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六

时间:2024-10-16 21:49:27编辑:阿奇

歼-6的设计特点

米格-19虽然是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但本身具有明显的过渡型的特点。在前苏联以及装备该机的部分原华约国家空军中,该机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很快被米格-21所取代。在中国空军中,虽然歼-6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主力歼击机,并且航空工业部门也对该机进行了改进,但由于米格-19基本设计的局限性,加之中国航空工业技术储备不足,使得歼-6家族的性能水平仍未能取得明显突破。 歼-6战斗机装2台WP-6涡喷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为25.5千牛(2600公斤),加力推力为31.87千牛(3250公斤)。歼-6的发动机仿制工作曾经遇到重大挫折。在1960~1962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苏联停止援助的情况下,沈阳黎明发动机厂在1963年实现涡喷-6装机首飞。实际上,涡喷-6投入批生产的时间是1959年,由于“大跃进”年代出现的“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仅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研制出的涡喷-6先后出现多起大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发动机的正常交付。1961年年初,工厂针对涡喷-6发动机质量问题展开了优质过关活动。同年10月,涡喷-6发动机所需的金属材料、成品件,国内能全部供应和试制供应的分别达到98%和96%。197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应用有限元法等方法对喇叭形涡轮盘应力分布进行计算分析和实验分析,排除了涡喷-6发动机连续发生涡轮轴断裂的故障,使歼-6飞机得以正常飞行。 歼-6的总体布局沿袭自米格-19,后虽经多次改进,仍无明显变化(除了强-5这个衍生型)。该机总体布局特点是:机头进气,大后掠中单翼,低平尾,单垂尾加单腹鳍(歼教-6为双腹鳍),单座双发。这种布局是由米格-17发展而来,从米格-15到米格-17再到米格-19,其总体布局其实是一脉相承。米格-15的布局为早期喷气式战斗机的经典布局之一,其布局比较合理且成熟。而米格-17和米格-19的出现,重点在速度的突破,都沿用米格-15的布局特点。在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中,美国北美F-100、法国达索“超神秘”也分别沿袭了前身 F-86、“神秘”的布局特点。从布局上看,米格-19的设计思想是稳妥,超音速。当时米格-17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已经可以突破音障,这是米格-19沿用其布局的原因。新型轴流式涡喷发动机的问世为超音速提供动力保证,大后掠翼提供低阻力保证,这就是米格-19超音速的基础。不过,由于米格-19的设计针对的是超音速,同时也由于苏联航空工业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及装备研制思路等原因,该机并未采用更多的先进技术。 由于机翼后掠角太大,翼尖失速问题比较严重。多次在战斗中失速进入螺旋,70年代在歼-6上频繁发生的螺旋事故,为了解决螺旋事故,歼-6沿用米格-19的设计,采用一对大翼刀来解决了翼尖失速问题,而F-100用复杂的全自动前缘缝翼,就效果而言,自动缝翼比翼刀好得多。这个设计,既有传统设计思想的影响,也有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后来米格-21的初期选型中,其E-2原型机才开始应用前缘襟翼)。对于中国来说,这种设计易于仿制,但不利于发展先进的航空技术——歼-12设计之初曾考虑设置前缘缝翼,后来从简取消;到了1990年歼-7E出现,前缘襟翼才开始实用化,而该机装备初期前缘襟翼时仍然事故不断。 歼-6III改进的时候,机翼是改进重点之一。通过调整机翼的关键参数来获得更好的超音速性能,实际上改变了原始的翼型设计。机翼后缘内侧设有后退式襟翼,与米格-17相同。这种襟翼除了具有单缝襟翼的优点外,放下时还可以增大机翼面积,进一步改善起降性能,但结构比较复杂,只能用于起降状态。