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是什么意思 泰山封禅的含义
1、泰山封禅,源于古代帝王封禅祭祀。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2、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
3、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于是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
4、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称颂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前209年)也东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刻辞为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是李斯所书。
总共有几位皇帝在泰山进行封禅?为什么要进行封禅?
总共有6位皇帝,他们在泰山封禅其实是在显示自己的功勋。从周朝开始就有了泰山封禅的说法,但在泰山封禅的皇帝需要满足条件,就是要在位的时候建立了很大的功绩,而且在位期间平民安居乐业,没有遭受苦难。其实古代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皇帝还是比较少的。所以自古以来在泰山封禅的皇帝不多,只有6位,但这6位中还是有几位并不符合泰山封禅的资格。敢到泰山封禅的,不是真的有政绩,就是傲慢自大、好大喜功。第一位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他自称是“始皇帝”,确实是第一个统一中原、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的皇帝。秦始皇封禅是众望所归的。秦始皇结束了战国的战乱,让中原得到了和平,在封禅的时候,他确实是有很大功劳的皇帝。一开始建立王朝的时候,民间得到了一段时间来休养生息。但没多久平民们就背负上了赋税劳役,民不聊生,导致王朝灭亡。之后是汉代的两个皇帝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刘彻对外抗击匈奴,刘秀对内恢复汉室,这两位都是救汉室江山于危难中的皇帝。汉武帝与匈奴的对战,将汉高祖时期受到的耻辱都打了回去,汉室再也不用忌惮于匈奴。而刘秀则是在汉室江山危难的时期,带兵反抗篡位的王莽,重新稳定了汉室的江山。接下来这几位皇帝在泰山封禅,在后人看来就不够格了,他们分别是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李治与李隆基之所以被人觉得不够格上泰山封禅,就是因为他们前面有一个建功立业的唐太宗李世民。李治和李隆基的成就都比不上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都没有去封禅,他们怎么好意思到泰山封禅呢?而宋真宗在位时期,与辽国打战,明明占有优势,竟然与辽国签订了盟约,向辽国进贡。他的这些举动导致朝堂内外都很不满。后来更是关注于泰山封禅之事,不理朝政。宋真宗以为自己劳苦功高,还追求后世的名声,导致国家内忧外乱。总的来说,想要去泰山封禅不是那么简单,君王没有成就便去泰山封禅只会让人觉得不自量力。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不去泰山封禅呢?
明成祖朱棣曾多次表示他不想去泰山封禅的原因。可能的原因包括:对前朝的封禅制度不满:在明成祖之前,中国历代皇帝都会到泰山进行封禅仪式以示天命,但成祖认为这是对前朝礼仪的机械模仿,缺乏真正的意义。对自己的合法性有信心:成祖一直认为自己是合法的皇帝,不需要通过封禅来证明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担心封禅会给国家造成负担:封禅需要大量开支和人力物力,成祖担心这种盛大的仪式会加重国家的负担。
明朝、清朝两朝代,没有皇帝到泰山封禅么
宋真宗后没有皇帝封禅泰山了
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给出了帝王封禅所必需的条件: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帝王在当政期间,只要具备二者任何一个条件即可封禅,但二者之间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帝王贤明、天下太平、天降祥瑞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也就说,帝王当政期间要有一定的功绩,即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禅、向天报功。
至于天降祥瑞之说,则比较隐秘,这和中国古代的“天人相应”思想有着极大的联系(“天人相应”,用现在的术语来讲,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某种联系),也就是说帝王贤明,才可能出现太平盛世,而在太平盛世将来之时,天往往会降祥瑞以示征兆,即所谓的“国之将兴,必有征祥”,至于天会不会降祥瑞、什么时候降祥瑞、降在什么地方,实则是一个非常隐秘的事情(现代人则解读为是一种迷信思想),正因为其隐秘性的存在,往往被一些居心之人加以利用,弄虚作假,欺人瞒天。
有文字记载来泰山封禅的皇帝按先后顺序是: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西汉光武帝刘秀、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太宗、宋真宗,这是封禅的皇帝。
从宋真宗以后,就不叫封禅了,改成了祭祀,来泰山祭祀的皇帝有:清圣祖康熙、清高宗乾隆。
一共有12位帝王亲临泰山,这是有文字记载的。
宋朝泰山封禅的皇帝
宋真宗在位时,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粉饰太平,又广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日趋严重。在东封泰山历史中,宋真宗是完全不具备封禅泰山的资格和能力的。因为在宋真宗统治时期原本就存在着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但是宋真宗为了能够去封禅泰山,他就欺骗天下老百姓,营造了一种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假象。首先,宋真宗就和王钦若在国家各个地方,制造了很多祥瑞之兆,以此来表现太平盛世,这样就使自己能够达到封禅泰山的条件。然后王钦若与一些大臣就伺机行事,请求宋真宗东封泰山。当伪造天书,一切准备就绪后,真宗即于十月初正式就道东行。那“天书”被载以玉辂,在前开路;王旦等一般文武百官随从;还有一大批供役人员,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历时十七天始到达泰山。在山下斋戒三日,始行登山。按照事先拟定的礼注,在山上完成了祭天大典后,第二天又下到社首山行了祭地礼。
宋真宗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之后,又是一连串的庆贺活动。总计这次“东封”,包括到曲阜祭孔在内,前后花了四十七天时间,演绎了一场彻彻底底的闹剧,而宋真宗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封禅泰山的最后一位皇帝。这用去了大量的钱财,国库空虚,为日后宋朝的财政危机种下了祸根。从此以后,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再也没有皇帝东封泰山,封禅泰山的历史从此结束。这场由王钦若执导、宋真宗主演的闹剧虽然暂时结束了,但真宗并没有停止其“以神道设教”的事业,那些阿谀取悦之徒也仍然不断向他“争奏祥瑞,竞献赞颂”,几至达到“全国上下如病狂热”的地步。三年以后,在一些人的怂恿下,真宗又到山西汾阳去行“祭祀后土”(又称“西封”)大礼。可以说,一直到死,他都把这类自欺欺人的举措视作维系其政权命运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