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红楼

时间:2024-10-14 06:15:48编辑:阿奇

红楼梦中探春理家的故事情节是哪一回?

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探春理家,在大观园大兴改革之风,推出了承包责任制。显示了探春卓越的管理才能。
主要三件事:
是支付赏银,秉公执法。是蠲免费用,节约开支。是实行承包,开辟财源。
重点:
推出了承包责任制。显示了探春卓越的管理才能。
探春理家过程中三件大事的基本内容:
一支付赏银,秉公执法。探春因生母赵姨娘之弟,即她的亲舅舅赵国基死了,大管家吴新登媳妇来为之赵国基讨赏银,故意隐瞒往例。探春查明旧帐,秉公执法,只付了该给的赏银二十两。为此,引发她同自己的生母赵姨娘激烈的矛盾冲突。因她能秉公执法,为人公正,她的威信和尊严受到众人好评。
二蠲免费用,节约开支。探春最先要求取消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月银子。这是因为他们借上学开支,实际津贴的是袭人、李纨、赵姨娘。然后,她取消姑娘们每月脂粉钱二两银子的专项开支,从而缩减了重复开支,并且免去府中那些采办姑娘、丫鬟脂粉工作人的权力,起到了裁员节流、制止浪费的作用。
三实行承包,开辟财源。探春借鉴家仆赖大家的管理花园办法好,以此管理大观园,将园圃、池塘等让园中婆子、媳妇等承包起来,他们可以享用剩下的赢余。既达到开源,又调动了家人做事的积极性,又杜绝园中赌博喝酒闹事的问题,修正了贾府的秩序。


《红楼梦》中探春理家有哪些事?

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探春理家,在大观园大兴改革之风,推出了承包责任制。显示了探春卓越的管理才能。
主要三件事:
是支付赏银,秉公执法。是蠲免费用,节约开支。是实行承包,开辟财源。
重点:
推出了承包责任制。显示了探春卓越的管理才能。
探春理家过程中三件大事的基本内容:
一支付赏银,秉公执法。探春因生母赵姨娘之弟,即她的亲舅舅赵国基死了,大管家吴新登媳妇来为之赵国基讨赏银,故意隐瞒往例。探春查明旧帐,秉公执法,只付了该给的赏银二十两。为此,引发她同自己的生母赵姨娘激烈的矛盾冲突。因她能秉公执法,为人公正,她的威信和尊严受到众人好评。
二蠲免费用,节约开支。探春最先要求取消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月银子。这是因为他们借上学开支,实际津贴的是袭人、李纨、赵姨娘。然后,她取消姑娘们每月脂粉钱二两银子的专项开支,从而缩减了重复开支,并且免去府中那些采办姑娘、丫鬟脂粉工作人的权力,起到了裁员节流、制止浪费的作用。
三实行承包,开辟财源。探春借鉴家仆赖大家的管理花园办法好,以此管理大观园,将园圃、池塘等让园中婆子、媳妇等承包起来,他们可以享用剩下的赢余。既达到开源,又调动了家人做事的积极性,又杜绝园中赌博喝酒闹事的问题,修正了贾府的秩序。


《红楼梦》话说林黛玉

林黛玉
她是个袅娜风流的贵族小姐,因父母早逝,寄人篱下。环境使她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她孤高自许,鄙弃功名利禄,辛辣讽刺和无情揭露一切腐朽现象。她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追求真正爱情和自由。封建势力使她没有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在爱的表现不够大胆、率直。她有严重的感伤忧郁情绪,常流泪哭泣,且对贾府某些代表人物的本质认识模糊。她明知和宝玉的爱情不能得到贾府统治者的承任,却又幻想贾母的惨悯和思许。阶级出身的限制使她无法完全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林黛玉生性孤傲, 和宝玉一样憎恨繁文缛节,从不逼宝玉做不愿意做的事。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雍正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林黛玉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作为荣国府的至亲贵戚,林黛玉也不例外地是那一社会统治阶级中人。