颚口线虫

时间:2024-10-21 02:18:47编辑:阿奇

颚口线虫颚口线虫感染症状

1、怎么判断是不是得了颚口线虫病?2、颚口线虫多少温度可以杀死3、食物中的颚口线虫多少度可以杀死?4、颚口线虫是什么东西啊?对人有害吗?5、颚口线虫病的临床表现怎么判断是不是得了颚口线虫病?颚口线虫动物门是线性的(线虫)无尾目旋(旋尾目)鄂科(Gnathostomatiidae)钳口开口(颚口)。这是前一段被动物般,浑身剩余的表面上的小刺也布满小棘,体有鳞刺的小前部。该颚口属线虫病可导致颌口。 2011年5月17日,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近日宣布已在9个批次致病颚口线虫黄鳝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进口的检测。上海口岸已建议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停止输出鳗鱼印尼和菲律宾,印尼和菲律宾暂停受理输入中国黄鳝的检疫审批。 颚口线虫一共有10种确定,包括在东南亚报道在中国发现有5种刚刚被刺颚口线虫(G. hispidum),陶氏颚口线虫(G. doloresi)和多刺颚口线虫(G 。spinigerum)。 只是寄生刺颚口线虫猪胃。新鲜的红虫面色苍白,薄片状,您可以通过白色生殖器官的身体看。球形顶端膨大,其中有11行的小刺。身体有排列成环状小刺;人体的脊柱前部大,三角形排列稀疏;脊柱较小的车身尾部形状,如针,排列紧密。雄虫长15-25MM,有交合刺一对,不平等的。雌虫长22 - 45毫米;卵椭圆形,褐色,帽状结构的一端。 道指寄生颚口线虫猪胃。雄虫长20-38毫米,雌虫长27-52毫米。鸡蛋在各端用透明投影。 有颚口的猫,狗,貂等肉食性动物的胃寄生线虫。雄虫长10-25MM,女长9-31毫米。 颚口线虫需要两个中间宿主和发展过程中的最终宿主。终末宿主主要是猪,狗,猫。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淡水鱼。 鸡蛋五天后出院后来发展成含有第一期幼虫,7天后幼虫孵化的蛋。后吞噬第一中间宿主,幼虫脱鞘,胃到达体腔钻入宿主,7-10天的幼虫发育的第二阶段。水蚤包含成熟的第二期幼虫被第二中间宿主吞食后,幼虫通过胃的肌肉,一个月内第三期幼虫,两个月结囊开始后的发展后迁移。气球直径约1mm。 当第二中间宿主被终宿主吞食后,举办的第三期幼虫通过胃,通过少量的宿主肠道寄生虫,进入肝脏,然后肌肉或结缔组织之间游行,长大了。当接近成熟的昆虫返回主机胃,形成了特殊的肿瘤块,与洞穴和小孔的典型的肿瘤块与胃腔相通。成年人中藏匿,鸡蛋被排出体外的孔。此外,最终的主机也可以穿透从活动第三期幼虫在皮肤上,或打通胎盘感染的嘴。 人类颚口线虫感染主要是由颚口线虫已造成颚口刚线虫感染的少数病例。人类感染最为多见于日本和泰国,我们人类颚口线虫感染是罕见的,案件至今没有报告50余例。 颚口线虫主要分布在亚洲,日本,中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的报道人类感染有。此外,澳大利亚,墨西哥和喀麦隆也有这种虫害或本报告的疑似病例。日本和泰国有食鱼生的习惯,人体感染较为严重。在日本,高达80.4%的感染率黑鱼人类感染3.2%的税率部分地区。江苏洪泽湖地区的?淡水鱼感染此蠕虫较为严重,当地居民有“炒乌鱼片”饮食是感染此蠕虫病毒在人体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感染的主要途径是经口感染,但不得不去通过皮肤或经胎盘感染呈报个案。在泰国和日本,主要是因为患者摄入生的或未煮熟含有的鱼,鸡,鸭,猪肉,由于早期第三期幼虫。含有早期第三期幼虫独眼巨人的另一份报告可以感染灵长类实验动物,所以谁也传递到不干净的饮用水专家和感染的可能性。第三期幼虫从皮肤感染,大多在皮下组织和肌肉迁移,侵袭在少数侵入膈肌,腹肌和背部肌肉肝脏附近经过。幼虫侵入后肚子皮肤感染发展为成熟的成年人,成熟幼虫变成个人。 人的下巴是不是一个合适的宿主线虫群体,除少数情况下,最看中的是第三期幼虫或未成熟幼虫。寄生在体内可分为固定式和过渡型。广泛的致病位点,几乎无处不在的整个身体。幼虫侵入皮肤,在大多数情况下,皮肤会出现在身体质量两部分组成。因为在皮肤表皮和真皮形成隧道或皮下组织之间,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迁徙幼虫。这种蠕虫病毒可以在不同的器官,肺,气管,胃肠道,泌尿道,子宫,阴茎,眼,耳,脑和脊髓寄居已报道发现寄生虫。在人体内的寄生虫可几年甚至十几年生存。 人的颚口线虫感染除了被动的方式,也有受感染的人的一些积极的行为。食入民间猪肚虫(颚口线虫)治胃病说,感染的个案,从而导致严重的颚口线虫。