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是哪首歌的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是《送别歌》,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完整的歌词如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歌词翻译:在长亭之外的古道旁边,满地的青草向天边不断延伸。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在山外山之处。好朋友大多漂泊各地。我拿起酒壶一饮而尽,希望能够使这剩下的欢乐达到极致,可是,(这分别的痛苦)使今晚的梦都是凄寒的。扩展资料: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相辅相成,几乎不能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有论者认为李叔同的作词是浓缩了古典小说《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意境。在歌曲上,《送别》用的是捷克作曲家: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的曲调。在歌词上,《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则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之间无直接联系;当然由于曲调的一致基础,或许在艺术神韵和表现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送别歌
长亭外,古道边是那首歌曲
“长亭外,古道边”出自歌曲《送别》,原唱是李叔同。
创作背景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1824-1880)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该歌曲的歌词有以下多个版本
1、李叔同版
送别(广泛版本)
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林海音版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中两次提到《送别》这首歌。她记录的《送别》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3、陈哲甫版
可能是因为《送别》比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后有人续填歌词。而有的续词随原词一起传播,时间一长,被人误当作李叔同《送别》的第二段。最著名者当属陈哲甫续词。
全词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
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4、陈绮贞版
《送别》还有这样一个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
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5、《城南旧事》版
电影《城南旧事》对《送别》的使用,并没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实际是把李叔同版和林海音版合二为一,但又有个别差异。两段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6、朴树版
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片尾曲
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今千里 酒一杯 声声喋喋催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芳草碧连天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自从有了李叔同的这首《送别》,世间似乎就再没有第二首“送别”了。
世事难料,就是写这样一首字里行间浸润着人情世故的人,后来竟告别红尘,遁入佛门,成了华夏佛教史颇有名气的“弘一法师”。
他的学生、画家丰子恺曾用“三层楼”公式释解他的出家缘由:俗世红尘的风光均已见识,为第一层;艺术生活,为二层;当这一切,皆满足不了他对生命的好奇与希冀时,他便一身勇进,契入更高境界:去领略一方宗门的风光。他的结论是:弘一法师是一个活得十分像人的“人”!
此人之所以为后人推崇不忘,吾以为他活化在一个“情”字之中。大凡常人觉得出家人四大皆空,何言“情”字?其实这是误解。佛之本意,普度众生,为千万生灵祈福求安,何为“无情”!而李叔同原本是富家子弟,学贯东西,才高八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曾在那时段的人间尽享人间烟火。但,与众不同的是,他有一颗孜孜求进的心气,想在有限的人生中,不断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生活。他虽然身入佛门,但“情缘”深种,不过,他不是凡夫尘子中那种生活方式和状态,而是以极其“简约”的物质供养,单衣芒鞋,去修炼升华人的“真性情”。他在1930年与老友夏丐尊、经亨颐相会于白马湖,他在《题经亨颐赠夏丐尊画记》写道:“酒既甜,为述昔年三人同居钱塘时,余乃潸然泪下……”。
1924年老友杨白民辞世,他在写给杨女回信中,毫不躲闪,有“绕屋长吁,悲痛不己”云云。
当年其弟子刘质平记述:在上虞法界寺,病未愈,被甬僧安心头陀跪请去西安宣扬佛法,无异绑架。师被迫允愿舍身前往,有遗嘱一纸付余。余其不胜跋涉,在甬轮上设法救回,自轮船三楼负师下,两人抱头大哭。世人看法师,总觉有不动如山的法相佛风,殊不知,出家人才真正是一心满蓄人情滋味,唯其如此,才有一心修佛的决绝精诚。修道之人,心中有佛,明知是假,亦不可道破。看至此处,我们往往忘却了的是,法师也是人,并且已是个老人。不同的是,这个老人比我们常人多了一颗慈悲的心。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对禅而言,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世事心境。大度是禅,无伪是禅,乐观是禅,含蓄是禅,清淡是禅,信任是禅,适度是禅,和谐是禅。满目青山是禅,苍茫大地是禅,绵绵细雨是禅,潺潺流水是禅。行住坐卧,皆含禅意,时时处处,禅悟人生。要让心打开,复苏,需要一个希望;用希望点燃信心。修行能让我们凡夫俗子穿透生命的迷雾,去达到最圆满的光明。
数年中,我去过杭州、泉州等弘一法师出家修行之地。拜谒先灵,沾其佛气,屡有受益。1942年他在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据资料介绍,他出家24年间,有14年是在泉州度过的。
1929年经亨颐、夏丐尊、丰子恺等七人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畔,为法师修建一居所,题名:“晚晴山房”,泉州的“晚晴室”自然缘故于此。“晚晴”二字,取自晚唐诗人李商隐“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幽草”者,喻自哀之避世,或身藏之不争。
观物思人,如今人间依旧,晚晴似火,只是当年的晚晴老人离尘仙逝,留下这依然在使用的“晚晴居室”,叙说着变幻无常的人间,深情如故的红尘晚晴。
如今,人去室空。倚栏遐思,似又听到了那首传世佳音: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
斯人已去,此情未了。
在泉州惠安净峰山的净峰寺,有当年弘一法师亲手种植的“菊园“尚在。在这里,他写下了据说是出家后唯一的诗句:我到为种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芳草碧连天的意思
1.该句意思是:翠绿的草望不见头,仿佛连着天了,一般用于送别时,形容离人一去千里,表现依依不舍的感情。
2.出自近代诗人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3.背景:
弘一(1880—1942),近代佛学大师。俗姓李,名叔同,天津人。曾留学日本,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郦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