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截http协议封包hook哪些
文章比较长,得慢点看。转载
利用HOOK拦截封包原理 截获API是个很有用的东西,比如你想分析一下别人的程序是怎样工作的。这里我介绍一下一种我自己试验通过的方法。 首先,我们必须设法把自己的代码放到目标程序的进程空间里去。Windows Hook可以帮我们实现这一点。SetWindowsHookEx的声明如下: HHOOK SetWindowsHookEx( int idHook, // hook type HOOKPROC lpfn, // hook procedure HINSTANCE hMod, // handle to application instance DWORD dwThreadId // thread identifier ); 具体的参数含义可以翻阅msdn,没有msdn可谓寸步难行。 这里Hook本身的功能并不重要,我们使用它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能够让Windows把我们的代码植入别的进程里去。hook Type我们任选一种即可,只要保证是目标程序肯定会调用到就行,这里我用的是WH_CALLWNDPROC。lpfn和hMod分别指向我们的钩子代码及其所在的dll,dwThreadId设为0,表示对所有系统内的线程都挂上这样一个hook,这样我们才能把代码放到别的进程里去。 之后,我们的代码就已经进入了系统内的所有进程空间了。必须注意的是,我们只需要截获我们所关心的目标程序的调用,因此还必须区分一下进程号。我们自己的钩子函数中,第一次运行将进行最重要的API重定向的工作。也就是通过将所需要截获的API的开头几个字节改为一个跳转指令,使其跳转到我们的API中来。这是最关键的部分。这里我想截三个调用,ws2_32.dll中的send和recv、user32.dll中的GetMessageA。 DWORD dwCurrentPID = 0; HHOOK hOldHook = NULL; DWORD pSend = 0; DWORD pRecv = 0; GETMESSAGE pGetMessage = NULL; BYTE btNewBytes[8] = { 0x0B8, 0x0, 0x0, 0x40, 0x0, 0x0FF, 0x0E0, 0 }; DWORD dwOldBytes[3][2]; HANDLE hDebug = INVALID_HANDLE_value; LRESULT CALLBACK CallWndProc( int nCode, WPARAM wParam, LPARAM lParam ) { DWORD dwSize; DWORD dwPIDWatched; HMODULE hLib; if( dwCurrentPID == 0 ) { dwCurrentPID = GetCurrentProcessId(); HWND hwndMainHook; hwndMainHook = ::FindWindow( 0, "MainHook" ); dwPIDWatched = ::SendMessage( hwndMainHook, (WM_USER+100), 0, 0 ); hOldHook = (HHOOK)::SendMessage( hwndMainHook, (WM_USER+101), 0, 0 ); if( dwCurrentPID == dwPIDWatched ) { hLib = LoadLibrary( "ws2_32.dll" ); pSend = (DWORD)GetProcAddress( hLib, "send" ); pRecv = (DWORD)GetProcAddress( hLib, "recv" ); ::ReadProcessMemory( INVALID_HANDLE_value, (void *)pSend, (void *)dwOldBytes[0], sizeof(DWORD)*2, &dwSize ); *(DWORD *)( btNewBytes + 1 ) = (DWORD)new_send; ::WriteProcessMemory( INVALID_HANDLE_value, (void *)pSend, (void *)btNewBytes, sizeof(DWORD)*2, &dwSize ); ::ReadProcessMemory( INVALID_HANDLE_value, (void *)pRecv, (void *)dwOldBytes[1], sizeof(DWORD)*2, &dwSize ); *(DWORD *)( btNewBytes + 1 ) = (DWORD)new_recv; ::WriteProcessMemory( INVALID_HANDLE_value, (void *)pRecv, (void *)btNewBytes, sizeof(DWORD)*2, &dwSize ); hLib = LoadLibrary( "user32.dll" ); pGetMessage = (GETMESSAGE)GetProcAddress( hLib, "GetMessageA" ); ::ReadProcessMemory( INVALID_HANDLE_value, (void *)pGetMessage, (void *)dwOldBytes[2], sizeof(DWORD)*2, &dwSize ); *(DWORD *)( btNewBytes + 1 ) = (DWORD)new_GetMessage; ::WriteProcessMemory( INVALID_HANDLE_value, (void *)pGetMessage, (void *)btNewBytes, sizeof(DWORD)*2, &dwSize ); hDebug = ::CreateFile( "C:\\Trace.log", GENERIC_WRITE, 0, 0, CREATE_ALWAYS, FILE_ATTRIBUTE_NORMAL, 0 ); } } if( hOldHook != NULL ) { return CallNextHookEx( hOldHook, nCode, wParam, lParam ); } return 0; } 上面的钩子函数,只有第一次运行时有用,就是把三个函数的首8字节修改一下(实际上只需要7个)。btNewBytes中的指令实际就是 mov eax, 0x400000 jmp eax 这里的0x400000就是新的函数的地址,比如new_recv/new_send/new_GetMessage,此时,偷梁换柱已经完成。再看看我们的函数中都干了些什么。以GetMessageA为例: BOOL _stdcall new_GetMessage( LPMSG lpMsg, HWND hWnd, UINT wMsgFilterMin, UINT wMsgFilterMax ) { DWORD dwSize; char szTemp[256]; BOOL r = false; //Watch here before it's executed. sprintf( szTemp, "Before GetMessage : HWND 0x%8.8X, msgMin 0x%8.8X, msgMax 0x%8.8x \r\n", hWnd, wMsgFilterMin, wMsgFilterMax ); ::WriteFile( hDebug, szTemp, strlen(szTemp), &dwSize, 0 ); //Watch over // restore it at first ::WriteProcessMemory( INVALID_HANDLE_value, (void *)pGetMessage, (void *)dwOldBytes[2], sizeof(DWORD)*2, &dwSize ); // execute it r = pGetMessage( lpMsg, hWnd, wMsgFilterMin, wMsgFilterMax ); // hook it again *(DWORD *)( btNewBytes + 1 ) = (DWORD)new_GetMessage; ::WriteProcessMemory( INVALID_HANDLE_value, (void *)pGetMessage, (void *)btNewBytes, sizeof(DWORD)*2, &dwSize ); //Watch here after it's executed sprintf( szTemp, "Result of GetMessage is %d.\r\n", r ); ::WriteFile( hDebug, szTemp, strlen( szTemp ), &dwSize, 0 ); if( r ) { sprintf( szTemp, "Msg : HWND 0x%8.8X, MSG 0x%8.8x, wParam 0x%8.8X, lParam 0x%8.8X\r\nTime 0x%8.8X, X %d, Y %d\r\n", lpMsg->hwnd, lpMsg->message, lpMsg->wParam, lpMsg->lParam, lpMsg->time, lpMsg->pt.x, lpMsg->pt.y ); ::WriteFile( hDebug, szTemp, strlen( szTemp ), &dwSize, 0 ); } strcpy( szTemp, "\r\n" ); ::WriteFile( hDebug, szTemp, strlen( szTemp ), &dwSize, 0 ); //Watch over return r; } 先将截获下来的参数,写入到一个log文件中,以便分析。然后恢复原先保留下来的GetMessageA的首8字节,然后执行真正的GetMessageA调用,完毕后再将执行结果也写入log文件,然后将GetMessageA的执行结果返回给调用者。 