杨青山这样的报道“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宁海县“人为造成的病例报告,杜氏颚口线虫胃穿孔”,浙江省岔路镇建设村农民患有慢性胃炎,误信食用野生的民俗风情野猪。 “胃虫”能治胃病,2002年5月3,从早上去打猎,野猪胃线虫(线虫最终人口确定为假肥大型颚)11,包裹在大麦活活吞食,感到数小时后腹痛不止,呕吐数次,当天下午,造成失血性休克,当晚10时许送县医院。颚口线虫多少温度可以杀死在70℃下,加热4-5分钟,颚口线虫就必死无疑了。南京鼓楼医院呼吸科曹敏副主任医师介绍,颚口线虫一般寄生在黄鳝、泥鳅、青蛙及淡水鱼身上,如果生吃或吃了未烧熟的这些水产品,颚口线虫就会乘机进入人体,颚口线虫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在人体内存活好几年,会对哪里的组织器官带来损伤。曹敏说,明确病因后,该病治疗很简单,一般的“肠虫清”就可以将其杀死。此外,颚口线虫不耐高温,鱼虾煮沸4-5分钟就能将其杀死,蟹则要烧足10分钟以上,因为有关试验数据显示,在70℃下,加热4-5分钟,颚口线虫就必死无疑了。扩展资料颚口线虫:人类对颚口线虫的防治没有特效药,多采用手术摘除幼虫。某些药物对颚口线虫病可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颚口线虫病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免生食或食未熟淡水鱼类(或其它肉类)。其次,在加工或处理生肉时,应注意自颚口线虫我保护。在流行区避免直接接触疫水。在亚洲,日本、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均有人体感染颚口线虫的报道。颚口线虫病会通过食用、接触及母婴间的胎盘传播,对动物和人类健康均有较大危害,严重时可导致癫痫、肢体瘫痪和脑疝。我国人体感染颚口线虫并不多见,迄今报道的病例不超过50例。但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颚口线虫列为水生动物中与异尖线虫同样重要的致病因子。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吃生鱼虾易感染颚口线虫专家:可存活好几年食物中的颚口线虫多少度可以杀死?先,是杜绝不安全的食用方法。颚口线虫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但是颚口线虫病例多集中在几个地区,其中又以泰国和日本最为严重。不难推测,生食河鲜的是造成这两个国家颚口线虫病高发的重要原因。要防止“虫从口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对食物进行充分的加热烹制。具体要烹制到何种程度,美国疾控中心的建议是将食材(以鱼肉为例)加热到食材内部温度为63摄氏度以上。此次在杭州检出颚口线虫的浙江省医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则建议将食材在70度的高温下加热4-5分钟。按照这个标准,一些较为快速的烹调方法,比如爆炒、汆烫,可能会因为加热的时间和加热温度的不足而无法杀灭颚口线虫。 除了加热,美国疾控中心也推荐使用冷冻方法来预处理鱼肉(相似内容可见:"海鱼有虫,生食小心"),也有资料提及,醋泡6小时或者酱油腌制12小时可以杀死颚口线虫虫卵。但这类调料腌制杀虫法对于所使用调料的种类、体积、浓度以及时间都有一定要求,使用时候必须多加小心。而在餐桌上较为常见的蘸醋、蘸酱油、蘸柠檬汁或者醉制,都无法做到彻底杀死颚口线虫。 注意饮食之外,还应当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带有颚口线虫的鱼类和肉类。可能被寄生虫污染的水,至少煮沸5分钟以上,才能饮用。除了加工方法,选择较为安全的食材也是规避风险的方法之一。颚口线虫是什么东西啊?对人有害吗?颚口线虫属于线形动物门(Nematoda)旋尾目(Spirurida)颚口科(Gnathostomatiidae)颚口属(Gnathostoma)。该属动物前端呈头球状,其上布满小棘,其余体表也布满小棘,体前部小棘呈鳞片状。该属的棘颚口线虫能导致颚口线虫病。2011年5月17日,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宣布,近期连续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进口黄鳝中检出9批次致病颚口线虫。上海口岸已建议国家质检总局停止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对华输出黄鳝,暂停受理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输华黄鳝的检疫审批。