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 李商隐

时间:2024-10-15 07:20:44编辑:阿奇

晚晴古诗全拼音

  shēn jū fǔ jiá chéng ,chūn qù xià yóu qīng 。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tiān yì lián yōu cǎo ,rén jiān zhòng wǎn qíng 。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bìng tiān gāo gé jiǒng ,wēi zhù xiǎo chuāng míng 。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yuè niǎo cháo gān hòu ,guī fēi tǐ gèng qīng 。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作品原文   《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译文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经走了,现在正是清和气爽的初夏。   老天爷怜惜那幽僻处的小草,人世间也珍惜着傍晚时的晴天。   久雨晚晴,楼阁之上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夕阳的余晖低透小窗,闪现一线光明。   南方鸟儿的窝巢已被晒干,傍晚归巢时飞翔的体态格外轻盈。    赏析   诗的首联将作者所处的环境、时间和地点具体化了,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诗的颔联是作者触景生情,将普通的小草在无形中人格化了,让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强调了很多事物都是美好而短暂的,表现出了一种积极而又乐观的人生态度。   诗的颈联从侧面描写了晚晴,景色也由内及外,太阳的余晖给人们带来了喜悦和安慰,这一景象让作者联想到了自己。作者通过对晚景的描写,表达出了自己明朗欣喜的心境。诗的尾联写的是作者登高所见,宿鸟归巢烘托出了作者的喜晴情绪,而鸟儿就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晚晴杜甫拼音版

《晚晴》拼音版如下:cūn wǎn jīng fēng dù,tíng yōu guò yǔzhān。村晚惊风度,庭幽过雨沾。xīyáng xūn xì cǎo,jiāng sè yìng shūlián。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shūluàn shuí néng zhì,huái gān kězì tiān。书乱谁能帙,怀干可自添。shí wén yǒu yú lùn,wèi guài lǎo fūqián。时闻有馀论,未怪老夫潜。《晚晴》翻译:山村的傍晚阵阵冷风吹过,幽静的庭院经过一场秋雨洗涤,院里泥泞得很。夕阳照射着细草,湿气升腾;雨后清新明丽的江景映入眼帘。书乱了没有人帮助整理,杯中酒喝完了也只能靠自己斟满。隐居村野,时常听到人们关于世俗人情的谈论,他庆幸人们没有责怪自己这一老潜夫。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雨后初晴天空中的唯美画面,秋雨散去,余晖斜照,天空中只有些薄薄的云在来回飘荡,不愿归去。一个“斜”自,说明此时时间已是黄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此时的光景给人一种生机渐无的衰败凄凉之感。一个“薄”字,不仅是说此时的云层稀薄,更是诗人以浮云自比,形容自己像浮云一样,漂泊无依。颔联两句诗一静一动,写了江上虹和峡中雨,在阔大的场景中又不失对细微雨滴的关注,从江面到峡谷,从明虹到落雨,视野转换之中更显现出了诗人的内心是茫然无绪的。

李商隐《晚晴》的翻译

译文: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原文: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扩展资料一、赏析《晚晴》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典型反映了作者桂幕初期的情绪心态。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二、创作背景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这首诗即是在此背景下写成。三、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晚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商隐