整个截获的过程就是这样。你可以把其中的写log部分改成你自己想要的操作。这里有个不足的地方是,截获动作是不能够并发进行的,如果目标进程是多线程的,就会有问题。解决办法是,可以在每次new_GetMessage中加入一个CriticalSection的锁和解锁,以使调用变为串行进行,以原始套接字的方式 截获流经本机网卡的IP数据包 从事网络安全的技术人员和相当一部分准黑客(指那些使用现成的黑客软件进行攻击而不是根据需要去自己编写代码的人)都一定不会对网络嗅探器(sniffer)感到陌生,网络嗅探器无论是在网络安全还是在黑客攻击方面均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通过使用网络嗅探器可以把网卡设置于混杂模式,并可实现对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的捕获与分析。此分析结果可供网络安全分析之用,但如为黑客所利用也可以为其发动进一步的攻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见,嗅探器实际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网络嗅探器技术被黑客利用后会对网络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但嗅探器本身的危害并不是很大,主要是用来为其他黑客软件提供网络情报,真正的攻击主要是由其他黑软来完成的。而在网络安全方面,网络嗅探手段可以有效地探测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利用是有助于网络安全维护的。权衡利弊,有必要对网络嗅探器的实现原理进行介绍。 文章正文 嗅探器设计原理 嗅探器作为一种网络通讯程序,也是通过对网卡的编程来实现网络通讯的,对网卡的编程也是使用通常的套接字(socket)方式来进行。但是,通常的套接字程序只能响应与自己硬件地址相匹配的或是以广播形式发出的数据帧,对于其他形式的数据帧比如已到达网络接口但却不是发给此地址的数据帧,网络接口在验证投递地址并非自身地址之后将不引起响应,也就是说应用程序无法收取到达的数据包。而网络嗅探器的目的恰恰在于从网卡接收所有经过它的数据包,这些数据包即可以是发给它的也可以是发往别处的。显然,要达到此目的就不能再让网卡按通常的正常模式工作,而必须将其设置为混杂模式。 具体到编程实现上,这种对网卡混杂模式的设置是通过原始套接字(raw socket)来实现的,这也有别于通常经常使用的数据流套接字和数据报套接字。在创建了原始套接字后,需要通过setsockopt()函数来设置IP头操作选项,然后再通过bind()函数将原始套接字绑定到本地网卡。为了让原始套接字能接受所有的数据,还需要通过ioctlsocket()来进行设置,而且还可以指定是否亲自处理IP头。至此,实际就可以开始对网络数据包进行嗅探了,对数据包的获取仍象流式套接字或数据报套接字那样通过recv()函数来完成。但是与其他两种套接字不同的是,原始套接字此时捕获到的数据包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数据信息,而是包含有 IP头、 TCP头等信息头的最原始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保留了它在网络传输时的原貌。通过对这些在低层传输的原始信息的分析可以得到有关网络的一些信息。由于这些数据经过了网络层和传输层的打包,因此需要根据其附加的帧头对数据包进行分析。下面先给出结构.数据包的总体结构: 数据包 IP头 TCP头(或其他信息头) 数据 数据在从应用层到达传输层时,将添加TCP数据段头,或是UDP数据段头。其中UDP数据段头比较简单,由一个8字节的头和数据部分组成,具体格式如下: 16位 16位 源端口 目的端口 UDP长度 UDP校验和 而TCP数据头则比较复杂,以20个固定字节开始,在固定头后面还可以有一些长度不固定的可选项,下面给出TCP数据段头的格式组成: 16位 16位 源端口 目的端口 顺序号 确认号 TCP头长 (保留)7位 URG ACK PSH RST SYN FIN 窗口大小 校验和 紧急指针 可选项(0或更多的32位字) 数据(可选项) 对于此TCP数据段头的分析在编程实现中可通过数据结构_TCP来定义: typedef struct _TCP{ WORD SrcPort; // 源端口 WORD DstPort; // 目的端口 DWORD SeqNum; // 顺序号 DWORD AckNum; // 确认号 BYTE DataOff; // TCP头长 BYTE Flags; // 标志(URG、ACK等) WORD Window; // 窗口大小 WORD Chksum; // 校验和 WORD UrgPtr; // 紧急指针 } TCP; typedef TCP *LPTCP; typedef TCP UNALIGNED * ULPTCP; 在网络层,还要给TCP数据包添加一个IP数据段头以组成IP数据报。