颚口线虫已确定的共有10种,其中在东南亚报道5种,在我国发现的有刚刺颚口线虫(G. hispidum)、陶氏颚口线虫(G. doloresi)和有棘颚口线虫(G. spinigerum)。 刚刺颚口线虫寄生于猪胃内。新鲜虫体呈淡红色,表皮薄,可透见体内白色生殖器官。头端呈球形膨大,其上有11横列小棘。全身都有小棘排列成环;体前部的棘较大,呈三角形,排列较稀疏;体后部的棘较细,形状如针,排列紧密。雄虫长15-25mm,有交合刺1对,不等长。雌虫长22-45mm。虫卵呈椭圆形,黄褐色,一端有帽状结构。 陶氏颚口线虫寄生于猪胃内。雄虫长20-38mm,雌虫长27-52mm。虫卵两端各具一个透明突起。 有棘颚口线虫寄生于猫、犬、貂等肉食性动物的胃内。雄虫长10-25mm,雌虫长9-31mm。颚口线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2个中间宿主和1个终末宿主。终末宿主主要是猪、犬、猫等。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淡水鱼。 虫卵排出后,5天后发育为含有第一期幼虫的卵,7天后幼虫孵出。 被第一中间宿主吞食后,幼虫脱去鞘膜,钻入宿主胃壁到达体腔,7-10天后发育为第二期幼虫。 含有成熟第二期幼虫的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吞食后,幼虫穿过胃壁移行至肌肉,1个月后发育为第三期幼虫,2个月后开始结囊。囊的直径约为1mm。 当第二中间宿主被终末宿主食入后,第三期幼虫穿过宿主胃壁,少数虫体穿过宿主肠壁,进入肝脏,然后游行于肌肉或结缔组织间,逐渐长大。在将近成熟时,虫子返回宿主胃壁,形成特殊的瘤块,典型的瘤块具有洞穴,并有小孔与胃腔相通。成虫藏匿其中,虫卵由小孔排出。此外,终末宿主还可由活跃的第三期幼虫穿透皮肤,或经胎盘和口腔得到感染。人体颚口线虫的感染主要是由有棘颚口线虫引起的,少数病例为刚棘颚口线虫感染。人体感染以日本和泰国最为多见,我国人体感染颚口线虫并不多见,迄今报道的病例不超过50例。 颚口线虫主要分布于亚洲,日本、中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均有人体感染的报道。此外,澳大利亚、墨西哥和喀麦隆也有此虫或疑似此虫的病例报道。日本和泰国有食鱼生的习惯,人体感染较为严重。在日本某些地区乌鳢的感染率高达80.4%,人感染率3.2%。我国江苏洪泽湖区淡水鱼感染此虫较为严重,当地居民又有“快炒乌鱼片”的饮食习惯,是人体感染此虫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体感染主要途径是经口感染,但也有经皮肤或经胎盘感染的病例报道。在泰国和日本,患者大多是因生食或食入未熟含有早期第三期幼虫的鱼、鸡肉、鸭肉和猪肉所致。另有报道用含有早期第三期幼虫的剑水蚤可感染灵长类实验动物,因此专家提出人也有通过饮入不洁水源而感染的可能。第三期幼虫自皮肤感染后,大部分在皮下组织和附近肌肉移行,在侵入肝脏,少数侵入隔肌、腹肌和背肌。经皮肤感染的幼虫侵入胃壁后发育为成熟成虫,个别则成为未成熟幼虫。 人体并非颚口线虫的适宜宿主,除个别病例外,多数见到的是第三期幼虫或未成熟幼虫。在人体中的寄生方式可分为静止型和移行型。致病部位广泛,几乎遍及全身各处。由皮肤侵入的幼虫,多数情况下会在身体的个部位发生皮肤肿块。由于幼虫的游走性,在皮肤的表皮和真皮间或皮下组织形成隧道,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此虫可在各脏器内寄居,肺、气管、胃肠道、尿道、子宫、阴茎、眼、耳、脑和脊髓中都有虫体发现的报道。虫体在人体内可以存活数年乃至十几年。 人体感染颚口线虫除了上述的被动途径外,还有部分主动行为感染者。民间有食入猪胃虫(颚口线虫)治胃病的说法,个别病例就是因此而感染并引起严重的颚口线虫病。杨清山等报道“杜氏颚口线虫引起人胃穿孔一例报告”《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浙江省宁海县岔路镇大楼村一农民因患慢性胃炎,误信民间习俗食野猪"胃虫"能治胃病,于2002年5月3日晨从猎来的野猪胃中获线虫(最后鉴定为杜氏颚口线虫)11条,裹在麦饼中活吞食,数小时后感到腹痛不止,当天下午多次呕血,并引发出血性休克,当夜10时许送县医院抢救。颚口线虫病的临床表现患者于感染24~48小时后,可出现低热,全身乏力,荨麻疹,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按棘颚口线虫蚴在人体内移行的部位差异,可分为皮肤颚口线虫病和内脏颚口线虫病两种临床类型。1.皮肤颚口线虫病大多在感染后3~4周,幼虫在皮下组织中移行,产生症状与体征,最常见的体征是局部皮肤出现移行性包块,可呈间歇性出现。