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渠

时间:2024-10-14 18:46:41编辑:阿奇

永济渠的解释

永济渠的解释隋 大业 四年( 公元 608年)为便利 河 北地区军事运输所开的运河。 隋炀帝 调发军民百余万,引 沁水 南达于 河 ( 黄河 ),北通 涿郡 (治 所在 今 北京市 西南 ),全长二千余里。 涿郡 附近一段不久即湮废;自今 天津市 以南的一段, 唐 后即专以 清 淇 二水为源,与 沁水 隔绝, 宋 后通称 御河 , 金 元 以来屡经改道,至 明 称 卫河 ,经流同今。 词语分解 永的解释 永 ǒ 水流长:“江之永矣”。 久远:永远。永生。 隽永 。永昼(长昼)。永年(a.整年;b.长寿)。永诀。永志不忘。永垂 不朽 。 古同“咏”,以诗词等来叙述。 部首 :水。


炀帝修筑长城,开凿永济渠用了哪些重役?

炀帝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开凿永济渠。早在开皇六年和七年,文帝曾两次修建长城,一次征发丁男十一万(一作十五万),另一次征发十万余,都是按制度“二旬而罢”。大业三年炀帝到榆林,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虽仍按制度“二旬而罢”,但死者过半。次年正月,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丁男不足,以妇人供役。七月,炀帝北巡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南),又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此外,大业三年,还征发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开一条通往并州的驰道,虽没有具体的征发数字,但征发范围达十余郡,人数当不会少。从大业三年五月到四年七月一年多的时间内,所发丁男以至妇女,大约在三百万人次左右,征发地区包括今内蒙古、山西和河北,当时这些地区的户数,大致为三百五十万左右,可见征发比例也非常高。

永济渠的工程建设

开永济渠的关键工程是在沁水左岸开渠,引沁水东北流会清水至今浚县西入白沟。这是永济渠的南段,是当时新开凿的渠道。白沟是曹魏旧渠,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北征袁尚时“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曹魏修治后白沟水量增加,连同与它接连的清河,成为河北水运干线。永济渠以曹魏旧渠为基础,将渠道拓展成为大渠,至今天津市境与沽河会合。这是永济渠的中段。从今天津市至古涿郡为永济渠的北段,系改造古潞河、桑干水两条自然河道的下游而成。永济渠全长2000多里,由阎毗负责督建,男丁不足,妇女也被迫服役,从开工到建成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永济渠的宽度虽然不及通济渠,但运输能力很强,并可航行庞大的龙舟。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发兵高丽时,除亲自乘龙舟通过永济渠外,还曾“发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当时江淮以南的役夫和船只以及漕运、兵甲、武器、兵士等都是通过永济渠运往涿郡的。船只相延近千里,往返运输数十万人次,其规模是相当可观的。然而,永济渠“南达于河,北通涿郡”的全线贯通,可能只限于渠成之初不到十年的时间。由于沁水多沙易淤积,而清水又流量有限,因此永济渠南段的漕运价值并不高。唐朝的时候,便放弃了永济渠的南段,改借丹水、清水、淇水济漕,永济渠的起点也由此被定位在汲县(今卫辉市)一带。北宋时,称永济渠为御河,金代仍利用这条运河。元代开京杭运河,御河(永济渠)的德州至天津段,成为京杭大运河中南运河的一段。御河明代时主要水源依靠百泉,其流经的地方又多在春秋时的卫国,所以改称卫河,系天然河流。但隋代以后的沁水并没有和永济渠断绝关系。武陟地势高于新乡,每遇沁水决溢,很自然就会向新乡漫流,汇入御(卫)河。有时沁水的决流还可以通航,与黄河卫河水运相衔接,仿佛隋代永济渠情况。又由于卫河常患胶浅滞运,历代统治者有的对沁水决流主张不予堵塞,有的还建议按决流开渠引沁入卫以利漕,议多不果行。也有见诸实施的,终因“卫小沁大,其势难容,卫清沁浊,其流必淤”而再行筑塞。也正因黄、沁河屡屡冲淤,隋代永济渠的南段才绝难寻到遗迹。唐代废弃永济渠南段后,其中段的主要水源中,丹水是沁水最大的支流。丹水的支流长明沟亦称小丹河与清水相连,曹操开白沟后起到了增加白沟水量的作用。唐代以后小丹河仍然是永济渠的重要水源,至清康熙年间仍有引丹济卫的详细记载。这条由今博爱县经武陟、修武向东连通卫河的河道后来被称为运粮河,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仍具有航运价值。

上一篇:国内动态ip代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