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欧洲历法成果的著作是什么书
吸收了欧洲历法的成果的著作是《崇祯历书》。《崇祯历书》是一部中国比较全面的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著作,由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汤若望等人编译。著书时间从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到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历时5年。《崇祯历书》包括46种,137卷,全书分节次六目和基本六目,前者是关于历法的,后者是关于天文学理论、天文数学、天文仪器的。书中大量引进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明确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计算方法上,介绍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在坐标系方面介绍了黄道坐标系。此书编就后,因反对派的干扰与明代晚期的战乱,并没有得到颁行,直到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早期汤若望对《崇祯历书》进行了删改、压缩,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并进呈清政府后,才被采用,并改名《时宪历》,正式颁行。作者简介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徐家汇人。科学家。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同年任翰林院庶吉士。崇祯五年(1632)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六年(1633)兼任文渊阁大学士。他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在天文学、数学、农学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万历二十八年(1600)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与其交往十分密切,向其学习西方先进的天文、数学、水利等科学知识,并与其合作译出西方科学名著《几何原本》、《简平仪说》和《泰西水法》等,成为最早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我国的代表人物,对我国近代科技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徐光启著有《勾股义》一卷、《农政全书》六十卷(遗稿由陈子龙整理补辑,1639年刊印)等。崇祯二年(1629)受命组织历局,从事改历工作。
吸收了欧洲历法的成果的著作是什么?
崇祯历书。中国明代崇祯年间为改革历法而编的一部丛书。它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的古典天文学知识。全书共46种﹑137卷(内有星图一折和恒星屏障一架)。编撰工作由专设的历局负责。全书主编是徐光启(徐光启死后由李天经主持)。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九月成立历局﹐开始编撰。到崇祯七年十一月全书完成。参加翻译欧洲天文学知识的有耶稣会士汤若望(日耳曼人)﹑罗雅谷(葡萄牙人)。在他们之前还有邓玉函(瑞士人)﹑龙华民(意大利人)等参加过短期编制。崇祯年间,使用的历书是元朝 郭守敬等人编制的《授时历》,这部历书已施行了三百四十八年之久(于1281年实施,明代立国后更名为《 大统历》沿用),误差也逐渐增大。同时钦天监对1629年6月21日(崇祯二年五月乙酉朔)的日食预报明显错误,而礼部侍郎徐光启依据西法的预报却符合天象,徐光启等因势提出改历,遂得到批准。同年七月,礼部在 宣武门内的首善书院开设历局,由徐光启督修历法。
《崇祯历书》是什么?
《崇祯历书》是明代崇祯年间为改革历法而编的一部丛书。从1629年9月成立历局开始编撰,至1634年11月全书完成。全书主编徐光启,后由李天经主持。参加编制的有日耳曼人汤若望、葡萄牙人罗雅谷、瑞士人邓玉函、意大利人龙华民等。《崇祯历书》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的古典天文学知识。此历法在清代被改为《时宪历》,在清代初期前后行用了80余年。
崇祯历书的内容是怎样的?
《崇祯历书》是明代崇祯年间为改革历法而编的一部丛书。从1629年9月成立历局开始编撰,至1634年11月全书完成。全书主编徐光启,后由李天经主持。参加编制的有日耳曼人汤若望、葡萄牙人罗雅谷、瑞士人邓玉函、意大利人龙华民等。《崇祯历书》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的古典天文学知识。此历法在清代被改为《时宪历》,在清代初期前后行用了80余年。明代初期使用的历书是元代郭守敬等人编制的《授时历》,在明代立国后更名为《大统历》沿用,至明崇祯年间,这部历书已施行了348年之久,误差也逐渐增大。明代初期以来,据《大统历》推算所作的天象预报,就已多次不准。1629年6月21日日食,钦天监的预报又发生显著错误,而礼部侍郎徐光启依据欧洲天文学方法所作的预报却符合天象,因而崇祯帝对钦天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徐光启等因势提出改历,遂得到批准。同年7月,礼部在宣武门内的首善书院开设历局,由徐光启督修历法。徐光启深知,西方天文学的许多内容是我国古所未闻的,所以改历时应该吸取西学,与我国传统学说参互考订,中西会同归一,使历法的编订更加完善。于是,他制订了一个以西法为基础的改历方案。在编纂过程中,历局聘请来日耳曼人汤若望、葡萄牙人罗雅谷、瑞士人邓玉函、意大利人龙华民等参与历法编订工作。这些西方耶稣会传教士参与我国历法编订,给渴望天文新知识的我国天文工作者带来了欧洲天文学知识,开始了我国天文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即在传统天文学框架内,搭入欧洲天文知识构件。在徐光启的领导下,历局从翻译西方天文学资料起步,力图系统地和全面地引进西方天文学的成就。西方学者与历局的中国天文学家一道译书,共同编译或节译了哥白尼、第谷、伽利略、开普勒等欧洲著名天文学家的著作。这是历局的中心工作。历法编纂工作从1629年至1634年,历经6年,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祯历书》。徐光启于1633年去世,经他定稿的有105卷,其余32卷最后审定人为历法家李天经。《崇祯历书》贯彻了徐光启以西法为基础的设想,基本上纳入了“熔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的规范。是较全面介绍欧洲古典天文学的重要著作。《崇祯历书》书中引入了清晰的地球概念和地理经纬度概念,以及球面天文学、视差、大气折射等重要天文概念和有关的改正计算方法。它还采用了一些西方通行的度量单位,如一周天分为360度;一昼夜分为96刻24小时;度、时以下采用六十进位制等。从内容上看,《崇祯历书》全书共46种,137卷,分“基本五目”和“节次六目”。基本五目分别为法原、法数、法算、法器和会通。这部分以讲述天文学基础理论法原所占篇幅最大,有40卷之多,约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此外,法数为天文用表,法算为天文计算必备的平面、球面三角学、几何学等数学知识,法器为天文仪器及使用方法,会通为中西度量单位换算表。节次六目是根据这些理论推算得到的天文表,分别为日躔、恒星、月离、日月交合、五纬星和五星凌犯。如推算出太阳视运动的度次,记载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置以及其他参数,月球运行的度次,日月交合时间,金木水火土星五星出入黄道的情况。尽管当时哥白尼体系在理论上、实测上都还不很成功,但《崇祯历书》对哥白尼的学说做了介绍并大量引用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的章节,还认为哥白尼是欧洲历史上除了伽利略、开普勒之外最伟大的天文学家之一。事实上,《崇祯历书》在1634年编完之后并没有立即颁行。新历的优劣之争一直持续10年。在《明史.历志》中记录了发生过的8次中西天文学的较量,包括日食、月食,以及木星、水星、火星的运动。最后崇祯帝在1643年8月下定颁布新历的决心,但颁行《崇祯历书》的命令还没有实施,明王朝就已灭亡。此后,则由留在北京城中的汤若望删改《崇祯历书》至103卷,并且由清顺治皇帝将其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其中100卷本《西洋新法历书》被收入《四库全书》,但因避乾隆弘历讳,易名为《西洋新法算书》,并且根据它的数据编制历书,叫《时宪历》。近代所用的旧历就是《时宪历》,通常叫“夏历”或“农历”。总的来说,《崇祯历书》是汉化西方天文学的产物,明代天文学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