每次出现可持续1~2周。局部皮肤呈非凹陷性水肿伴疼痛、瘙痒或红斑。移行的路径可有色素沉着。随着病程延长,发作次数可减少,症状亦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本病有时表现为匐行疹、皮肤结节或脓肿,偶尔幼虫可自行钻出皮肤。2.内脏颚口线虫病(1)肝脏病变 幼虫移行至肝脏可引起右上腹隐痛或胀痛,肝大常伴食欲减退、恶心、疲乏等症状。(2)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以神经根-脊髓炎、脑膜脑炎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较为多见。若幼虫移行至脊髓腔,则可刺激神经根,引起剧烈疼痛伴烧灼感。数日后出现肢体瘫痪或轻瘫。瘫痪以截瘫为主,伴尿潴留。若幼虫钻入头颅内,可引起脑膜、脑组织病变,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脑神经瘫痪或肢体瘫痪。幼虫钻入蛛网膜下腔易造成出血,患者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血性而含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3)肺部病变 常于皮肤颚口线虫病持续数月或数年后发生,出现咳嗽、胸痛气促与咯血,可致胸腔积液或积血。偶尔虫体可随痰咳出。(4)眼部病变 可引起外眼病变与眼内病变。前者表现为眼眶周围炎,出现眼痛、流泪、畏光、眼球周围红肿等。后者则表现为虹膜炎、前房或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剥离等,严重者可致失明。用眼裂隙灯检查可在结膜下、前房或玻璃体中发现棘颚口线虫蚴。(5)胃肠病变 幼虫寄生于肠壁中形成肠壁肿块,可致不完全性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腹泻、便血、呕吐等症状,偶可在腹部扪及包块。(6)泌尿道病变 较少见,幼虫偶可穿过膀胱组织,随尿液排出。此时可出现血尿,排尿异物感。

颚口线虫病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颚口线虫病的别名 7 分类 8 ICD号 9 流行病学 9.1 传染源 9.2 传播途径 9.3 人群易感性 9.4 流行概况 10 病因 11 发病机制 12 颚口线虫病的临床表现 12.1 皮肤颚口线虫病 12.2 内脏颚口线虫病 12.2.1 肝脏病变 12.2.2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12.2.3 肺部病变 12.2.4 眼部病变 12.2.5 胃肠病变 12.2.6 泌尿道病变 13 颚口线虫病的并发症 14 实验室检查 15 辅助检查 16 诊断 16.1 流行病学资料 16.2 临床表现 16.3 实验室检查资料 17 鉴别诊断 17.1 广州管圆线虫病 17.2 猪囊尾蚴病 17.3 曼氏裂头蚴病 17.4 斯氏貍殖吸虫蚴病 17.5 犬弓首线虫蚴病 18 颚口线虫病的治疗 18.1 支持及对症治疗 18.2 病原治疗 19 预后 20 颚口线虫病的预防 21 相关药品 1 拼音 è kǒu xiàn chóng bìng 2 英文参考 gnathostomiasis 3 概述 颚口线虫病(gnathostomiasis)是我国较为少见的一种蠕虫蚴移行症,病原体为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的第三期幼虫。成虫在猫科动物或犬的胃壁形成肿物,发育成熟产卵。人因进食生的或未煮熟而含有棘颚口线虫第叁期幼虫的淡水鱼、蛙、蛇、鸡等肉类而获得感染。临床上以移行性皮下肿块、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此外,棘颚口线虫的第三期幼虫还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如脑、肺、眼、肝、肾等,引起内脏棘颚口线虫蚴病。患者于感染24~48h 后可出现低热,全身乏力,荨麻疹,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应用阿苯达唑治疗有良好效果。 生活中应避免食用生的或半生熟的鱼类、禽鸟类、两栖类,爬形类和哺乳类等肉类。 4 疾病名称 颚口线虫病 5 英文名称 gnathostomiasis 6 颚口线虫病的别名 棘颚口线虫病 7 分类 感染内科 > 寄生虫病 > 蠕虫病 8 ICD号 B83.1 9 流行病学 9.1 传染源 棘颚口线虫的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转续宿主(蛙、蛇、鸭、猪等)和终宿主(猫、狗)等都是本病的传染源。