指出辛亥革命有两大功绩:一是推翻清朝的残暴统治,二是推翻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使民主政治于以开始"。同时指出辛亥革命没有成功:"自辛亥革命以后,以迄于今,中国之情况不但无进步可言,且有江河日下之势。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
辛亥革命的首义精神指的是什么?
浩气长存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精神永垂不朽与天地共存
福建省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口西坊门牌前道路边之遮阳雨亭“ 侨光亭”,旁两株大樟木树荫下,竖立著一块苍翠有劲的石碑,刻著“ 旌义状” ,碑文为:“郑玉指先生”於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馀力,特给旌义状,奕代後民,永多厥义,此旌。临时大总统孙文。中华民国开国元年三月初一日。
见证福建华侨参加辛亥革命之艰辛历程,抛头颅,洒热血之史实经历永铭史册,深获国父孙中山先生一再称赞“ 华侨乃革命之母”一语道破南洋华侨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作奉献牺牲的荣誉与颂扬。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均已经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共进会主要集中於新军八镇第16协第32标等发展会员,於武昌起义前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新兴知识阶层的革命组织,新军士兵是发动革命的潜在力量,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秘密联络吸收新军作为日後发动起义的工作对象。
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农历3月29日〉,以赵声、黄兴所率领包括闽粤华侨日侨和留学生共百馀人在广州起义攻入广州总督府衙与清军展开激烈进行殊死战巷战,惊天地泣鬼神,但最终因力量分散而失败。最後收殓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於黄花岗,并特建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以资缅怀纪念等革命烈士。
是役也,起义中牺牲者同志包含广东籍四十人,福建籍二十人,广西籍六人,四川籍三人,安徽籍三人,其中值得一提华侨烈士有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及日侨一人共计卅人占三分之一强,足见南洋华侨对中国民主革命,不仅是出资出力而已,甚至已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步,令人景仰永垂青史,道出国父孙中山先生所言“ 华侨乃革命之母”始於“ 武昌辛亥双十革命”成功百年後,见证南洋华侨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作奉献牺牲的荣誉与与称赞,永铭史迹千秋颂扬。
但实际牺牲者为八十六人因故未能入殓入名,足见战斗之惨烈,且牺牲者赵声为领导者之一,其他如喻培伦、林文、林觉民、方声洞皆为同盟会南洋精英,其中华侨烈士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计二十九人,含日侨一人共计卅人。来自马来西亚槟城有罗仲霍、周华、李雁南和陈文褒等人,来自马来西亚霹雳州李炳辉、郭继枚、余东雄等人。
值得一提南洋华侨和留学生牺牲者占有二十九人,其中尚有支持中国革命的日侨一人,共计三十人,占参与革命牺牲者三分之一强,“ 黄花岗之役”举世震惊,列强已然知晓清廷气数已尽,黄花岗之役虽终告失败,然其历史意义及目标,明显已影响了全中国人民决心,欲图推翻腐化无能的清朝政府,同时有志之士业已著手规划建立一个“三民主义”为建国蓝本与“主权在民”之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宪政体制,彻底推翻君主立宪之封建专制,以奠定日後“ 武昌辛亥双十起义”成功之基础。
黄花岗起义失败後,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骨干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新军为中心的湖北地区,再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秘密决议联合革命党人的努力,与袁世凯新军力量及北洋军阀等密商协议反制清廷,终於在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具有新时代、新潮流之历史性意义的武昌起义。代表新中国全民风起云涌的革命性成功胜利,使腐化清朝走向穷途末路一途,开创诞生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国父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对支持革命的有功人员和华侨论功嘉奖,郑玉指先生荣获国父孙中山先生颁发的“ 旌义状”原为一只状纸,惟此“ 旌义状”,更显其特殊之历史意义,并於民国年间专勒於“旌义状碑”,并特置立於郑玉指先生家乡,福建省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口西坊门牌前道路边,有两株大樟树荫旁遮阳雨亭“ 侨光亭”。