她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这就是为那一时代不少人羡慕不已的所谓“清贵之家”。官僚的父亲,因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把这个独生女儿提到男子的待遇来抚养,从小便教她读书识字,爱之如“掌上明珠”。看来,她有着一段比较娇惯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但是,由于先天的体质纤弱,再加上母亲的早丧,使我们又看到,在她的童年生活中,又笼罩着一层不散的忧郁。
这个清贵的官僚家庭,似乎没有来得及对她进行更多的阶级教养;也似乎没有来得及把那一社会给女人所规定的一切,带给她以深刻的感受;而是只给她的终身留下了一个空洞而温暖的回忆,让她向社会人生迈开了第一步。为了“减轻父亲的内顾之忧”,她来到了正是“花柳繁华”的荣国府。
当她一跨进荣国府的大门,立刻就被封建家庭里面的“脉脉温情”包裹住了。贾母把她“搂入怀中,心肝儿肉的叫着哭起来”;王夫人吩咐人拿出缎子来为她裁衣裳;凤姐也携着她的手说:“要什么吃的,什么顽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不好,也只管告诉我”,并且又立即叫人赶紧去为她收拾住房……。这个远道而来的外孙女儿,不仅一登门槛就受到了这样盛情的接待,而且此后贾母对她的“万般怜爱”,既把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孙女“倒且靠后”了,而且“饮食起居,一如宝玉”。的确,在荣国府里谁曾受到过这样的宠遇?怜爱已经达到至高的程度了。荣国府里的人们,谁不对这个“举止言谈不俗”的姑娘,投过来尊敬的、热络的目光?
不仅如此,那个使她一见之后便发生异样感觉的表兄,又与她“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其亲密处,“亦较别个不同”……
还是启开了那绝代悲剧的序幕?
复杂的生活现象,首先就是为我们展开了这样的“人生之谜”。
初到荣国府时,我们看到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她似乎谨记着母亲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这样谨小慎微地做人,也许自有它的好处吧?
可是,我们又看到,她似乎并没有认真这样做。她很快地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
原来,她初来时的那种“留心”、“在意”等等,只不过是从这样的一个动机出发:“恐被人耻笑了去。”毋怪乎她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好感,而只是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有着高度自尊心的少女。
但是,命运仿佛恶意地拨弄着她,不久她的父亲又死去了。当她回到故乡去料理过丧事,再回到荣国府中来时,这时她已经不是来此作客的扬州盐课林老爷的小姐了,而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前来投靠贾府的亲戚了。处在这样的情势下面,自尊心显然失去了安放的地方,而她的“孤高自许”也显得更加不合时宜了。
但是,这处境的改变,并没有使这个少女的生活态度也跟着改变起来,而是似乎更加挑起了她的心高气傲,更加使她多疑地注视着周围,唯恐有人对她怀着歧视和轻蔑。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它的“维妙新巧”,而是是否“别人不挑剩下的”。元春归省时,大家赋诗行乐,她本可以随声歌颂一番,但她一心只想“大展奇才,好将众人压倒”,后因不能“违谕多做”,便“胡乱做一首五言律应命”。贾母为薛宝钗庆祝生辰,她心里感到不快,这原是不宜流于言表的,但她偏偏露出“不忿之意”。史湘云说她像戏台上的小旦,众人都笑着附和,她本来也是可以一笑付之的,但她却敏感地觉得,这样的拿她和“戏子”相比,是一种带有轻蔑意味的“取笑”,因此大为不满,不禁怒形于色……