被棘颚口线虫蚴感染的人只能充当转续宿主,不会再感染他人,故人不是本病的传染源。 9.2 传播途径 人因进食生的或未煮熟而含有棘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蛙、蛇、鸡等肉类而获得感染。 9.3 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 9.4 流行概况 本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和国家,如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越南、缅甸、日本和中国等。此外,南美洲的某些国家,如墨西哥、厄瓜多尔等亦有病例报道。有喜欢吃生或未煮熟鱼、虾、肉类习惯地区的居民发病率较高。20世纪60年代后,在东南亚尤其在泰国颚口线虫病流行十分普遍;80年代以来日本也发生了不少由刚棘颚口线虫感染病例。据报告我国江苏洪泽湖区淡水鱼中感染严重,迄今,我国已报道35例,提示有增多趋势。 10 病因 棘颚口线虫的成虫呈鲜红色,稍透亮,有光泽,雄虫长度为11~25mm,雌虫较长,为25~54mm,呈圆线状。头部呈半球形,表面有4~8圈小钩,颈部狭窄,体前半部和近尾端有许多小皮棘。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猫、狗的胃黏膜内,形成肿块,从粪便中排出虫卵。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40μm×70μm,较小的一端有帽状透明塞。虫卵在水中孵出第一期幼虫,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后,经7~10天发育为第二期幼虫。当剑水蚤又被第二中间宿主鱼、蛙、蛇、?、鳝、泥鳅等吞食后,经1个月左右即可发育为第三期幼虫。当转续宿主,如鸡、鸭、猪、虎、豹、狼等吞食受感染的第二中间宿主时,第三期幼虫可在其胃内脱囊,并穿过被感染动物的胃肠壁,移行至肝脏、肌肉和结缔组织内,但不能发育为成虫。若为适宜的终宿主,如猫、狗,则第三期幼虫可在其胃黏膜下形成肿块,并经6~8个月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产卵,虫卵从胃腔、肠腔向下移行,随粪便排出体外。从感染至虫卵在终宿主的粪便中出现,一般需经8~12个月。人类常因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类而获得感染。然而,人类不是棘颚口线虫的适宜终宿主,故感染的棘颚口线虫只能停留于第三期幼虫或性未成熟的成虫早期阶段,在人体内游走不定。其寿命可达数年,长者可达10年以上。 在我国,在颚口属中除发现有棘颚口线虫外,还发现有刚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hispidum)和杜氏颚口线虫(Gnathostoma doloresi)。它们亦可引起类似的蠕虫蚴病。 11 发病机制 棘颚口线虫的第三期幼虫在胃中经消化脱囊释出后,穿过胃壁,移行至肝脏与其他组织内。人类不是本虫的终宿主,只能成为转续宿主,幼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只能在人体内长期移行而造成组织损害和病变。感染的幼虫多为一条,但亦有数条者。病理变化为寄生虫性肉芽肿,由嗜酸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与巨噬细胞组成。幼虫在组织中移行时,除产生机械性损伤外,还能分泌、排泄一些对人体有毒性作用的物质,诱发机体产生中毒与过敏反应,从而加重病理损害。 12 颚口线虫病的临床表现 患者于感染24~48h后可出现低热,全身乏力,荨麻疹,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按棘颚口线虫蚴在人体内移行的部位差异可分为皮肤颚口线虫病和内脏颚口线虫病两种临床类型。 12.1 皮肤颚口线虫病 大多在感染后3~4周幼虫在皮下组织中移行,产生症状与体征。最常见的体征是局部皮肤出现移行性肿块,可呈间歇性出现。每次出现可持续1~2周。局部皮肤呈非凹陷性水肿,伴疼痛、瘙痒或红斑。移行的路径可有色素沉着。随着病程延长,发作次数可减少,症状亦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本病有时表现为匐行疹、皮肤结节或脓肿。偶尔,幼虫可自行鉆出皮肤。 12.2 内脏颚口线虫病 12.2.1 (1)肝脏病变 幼虫移行至肝脏可引起右上腹隐痛或胀痛,肝大。常伴食欲减退、恶心、疲乏等症状。 