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五子良将有谁呢?
五大名将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军队中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将军张允、右将军徐晃。曹操在行军打仗时常以这五人为先锋,撤退时也常以这五人为先锋。陈寿写《三国志》时,把这五个人列为传记。在他的总评中,他说 "太祖建武,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近代以来,人们开始对他们进行统称。武子是良将,而子只是一个量词。"武子 "的意思是 "这五个人"。张辽(169-222),字文远,生于雁门关马邑(今山西朔州)。张辽先是追随丁原,后又依附于董卓和吕布。199年,曹操斩吕布,收张辽。此后,张辽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抗击袁绍,平河北,攻克荆州,攻克宿州,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是合肥之战。215年,孙权在合肥率领10万军功,张辽率领800名敢死队参战。乐进(?-218年),字文谦,阳平郡卫国县(今山东深县)人。曹操打败董卓的时候,乐进已经跟随曹操了。乐进在官渡之战中立下大功,又跟随曹操打败吕布,平定荆州。他逢战必先,这是曹操看重的。后与张辽、李典一起驻扎在合肥,多次击败宿州的攻势。后迁为右将军,218年卒。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居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于禁早年跟随鲍信,后来鲍信问鼎黄巾军,被曹操接管。虞晋打败了吕布,在官渡之战中充当先锋。受到曹操的高度重视。后一路迁至左将军。张嘉(?-231),字君毅,河间郡(今河北任丘北)人。先是跟随韩馥镇压黄巾军,后韩馥被袁绍打败,后归附袁绍,多有军功。官渡之战中,郭图被陷害,愤然投靠曹操。继曹操平定河北后,曹操远征乌桓,张合、张辽为先锋,破乌桓。
曹操的“五子良将”是哪五位?
指的是: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五子良将”是指曹操手下的五位将军,即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曹操在行军作战时,进攻时常常用这五个人为先锋,撤军时常用这个五个人断后。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将这五个人列为一传,在进行总评时说:“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近现代以来人们开始将其合称为五子良将,但子只是一个量词,“五子”意思就是说“这五个人”。人物介绍:1、张辽雁门马邑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同时也是杰出的军事家。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曾担任先锋,于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镇守合肥时多次击退孙权的进攻。222年去世,谥“刚侯”。被后世称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2、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多年来随曹操南征北伐,屡立战功,勇猛果敢,常为先锋将领。后与张辽镇守合肥。218年去世,谥“威侯”。3、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原属鲍信,后归曹操,为将坚毅庄重,被曹操称赞可以比喻古代名将,襄樊之战时被关羽击败后被俘投降,归国后被羞辱至死,谥“厉侯”。4、张郃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军事家,先后历仕韩馥、袁绍,官渡之战时归降曹操,为将以巧变著称,为刘备、诸葛亮所忌惮,曾一举击破诸葛亮的北伐。后于木门道中伏而死,谥“壮侯”。5、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在三国时期,着名的军事战略家曹伟原来是杨峰,后来投了曹操。他在汉中与襄樊之战中表现出色,被曹操誉为周亚夫之风。在227年,他在办公室去世,他“强壮”。陈寿撰写魏书卷十七时,他召集了五个人,描述了同志们的人生故事:“太祖剑兹武术,时间好,五个儿子是第一个”,所以现代人称之为“五子将”或“魏五子”。扩展资料:五子良将影响:五子良将先后跟随曹操的时间不同,乐进、于禁加入曹操的时间最早,其次是徐晃、张辽,最后是张郃,而早期五子良将的战绩也多是从攻,进攻时被任命为先锋,撤军时负责断后。建安20年,张辽和乐金一起保护合肥,曹操镇汉中张路士,东吴孙权趁机攻击10万名士兵,而张辽威士兵只有7000人,招募800名勇士熬夜孙权发动突袭,孙权围攻合肥十多天,开始撤军,张辽和乐进趁机追击,几乎抓住孙权。然后他接受了这种疾病并与孙权作战,击败了董武和陆凡。