看来,在这个少女的身上,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她的气量显得是如此的狭小。但这一切,总是由于在她的内心深处,有一个解不开的隐痛,这就是她的依人为活的命运。她不安于这种命运,但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这种矛盾,经常扭曲着她的感情和心理,于是她的心境就永远得不到平静,并且招惹着许多看来是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
有一次,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这个纯粹的误会,想不到竟是这么严重地挫伤了她。如果她真的在门外“高声问她”,事情也就解决了。但寄人篱下的处境,不容她多想,只是立刻在她的心里唤起了这样的感觉:“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怄气,也觉没趣。”真的,再没有甚么比损害了这个少女的自尊和触痛了她的依人为活的命运,更能使她伤心的了。那一夜,她“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天,她看见落花满地,便触景生情地写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词》。
落花,把那一时代,只能任人践踏不能由自己主宰的妇女命运,在她的心里唤醒了。
但是,这个少女不能认识得更多,她把这种命运的不能解除,都归因于自己的没有家。于是,她害上了无可解除的思家的忧郁症。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乃至自然界的落花飞絮、秋风秋雨等等,无一不在她的心里引起无家的哀痛。整个世界在她的面前,仿佛都变成了制造眼泪与忧愁的原料。
看来,这个外祖母家并没有对她显出厚薄,一切都待她以小姐之礼。她仿佛是用太多的猜疑和过量的偏狭折磨着自己。她似乎看不到,用钱如淌水的贾府,那里会在乎这个外孙女儿的衣食费用?同时又何尝在她的面前露出过丝毫的“小家”气派?更何况封建家族太上权威的贾母,是这样的“万般怜爱”着她;她的失去父母,不仅没有因此受到歧视,倒是更加引起了这个老太太的温情与疼爱。的确,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好亲戚的门里,有什么必要,这样念念不忘于自己的伤痛呢?要是换上另外的一个人,不是早已感到幸运吗?
然而,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了林黛玉为人的非常微妙的魅力。
这样的性格,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就成为一切痛苦的来源。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一个人所能享受和痛苦的,都只能是社会给予他的东西。”因此,林黛玉的痛苦,不是由于她的敏感和多疑,更不是由于自尊,而是由于造成这种敏感和多疑、并压迫着这种自尊的私有制度。私有制度,这是一切痛苦和罪恶的总根源。
在一切以家为起点的中国封建家族社会里,一个人的价值、尊严、地位等等都是以家私来计算的。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家有万贯,身值万贯”等等正是说明了这种情形。因此,一个没有家的人,就等于失去了他的全部身价,整个世界就好像在他的面前竖立起来,没有一块是属于自己立足的地方。失去家的林黛玉,虽然在贾府里找到了一块栖身之处,但是私有社会制度把人与人之间所造成的种种界线、种种观念以及其它许多精神上的障碍,并没有在她的心里消除。同时,更没有在周围的人们心中消除。
而且,私有制度把人与人之间所造成的那许多仇视、倾轧、争夺、欺诈等等,每天每日在荣国府的围墙里面、在林黛玉的身边发生着。面对着这种情形,连那个还不十分懂事的丫环佳蕙都发出这样的慨叹:“这地方本也难站!”难道在那许多势利的眼光下,一身之外无长物的林黛玉可以安下心来?