IP数据头以大端点机次序传送,从左到右,版本字段的高位字节先传输(SPARC是大端点机;Pentium是小端点机)。如果是小端点机,就要在发送和接收时先行转换然后才能进行传输。IP数据段头格式如下: 16位 16位 版本 IHL 服务类型 总长 标识 标志 分段偏移 生命期 协议 头校验和 源地址 目的地址 选项(0或更多) 同样,在实际编程中也需要通过一个数据结构来表示此IP数据段头,下面给出此数据结构的定义: typedef struct _IP{ union{ BYTE Version; // 版本 BYTE HdrLen; // IHL }; BYTE ServiceType; // 服务类型 WORD TotalLen; // 总长 WORD ID; // 标识 union{ WORD Flags; // 标志 WORD FragOff; // 分段偏移 }; BYTE TimeToLive; // 生命期 BYTE Protocol; // 协议WORD HdrChksum; // 头校验和 DWORD SrcAddr; // 源地址 DWORD DstAddr; // 目的地址 BYTE Options; // 选项 } IP; typedef IP * LPIP; typedef IP UNALIGNED * ULPIP; 在明确了以上几个数据段头的组成结构后,就可以对捕获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了。 嗅探器的具体实现 根据前面的设计思路,不难写出网络嗅探器的实现代码,下面就给出一个简单的示例,该示例可以捕获到所有经过本地网卡的数据包,并可从中分析出协议、IP源地址、IP目标地址、TCP源端口号、TCP目标端口号以及数据包长度等信息。由于前面已经将程序的设计流程讲述的比较清楚了,因此这里就不在赘述了,下面就结合注释对程序的具体是实现进行讲解,同时为程序流程的清晰起见,去掉了错误检查等保护性代码。主要代码实现清单为: // 检查 Winsock 版本号,WSAData为WSADATA结构对象 WSAStartup(MAKEWORD(2, 2), &WSAData); // 创建原始套接字 sock = socket(AF_INET, SOCK_RAW, IPPROTO_RAW)); // 设置IP头操作选项,其中flag 设置为ture,亲自对IP头进行处理 setsockopt(sock, IPPROTO_IP, IP_HDRINCL, (char*)&flag, sizeof(flag)); // 获取本机名 gethostname((char*)LocalName, sizeof(LocalName)-1); // 获取本地 IP 地址 pHost = gethostbyname((char*)LocalName)); // 填充SOCKADDR_IN结构 addr_in.sin_addr = *(in_addr *)pHost->h_addr_list[0]; //IP addr_in.sin_family = AF_INET; addr_in.sin_port = htons(57274); // 把原始套接字sock 绑定到本地网卡地址上 bind(sock, (PSOCKADDR)&addr_in, sizeof(addr_in)); // dwValue为输入输出参数,为1时执行,0时取消 DWORD dwValue = 1; // 设置 SOCK_RAW 为SIO_RCVALL,以便接收所有的IP包。其中SIO_RCVALL // 的定义为: #define SIO_RCVALL _WSAIOW(IOC_VENDOR,1) ioctlsocket(sock, SIO_RCVALL, &dwValue); 前面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对原始套接字进行设置,在将原始套接字设置完毕,使其能按预期目的工作时,就可以通过recv()函数从网卡接收数据了,接收到的原始数据包存放在缓存RecvBuf[]中,缓冲区长度BUFFER_SIZE定义为65535。然后就可以根据前面对IP数据段头、TCP数据段头的结构描述而对捕获的数据包进行分析: while (true) { // 接收原始数据包信息 int ret = recv(sock, RecvBuf, BUFFER_SIZE, 0); if (ret > 0) { // 对数据包进行分析,并输出分析结果 ip = *(IP*)RecvBuf; tcp = *(TCP*)(RecvBuf + ip.HdrLen); TRACE("协议: %s\r\n",GetProtocolTxt(ip.Protocol)); TRACE("IP源地址: %s\r\n",inet_ntoa(*(in_addr*)&ip.SrcAddr)); TRACE("IP目标地址: %s\r\n",inet_ntoa(*(in_addr*)&ip.DstAddr)); TRACE("TCP源端口号: %d\r\n",tcp.SrcPort); TRACE("TCP目标端口号:%d\r\n",tcp.DstPort); TRACE("数据包长度: %d\r\n\r\n\r\n",ntohs(ip.TotalLen)); } } 其中,在进行协议分析时,使用了GetProtocolTxt()函数,该函数负责将IP包中的协议(数字标识的)转化为文字输出,该函数实现如下: #define PROTOCOL_STRING_ICMP_TXT "ICMP" #define PROTOCOL_STRING_TCP_TXT "TCP" #define PROTOCOL_STRING_UDP_TXT "UDP" #define PROTOCOL_STRING_SPX_TXT "SPX" #define PROTOCOL_STRING_NCP_TXT "NCP" #define PROTOCOL_STRING_UNKNOW_TXT "UNKNOW" …… CString CSnifferDlg::GetProtocolTxt(int Protocol) { switch (Protocol){ case IPPROTO_ICMP : //1 /*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 return PROTOCOL_STRING_ICMP_TXT; case IPPROTO_TCP : //6 /* tcp */ return PROTOCOL_STRING_TCP_TXT; case IPPROTO_UDP : //17 /* user datagram protocol */ return PROTOCOL_STRING_UDP_TXT; default: return PROTOCOL_STRING_UNKNOW_TXT; } 最后,为了使程序能成功编译,需要包含头文件winsock2.h和ws2tcpip.h。在本示例中将分析结果用TRACE()宏进行输出,在调试状态下运行,得到的一个分析结果如下: 协议: UDP IP源地址: 172.168.1.5 IP目标地址: 172.168.1.255 TCP源端口号: 16707 TCP目标端口号:19522 数据包长度: 78 …… 协议: TCP IP源地址: 172.168.1.17 IP目标地址: 172.168.1.1 TCP源端口号: 19714 TCP目标端口号:10 数据包长度: 200 ……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此程序完全具备了嗅探器的数据捕获以及对数据包的分析等基本功能。 小结 本文介绍的以原始套接字方式对网络数据进行捕获的方法实现起来比较简单,尤其是不需要编写VxD虚拟设备驱动程序就可以实现抓包,使得其编写过程变的非常简便,但由于捕获到的数据包头不包含有帧信息,因此不能接收到与 IP 同属网络层的其它数据包, 如 ARP数据包、RARP数据包等。在前面给出的示例程序中考虑到安全因素,没有对数据包做进一步的分析,而是仅仅给出了对一般信息的分析方法。通过本文的介绍,可对原始套接字的使用方法以及TCP/IP协议结构原理等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C#中,如何HOOK一个API函数!
HOOK API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果没有HOOK,许多技术将很难实现,也许根本不能实现。
这里所说的API,是广义上的API,它包括DOS下的中断,WINDOWS里的API、中断服务、IFS和
NDIS过滤等。比如大家熟悉的即时翻译软件,就是靠HOOK TextOut()或ExtTextOut()这两个
函数实现的,在操作系统用这两个函数输出文本之前,就把相应的英文替换成中文而达到即
时翻译;IFS和NDIS过滤也是如此,在读写磁盘和收发数据之前,系统会调用第三方提供的
回调函数来判断操作是否可以放行,它与普通HOOK不同,它是操作系统允许的,由操作系统
提供接口来安装回调函数。
甚至如果没有HOOK,就没有病毒,因为不管是DOS下的病毒或WINDOWS里的病毒,
都是靠HOOK系统服务来实现自己的功能的:DOS下的病毒靠HOOK INT 21来感染文件(文件型病毒),靠HOOK INT 13来感染引导扇区(引导型病毒);WINDOWS下的病毒靠HOOK 系统API(包括RING0层的和RING3层的),或者安装IFS(CIH病毒所用的方法)来感染文件。因此可以说“没有HOOK,就没有今天多姿多彩的软件世界”。
由于涉及到专利和知识产权,或者是商业机密,微软一直不提倡大家HOOK它的系统API,
提供IFS和NDIS等其他过滤接口,也是为了适应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需要才开放的。所以在
大多数时候,HOOK API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