张绣反叛时,曹操从被击败的黄巾军组建的青州兵趁机打家劫舍,曹操对青州兵管理比较宽松,于禁率军将这些趁火打劫的青州兵进行讨伐,平定了青州兵所带来的祸患。但在后来的襄樊之战时,于禁被关羽放水进攻,所率七军全部覆没,于禁也因为投降被指责。张郃是刘备最忌讳的人。在汉中战争期间,夏厚远被拘留。张伟是汉中军队的指挥官。他稳住了曹伟军队的不安,坚持曹操亲自带领军队到汉中。当诸葛亮第一次去北伐时,右翼和右边的县都响应了汉朝,关中震惊了。张伟砸在街头的亭子里将导致马朱进入毫无根据的行列,直接导致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在汉中战争期间,徐晃突破了捕捉马明格口号陈式的企图,直接粉碎了刘备分离汉中和关中的计划。在襄樊的战斗中,曹仁被一种非常批判的形式所包围。在禁令中,第七军也被关羽击败。关羽是对中国的致敬。由许黄带领的军队大多是一名新兵,但徐晃直奔车道,甚至打破关羽,然后打破了关羽,被引为为保全襄樊第一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子良将
魏国五子良将是谁
魏国五子良将是张辽、乐进、于进、张郃、徐晃。
1、张辽字文远,本姓聂。雁门马邑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镇守合肥时多次击退孙权的进攻。222年去世,谥“刚侯”。
2、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多年来随曹操南征北伐,屡立战功,勇猛果敢,常为先锋将领。后与张辽镇守合肥。218年去世,谥“威侯”。
3、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原属鲍信,后归曹操,为将坚毅庄重,被曹操称赞可以比喻古代名将,襄樊之战时被关羽击败后被俘投降,归国后被羞辱至死,谥“厉侯”。
4、张郃字儁乂,河间鄚人。先后历仕韩馥、袁绍,官渡之战时归降曹操,为将以巧变著称,为刘备、诸葛亮所忌惮,曾一举击破诸葛亮的北伐。后于木门道中伏而死,谥“壮侯”。
5、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原属杨奉,后投曹操,在汉中之战、襄樊之战都有突出表现,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227年死于任上,谥“壮侯”。
魏国的是五子良将?
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张郃,徐晃,乐进,于禁。
1、张辽
字文远,原本是丁原的部曲,后来丁原被董卓设计杀死之后,他以及一些原来丁原的将领又跟随在董卓的麾下。
后来董卓被吕布杀死之后,这些一开始跟随丁原的并州将领追随吕布,后来吕布在下邳为曹操所败,张辽被俘虏之后,为曹操欣赏,说服了张辽为其效力,之后张辽就跟随曹操四处征战,成为了魏国建立的功臣,并且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2、乐进
字文谦,因为胆识英烈跟随在曹操手下,是一个很早就跟随曹操的将领,随军多年,南征北战,每一次曹操与别人对战的时候,他都会冲到前面去。
兴平元年的时候,先是在濮阳打吕布,又在雍丘战张超,在苦县击桥蕤,每次都勇猛击退敌人,因此被封为广昌亭侯。
官渡之战的时候,奋力迎战,斩杀了袁绍的将领淳于琼,之后又在黎阳对阵袁绍的儿子袁谭和袁尚兄弟,斩杀了大将严敬。
后来又是先击败黄巾,安抚了乐安郡的百姓,又围困邺城,平定邺城之后又继续追击袁谭,每一次都是领先于军队,走在别人前面,之后又攻打雍奴,每一次都身先士卒,勇猛破了敌军,不知道休息。后来,曹操留他和张辽以及李典在合肥屯兵。
3、于禁
字文则,本来是在鲍信的部曲,之后在曹操帐下效力。于禁是个武将,在张绣造反的时候惩罚了不遵守军纪的士兵,为了迎击敌军坚持守好了自己的营地,被曹操称赞为可以与古代名将相比。曹操占领兖州之后,于禁被封为都伯,在将军王朗的手下做事,后来王朗很欣赏于禁,将于禁推荐给了曹操。
当时曹操刚刚占领兖州,有人才在自己的帐下自然是欣喜,拜于禁为军司马,之后于禁跟随曹操打徐州,打吕布,讨伐黄邵等黄巾军,跟随曹操多年,也斩杀了许多敌将,可以说是从曹操早期就开始跟随在曹操身边的一个非常有资历的老将,每一次的战役他都有参与,可以说是曹操信任的人之一。
4、张颌
字俊艾,原来是韩馥属下,后来跟随袁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因为袁绍账下的各种派系之争,被郭图陷害,使得袁绍对张颌有所怀疑,让他的才能没有施展的地方,后来不喜与小人为伍,直接率军投降了曹操,跟随曹操平定了北方。
远征乌桓,平定马超、灭了张鲁,立下了许多的战功。后来与夏侯渊一起在汉中驻守,夏侯渊死后,他暂代主帅一职,在诸葛亮多次对汉中出兵的时候,张颌皆有出战,表现优异,连诸葛亮也赞叹张颌的勇猛。
5、徐晃
字公明,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的名将,并且智勇双全,不仅个人的武艺高,并且指挥作战的能力也很高。在
曹魏五子良将官职