12.2.2 (2)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以神经根-脊髓炎、脑膜脑炎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较为多见。若幼虫移行至脊髓腔,则可 *** 神经根,引起剧烈疼痛伴烧灼感。数日后出现肢体瘫痪或轻瘫。瘫痪以截瘫为主,伴尿潴留。若幼虫鉆入头颅内,可引起脑膜、脑组织病变,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脑神经瘫痪或肢体瘫痪。幼虫鉆入蛛网膜下腔易造成出血,患者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呕吐,脑膜 *** 征。脑脊液呈血性而含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本病病变常较广州管圆线虫病重,病死率亦较高,后遗症亦较常见。 12.2.3 (3)肺部病变 常于皮肤颚口线虫病持续数月或数年后发生,出现咳嗽、胸痛、气促与咯血,可致胸腔积液或积血。偶尔虫体可随痰被咳出。 12.2.4 (4)眼部病变 可引起外眼病变与眼内病变。前者表现为眼眶周围炎,出现眼痛、流泪、怕光、眼球周围红肿等。后者则表现为虹膜炎、前房或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剥离等,严重者可致失明。用眼裂隙灯检查可在结膜下、前房或玻璃体中发现棘颚口线虫蚴。 12.2.5 (5)胃肠病变 幼虫寄生于肠壁中,形成肠壁肿块,可致不完全性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腹泻、便血、呕吐等症状,偶可在腹部扪及包块。 12.2.6 (6)泌尿道病变 泌尿道病变较少见,幼虫偶可穿过膀胱组织,随尿液排出。此时可出现血尿,排尿异物感。 13 颚口线虫病的并发症 棘颚口线虫蚴穿破皮肤可继发细菌感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致癫痫、肢体瘫痪和脑疝等,进入眼球可发生眼底出血、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剥离和失明等。 14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液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常明显升高。皮下肿块组织活检病理检查为嗜酸性肉芽肿。若能发现棘颚口线虫蚴则可明确诊断。以棘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作为抗原,用ELISA等免疫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有助于本病诊断。然而,免疫学研究已发现棘颚口线虫蚴与广州管圆线虫蚴有部分交叉免疫原性。 15 辅助检查 用眼裂隙灯检查可在结膜下、前房或玻璃体中发现棘颚口线虫蚴。 16 诊断 16.1 流行病学资料 病前患者有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蛙、鸡等肉类史。 16.2 临床表现 皮肤颚口线虫病患者出现游走性皮下肿块,可伴发热、荨麻疹、瘙痒等。内脏棘颚口线虫蚴病患者则出现肺、眼、脑、肝等器官病变的相应临床症状与体征。患者可同时存在皮肤颚口线虫病与内脏颚口线虫病。 16.3 实验室检查资料 外周血液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常明显升高。皮下肿块组织活检病理检查为嗜酸性肉芽肿。若能发现棘颚口线虫蚴则可明确诊断。以棘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作为抗原,用ELISA等免疫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有助于本病诊断。然而,免疫学研究已发现棘颚口线虫蚴与广州管圆线虫蚴有部分交叉免疫原性。 17 鉴别诊断 颚口线虫病需与下列疾病作鉴别诊断。 17.1 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病发病前有进食未煮熟的淡水螺史,较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以持续性头痛、全身酸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精神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剧烈而脑膜 *** 征则常较轻。