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二

时间:2024-10-07 17:30:27编辑:阿奇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众多,不知道同学们对化学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过没。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化学知识重点   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③设计原电池。④金属的防腐。   必修二化学基础知识点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   拓展阅读:高二化学考试分析    高二化学考试分析(一)   本次月试题以学案及课堂作业原题为主,所考察的内容强调了能力但又很切合实际,在整张卷中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试题共25道,其中选择题18道,填空题6道,计算题1道,满分100分。   试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兼有灵活变式应用。 涉及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的烃类知识, 一方面考察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检验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实质。   现将所教班级试卷的答题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试卷主观题卷面总分54分,客观题卷面总分46分,   二(3)班平均分49.6及格率30%   二(4)班平均分47.9及格率20%   严重失分题目分析:   一、7小题,同分异构书写能力欠缺,造成失分;   10小题,新信息解读能力欠缺,造成失分;   11小题,官能团辨析不清,造成失分;   14小题,原题发生细微变化,学生审题不细或应变能力欠缺,造成失分;   15、16、17、18小题为灵活变式应用,多数学生能力欠缺,造成失分;   二、19小题学生对键线式省略方式不清,系统命名规则应用不规范,因基本功欠缺,造成失分;   20小题“四同”概念不清,具体物种变式结构辨析能力欠缺,造成失分;   23小题根据性质推断结构的逆推思维方式欠缺,推断出结构,规范书写能力又欠缺,造成失分;   25小题灵活变式应用,多数学生能力欠缺,造成失分,只极个别学生得分;   失分原因分析:   一是教师教学的失利   这学期开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学生虽然曾经接触过一些典型的有机物质,但对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及学习方法还没有认知,以前学的点滴也只留下模糊的印象。开学月余,为让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形成一种初步的认知方式,尽管我们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及使用进行了许多修正,但短暂的时间,基础知识、灵活拓展一同进行,对初学者,尤其接受能力欠缺的学生而言,由于基础知识强化训练的时间被压缩,影响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掌握,致使严重失分,确与教师的主次安排失利有关。   二是学生自身的因素   年关回来,学生的玩心未收,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不佳,较浮躁,加之个别学生想放弃学业的做法的影响,一些原化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失去原有的学习主动性,尽管教师经常提醒督促,也只是应付完成学案,对基础知识不愿规范进行强化训练,对灵活变式应用题目又不肯动脑总结规律方法;基础较差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更是只有被动抄写,不去真正动脑理解记忆基础知识,更无法产生灵活变式能力,造成失分也是必然的。   反思与改进: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入手,多从实际生活去进行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以教材为本,制订确实可行的学案,在导学问题环节,要注意层次性,要源于课本,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堂小结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归纳、类比、图表、知识结构图等形式,深刻领会各化学概念、原理意义、适用条件和使用范围等,理解结构决定性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强化训练化学用语的规范书写。   3. 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融入到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来,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加强解题技能的训练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教师的作用硬体现在帮助学生把每一个基础知识点细化、到位、落实,真正理解,直到掌握。而不是越俎代庖,努力做到不赶时间,不赶进度。   4加强对学案达标训练的落实情况检查。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好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角色和地位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师生共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高二化学考试分析(二)   这次期末考试,我们化学用市教科院命制的试卷,且是B卷。按市教科院的指导意见,高二我们上了必考内容选修四,同时上了两门选考模块:选修三和选修五。这次命题就是基于上述几门课程内容展开,知识面之广,综合性之强由此可见。下面就试卷和学生的考试情况作一个分析总结。   一、试卷构型与命题立意   本试卷分值分配为:化学反应原理20%、选三前两章、选五前三章。试卷兼顾知识面覆盖和热点知识的突出,试卷几乎涵盖大多数知识点,但是也重点突出了热点知识和基本化学反应原理等,如: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热化学等。试卷兼顾基础和能力考查,试题考查的知识细致而全面,如:基本化学用语、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等,能力考查是本试卷一大亮点,诸如:计算能力(PH、混合烃计算、平衡常数,计算量不大)、实验能力、图表信息获取能力、推理能力等,可以说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试卷不足之处:1.两次考到苯酚的弱酸性,一次是苯酚与氢氧化钠中和后,离子浓度比较,一次是实验题中苯酚与碳酸、醋酸酸性强弱的比较,这样有点重复,且苯酚本身不是热点知识。