可能你喜欢仁义刘备,也或许喜欢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但要说 三国 中实力最强的君主,那就非曹操莫属了。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曹魏五子良将官职,希望能帮到你。 曹魏五子良将官职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即前张辽、右乐进、左于禁、征西车骑张郃以及右徐晃。 陈寿撰写魏书卷十七时,将此五人合传,叙述诸将生平 事迹 后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因此现代人将其称之为“五子良将”或“魏五子”。 张辽(169-222年)字文远,本姓聂。雁门马邑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镇守合肥时多次击退孙权的进攻。222年去世,谥“刚侯”。 乐进(?-218年)字文谦,阳平卫国人。多年来随曹操南征北伐,屡立战功,勇猛果敢,常为先锋将领。后与张辽镇守合肥。218年去世,谥“威侯”。 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人。原属鲍信,后归曹操,为将坚毅庄重,被曹操称赞可以比喻古代名将,襄樊之战时被关羽击败后被俘投降,归国后被羞辱至死,谥“厉侯”。 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鄚人。先后历仕韩馥、袁绍,官渡之战时归降曹操,为将以巧变著称,为刘备、诸葛亮所忌惮,曾一举击破诸葛亮的北伐。后于木门道中伏而死,谥“壮侯”。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人。原属杨奉,后投曹操,在汉中之战、襄樊之战都有突出表现,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227年死于任上,谥“壮侯”。了,就是一句话,单纯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陈寿《三国志》评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张郃巧变为称,乐进以骁勇显名,张辽果敢沉稳,徐晃却以严谨著称。 附:戏作蜀之“五虎”与魏之“五子良将”比较: 魏之良将,五子为先,即:张辽(文远),张郃(隽义),徐晃(公明),乐进(文谦),于禁(文则); 刘备麾下五虎大将者:关羽(云长),张飞(翼德),赵云(子龙),马超(孟起),黄忠(汉升). 单从他们的字号来看:魏五子都跟”文”有关系,文远,文谦,文则是很直接的”文”,张郃的”艾”徐晃的”公明”都与文字有勾搭.五虎的字号几乎都跟”猛”字牵扯,云长在云上长,翼德二字看起来都觉得猛,龙,孟,升都与”猛”脱离不了干系.三国里以”德”为字的有曹孟德,刘玄德,张翼德,张飞是三个人中混的最差劲的所以叫翼德.马孟起因孟(德)而起. 再做个比较,魏五子似乎更适合领兵打仗,而五虎则适合阵前单挑.张辽800骑兵破东吴10万雄师,关羽却大意失荆州是很好的证据.张郃带兵更痹慌飞强应该没人否定,赵云多半是以保镖的身份出现,就只马超曾经让曹操割须弃袍,黄忠只有在被激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力,比不成乐进,于禁威风(虽然于曾降关羽,但是其识大体始终受人称赞的).蜀国的魏延颇有将才,可惜没能进五虎却最终由于诸葛的排挤落个叛将的名声,实在冤枉.关羽太傲,张飞过于霸道,马超降刘后失去武将风采,黄忠太老,赵云过于稳重.只能说蜀多武夫,曹魏多将才,所以蜀只经历60年被灭,最终统一 天下 的是曹魏,只可惜曹氏后几代太懦,江山落入司马手中. 魏五子的贡献总是多于五虎的.带兵打仗五虎不如五子,单挑五虎却可以称霸天下的. 其实蜀的五虎,正史可没这样说过,三国志是没有记载的,只是把这五个人放在一起作传,乃《关张马黄赵传》;但是魏的五个人,却是史实记载。 其实带兵打仗并不是智力 游戏 ,怎么能完全靠脑子?蜀国的五虎,都属于能统兵的人物,能带兵杀敌,那就是很牛的了,像张辽这样智勇兼备的,徐晃勉强算一个,剩下的这些人都不太行。而且张辽也不是神,八百军士破十万大军,那百八人只是敢死队,后面好歹还有几千人(合肥守军七千多,多少能再分一点出来);“贼至乃发”,也确实是曹操定下的计谋(《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但是张辽本人的威名,确实建立了,而且他一向能征善战且多有智谋,所以列为第一也没问题。 后面就不好说了,谁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我认为,蜀军五虎绝不是单纯的莽夫,带兵打仗都还算一套一套。说五虎只是武夫的,去看看《三国志》,这五个人都有善于打仗的记载。前面也说了,带兵打仗不是 智力游戏 。但是魏国五子,除了乐进只是冲锋陷阵的料,其他都是可为统帅的人物,整体来讲还是比五虎强。这个观点我绝对认同。 但是真正到了阵仗上,就不好说了,正史上,张郃确实在汉中败给张飞,夏侯渊也被老黄忠斩了,带兵打仗,除人谋之外,还有天时地利等多种因素,不是可以像咱们这样纸上谈兵的。 魏国之强,不在五子,而是因为曹操重视人才,不论出身。蜀汉早期也是这样,但是这个政权安定之后,因为是遵奉汉室正统,所以很多规矩就出来了,比如看重门第,所以蜀汉才灭亡。 说远了,就是一句话,单纯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三国时期的曹魏五子良将都有谁呀?