HOOK API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被HOOK的API的原有功能不能受到任何影响。就象
医生救人,如果把病人身体里的病毒杀死了,病人也死了,那么这个“救人”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如果你HOOK API之后,你的目的达到了,但API的原有功能失效了,这样不是HOOK,而是REPLACE,操作系统的正常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崩溃。
HOOK API的技术,说起来也不复杂,就是改变程序流程的技术。在CPU的指令里,有几条
指令可以改变程序的流程:JMP,CALL,INT,RET,RETF,IRET等指令。理论上只要改变API
入口和出口的任何机器码,都可以HOOK,但是实际实现起来要复杂很多,因为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1,CPU指令长度问题,在32位系统里,一条JMP/CALL指令的长度是5个字节,因此你只有替换API
里超过5个字节长度的机器码(或者替换几条指令长度加起来是5字节的指令),否则会影响被更
改的小于5个字节的机器码后面的数条指令,甚至程序流程会被打乱,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
2,参数问题,为了访问原API的参数,你要通过EBP或ESP来引用参数,因此你要非常清楚你的HOOK代码里此时的EBP/ESP的值是多少;
3,时机的问题,有些HOOK必须在API的开头,有些必须在API的尾部,比如HOOK CreateFilaA(),
如果你在API尾部HOOK API,那么此时你就不能写文件,甚至不能访问文件;HOOK RECV(),
如果你在API头HOOK,此时还没有收到数据,你就去查看RECV()的接收缓冲区,里面当然没有
你想要的数据,必须等RECV()正常执行后,在RECV()的尾部HOOK,此时去查看RECV()的缓冲区,
里面才有想要的数据;
4,上下文的问题,有些HOOK代码不能执行某些操作,否则会破坏原API的上下文,原API就失效了;
5,同步问题,在HOOK代码里尽量不使用全局变量,而使用局部变量,这样也是模块化程序的需要;
6,最后要注意的是,被替换的CPU指令的原有功能一定要在HOOK代码的某个地方模拟实现。
下面以ws2_32.dll里的send()为例子来说明如何HOOK这个函数:
Exported fn(): send - Ord:0013h
地址 机器码 汇编代码
:71A21AF4 55 push ebp //将被HOOK的机器码(第1种方法)
:71A21AF5 8BEC mov ebp, esp //将被HOOK的机器码(第2种方法)
:71A21AF7 83EC10 sub esp, 00000010
:71A21AFA 56 push esi
:71A21AFB 57 push edi
:71A21AFC 33FF xor edi, edi
:71A21AFE 813D1C20A371931CA271 cmp dword ptr [71A3201C], 71A21C93 //将被HOOK的机器码(第4种方法)
:71A21B08 0F84853D0000 je 71A25893
:71A21B0E 8D45F8 lea eax, dword ptr [ebp-08]
:71A21B11 50 push eax
:71A21B12 E869F7FFFF call 71A21280
:71A21B17 3BC7 cmp eax, edi
:71A21B19 8945FC mov dword ptr [ebp-04], eax
:71A21B1C 0F85C4940000 jne 71A2AFE6
:71A21B22 FF7508 push [ebp+08]
:71A21B25 E826F7FFFF call 71A21250
:71A21B2A 8BF0 mov esi, eax
:71A21B2C 3BF7 cmp esi, edi
:71A21B2E 0F84AB940000 je 71A2AFDF
:71A21B34 8B4510 mov eax, dword ptr [ebp+10]
:71A21B37 53 push ebx
:71A21B38 8D4DFC lea ecx, dword ptr [ebp-04]
:71A21B3B 51 push ecx
:71A21B3C FF75F8 push [ebp-08]
:71A21B3F 8D4D08 lea ecx, dword ptr [ebp+08]
:71A21B42 57 push edi
:71A21B43 57 push edi
:71A21B44 FF7514 push [ebp+14]
:71A21B47 8945F0 mov dword ptr [ebp-10], eax
