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原文是什么?
《鲁迅自传》原文如下:一、《鲁迅自传》原文:不凡经历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丰硕的成果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一九三零年五月十六日 二、作者介绍: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三、主要作品:《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鲁迅自传150字概括
第一段写家庭状况,第2段写求学过程,第3段写工作简历,第4段写文学创作.决定学医的原因是他知道了医学对日本维新的帮助很大,希望医学救国.弃医从文的原因是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人也没用,要提倡新文艺。可以看出鲁迅是个爱国的人。
在这篇千字左右的自传里,鲁迅简要介绍了自己的生平与成长经过、著述情况。因为是自我介绍性的文字,因此语言比较平实,没有一点夸饰,即便是回忆自己所经历的生平大事,或是遭遇到的童年挫折、反动政府迫害,也着笔轻淡,力避主观情绪的流露。这也体现出鲁迅谦逊求实的人格精神。
《鲁迅自传》读后感
很小得时候,课文里就常常提到鲁迅,于是我带着一种好奇开始阅读鲁迅先生,了解鲁迅先生平凡而热烈的一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可真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使我感触颇深,本来鲁迅先生学医是为了不想让更多的人想他的父亲一样死去,也希望可以救治更多中国人的生命,可是鲁迅觉得国民的问题不在于身体是否健康而是思想觉悟没有改变,还是一样的无知,于是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想要改变更多中国人的思想,不能一味地麻木下去。
鲁迅先生用文学唤醒国民精神意识,在水深火热的年代为国家贡献很大得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很强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
面对现在祖国的强大,我们更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丰富自己的思想,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因为我们有更丰富的平台,我们要像鲁迅先生学习,热爱祖国人民,承担我们作为新时代接班人的责任!
读鲁迅传记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读鲁迅传记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鲁迅传记有感 篇1 读完《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绍兴鲁迅故居看看,我想在他的居所中能更加真切的体会到鲁迅先生当年的想法和他那在民族危机中的苦苦挣扎。鲁迅先生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出生在绍兴城内周姓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让鲁迅在启蒙的时候先读历史,而不是四书五经;父亲周伯宜,对鲁迅非常宽厚,允许他读闲书;母亲鲁瑞更是喜欢他。少年鲁迅便生活在这种颇为繁华而宽厚的环境中读书长大,调皮好斗,有着少年所特有的骄傲。但祖父却因为一次科场行贿案下狱,父亲也吐血并终于去世,亲戚便不再对鲁迅家客气,分房子的时候给鲁迅家最差的房子。这种世态炎凉、由繁华转为凄苦的经历很容易让人想到曹雪芹,另一个在中国的晚期封建社会反儒家的困顿的斗士。后来在广州,青年学生问他为什么憎恶旧社会,他回答:“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 是的,鲁迅先生恨,他恨这个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恨自己的无能。要知道,在绝对强大的事实面前再有力的个体思想也如萤火与之皓月,变的渺小无比。鲁迅先生就是如此,面对逐渐衰败、日渐黑暗的社会,他多么想用他的力量去改变,可是现实却给了他多个无情的耳光。读到这,我仿佛已经不是我,而是与先生一样的一点萤火,在深邃的无边的黑暗中苦苦挣扎。先生从人道主义转向了个人主义,由启蒙的悲观主义,转向了存在的虚无主义。从学生变成医生,从医生变成文学家从文学家变成革命家。每一次的转变都给了他不小的打击,仿佛一个健壮的成年人一巴掌轻易拍碎小孩子手中的玩具一样。先生是不屈的,身份的多次转换可以证明;先生也是不甘的,他的文字可以证明。 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碌碌无为的任由事物摆布还是面对无情的现实躲在暗处大声呐喊?先生给了我一个答案:我不管自己的力量多么的渺小,我也知道我自己的力量不能改变太多的客观事实,可是我还是要尽我的全力去做,即使我做的不能改变什么,这样起码在我晚年终老的时候我可以用我那沧桑的眼睛勇敢的直视我走过的路。况且蝴蝶效应,也许我做的一些小事引起了这个社会的共鸣,那么我将会很欣慰,同时感到101%的骄傲。 也许有些人还无法体会到自己能让这个世界改变一点点的那种感觉,那是一种骄傲。可惜先生是可怜的,这个社会仿佛就是要与他作对一般,将先生的种种努力都无情的打压下去,看着他在无力的痛苦中苦苦挣扎,黑暗的社会嘴角微微上扬。 这也使得先生在虚无主义的鬼气中滑落的太远。但1925年,还是有一只手拉住了不住下滑的先生,那就是许广平。许并不是人中之凤,但有着一股子对新思想、自由、革命的坚毅,这深深的鼓舞了先生。后来两人到了上海定居。作者王晓明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讲,鲁迅和许广平的.相爱而终于同居,在上海建立新的家庭,是他一生中最有光彩的举动。正是在这件事上,他充分表现了生命意志的执拗的力量,表现了背叛传统礼教的坚决的勇气,表现了一个现代人追求个人自由的个性风采。但是,也恰恰在这件事情上,他内心深处的软肉和自卑,他对传统道德的下意识的认同,他对社会和人性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都表现的格外触目。一个人一旦相信爱情,就不再是虚无主义者。” 鲁迅的人生终点最终在上海画上。回首过去,先生不断的遭遇到“滑铁卢”。