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战必亡 忘战必危

时间:2024-10-21 02:21:29编辑:阿奇

故国虽大下一句是什么

故国虽大的下一句是:好战必亡。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摘自《司马法·仁本》解释:国家虽然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安定,忘记战争必然危险。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身,信见信。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_秋_,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自古之政也。先王之治,顺天之道,设地之宜,官司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国辨职,以爵分禄,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其次,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不义。巡狩省方,会诸侯,考不同。其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之时,而危有功之君,_告于诸侯,彰明有罪。乃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祷于后土四海神祗山川冢社,乃造于失王。然后冢宰征师于诸侯曰:“某国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师至于某国,会天于正刑”。冢宰与百官布令于军曰:“入罪人之地,无暴圣祗,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既诛有罪,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王霸之所以治诸侯者六:以土地形诸侯,以政令平诸侯,以礼信亲诸侯,以礼力说诸侯,以谋人维诸侯,以兵革服诸侯。同患同利以台诸侯,比小事大以和诸侯。会之以发禁者九。凭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禽兽行,则灭之。

故国虽大的下一句是什么

故国虽大的下一句是:好战必亡。”国虽大,好战必亡!”出自田和所著的《司马法》一书。原文应该是:”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司马法》,是重要的春秋时期军事著作之一。据唐朝宰相李靖所说,《司马法》本出自姜太公之手,商周秦汉的大司马可以理解为现代的国防部长,司马法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国防部颁发的作战条例,而姜太公曾担任周文王的大司马,故有周之司马法出自姜太公之说。《司马法》是现存最古老的军事思想,比大名鼎鼎的《孙子兵法》还要古老。它保存着春秋前期的一些非常古典的作战原则,有浓郁的贵族色彩,如“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此书讲军礼的地方甚至超过兵法的部分,典型的三代兵法的化石。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司马法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国虽大,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  《司马法·仁本》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就想要攻伐吴国。

范蠡进谏道:“兵者,凶器也。现在越国国力并不强盛,吴国也没有天灾人祸,若大王恃勇好强,无故挑起战争,最终反要被战争所害。”

勾践不听劝谏,贸然出兵,果然大败而归。

此后,才开始了漫长的“卧薪尝胆”之旅,最终灭亡了吴国。




有意思的是,战国初期魏武侯问中山相李克:“吴国因何灭亡?”

李克回答:“屡战屡胜。”

武侯很纳闷:“屡战屡胜,国之福也,怎么偏偏因此而亡?”

李克对曰: “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疲民,而国不亡者,天下鲜矣! ”



越王好战败于吴,吴国好战亡于越。

所以《孙子兵法》篇首即语:“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所以老子谆谆教诲:“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既然战争有亡国的危险,那么全面否定战争行吗?



对此,《吕氏春秋》上说:“战争的由来已经很久了,它和人类的起始一同产生。

从广义来看,战争无时不在:争斗之意隐而未发是战争;怒目相视是战争;聚众斗殴是战争;三军攻战还是战争。只不过规模有大有小罢了。”

《淮南子》上说:“从天性来看,人生来就有衣食本能,当物资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或者分配不均时,争斗就发生了。

人类本来没有筋骨爪牙之利,又发明了铠甲兵器。在弱肉强食的法则下,蛮横暴虐之人残害天下,于是圣人便挺身而出,诛杀强暴,还天下太平。”




可见,战争就像水火,不善者造成灾祸,善者则会造福于民。



《左传》记载,晋楚争霸,某次战役晋国大败而退。

这时楚庄王的一个谋臣建议说:“何不收集晋国人的尸体堆叠起来,盖土夯实,建成一座‘京观’呢?以此告诉子孙不要忘记武功。”

庄王听后,语重心长道:“你知道武字怎么写吗?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这七种德行,我们现在一种也不具备,又拿什么向子孙展示?”

于是班师回朝。






“止戈为武”,古人在造字之时,就已经对“武”有了深刻的认识。



好战不可,然而忘战亦忧。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对近臣说:“治国如治病,即使痊愈,也应继续护理。倘若自我放纵,一旦复发就无法挽救。

现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这真是自古罕有。但我日慎一日,唯恐其不能长久,所以我希望你们多次劝谏于我。”

魏征听后回道: “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周易·系辞传》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纵观整个历史,多少国家都是因为贪图安逸,自我放纵,从而导致灭亡。

孟子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大到国家,小到自身,莫不如是。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出自哪里?

“国虽大,好战必亡!”出自战国初期,田和所著的《司马法》一书.原文应该是,“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国虽大,好战必亡:
一个国家 无论再怎么强大,如果不断的进行战争 也会灭亡;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天下虽然安定了 但要居安思危,不然 安逸享乐 就会出现危机


上一篇:颚口线虫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