2.第20题的第七问PH计算与本体考查的化学平衡明显不符合,有点放错地方的味。3.填空题在问题设置上有点臃肿,可以精简,设置更合理些。   二、考试数据和学生实情分析   1.难度和区分度   难度合适、区分度合适有: 6 、10 、11 、12 、13 、 14 、 15 、17 、18 、19 、20等题。   难度偏难、区分度合适有:16、21两题。   难度偏易 、区分度合适有:1 、2 、3 、4 、5 、7 、8 、9等题。   以上数据分析显示,每题区分度均合适。   从单个题目数据分析看,难度系数低于0.6的题有:10(0.58,雄黄结构简式)、11(0.54压强、温度对转化率影响的平衡图像)、13(0.43,电解、原电池的装置图)15(0.55,有机物点线式)、16(0.29,竞争沉淀图像)、18(0.58,有关乙酸、碳酸、苯酚酸性强弱比较,高锰酸钾、氯气、溴单质氧化性比较)、19(0.58,多官能团有机推断)、20(0.45,化学平衡图表数据分析,综合反应热)、21(0.28,给出图表,对混合烃进行计算)。   2.各分数段人数分布   80分以上,67人,占6.24%   70分以上,195人,占18.16%   60分以上 ,393人,36.59%   50分以上,638人,占59.40%   从分布曲线中可以看出,分数   主要集中在50-60之间,正态分布   不是很好。优秀率和及格率均不是   很好,这跟考查的面很广,且没有   复习,以及学生基础不牢等有关。   4.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数据分析和老师们阅卷的感受,学生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基础知识不牢   表现在以下方面:化学基本用语,官能团电子数,酸性溶液中氢离子物质的量与PH有关与几元酸无关,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反应速率大小比较,电化学原理,有机化学空间位置、基本性质,氧化还原配平、及方程式书写。   (2) 能力欠缺   表现在:图像信息获取能力,如雄黄结构图、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图、电化学图、有机物结构简图、沉淀竞争图、实验装置图、化学平衡表、混合烃燃烧产物图;推断能力,如有机物推断;计算能力,如平衡常数、反应热、混合烃组成等的计算。   这次考试很有指导意义,对我们的教学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在肯定成绩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反映出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也为我们后面工作指出努力方向。氧化还原方程式书写、图表信息能力被突出摆在我们教学面前,这方面需要我们在教学时花更多的精力。    高二化学考试分析(三)   一上学期做得好的地方   1、每节正课前利用10分钟左右默写上节课的知识点。   2.每章学习完后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表格。   3、每节课准备充分,每节课教学目标明确。   4、利用课余或自习时间到教室辅导。   二、上学期做得不足的地方   1、与学生的交流较少。   2、给学生课外培优较少。   3、赶进度的现象较多。   三、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或不熟练,概念理解掌握较差。   2、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如溶液中的守恒、氧化还原中的一些量的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3、审题不仔细。如题目要求写离子方程式而考生写成化学方程式。   4、化学用语和文字表达能力差。   5、计算能力差。   四、本学期的措施   1.降低难度,依纲扣本,抓好基础:在教学中必须重视以主干知识为重点的基础知识教学,狠抓主干知识,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对学科主干知识,核心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和纵横联系上,要引导学生自编知识网络,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2.加强化学用语的规范,避免过失性失分:一定要强调以化学方程式为代表的化学用语的指导,在相关教学中要做出周密的安排,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要作为教学重点、难点,落实在元素化合物和知识的课堂教学之中。   3.重视典型习题练习,优化思维训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占有大量的资料,通过精心研究、分析、比较、筛选;把一些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推荐给学生,并展示其优化的思维活动。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基础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训练,要帮助学生总结常规题型的分析方法及解题要领。   4.强化实验复习:让学生体验实验操作过程,在体验中去思考实验设计的原理。强调规范性、科学性和严密性,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地表达实验现象、过程和结论。提高学生自主应用化学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狠抓练习批改、分析及讲评:要做到练习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析,有析必评。注意讲解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注重讲解试题的变形、转换、重组和巧妙设计。   6.多抽时间与学生交流,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达更好。   7.继续多抽时间到教室为学生答疑。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常见金属的冶炼:①加热分解法:②加热还原法:铝热反应③电解法:电解氧化铝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   2、海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③离子交换法;④反渗透法等。   (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理念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   热点:原子经济性——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的期望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   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   乙烯C2H4(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   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   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   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污染)   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本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果实的催熟剂,   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机溶剂   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   取代反应溴代反应+Br2→-Br+HBr   硝化反应+HNO3→-NO2+H2O   加成反应+3H2→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3   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4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 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1—20号,K最强;总体Cs最强 最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   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 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一 、化学键:   1,含义: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   1,使阴、阳离子结合的静电作用   2,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3,形成离子键:a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   b部分盐(Nacl、NH4cl、BaCo3等)   c强碱(NaOH、KOH)   d活泼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   4,证明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1,共用电子对对数=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   2,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   1,共价分子电子式的表示,P13   2,共价分子结构式的表示   3,共价分子球棍模型(H2O—折现型、NH3—三角锥形、CH4—正四面体)   4,共价分子比例模型   补充:碳原子通常与其他原子以共价键结合   乙烷(C—C单键)   乙烯(C—C双键)   乙炔(C—C三键)   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   二、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   1,特点:a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   b化学键弱的多   c影响熔沸点和溶解性——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其范德华力一般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即熔沸点也增大(特例:HF、NH3、H2O)   三、氢键   1,存在元素:O(H2O)、N(NH3)、F(HF)   2,特点:比范德华力强,比化学键弱   补充:水无论什么状态氢键都存在   专题一 :第三单元   一,同素异形(一定为单质)   1,碳元素(金刚石、石墨)   氧元素(O2、O3)   磷元素(白磷、红磷)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换——为化学变化   二,同分异构(一定为化合物或有机物)   分子式相同,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   1,C4H10(正丁烷、异丁烷)   2,C2H6(乙醇、二甲醚)   三,晶体分类   离子晶体:阴、阳离子有规律排列   1,离子化合物(KNO3、NaOH)   2,NaCl分子   3,作用力为离子间作用力   分子晶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所形成的晶体   1,共价化合物(CO2、H2O)   2,共价单质(H2、O2、S、I2、P4)   3,稀有气体(He、Ne)   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1,石英(SiO2)、金刚石、晶体硅(Si)   金属晶体:一切金属   总结:熔点、硬度——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专题二 :第一单元   一、反应速率   1,影响因素:反应物性质(内因)、浓度(正比)、温度(正比)、压强(正比)、反应面积、固体反应物颗粒大小   二、反应限度(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到达平衡.   专题二 :第二单元   一、热量变化   常见放热反应:1,酸碱中和   2,所有燃烧反应   3,金属和酸反应   4,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5,浓硫酸等溶解   常见吸热反应:1,CO2+C====2CO   2,H2O+C====CO+H2(水煤气)   3,Ba(OH)2晶体与NH4Cl反应   4,大多数分解反应   5,硝酸铵的溶解   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5   二、燃料燃烧释放热量   专题二 :第三单元   一、化学能→电能(原电池、燃料电池)   1,判断正负极:较活泼的为负极,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为氧化反应,阴离子在负极   2,正极: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得到电子,生成新物质   3,正负极相加=总反应方程式   4,吸氧腐蚀   A中性溶液(水)   B有氧气   Fe和C→正极:2H2O+O2+4e—====4OH—   补充:形成原电池条件   1,有自发的 氧化反应   2,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3,同时与电解质接触   4,形成闭合回路   二、化学电源   1,氢氧燃料电池   阴极:2H++2e—===H2   阳极:4OH——4e—===O2+2H2O   2,常见化学电源   银锌纽扣电池   负极:   正极:   铅蓄电池   负极:   正极:   三、电能→化学能   1,判断阴阳极:先判断正负极,正极对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对阴极   2,阳离子向阴极,阴离子向阳极(异性相吸)   补充:电解池形成条件   1,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直流电源   4,构成闭合电路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A.2Q1+Q2>4Q3 B.2Q1+Q2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比较零散,高中生应该多看多背多做题,从而加深印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①电子排布: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②原子半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③主要化合价;④金属性、非金属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⑤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易;⑥氢化物的化学式;⑦与H2化合的难易;⑧氢化物的稳定性;⑨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⑩化学式。 