:71A21B4A 8B450C mov eax, dword ptr [ebp+0C]
:71A21B4D 51 push ecx
:71A21B4E 6A01 push 00000001
:71A21B50 8D4DF0 lea ecx, dword ptr [ebp-10]
:71A21B53 51 push ecx
:71A21B54 FF7508 push [ebp+08]
:71A21B57 8945F4 mov dword ptr [ebp-0C], eax
:71A21B5A 8B460C mov eax, dword ptr [esi+0C]
:71A21B5D FF5064 call [eax+64]
:71A21B60 8BCE mov ecx, esi
:71A21B62 8BD8 mov ebx, eax
:71A21B64 E8C7F6FFFF call 71A21230 //将被HOOK的机器码(第3种方法)
:71A21B69 3BDF cmp ebx, edi
:71A21B6B 5B pop ebx
:71A21B6C 0F855F940000 jne 71A2AFD1
:71A21B72 8B4508 mov eax, dword ptr [ebp+08]
:71A21B75 5F pop edi
:71A21B76 5E pop esi
:71A21B77 C9 leave
:71A21B78 C21000 ret 0010
下面用4种方法来HOOK这个API:
1,把API入口的第一条指令是PUSH EBP指令(机器码0x55)替换成INT 3(机器码0xcc),
然后用WINDOWS提供的调试函数来执行自己的代码,这中方法被SOFT ICE等DEBUGER广泛采用,
它就是通过BPX在相应的地方设一条INT 3指令来下断点的。但是不提倡用这种方法,因为它
会与WINDOWS或调试工具产生冲突,而汇编代码基本都要调试;
2,把第二条mov ebp,esp指令(机器码8BEC,2字节)替换为INT F0指令(机器码CDF0),
然后在IDT里设置一个中断门,指向我们的代码。我这里给出一个HOOK代码:
lea ebp,[esp+12] //模拟原指令mov ebp,esp的功能
pushfd //保存现场
pushad //保存现场
//在这里做你想做的事情
popad //恢复现场
popfd //恢复现场
iretd //返回原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继续执行原函数(71A21AF7地址处)
这种方法很好,但缺点是要在IDT设置一个中断门,也就是要进RING0。
3,更改CALL指令的相对地址(CALL分别在71A21B12、71A21B25、71A21B64,但前面2条CALL之前有一个条件
跳转指令,有可能不被执行到,因此我们要HOOK 71A21B64处的CALL指令)。为什么要找CALL指令下手?
因为它们都是5字节的指令,而且都是CALL指令,只要保持操作码0xE8不变,改变后面的相对地址就可以转
到我们的HOOK代码去执行了,在我们的HOOK代码后面再转到目标地址去执行。
假设我们的HOOK代码在71A20400处,那么我们把71A21B64处的CALL指令改为CALL 71A20400(原指令是这样的:CALL 71A21230)
而71A20400处的HOOK代码是这样的:
71A20400:
pushad
//在这里做你想做的事情
popad
jmp 71A21230 //跳转到原CALL指令的目标地址,原指令是这样的:call 71A21230
这种方法隐蔽性很好,但是比较难找这条5字节的CALL指令,计算相对地址也复杂。
4,替换71A21AFE地址上的cmp dword ptr [71A3201C], 71A21C93指令(机器码:813D1C20A371931CA271,10字节)成为
call 71A20400
nop
nop
nop
nop
nop
(机器码:E8 XX XX XX XX 90 90 90 90 90,10字节)
在71A20400的HOOK代码是:
pushad
mov edx,71A3201Ch //模拟原指令cmp dword ptr [71A3201C], 71A21C93
cmp dword ptr [edx],71A21C93h //模拟原指令cmp dword ptr [71A3201C], 71A21C93
pushfd
//在这里做你想做的事
popfd
popad
ret
这种方法隐蔽性最好,但不是每个API都有这样的指令,要具体情况具体操作。
以上几种方法是常用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都是改API开头的5个字节,但是现在很多杀毒软件用这样的方法
检查API是否被HOOK,或其他病毒木马在你之后又改了前5个字节,这样就会互相覆盖,最后一个HOOK API的操作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