永春华侨郑玉指先生於北马来西亚槟榔屿期间,不胜积极追随国父孙文中山先生倡导实施三民主义之建国最高指导原则,即为“ 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 “ 民族自救” “ 建立民国” “ 平均地权”“ 涨价归公”等六大目标指示,冒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之决心,共谋积极参与早日推翻贪污腐败无能的清帝国,有志之士其精神与天地长存,随即密集召开筹谋策动图划会议,欲图建立以“ 三民主义”为蓝本的民有、民治、民享之“ 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国宪政体制,包含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新中国共造全民之福祉福泽。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郑氏後裔子孙郑德泉谨写於2012年纪念百年辛亥革命成功永存铭文
国父孙中山亲颁“旌义状”以资奖励华侨郑玉指先生对国家民族之忠节
“华侨乃革命之母”这是 国父孙中山先生对华侨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作贡献的赞誉,在福建省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口西坊牌前“侨光亭”旁边两株大樟木枝叶横节树荫下有一块“ 旌义状碑 ”石碑苍翠有劲,见证了南洋华侨支持辛亥革命的历史。
从永春县城驱车到岵山镇,再往俗称西向仙夹镇西上爬行10多公里的环山道路,便来到东里村,民风纯朴勤奋耕作,这时可见村口牌坊门前道路边建有一座“ 侨光亭 ”,亭边两株大樟木树荫下,竖立著一块与众不同的石碑,碑石为长方形,上方微拱,整个碑面由於山区湿气布满青苔显得苍翠有劲,石碑上端刻著两面交叉的旗帜,它是辛亥革命的军旗十八星军旗,旗下镌嵌著孙中山先生的影雕像(此影雕像为近年加嵌),像的四角分别刻有“国父孙文”四个字,在孙中山像下方,刻有“ 旌义状 ”三个大字。
旌义状碑文(原文无标点)全文为:“ 郑玉指“於中华民国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馀力,特给予优等旌义状,奕代後民,永多厥义,此旌。临时大总统孙文。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一日。碑身四周边缘均有雕饰,左右两端为枝条状,上端为云日状,下端有花朵状,碑的底座由三层石头砌成,“ 旌义状碑”石碑,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福建华侨参加辛亥革命的历史。
1911年辛亥起义时期,有大批旅居海外的永春籍华侨和留学生感愤清廷贪污腐败无能,秘密组织洪门暨天地会为振兴中华谋求民族自救,出资出力支持民主革命,据统计,先後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的永春籍华侨和留学生,有颜子俊、宋渊源、郑玉指、郑成快、林亮祖、林采仁、林有泽、陈栋梁、林充挺、颜国隆、颜国年、颜焕昌、叶立贻、黄富引、林传织等30多人。
“ 旌义状石碑 ”,是为郑玉指先生所专为特立的,郑玉指(1851—1929年),字绳摇,祖籍福建永春仙夹镇东里村人,早年出洋到马来亚的槟榔屿做苦工,後来经商致富,成为当地侨领之一,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後,海外侨胞和留学生唾弃腐败贪污无能的清朝政府,早图推翻之决心与毅力,共谋建立民主共和宪政体制的新中国,中国同盟会日益活跃,集结有志之士参与宣传革命大义,不约而同加入同盟会,南洋即是华侨及留学生筹募、策划、支持革命之根据地。
北马来西亚槟榔屿,乃天然之良港,从中国东南出海必经其地,亦是福建侨胞重要聚居地,孙中山先生曾三次到槟榔屿,大肆鼓吹革命筹组策动当地华侨参加革命活动,深受侨民之拥戴,并於1906年9月成立中国同盟会槟榔屿分会积极宣扬革命大义。
郑玉指先生家乡族人素怀反清爱国之心,特别拥护孙中山先生之奉献精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号召,立即加入槟榔屿分会第一批会员,多次参与孙中山亲自主持的重要骨干会议,称赞孙中山先生之勇气才德,郑玉指先生家族为支持革命共谋大举,多次慨捐财物,鼓动族裔,宣扬大义动员华侨出钱出力在所不惜,为筹措革命经费作出重大奉献。
南洋华侨和留学生不仅出资出力并协同载运武器至广州,冒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抛头胪,洒热血之决心,「置个人生死於度外,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之忠节与使命,筹谋策动图划黄花岗起义,欲图早日建立以 国父孙中山先生卓著“ 三民主义 ”为蓝本的民有、民治、民享之“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国宪政体制为治国纲要,创立包含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新中国,共造全民之福祉福泽。
1910年2月,孙中山先生携家带眷再到槟榔屿,当下槟榔屿华侨各界主动参与革命气忿蓬勃活跃,侨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遗馀力,皆主动请命参予同盟会欲罢不能,终在槟榔屿设立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为中国革命奠下基础,并秘密筹措人力、物力、财力,筹谋策划发动广州起义,开启广州黄花岗起义之火苗。
