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时间:2024-10-15 22:23:35编辑:阿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大全

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 学习 方法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一地理 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大全,以供大家参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重点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 秋分 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点 总结 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 其它 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_气候分为两种: _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_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 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 c)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 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 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 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大全相关 文章 :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要知识点复习提纲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 知识点归纳】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

3、晨昏线:按照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向昼半球转化的分界线为晨线。

4、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23°26′)— —夏至、冬至。

5、地方时的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6、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小于 7.5 舍大于 7.5 入) ,区时差=时区差

7、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的地方时间为世界时,也称标准时间,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

8、日期分割:地方时为 0 点的经线 (自然的日界线)往东至日界线 (180°)为地球上的 “今天” (所

以180°经线的地方时间是几点, “今天”的范围此时就占全球二十四分之几),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9、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 180°经线)日期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要加一天。

10、晨昏线中隐藏的时间:晨线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间是 6:00;昏线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间是 18:

00;晨昏线与此时出现极昼最低纬度的切点处的地方时间为 0:00;晨昏线与此时出现极夜最低纬度的切点处的地方时间为 12:00。

11、公转:

速度:1 月初--近日点—速度最快,7 月初--远日点—速度最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12、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

阳直射点的移动—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候、 热带草原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与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

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候消失。

1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太阳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14、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

②、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的昼就渐长,南半球的昼渐短,北半球 6 月 22 日昼最长,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的昼渐短,南半球 12 月 22 日最长。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南北回归线之外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出现在同一天,如北京市。

15、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

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白昼越短(日出越晚日落越早):如海口﹥广州﹥上海。

16、昼长、夜长、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 小时—夜长;日出时间

=12:00-昼长/2(或 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 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 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 18:00。

17、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纬度坐标的度数和此时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互余,经度坐标是此时地方时间

为 12:00 的经线。

二、气象、气候知识点:

1、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2、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太阳辐射强;地势越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丰富,四川盆地最贫乏。

3、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4、气温与天气:夏天白天多云,白天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冬天夜晚多云,夜晚气 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5、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同纬度) ,冬季海洋﹥陆地(同纬度)。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较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较低纬凸出。(高高低低原则)

6、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7、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

①、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②、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③、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④、来自较低纬的气流:暖 ⑤、来自较高纬的气流:冷

⑥、来自海洋的气流(迎岸风):湿

⑦、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⑧、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天气

8、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9、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特点)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0、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1、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气

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一般画 45°角)。

12、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大风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实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③、准静止锋:长江中下游地区 6 月份的“梅雨”天气,贵州省冬半年的阴雨天气与准静止锋有关。

13、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中心气流垂直气流上升,中心控制地区阴雨天气;四周气流北半球呈逆时针向内辐合,南半球呈顺时针向内辐合。

②、反气旋(高气压)中心垂直气流下沉,中心控制地区天气晴朗;四周气流北半球呈顺时针向外辐散,南半球呈逆时针向外辐散。

14、三圈环流: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②、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水平分布)

③、实例:在极地东风的影响下,南极中山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窗口要避开东南方向;北极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窗口要避开东北方向。

15、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随直而移) 。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

16、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又名印度低压(夏季陆地气温﹥同纬度海洋气温),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保留在海洋上,保留在太平洋上的叫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又名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夏季陆地气温<同纬度海洋气温),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保留在海洋上,保留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压。

17、东亚、南亚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18、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高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 月) ,雨带

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 月) ,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 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 (反气旋);9 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19、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即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下垫面性质(即地形、 洋流和海陆分布等)、人类活动。我们高一阶段只从大气环流的角度来分析气候的成因。

20、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以温定带:判断热量带;③以水定型:判断具体气候: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最冷月均温大于15 度。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终年高温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 月为雨季);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 0°~15°之间。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 30º~40º大陆的西岸,西风带

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东北风--低温少雨,夏季—东南风--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40º--60º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在 0℃以下。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 35º--55º大陆东岸,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受夏季风影响, 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1、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CO2) 、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 O3) 、酸雨(SO2、NO 2)。

22、温室效应:成因: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 CO2 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 2 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后果:①、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②、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23、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 2和 CO2 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三、地球上的水知识点

1、水循环: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气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补给,既有春汛也有夏汛)

②、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3、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 暖流流经的海区等温线凸向较高纬度; 寒流流经的海区等温线凸向较低纬度。 (高高低低的原则)

4、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5、洋流的分布:

①、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

②、中高纬度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

③、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呈逆时针(或自东向西),夏季呈顺时针(或自西向东)。

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顺逆风、水)。

④、影响海洋污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地球的运动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   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五、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3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   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四、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五、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2.4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   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   1洋流的分布   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暖流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寒流   大陆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   气候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海洋生物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总结

【 #高一# 导语】说到高一地理必修一,很多同学都会说难很难,的确,相对而言,高一地理必修一是高中地理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下面是 为你推荐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希望能帮到你。    高一地理必修一宇宙环境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气环境   一、重点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知识点有哪些,哪些理论知识特别重要?需要了解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篇一   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1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篇二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篇三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 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 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 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 陆地﹥海洋,冬季 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拓展阅读:高中地理怎么学有效果   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   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   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   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   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   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   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总结归类,知识迁移   地理知识很多,命题方式也很灵活,不像政治、历史一样很多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上可以找到,地理的学习,说到底就是一个方法的学习,所以地理成绩的提高必然要求掌握方法与技巧。   错题的整理总结归类和知识的灵活迁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会总结归类就是要用好错题本,分析做错的原因,并搞清楚正确答案的合理性,整理完之后还要从头到尾经常看。   地理综合题的答案具有格式化、类型化的特点,又往往和课本知识紧密相连,所以在学习中要善于总结每个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形成的区位条件或影响因素,并对照课本找准知识的对应点,以后凡是这类问题,就可运用这种模式“因题制宜”并结合具体的地理背景加以改动,就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有哪些,主要包括几个章节?不清楚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   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   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   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   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注意北半   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拓展阅读:高中地理答题模板及解题技巧   高中地理答题模板   (1)高中地理首先要分点作答,答题条理清晰,抓住主次,逻辑性强。从背景资料直接提取的答案放前面。高中地理题目在答案中非常强调抓问题的主要方面,所以对影响地理事物诸多因素中,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素,切中要害,实在没有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老师造成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注意题目分值,高中地理分值高要注意扩展答题要点,扩展中不能与题目矛盾,不能出现错误表述。   (2)高中地理答题文字尽量少而精,注意突出关键词,注意“不问不答、多问多答、先问先答”的答题规范。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中地理综合题的评分标准,则不如多答。   (3)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具体详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作适度模糊处理。如“旧金山沿岸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可答为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不必具体指出洋 流名称。   (4)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应用地理术语。如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语言,是衡量考生答题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答案要先定性描述,然后具体分析。   (5)高中地理答题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字迹潦草不容易使阅卷教师找得分点。   高二地理大题解题技巧   城市(因素)(地域形态)(布局形式)   (1)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式:环行—放射式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用: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环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2)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两大问题:①交通线路拥堵;②交通环境污染   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解决交通环境污染:①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②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   ③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3)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   表现:①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②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③中小城镇发展迅速;④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4)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上一篇:神舟台式机怎么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