2.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3.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3)同周期比较: 金属性:Na>Mg>Al 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 碱性:NaOH>Mg(OH)2>Al(OH)3 非金属性:Si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 氢化物稳定性:SiH4 酸性(含氧酸):H2SiO3 (4)同主族比较: 金属性:Li 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 碱性:LiOHBr>I(卤族元素)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 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 (5)金属性:Li 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 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 非金属性:F>Cl>Br>I 氧化性:F2>Cl2>Br2>I2 还原性:F- 酸性(无氧酸):HF (6)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①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②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 1.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2.化学能与热能: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3.化学能与电能 原电池原理:(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闭合回路;④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物 1.甲烷 (1)甲烷通入KMnO4酸性溶液中 ,溶液颜色没有变化。说明甲烷与KMnO4酸性溶液不反应,进一步说明甲烷的性质比较稳定。 (2)甲烷的取代反应 :取一个100mL的大量筒,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收集20mLCH4和80mLCl2,放在光亮的地方(注意:不要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等待片刻,观察发生的现象。 大约3min后,可观察到量筒壁上出现油状液滴,量筒内饱和食盐水液面上升。说明量筒内的混合气体在光照下发生了化学反应;量筒上出现油状液滴,说明生成了新的油状物质;量筒内液面上升,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量筒内的气压在减小,即气体总体积在减小。 2.乙烯 (1)点燃纯净的乙烯,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乙烯中碳的质量分数较高,燃烧时有黑烟产生。 (2)把乙烯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试管里,观察试管里溶液颜色的变化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说明乙烯能被氧化剂KMnO4氧化,它的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3)把乙烯通入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试管里,观察试管里溶液颜色的变化。溴的红棕色褪去,说明乙烯与溴发生了反应。 3.乙炔 (1)点燃纯净的乙炔,乙炔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这是乙炔中碳的质量分数比乙烯还高,碳没有完全燃烧的缘故。 (2)把纯净的乙炔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试管里,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说明乙炔能与KMnO4酸性溶液反应。 (3)乙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实验:把纯净的乙炔通入盛有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试管里,溴的红棕色褪去,说明乙炔也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4.苯和苯的同系物 实验:苯、甲苯、二甲苯各2mL分别注入3支试管,各加入3滴KMnO4酸性溶液,用力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苯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去,说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甲苯、二甲苯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去,苯说明甲苯、二甲苯能被KMnO4氧化。 5. 卤代烃 (1)取一支试管,滴入10滴~15滴溴乙烷,再加入1mL5%的NaOH溶液,充分振荡、静置,待液体分层后,用滴管小心吸入10滴上层水溶液,移入另一盛有10mL稀硝酸溶液的试管中,然后加入2滴~3滴2%的AgNO3溶液,看到反应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这种沉淀是AgBr,说明溴乙烷水解生成了Br—。 (2)在试管里加入2mL1,2-二氯乙烷和5 mL10%NaOH的乙醇溶液。再向试管中加入几块碎瓷片。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溴水。用水浴加热试管里的混合物(注意不要使水沸腾),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中,生成的气体能使溴水褪色,说明反应生成了不饱和的有机物。 6.