后缘襟翼在起飞状态下偏角为15°,着陆状态下偏25°。机翼外侧为传统副翼,由于后掠角较大,副翼效率受影响。从改进效果来看,歼-6III的高速性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幅度有限,除了基本布局的局限性外,发动机推力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对歼-6III的改进还导致了机静稳定性减小。由于歼-6采用大后掠翼,歼-6III减小了翼展等于减小了重心后的机翼面积,导致飞机焦点前移,减小了静稳定度。飞机飞行中出现的纵向操纵过灵,这实际上是静稳定性减小的表现——因其导致飞机纵向操纵力矩变小,飞行员只需很小的杆位移即引起飞机俯仰姿态明显改变。第三代战斗机多利用这种设计来减小配平阻力,提高敏捷性,但对于连增稳系统都没有的歼-6III来说,飞机难以操纵。后来歼-6III改延长前机身,其目的就是为了调整飞机重心,使之与前移的焦点匹配,保持适当的静稳定性。而同样采用歼-6III机翼的歼-6IV,由于其机头安装了截击雷达,起到了调整重心的作用。 歼-6战斗机的主要武器是航炮。由于作战要求的不同与性能的限制,歼-6各型分别独立或混合装备了23-1型或 30-11型航炮,数量1~3门。其中 30-1航炮由于广泛装备歼-6各型。23-1型航炮系仿制苏联NR-23航炮,为管退式单管炮。NR-23炮口径23毫米,初速690米/秒,射速850发/分,后座力25.48千牛,采用弹链弹带供弹,全重仅39千克。可用弹种包括杀伤燃烧曳光弹、穿甲燃烧曳光弹。与之相比,国产23-1航炮在射速和后座力方面有些微波动,寿命为6,000发。30-1型航炮系仿制苏联NR-30航炮,为管退式单管炮。NR-30炮口径30毫米,初速780米/秒,射速900发/分,最大后座力58.84千牛,弹链弹带供弹,全重66千克。寿命2,000发。可用弹种为杀伤爆破燃烧弹。国产30-11航炮初速和重量略有波动,射速略低。导弹系统方面,歼-6服役的时候,也是空空导弹开始实用化的时候,因此在歼-6的武器系统上也体现出过渡和混合的特点。进入1970年代后,随着国产霹雳-2号导弹定型投产,后期生产的歼-6也进行了改进,可以挂载该型导弹,增强对空作战能力。最初只有引进的米格-19PM和仿制的歼-6乙可以挂载霹雳-1号导弹。但该型导弹性能较差,发射限制多,并未得到广泛应用。贵州飞机厂重新仿制歼-6甲时,增加了该机挂载霹雳-2号导弹的能力。不过霹雳-2号无法挂载于机翼内侧前伸挂梁,因此在副油箱挂点外侧增设一个挂点,用于挂载霹雳-2号——苏联在其K-13导弹投产后,也曾以这种方式改装米格-19P,与新歼-6甲非常相似。后来出口给巴基斯坦的歼-6也沿用了这一改进(挂载的是美制“响尾蛇”导弹)。关于导弹挂载能力的改进,多见于出口巴基斯坦的歼-6照片。作为一种前线歼击机,米格-19的对地攻击能力相当薄弱,歼-6也继承了这一特点。该机在不带副油箱时,可以在该挂点挂载50~250千克的炸弹;或者利用机翼内侧挂点携带UB-8-57火箭发射器,所用的S-5K57毫米火箭弹为对地攻击型,S-5M为对空型。在机翼内侧挂点设计上,苏联和大部分米格-19用户均采用机翼后缘挂梁(位于主起落架舱后),而民主德国和中国则采用了前缘延伸挂梁,并为整个歼-6家族所沿用。文革期间,中国空军为提高歼-6的对地攻击能力,增设了外挂炸弹架,增强了攻击火力,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轰炸/攻击设备,歼-6对地攻击能力并没有获得显著改善,仍然是一种只能执行简单对地攻击任务的歼击机。

歼六战机外形尺寸

形尺寸
翼展9.04米
机长(带空速管)14.64米
(不带空速管)12.54米
机高3.89米
机翼面积25.0米2
机翼后掠角(1/4弦线)55°
机翼相对厚度(顺气流平均值)8.24%
主轮距4.16米
前主轮距4.40米
重量及载荷
最大起飞重量882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无外挂)7400千克
燃油重量(机内)1800千克
正常载重195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高度11000米)M1.36
巡航速度900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7500~17900米
最大航程(不带副油箱)1390公里
(带副油箱)2200公里
续航时间(不带副油箱)1小时43分
(带副油箱)2小时38分
起飞滑跑距离(加力)515米
着陆滑跑距离(用伞)610米
(不用伞)890米


上一篇:爱达芙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