不仅如此,即使是这个家庭里的正式成员,又何尝能够安下心来呢?小姐探春说得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这种感受,在林黛玉这个外来人的身上自然就更要加深一层了。实在说来,人们恭敬她,只不过是因为恭敬太上权威的贾母。同时,别人所给她的这种疼爱,既然可以慷慨地施舍,当然更是可以合情合理地收回。后来的事实证明,不是果然如此?是的,要是非等到别人露出脸色,才开始感觉到仰人鼻息的悲哀,这已经几乎是每一种人都可以达到的“品格”了。
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的多疑和敏感并不是她自己找来的毫无根据的痛苦。倒是透过了她的这种多疑和敏感,让我们看到了,那一社会是具有着一种甚么样的魔力!它可以隐秘地、曲折地折磨着一个人,并且把一个人损伤以后,甚至会使你觉得完全是由于他自己的过错。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235151785


露珠说红楼(九):论林黛玉的家世以及林府钱财的去向

文/第一滴露珠 01 常看到有人说,黛玉是“贫寒孤女”、无依无靠,比不得宝钗是富贵的皇商之女,因此势利的王夫人弃黛玉而选宝钗作自己的儿媳妇。王夫人远黛玉而亲宝钗的原因,且留待以后再专门撰文分析,如今只来论一论黛玉的家世,以及林黛玉家的钱财去向。 先来看黛玉的家世。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去世前的官职是兰台寺大夫兼两淮巡盐御史。曹雪芹为了规避文字狱,小说中写到官职名称等时,习惯故意混淆模糊朝代界限,所以《红楼梦》里的官职名称各个朝代的混用。这“兰台寺大夫”一职也可以说是亦真亦幻,半遮半掩,“大夫”是古代高级文职官阶,那么不管林如海具体是管什么的,总之是个朝廷高级文官无疑了。但“两淮巡盐御史”一职却是明明白白的官职名称,而且是个实权在握、肥得流油的差使! 古时候,盐铁专卖,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而两淮地区的盐业,又是全国产盐最多、也最富裕的地区,历来有“两淮盐,天下咸”的说法,两淮盐商的管理中心便设在扬州,所以你看书中写的是林如海到扬州上任。两淮巡盐御史管的是整个两淮地区的盐务,包括如今的江苏、安徽等六省大部分地区,这里的所有盐商的经营和纳税,都要受巡盐御史的监管,所以你看林如海的权力有多大吧。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他们的主管官员能穷得了?即使林如海是个清官,不营私舞弊,只他分内该得的和一般的人情往来所得,只怕就不会是个小数目。再加上他的巡盐御史不过是兼任,京中另有本职,拿的又是双份俸禄,祖上又是侯爵出身,且一直世袭了四代,四代的财富积累,加上自己数十年做官所得,还有就是林家枝叶不盛,没有贾府那样的败家子来败家,综合以上种种可知,林家不但不比荣国府穷,恐怕还要胜过贾家许多。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人问了,林黛玉如此清高,她的父亲会不会也是个清高之人呢?通过书中有限的描写可以看出,林如海确实是个清高自持的文官,但并非不通世故、不问钱财的人。第三回的开头写到,林如海为了报答贾雨村对女儿的教育之恩,让贾雨村和女儿林黛玉一起进京,并写好了一封书信给自己的二舅哥贾政,让贾政帮贾雨村谋一个复职候缺,而且,所有打通关节的费用都一概不用贾雨村自己操心。这足以说明林如海对世事人情了然于心,否则,他也当不上巡盐御史这样替皇上操心半个国库的差使啊。 以上说的是林府的“富”,下面再来说说林府的“贵”。林如海的祖上是列侯,到如海这一辈,业经五世,而贾府呢,贾赦贾政是荣国公的孙子,才至三代上,虽然按照公侯伯子男的排位,“侯”比“公”矮了一个爵位等级,但是贾家还未发达的时候,林家已经坐享两代的富贵了,家世家底可比贾家深厚多了。而且林如海的官职是自己打拼来的,他乃是“前科探花”,这可是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三层科考,最后由皇帝钦点的全国第三名进士!这才华,岂是贾家的男人可比的?