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皮疹、局部皮肤痛觉过敏、胸痛,以及表情淡漠、肢体瘫痪、病理反射、视力减退、脑神经损害征、嗜睡与昏迷等脑膜脑炎表现。眼底检查可出现视盘水肿、视网膜静脉扩张。多无皮下游走性肿块。外周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清中抗广州管圆线虫蚴IgG及IgM抗体阳性。 17.2 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发病前有进食生蔬菜史,较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以持续性头痛、癫痫、精神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可同时出现多发性皮下结节。头颅影像学检查可见脑组织中有囊性占位性病变。皮下结节活检可发现猪囊尾蚴。外周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清中抗猪囊尾蚴IgG及IgM抗体阳性。 17.3 曼氏裂头蚴病 曼氏裂头蚴病发病前患者有进食未煮熟的淡水虾、蟹、鱼肉史,较常出现发热、皮疹,多有皮下游走性肿块。皮下结节活检可发现曼氏裂头蚴。外周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清中抗曼氏裂头蚴IgG及IgM抗体阳性。 17.4 斯氏貍殖吸虫蚴病 斯氏貍殖吸虫蚴病发病前患者有进食未煮熟的淡水虾、蟹、鱼肉史,较常出现发热、皮疹、咳嗽、胸痛、吐血丝痰,少有皮下游走性肿块。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有片状或条索状病变。外周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清中抗斯氏貍殖吸虫蚴IgG及IgM抗体阳性。 17.5 犬弓首线虫蚴病 犬弓首线虫蚴病发病前患者常有与狗密切接触史,较常出现发热、皮疹、胃纳减退、疲乏、右上腹隐痛等,少有皮下游走性肿块。发热多为37.5~39℃常呈间歇热型。超声诊断仪检查可发现肝内有片状或条索状实质性病变。数日后肝内病变的部位可发生移动。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血清中抗犬弓首线虫蚴IgG及IgM抗体阳性。 18 颚口线虫病的治疗 18.1 支持及对症治疗 颚口线虫病严重病例,如脑颚口线虫病患者,当发生颅内压升高时,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必要时加用呋塞米、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的发生。 18.2 病原治疗 用阿苯达唑治疗有良好效果。成人剂量为400mg/次,2次/d,口服,疗程3周。于疗程的第2周,棘颚口线虫蚴受药物 *** 而兴奋、挣扎,有时可鉆出皮肤,但亦有加重病情的可能性。一般治疗一个疗程即可治愈。个别病例可能需用两个疗程。治愈后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数逐渐恢复正常。 甲苯达唑、乙胺嗪、左旋咪唑和噻苯达唑对本病的疗效都较差。 伊维菌素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对蛔虫、鞭虫、钩虫、班氏丝虫、马来丝虫、盘尾丝虫等线虫类寄生虫的杀灭作用较强,已有报告说明对本病亦有很好疗效。成人剂量为200~250μg/(kg·次),1次/2周,连服3~5次。不良反应较轻,少数病人可出现头晕、腹痛、胃纳减退、疲乏等。婴幼儿及孕妇不宜服用。 眼颚口线虫病以手术摘除棘颚口线虫蚴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可加重病情,甚至可导致失明。然而,由于眼颚口线虫病患者的其他组织常同时存在棘颚口线虫蚴,因此于手术摘除眼内棘颚口线虫蚴后仍宜应用一疗程药物治疗。 19 预后 颚口线虫病一般预后良好,但脑颚口线虫病的预后较差,病死率可达2.5%~7.7%,并可出现后遗症。 20 颚口线虫病的预防 预防的重点是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鳝、?、蛙等肉类,以及鸡、猪肉类。 21 相关药品