随後孙中山先生支身赴美,其家属仍然留在槟榔屿,欣然接受郑玉指先生族亲等协助,孙中山先生家眷等日常生活无虞,得到充分照顾无暇不至,使孙中山先生得以无後顾之忧,游学英、美、日等列强,寻求协助与支持并宣扬建立民主共和国宪政之理念。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均已经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共进会主要集中於新军八镇第16协第32标等发展会员,於武昌起义前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新兴知识阶层的革命组织,新军士兵是发动革命的潜在力量,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秘密联络吸收新军作为日後发动起义的工作对象。
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农历3月29日〉,以赵声、黄兴所率领包括闽粤华侨日侨和留学生等共百馀人在广州起义攻入广州总督府衙与清军展开激烈进行殊死战巷战,惊天地泣鬼神,但最终因力量分散而失败。最後收殓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并特建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以资缅怀纪念等革命烈士。是役也,起义中牺牲者同志包含广东籍四十人,福建籍二十人,广西籍六人,四川籍三人,安徽籍三人,但实际牺牲者为八十六人,因故未能入殓入名,足见战斗之惨烈,且牺牲者赵声为领导者之一,其他如喻培伦、林时爽、林文、林觉民、方声洞、陈更新等人,皆为同盟会南洋精英。
值得一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华侨和留学生牺牲者竟然占有二十九人,其中尚有支持中国革命的日侨一人共计三十人,占参与起义牺牲者之三分之一强,“黄花岗之役”举世震惊,列强已然知晓清廷气数已尽,黄花岗之役虽终告失败,然其历史意义及目标,明显已影响了全中国人民决心,欲早日推翻腐化无能的清朝政府,同时有志之士业已著手规划建立一个以三民主义为建国蓝本与主权在民,之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宪政体制,彻底推翻君主立宪之封建专制,以奠定日後“ 武昌辛亥双十起义 ”成功之基础。
黄花岗起义失败後,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骨干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新军为中心的湖北地区,再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秘密决议联合革命党人的努力,与袁世凯新军力量及北洋军阀等密商协议反制清廷,终於在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具有新时代新潮流历史性意义的武昌起义。代表新中国风起云涌的革命性成功胜利,使腐化清朝走向穷途末路一途,开创诞生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 ”。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国父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对支持革命的有功人员和华侨论功嘉奖,郑玉指荣获 国父孙中山先生颁发的“ 旌义状 ”,此旌义状於民国年间专勒於“ 旌义状碑 ”,并特置立於郑玉指先生家乡福建永春仙夹镇东里村口西坊门牌前道路边,建有一座遮阳雨亭 “ 侨光亭 ” 亭边两株大樟木树荫,林荫郁郁松柏永春。
“ 旌义状 ”原本只是一只奖状纸,然而将它雕刻於碑石之上,千秋彪炳,实乃十分罕见,永春东里村口西坊门牌前道路边 有块“ 旌义状石碑 ”确属罕见之物,今竖立在遮阳雨亭“ 侨光亭 ”更显得突出,枝条舒展,苍翠横结,蔽护著“ 旌义石碑 ”,两株大樟树每逢花开时节,花色白带淡黄,散发出独特的清香,香气怡人,令人心旷神宜。
旌义状刻於碑石上四围的条纹均描成黄色,底部的黄花更是让人不禁联想到浩气长存的著名“黄花岗起义”,正如“ 风雨亭 ”之名“ 侨光 ”即华侨之光一样,此“ 旌义状石碑”之碑体更显光芒四射,确时展现了“ 华侨之光 ”,为这著名俗称西向西上的仙夹镇东里村侨乡增色增荣。
泉州市有关部门徵集作为历史文物收藏,1980年初泉州市有关部门依原样重刻“旌义状”石碑送与东里村,东里村於1984年在村中公路边修建“ 侨光遮阳雨亭 ”时重新竖碑於亭边两株大樟树荫下苍翠郁郁松柏永春,彷佛细说著永春旅外华侨倾力支持革命历史功绩,令人油然肃然起敬,以作为辛亥革命历史之佐证,并永存纪念。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郑氏後裔子孙郑德泉谨写於2012年纪念百年辛亥革命成功永存铭文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不但从行动上坚决地打倒皇帝,并从舆论上对君权神授观念和皇权思想进行鞭挞和批判,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探索救国兴邦的道路打开了新的思想境界。辛亥革命的国际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辛亥革命》的时间和意义是?
辛亥革命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1912年2月12日。辛亥革命的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经过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