贾家男人的官职都是世袭得来的,除了贾政也没有一个爱好读书的,这贾政本欲以科甲出身的,蒙皇上怜恤就额外加恩封了官,就此免去了科考的机会,我们也就无从得知倘若他真正参加科考,到底能不能考得上了。 再看两府的“现状”。贾府是在走下坡路,贾珍贾赦一味奢侈靡费,而贾政做的也是个无用闲官,平日里只知和清客闲谈,根本不懂理财治家之道,贾府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反观林府,林如海考中探花以后,官职节节上升,最后又去富庶之地扬州兼任巡盐御史这个肥差,足见他甚得皇帝信任,他的宦途、他的家道,正处于上升阶段。 只可叹林如海子嗣不旺,只有林黛玉这一个宝贝女儿,在黛玉的母亲、他的嫡妻病逝后没几年,他又中年得病而逝,这才让林家的兴旺和传承出现了断裂。不得已,他只好在临终前,把女儿托付给贾府教养,抱憾而去。 至此,我们已经清楚了,林黛玉家既富且贵,黛玉的家世丝毫不弱于贾家。那么,接下来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林如海死后,林家的钱财到底去了哪里? 02 有很多人说,在林如海死后,林家的钱财都被林家的同宗之人瓜分了,因为,在古代,女子是没有继承权的。 古代女子果真没有财产继承权吗?这几天,我搜寻研究了许多有关古代财产继承法的资料,得出的结论是: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财产继承法各有差别,但都是以男子为主,女子为辅,一般的情况下是,若是有儿子,则女儿没有财产继承权,但可以通过出嫁时陪送嫁妆的方式得到父母的部分财产,若是父母没有儿子,则女儿可以得到全部或者大部分的财产。 宋代法律规定,户绝家庭中只有在室女,女儿可得家产的四分之三;只有出嫁女,则只能继承财产的三分之一,其余没入官府。明代法律《大明令·户令》明确规定:“凡户绝财产,果无同宗应继者,所生亲女承分。无女者,入官。”《大清律例》规定:“户绝,财产果无同宗应继之人,所有亲女承受。” 古代所谓的“户绝”,就是指没有儿子的家庭,林如海死前只有黛玉这一个女儿,没有儿子,也没有同宗的侄孙辈,就构成了事实和法律意义上的“户绝”。从《红楼梦》的第五十七回可以明确知道,林家确实没有什么人了,也并没有什么同宗的人继承林家的遗产。在这一回中,紫鹃因为着急宝黛的亲事,拿话试探宝玉,说过几天黛玉就要回苏州老家去了,把宝玉吓的,当时就得了痴呆病,贾母忙告诉宝玉说,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有人接林黛玉回去,宝玉病好了后,紫鹃也认真地告诉宝玉说,林家实是没了人口,纵有也是极远的,族中也都不在苏州住,各省流寓不定。所以,是不存在什么同宗族的人来和黛玉争家产的问题的。何况,林如海病逝前后的整整一年时间里,贾琏一直待在林家照应着,林如海的余威加上贾家的势力,又有谁敢来虎口夺财! 所以,林家的家产理论上应该是由林黛玉全盘继承了的。但是,从书中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林黛玉其实并不知道父亲留下了多少家产,她自己的身边也并没有藏下多少钱物。那么,林府的大宗家产去了哪里? 自然是去了荣国府。 林如海病重,写信来接女儿回去,贾母不放心黛玉,派贾琏跟了去全程陪护。贾母为什么派贾琏去?真的只是为了方便再把黛玉接回来吗?这里面有更深层的原因。林如海既然病重,肯定自知不久于人世,在给岳母的书信里,一定已经谈了自己去后对女儿的担忧和顾虑,隐晦或者明确地表示了自己对贾府的期望,贾母派贾琏去,便是去表姿态的,让林如海放心,你的女儿由我来照顾,她长大后,我会让她和宝玉成亲。而林如海生平只有黛玉这个爱女,一定会在走之前深思熟虑,为女儿的终生幸福做好打算的。他的打算是什么呢,就是以自己的全部家产做陪嫁,来换取女儿终生的幸福! 03 至此,林家的财产去向已经明了:一多半入了荣国府的账,一少半进了贾琏和凤姐两口子的腰包。书中有几处细节暗示,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第一处在第十四回,林如海死后,贾琏打发心腹小厮昭儿赶回京都,向老 太太汇报工作,同时,聆听下一步的行动指示。 第二处,平儿和凤姐说,我们二爷那脾气,油锅里的钱还要找出来花呢,贾琏和凤姐都如此爱财,贾琏一个人在扬州,掌管着林府的大宗财产,岂有不贪污之理!在那江南风流富庶之地,不知已悄悄花了多少林府的银钱去追欢买笑。 