棘颚口线虫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棘颚口线虫的形态 3.1 成虫 3.2 虫卵 4 棘颚口线虫的生活史 5 棘颚口线虫的致病与诊断 6 棘颚口线虫的流行与防治 1 拼音 jí è kǒu xiàn chóng 2 英文参考 [医] Gnathostoma siamense 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 Owen,1836)是犬、猫的常见寄生虫,也寄生于虎、狮、豹等野生食肉动物,其幼虫偶可寄生人体,引起颚口线虫病(gnathostomiasis)。 3 棘颚口线虫的形态 3.1 成虫 成虫较粗壮,两端略向腹面弯曲,活时鲜红色,略透明。雄虫长11~25mm,雌虫长25~54mm。虫体前端为球形头部,上有8圈小倒钩,顶部中央有口,口周有1对肥厚的唇。体表前半部有很多体棘,紧接头部之后的体棘短而宽,游离端呈锯齿状;其后体棘增长,并分裂成三齿状;至虫体中部体棘数目减少,呈单尖状。体棘的形态在分类上有重要意义。后半部基本无棘,仅在尾端尤其是腹面有很微细的小棘。雄虫泄殖孔周围有一“Y”形无棘区,泄殖孔后有一、二列弧形排列的微棘。雄虫末端膨大成假交合伞,有4对有柄乳突,交合刺1对,不等长。雌虫阴门位于虫体中部略后(图1)。 3.2 虫卵 虫卵椭圆形,黄色和棕色,透明。卵壳表面颗粒状,一端有帽状透明塞,内含1~2个细胞。大小为62~79×36~42µm(图1)。 图1 棘颚口线虫 4 棘颚口线虫的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胃壁的肿块中。受精虫卵产生后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27~31℃水中,约经7天卵内孵出第一期幼虫,它在水中活泼运动。第一期幼虫如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后,在消化道内脱鞘,并进入体腔,经7~10天发育为第二期幼虫。当含有第二期成熟幼虫的剑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等吞食后,幼虫穿过胃壁,大部分移行至肌肉,一个月后发育成第三期幼虫,二个月后虫体被纤维膜包围成囊,虫囊直径约1mm。终宿主犬、猫等动物吞食被感染的鱼类后,第三期幼虫在胃内脱囊,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经肝然后游移于肌肉或结缔组织间,逐渐长大,至将近成熟时,再进入胃壁,到达粘膜下形成特殊的肿块,发育为成虫。在肿块中常有一至数条虫寄生。宿主受染后约经100多天,即可在其粪便中出现虫卵。成虫寿命可达10年以上。 在我国已证明可作为其第一中间宿主的剑水蚤有6种。可作为第二中间宿主的淡水鱼有14种,主要为乌鳢(Ophicephalus  argu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等。蝲蛄、蟹、蛙、蛇、鸡、鸭、鸟、鼠及灵长类等可作为棘颚口线虫的转续宿主,幼虫在它们体内一般不发育,停留在第三期幼虫阶段。终宿主为犬、猫、虎、蛳、豹等食肉动物。 5 棘颚口线虫的致病与诊断 人并非本虫的适宜宿主,除个别病例外,所见的虫体多为第三期幼虫或未完全性成熟的早期成虫。在人体内的寄生方式可分为静止型和移行型两种,所致损害部位极为广泛。如虫体停留在某一部位寄生,即可在该处形成脓肿或脓肿为中心的硬结节,常见于胸、腹、咽、面、耳、眼前房等部位。病灶局部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虫体也可移行于皮肤的表面和真皮之间或皮下组织,形成隧道(皮肤幼虫移行症),产生匐行疹或间歇出现皮下游走性肿块,局部皮肤表面稍红,有时有热及水肿,疼痛一般不明显,可有痒感。虫体也可在消化、呼吸、泌尿、神经等系统内移行(内脏幼虫移行症),临床表现随不同寄生部位而异。如进入脊髓及脑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炎,后果严重,甚至死亡。临床表现有严重的神经根痛,四肢麻痹,突发的嗜睡至深度昏迷,脑脊液大多为血性或黄色。此外,还曾有随尿和痰排出虫体,或咳嗽时咳出虫体的报道。 自可疑病变组织中检出虫体是最可靠的确诊方法。对无明显体表损害的可疑患者,可结合其有无生吃或半生吃本虫第二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的病史,应用皮内试验、血清沉淀反应、尿沉淀反应、对流免疫电泳试验等作辅助诊断。 6 棘颚口线虫的流行与防治 本虫主要分布于亚洲,有人体感染报道的国家有:日本、中国、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等,其中以日本及泰国最为严重。我国至今已发现10多例,主要因生食淡水鱼而感染,其中一例因吞食活泥鳅而受染,也有因捉鱼烧、烤吃而得病。

上一篇:卷积运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