陈寿《三国志》评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张郃巧变为称,乐进以骁勇显名,张辽果敢沉稳,徐晃却以严谨著称。附:戏作蜀之“五虎上将”与魏之“五子良将”比较:魏之良将,五子为先,即:张辽(文远),张郃(隽义),徐晃(公明),乐进(文谦),于禁(文则);刘备麾下五虎大将者:关羽(云长),张飞(翼德),赵云(子龙),马超(孟起),黄忠(汉升).单从他们的字号来看:魏五子都跟”文”有关系,文远,文谦,文则是很直接的”文”,张郃的”艾”徐晃的”公明”都与文字有勾搭.五虎的字号几乎都跟”猛”字牵扯,云长在云上长,翼德二字看起来都觉得猛,龙,孟,升都与”猛”脱离不了干系.三国里以”德”为字的有曹孟德,刘玄德,张翼德,张飞是三个人中混的最差劲的所以叫翼德.马孟起因孟(德)而起.再做个比较,魏五子似乎更适合领兵打仗,而五虎则适合阵前单挑.张辽800骑兵破东吴10万雄师,关羽却大意失荆州是很好的证据.张郃带兵更痹慌飞强应该没人否定,赵云多半是以保镖的身份出现,就只马超曾经让曹操割须弃袍,黄忠只有在被激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力,比不成乐进,于禁威风(虽然于曾降关羽,但是其识大体始终受人称赞的).蜀国的魏延颇有将才,可惜没能进五虎却最终由于诸葛的排挤落个叛将的名声,实在冤枉.关羽太傲,张飞过于霸道,马超降刘后失去武将风采,黄忠太老,赵云过于稳重.只能说蜀多武夫,曹魏多将才,所以蜀只经历60年被灭,最终统一天下的是曹魏,只可惜曹氏后几代太懦,江山落入司马手中.魏五子的贡献总是多于五虎上将的.带兵打仗五虎不如五子,单挑五虎却可以称霸天下的.其实蜀的五虎,正史可没这样说过,三国志是没有记载的,只是把这五个人放在一起作传,乃《关张马黄赵传》;但是魏的五个人,却是史实记载。其实带兵打仗并不是智力游戏,怎么能完全靠脑子?蜀国的五虎,都属于能统兵的人物,能带兵杀敌,那就是很牛的了,像张辽这样智勇兼备的,徐晃勉强算一个,剩下的这些人都不太行。而且张辽也不是神,八百军士破十万大军,那百八人只是敢死队,后面好歹还有几千人(合肥守军七千多,多少能再分一点出来);“贼至乃发”,也确实是曹操定下的计谋(《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但是张辽本人的威名,确实建立了,而且他一向能征善战且多有智谋,所以列为第一也没问题。后面就不好说了,谁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我认为,蜀军五虎绝不是单纯的莽夫,带兵打仗都还算一套一套。说五虎只是武夫的,去看看《三国志》,这五个人都有善于打仗的记载。前面也说了,带兵打仗不是智力游戏。但是魏国五子,除了乐进只是冲锋陷阵的料,其他都是可为统帅的人物,整体来讲还是比五虎强。这个观点我绝对认同。但是真正到了阵仗上,就不好说了,正史上,张郃确实在汉中败给张飞,夏侯渊也被老黄忠斩了,带兵打仗,除人谋之外,还有天时地利等多种因素,不是可以像咱们这样纸上谈兵的。魏国之强,不在五子,而是因为曹操重视人才,不论出身。蜀汉早期也是这样,但是这个政权安定之后,因为是遵奉汉室正统,所以很多规矩就出来了,比如看重门第,所以蜀汉才灭亡。说远了,就是一句话,单纯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曹操五子良将都是有谁
分别是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安远将军于禁、车骑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五子良将”是产生于20世纪后半叶的一个民间俗称。“五子”的含义是五个人,“良将”的含义是善于作战的将领。“五子良将”通常是指代曹操麾下的五位战功卓著的将领,分别是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安远将军于禁、车骑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陈寿在撰写魏书卷十七时,将此五人合传,叙述诸将生平事迹后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到了20世纪后半叶,民间开始将他们合称为“五子良将”或“魏五子”。“五子良将”当中的“子”字,在文言文中的含义是一个人。例如,《三国志·吴范刘惇赵达传》当中的“三子各于其术精矣,其用思妙矣,然君子等役心神,宜于大者远者,是以有识之士,舍彼而取此也。这里的“三子”便是指吴范、刘惇、赵达这三个人。所以,“五子良将”一词在文言文的语法上存在着语病,只能被归类为现代汉语白话文当中的大众语。该词是为了对曹魏良将五子进行合称而产生的俗称,产生于20世纪后半叶的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