李商隐 晚晴

《晚晴》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释: 1、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2、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3、并:更。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迥:高远。 4、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5、越鸟:南方的鸟。 翻译: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 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 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 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 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赏析: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弛张有致,不平板,不单调。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及内。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尽管如此,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尾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乾、体轻切晴,归飞切晚。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李商隐 风雨 《风雨》 作者: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注释: 1、宝剑篇:唐将郭震(元振),少有大志。武则天曾召见,索其文章,震乃上《宝剑篇》。 2、羁泊句:意谓终年漂泊。 3、心断句:马周西游长安时,宿新丰旅店,店主人很冷淡,马周便要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后来唐太宗召与语,授监察御史。这里意思是说,不可能会象马周那样得到知遇了。心断:犹绝望。新丰: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译文: 我读了宝剑篇后心里凄楚悲凉; 羁旅中不得志想必漂泊到终年。 我象风雨中的黄叶依然在飘落; 别人成日在青楼作乐歌舞管弦。 纵有新交遇到薄俗也难得持久; 旧交老友因为久疏而断了良缘。 我不企望喝新丰酒能有新际遇; 为消愁姑且沽饮不惜耗费几千。 赏析: 这是作者自伤沦落漂泊无所建树的诗,是一曲慷慨不平的悲歌。诗起句写理想与际遇的矛盾,虽怀有郭震般的抱负,却没有他那样的际遇。颔联抒写羁旅漂泊的人生感受。颈联写在现实生活中孤立无援的悲凉。末联写想借酒浇愁,但却不能象唐初的马周,落拓时在新丰酒店受到冷遇,然而后来他却得到皇帝的赏识,拔居高位。诗以风雨为题,凄凉开首,是表露羁泊异乡,因目接凄风苦雨而引起的身世之感。 李商隐 嫦娥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李商隐 咏史 《咏史》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其一)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其二)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注释: 1、北湖:南京玄武湖。《金陵志》:南埭,水上闸也。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是南朝操练水军的场所,也是帝王游宴之处。此言水漫漫,意谓昔日之水军、帝王皆不复存在,唯湖水漫漫矣。 2、一片降旗:刘禹锡《金陵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乃指东吴孙皓降晋。 3、三百年间同晓梦:南京为六朝古都,三百年间,王朝更替,降旗屡树,非但孙吴一回。 4、龙蟠:徐爰《释问》:建康东北十里,有钟山,旧名金山,后更号蒋山。诸葛亮以为钟山龙盘,即蒋山也。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翻译: (其二)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 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 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 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 天长地久, 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赏析: (其一) 首句北湖南埭水漫漫突出了六朝的故都的典型景色。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可是经过了改朝换代,同一个北湖,同一个南埭,过去曾经看过彩舟容与,听过笙歌迭唱,而此时只剩下了汪洋一片。诗人怀着抚今感昔的情绪,把北湖南埭这两处名胜和漫漫湖水扣合起来写,表现出空虚渺茫之感。第一句北湖南埭水漫漫,诗人是把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而第二句一片降旗百尺竿,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在此一片降旗成为六朝历代王朝末叶的总的象征。降旗的典故原来和石头城有关,但诗人写了降旗不算,还用百尺竿作为进一步的衬托。降旗一片,分外可嗤;竿高百尺,愈见其辱。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者是从百尺的高度来看历史,六朝中的一些末代封建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可想而知了。 第三、四句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是一个转折,诗人囊括六朝三百年耻辱的历史。从孙吴到陈亡的三百年时间不算太短,但六朝诸代,纷纷更迭,恰好似凌晨残梦,说什么钟山龙蟠,形势险要,是没有什么根据的。钟山即紫金山。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于此,全都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屈复《玉溪生诗意》卷七)。前二句的北湖、南埭已经为下文的龙盘之地伏根,而一片降旗偏偏就高高竖起在石头城上,则更证明地险之不足凭了。钟山何处有龙盘?诗人用反问的形式,加强了否定的语气,真是一针见血的快语。这一快语之所以妙,妙在作者是带着形象来判断的。诗人对龙盘王气的思考,不但扣合着六朝的山,扣合着历史上的一片降旗,还扣合着眼前的漫漫北湖;不但扣合着某一朝代的覆亡,还扣合着三百年沧桑。他的王气无凭论,实际上是三百年间一场晓梦的绝妙的艺术概括。诗作熔写景、议论于一炉,兼有含蓄与明快之胜。诗人巧妙地使典型景象的层层揭示与深切意蕴的层层吐露相结合。他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光山色,而隐藏在背后的意蕴,则是龙盘之险并不可凭。水漫漫是诗人从当今废景来揭示意蕴;一片降旗是从历史兴亡来揭示意蕴。三百年来则是把一片降旗所显示的改朝换代,糅合为晓梦一场,浑然无迹,而又作为导势,引出了早已盘旋在诗人心头的感慨钟山何处有龙盘的沉着明快之语,形成了诗的高潮。看来龙盘无处寻觅,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亦是如此。 (其二) 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义,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将其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相对于一般诗人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李商隐的诗作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说,回顾以往的朝代,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 第二句是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琥珀枕,南朝一个皇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得到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将琥珀枕捣碎了给战士敷。第二个是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另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一俩车都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那个君主为此非常自豪视之为奇珍,但齐桓公说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宝物。这一联是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第三句也是两个典故。青海马是指能担当军国大事的人才,蜀山蛇指亡国的祸胎(当年蜀国因为五壮士拔蛇而蜀路开,导致了蜀国灭亡),这两句话其实有着国家灭亡也隐隐有天意的意思。义山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但当时是唐文宗很有雄心壮志的,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亡,所以义山也无法解释为何国家会走向衰败,所以他只能将其解释为天意。 最后一句的南薰曲是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的意思就是没人再听到舜的《南风歌》了,意思便是天下将大乱。苍梧是舜埋葬的地方,翠华是皇帝仪仗中顶上的华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如此衰败,不复当年尧舜之风了。 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

上一篇:运动女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