乙醇 (1)在大试管里注入2mL左右无水乙醇,再放入2小块新切开的滤纸擦干的金属钠,迅速用一配有导管的单孔塞塞住试管口,用一小试管倒扣在导管上,收集反应中放出的气体并验纯。 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速率比水与金属钠反应的速率慢,说明乙醇比水更难电离出H+。 (2)在烧瓶中注入20mL酒精与浓硫酸(体积比约为1:3)的混合液,放入几片碎瓷片。加热混合液,使液体的温度迅速升高到170℃。生成的气体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也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7.苯酚 (1)苯酚与NaOH反应:向一个盛有少量苯酚晶体的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振荡试管,有再逐滴滴入5%的NaOH溶液并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溶液的变化。 苯酚与水混合,液体呈混浊,说明常温下苯酚的溶解度不大。当加入NaOH溶液后,试管中的液体由混浊变为澄清,这是由于苯酚与NaOH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易溶于水的苯酚钠。 (2)苯酚钠溶液与CO2的作用:向苯酚与NaOH反应所得的澄清中通入CO2气体,可以看到,二氧化碳使澄清溶液又变混浊。这是由于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易溶于水的苯酚钠在碳酸的作用下,重新又生成了苯酚。 (3)苯酚与Br2的反应:向盛有少量苯酚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入过量的浓溴水,可以看到,立即有白色沉淀产生。苯酚与溴在苯环上的取代反应,既不需加热,也不需用催化剂,比溴与苯及其同系物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容易得多。这说明受羟基的影响,苯酚中苯环上的H变得更活泼了。 (4)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振荡,观察现象。苯酚能与FeCl3反应,使溶液呈紫色。 8.乙醛 (1)乙醛的银镜反应: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2%的AgNO3溶液,然后一边摇动试管,一边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浴中温热。观察现象。 AgNO3与氨水生成的银氨溶液中含有的Ag(NH3)2OH是一种弱氧化剂,它能把乙醛氧化成乙酸,而Ag+被还原成金属银。 (2)乙醛与Cu(OH)2的反应 :在试管中加入10%的NaOH溶液2 mL,滴入2%的CuSO4溶液4滴~6滴,振荡后乙醛溶液0.5 mL,加热至沸腾,可以看到,溶液中有红色沉淀产生。反应中产生的Cu(OH)2被乙醛还原成Cu2O。 9.乙酸 (1)乙酸与Na2CO3的反应:向1支盛有少量Na2CO3粉末的试管里,加入约3mL乙酸溶液,可以看到试管里有气泡产生,说明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 (2)乙酸的酯化反应:在1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冰醋酸。用酒精灯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3min~5min,产生的气体经导管通到Na2CO3饱和溶液的液面上。 在液面上看到有透明的油状液体产生,并可闻到香味。这种有香味的透明油状液体是乙酸乙酯。 10.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6滴乙酸乙酯。向第一支试管里加蒸馏水5mL;向第二支试管里加稀硫酸(1:5)0.5mL、蒸馏水5mL;向第三支试管里加30%的NaOH溶液0.5mL、蒸馏水5mL。振荡均匀后,把3支试管都放入70℃~80℃的水浴里加热。几分钟后,第三支试管里乙酸乙酯的气味消失了;第二支试管里还有一点乙酸乙酯的气味;第一支试管里乙酸乙酯的气味没有多大变化。实验说明,在酸(或碱)存在的条件下,乙酸乙酯水解生成了乙酸和乙醇,碱性条件下的水解更完全。 11.葡萄糖 (1)葡萄糖的银镜反应:在1支洁净的试管里配制2mL银氨溶液,加入1mL10%的葡萄糖溶液,振荡,然后在水浴里加热3min~5min,可以看到有银镜生成。葡萄糖分子中含醛基,跟醛类一样具有还原性。 (2)与Cu(OH)2的反应: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 mL,滴入2%的CuSO4溶液5滴,再加入2mL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可以看到有红色沉淀生成。葡萄糖分子中含醛基,跟醛类一样具有还原性。 12.蔗糖 这两支洁净的试管里各加入20%的蔗糖溶液1mL,并在其中一支试管里加入3滴稀硫酸(1:5)。把两支试管都放在水浴中加热5min。然后向已加入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最后向两支试管里各加入2mL新制的银氨溶液,在水浴中加热3min~5min,蔗糖不发生银镜反应,说明蔗糖分子中不含醛基,不显还原性。蔗糖在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的产物具有还原性。 13.淀粉 在试管1和试管2里各放入0.5g淀粉,在试管1里加入4mL 20%的H2SO4溶液,在试管2里加入4mL水,都加热3min~4min。用碱液中和试管1里的H2SO4溶液,把一部分液体倒入试管3。在试管2和试管3里都加入碘溶液,观察有没有蓝色出现。在试管1里加入银氨溶液,稍加热后,观察试管内壁有无银镜出现。 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到,淀粉用酸催化可以发生水解,生成能发生水解反应的葡萄糖。而没有加酸的试管中加碘溶液呈现蓝色,说明淀粉没有水解。 14.纤维素 把一小团棉花或几小片滤纸放入试管中,加入几滴90%的浓硫酸,用玻璃棒把棉花或滤纸捣成糊状。小火微热,使成亮棕色溶液。稍冷,滴入3滴CuSO4溶液,并加入过量NaOH溶液使溶液中和至出现Cu(OH)2沉淀。加热煮沸,可以看到,有红色的氧化亚铜生成,这说明纤维素水解生成了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15.蛋白质 (1)蛋白质的变性:在两支试管里各加入3mL鸡蛋白溶液,给一支试管加热,同时向另一支试管加入少量乙酸铅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把凝结的蛋白和生成的沉淀分别放入两只盛有清水的试管里,观察是否溶解。 蛋白质受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凝结,加入乙酸铅会生成沉淀。除加热外,紫外线、X射线、强酸、强碱、重金属盐以及一些有机物均能使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变性后,不仅失去了原有的可溶性,同时也失去了生理活性,是不可逆的。 (2)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在盛有2mL鸡蛋白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浓硝酸,微热,观察现象。 鸡蛋白溶液遇浓硝酸变成黄色。蛋白质可以跟许多试剂发生特殊的颜色反应。某些蛋白质跟浓硝酸作用会产生黄色。

上一篇:比亚迪汽车报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