第三处,在第二十六回开端,小丫头佳蕙和红玉聊天,佳蕙说,她去林姑娘那里送茶叶,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她的丫头们,她去了,林姑娘随手就抓了两把给她。这段话里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老太太时常给林黛玉送钱,这个钱应是在月例外的,因为月例都是凤姐负责发放的。第二,林黛玉虽然身边没有多少钱,可她是不缺钱花的,老太太经常给她送钱去。不管老太太给她的钱是自己的私房钱还是林家的钱,总之老太太对黛玉确实是真心疼爱的。 第四处,第七十二回中,宫里的太监接二连三来打抽丰,贾琏和凤姐感叹道:“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注意这里说的是“再”,而不是“能”或者“要是”,就是说他们曾经发过二三百万的财,贾琏和凤姐能有什么门路发这么大一笔财?就只有在林家的家产上做文章啊。 林家的财产到底有多少?肯定不止三二百万。荣国府盖的省亲别墅大观园,连在宫里见多识广的贵妃元春都叹息靡费太过,只聘教习、采买唱戏的女孩子、采办乐器行头,就要花费三万两银子,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就用去两万,建造整个大观园的花费该是个巨额数字,这钱从哪里出,看贾府入不敷出的状况,他们哪有这么多银子啊,自然都是挪用林家的财产。也不应该叫做挪用,因为林如海在去世前,既然把林黛玉托付给了贾府,自然也就默认自己的全部家产都归荣国府所有了,唯一的条件就是要贾母等人照顾好女儿,并且在女儿长大之后让她和宝玉成亲。 林家的家产入了荣国府的事实,上下人等应该都朦胧知道,但知道林府具体财产数目的,估计就只有贾母、贾琏和凤姐三人。林家的家产,如房产大宗器具等不好携带的,贾琏肯定就地变卖折现了,那些古玩珠宝,多半是装了箱子带回了荣国府的。别的不说,光黛玉母亲贾敏当年的嫁妆就不知有多少箱子才能装得下。贾敏是贾母的爱女,又是在荣国府的全盛时期出嫁的,她的嫁妆能少得了,你看凤姐在书中时时吹嘘自己的嫁妆有多好,黛玉母亲的嫁妆只能比她更多更豪华,随便拿出一件来,就能卖个几千两银子。 贾母曾说过,贾府的男男女女,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倘若不是知道林黛玉是带着巨额的“嫁妆”入府的,府里的那些管家媳妇和婆子们能对林姑娘那么钦敬?你看阖府中除了王夫人和她的心腹敢对林黛玉淡淡的,谁不是把林黛玉和贾宝玉摆在同一位置上供着。这其中,固然有贾母宠爱黛玉,宝玉爱护黛玉的原因,但若黛玉真的是一无所有入贾府的,贾府的上下人等早就明里暗里冷嘲热讽了,可是你看阖府上下,哪个不是对黛玉敬爱异常,谁敢像对待邢岫烟、迎春那样呢。 黛玉自己,从小锦衣玉食,书香相伴,对钱财根本没什么概念,是真正的贵族小姐做派。你看第四十五回结尾处,雨夜里宝玉去看黛玉,临走时黛玉怕他雨里滑倒,就让他举着自己的玻璃绣球灯照亮,宝玉说自己也有这么一个,怕打破了就没带来,黛玉当即批评宝玉说,跌了灯值钱还是跌了人值钱?就失了手也是有限的,怎么突然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说的宝玉心服口服,忙接了过来。黛玉就是这么的天性高贵,对于她来说,人比财珍贵,情比钱珍贵。 贾母倒是一心想履行和女婿的约定,让黛玉嫁给宝玉的,无奈王夫人一派明里暗里的阻挠,让贾母一直没有机会成全黛玉和宝玉。而贾政又是个怕老婆耳根子软的无能之辈,曹雪芹给他起名叫“假正”,真是人如其名,假正经,假公正,阖府里花着妹妹妹夫的钱财,却任由老婆拆散了一桩好姻缘,眼睁睁看着外甥女香消玉殒,真是辜负了妹妹和妹夫对他的信任,辜负了贾母的一片苦心,可悲可厌可恨可叹! 露珠说红楼(七):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说说贾宝玉(上) 露珠说红楼(八):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说说贾宝玉(下) 露珠说红楼目录 想看更多连载作品,请点击: 连载风云录

上一篇:通关查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