早期先生想要医治民族,对大众,他是轻蔑的,他觉得百姓迂腐,不能像他那样面对名族的衰败勇敢的站出来用自己的行动去拯救自己的民族。后来他发现相对于迂腐的寻常百姓,知识分子更容易明白他,于是先生弃医从文,可是后来的种种草鱼却使他不断看到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在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之后,先生开始由一个知识分子慢慢的向革命家转型,但革命的本质就是推翻旧的迎来新的,这与先生骨子里的旧思想是矛盾的,终于,他提出了新知识分子的说法。也算是在新事物和旧思想中取一个折中吧。这其中包含了先生的怨念及恨意,我想也许先生就不应该生在那个时代,也恰恰命运弄人,虽然先生在时代的洪流中苦苦挣扎,但他也是推动时代发展的一丝助力。 读完《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后,我看到了一个曾今熟悉现在却又完全陌生的鲁迅,大家对他有一种心灵上的崇拜,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在那深重危机中的苦苦挣扎,危机中的苦苦挣扎。 读鲁迅传记有感 篇2 以前一直认为鲁迅是一个高大而又奇迹的存在,他占领着中国文坛的高端,是近代中国思想的至高点。他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鲁迅“横眉冷对”的形象早已根深蒂固,我们从来都用仰望的方式认识他,评价他。看完这篇传记后,才知道,他会一本正经地评价女人衣着的款式和颜色,调皮地与朋友开玩笑,认真严谨地对待工作,简单细致地对待日常生活,慈爱地对待儿子,原来鲁迅先生平时也是一个温和的老爷爷形象啊! 文章开头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以前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爽朗地笑,轻快地走。文中好多次写到鲁迅先生的笑声,有明朗的笑、会心的笑、愉快的笑,把鲁迅先生的平易近人、亲切随和表现的淋漓尽致。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却对衣着有着独到的审美,生气地指责用桃红色绸条的作者;面对“我”其实做得不好的合子,鲁迅先生却还是问妻子可否在吃几个;调皮地对每天都见面的朋友说好久不见;对草率写信的青年人深恶痛绝,却认真地展读着每一封信;身体不太好,却一直穿着简单的衣服,吃着简单到极点的菜;不在意出书的原稿;从来不坐汽车;在深夜工作…… 本文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是一位充满着睿智的老人。 读鲁迅传记有感 篇3 带着一种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我开始阅读鲁迅,一个伟大寻求着的心声,读到了鲁迅的思想,情感,知识,态度,言行。了解了鲁迅的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对人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反省,更认识到鲁迅外冷内热的热烈情怀,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挚爱。正因为对人生刻骨铭心的爱,才有了对戕害人生的言行的痛彻骨髓的恨,才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写照, 人的生命是这样的珍贵,我们的人生如果用一种健康科学的态度和思想来经营和维持的话,我们本来可以过的更加幸福和快乐。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社会功能的不正常,导致社会家庭生活的不科学不健康,谁之过?社会管理者的责任,当然也有我们自己的责任。因为我们没有充分争取和使用我们手中的权力,缺乏对利益保护的追求认识和理解。民主与科学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锐利武器,经过流血牺牲换来的宝贵财富却让我们弃之如敝履,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吗?一个缺乏有机统一组织的社会系统是不可能完全表现他的生命的丰富和生动的,一个健康的生命机体,有完善的系统组织,保证了功能的健全和活动的正常,实现了生命的完美展现,这才是可喜可贺的人生历史。 鲁迅先生为构建新型的国民思想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样做了一个彻底的坚定革命战士。我们却自陷在物欲横流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这是多么悲哀的事!痛心疾首之余,仍然不想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那是我一生的追求,为了人生的幸福,必须像鲁迅先生一样做“韧”的努力和奋斗。周围的人们还会沉迷在现有的唯利是图的圈子里用异样的眼神看人,但在我的好友中已经有人觉醒,趁着黎明前黑暗的掩护悄悄地向着光明的方向轻装前进了。我要抓紧时间学习,去追赶前面奔跑的人们——像鲁迅一样,做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读鲁迅传记有感 篇4 前不久,学了一篇文章,叫做《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记叙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事,赞扬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想得少的崇高精神和敢于斗争的精神;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严肃,痛恨当时黑暗的旧社会,热爱、劳动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我觉得,鲁迅先生幽默乐观的人,从课文中,处处都体现了他幽默乐观的性格。他教育别人的很,经常用幽默乐观的语气来教育的孙女,让孙女更的记住他所说的每一句话,而且对孙女讲被迫害时,也幽默的回答了孙女的话。他爱帮助别人的人,我也要学习他的精神,以后看到哪个小朋友需要帮助,我要去帮他。他又是学习非常,看书非常仔细的人,他的学习,我也要学习,以后学习不在马马虎虎了。 鲁迅先生是学习的榜样,让努力向他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