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女投江的故事简介
八女投江是一个古老的日本传说,讲述了八个年轻女子为了保卫家族的荣誉和避免被敌人侮辱而选择了投江自尽的故事。这个传说发生在14世纪的日本南北朝时期,当时日本陷入了政治的动荡时期。在当时的气氛下,武士们鼓励自杀,认为是一种维护荣誉和尊严的方式。这种行为被称为切腹或者是自杀。在这个传说中,八个年轻女子所属的家族和敌人发生了冲突。为了保护家族荣誉,这八个女子选择自杀,一同投身到了江中。这个故事被古代日本的文艺作品所描述,并被广为流传。八女投江的故事表现出了日本文化中对于切腹和自杀的重视。在日本历史中,这种行为被称为“自害”,因为它并不是挺身而出,而是一种无法忍受羞辱的行为。这个传说中的八个女子通过自杀来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尊严,表达了一种传统的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社会对于自杀的看法也随之改变。在现代的日本,自杀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问题。日本政府和社会机构也开始投入资金和精力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审慎对待和深思熟虑的态度,去理解和思考这个古老的传说在今天的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八女投江》的故事讲的是什么?
故事讲述的是1938年5月,日军为了围剿东北抗日联军,很多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也有不少女战士。最后只剩下了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董桂清、王惠民、李风善和第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八名女同志。她们在师部遭到袭击的时候。将敌人吸引到她们的身上,掩护师部突围。在弹尽粮绝的时候,八名女战士手挽着手,高唱着《国际歌》,慢慢地向河中间走去??“八女投江”的故事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1938年10月,冷云等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过程中舍身掩护大部队冲出敌人包围圈,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投河。2014年,辽宁芭蕾舞团将这个故事搬上芭蕾舞台。7月25日下午,在排练现场,辽宁芭蕾舞团团长、舞剧《八女投江》艺术总监曲滋娇说:“我们生活在白山黑水这块土地上,对这片热土怀有深厚的感情。有责任把发生在这东北的感人抗日故事,展现在中国的芭蕾舞台上。”
八位女战士跳江的故事
八女投江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郑志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
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
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八名女战士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集体投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八女投江”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敢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当即题写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以“八女投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中华女儿》,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强烈地感染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1986年9月7日,为纪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纪念碑”。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其亲笔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八女投江的故事
“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10月,8名女官兵,在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激战。她们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摆脱敌人攻击,被敌军围困河边。在弹尽的情况下,面对逼降,涉入乌斯浑河壮烈殉国。扩展资料“八女投江”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敢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当即题写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以“八女投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中华儿女》,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强烈地感染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1986年9月7日,为纪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纪念碑”。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其亲笔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八女投江的故事,简略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10月,8名女官兵,在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激战。她们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摆脱敌人攻击,被敌军围困河边。在弹尽的情况下,面对逼降,涉入乌斯浑河壮烈殉国。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1982年,林口县在八女殉国处建起了八女投江烈士纪念碑,碑文正面铭刻着时任黑龙江省省长陈雷同志的题词“八女英魂光照千秋”;1988年,牡丹江市在江滨公园建起由邓颖超题词“八女投江”的群雕像。扩展资料八女投江,她们分别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1957年,年仅34岁的我国著名画家、“关东画派”奠基人王盛烈创作了那幅被传颂了半个多世纪的名画《八女投江》,该做现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八女投江》是根据抗日联军八位女战士为了不被敌人活捉,集体投江的真实感人故事而绘制的革命历史画。参考资料:八女投江-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