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肤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一句谚语,出自《孝经·开宗明义》。原句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全文是: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字面意思就是自己的躯干四肢、头发和皮肤,都是父母赠与的,不能有损伤,延伸意思就是遵守孝道。需要注意的是“发肤”在古代具有特殊意义的,对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器官,所以着重突出,之所以这么说,分享如下:古代人讲究留长头发,头发越长就代表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更强烈,与亲戚、朋友、社会等的关系也就越浓厚,如果修短,则代表与人世间的缘分缩短,所以,和尚就是常说的尘世间的缘分已尽。而皮肤也同样重要,在古代,有一种刑法,叫做黥面,是指在罪犯的脸上刻字的一种刑罚,水浒传里面宋江就被在脸上刺字.这等于是人受奇耻大辱。综上,皮肤和头发都是当时社会非常重要的器官,所以这句话的发肤两字也很考究。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身体发肤什么意思?
意思是,身体上的毛发和皮肤,也就是说整个身体都是父母给的,不敢有任何的损伤,这也就是对父母孝顺的开始。出自《孝经·开宗明义》,属于谚语,全文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全句翻书本上译为:“人的身躯、四肢、毛发和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不能轻易伤害甚至毁坏,这就是尽孝的开始。”资料拓展:《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孝经·开宗明义章》是《孝经》第一章。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什么意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谚语,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损伤,指爱护身体如同敬爱父母,孝顺的开始。来源于《孝经·开宗明义》。出处《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明-沈鲸《易鞋记》三一:“自古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今日暂时出家,岂可把父母遗体轻弃?”社会意义从家庭意义上看,“孝”体现为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从社会意义上看,“孝”即对统治者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绝对服从。表面上看社会小单元的家庭以“孝顺”、“孝敬”为指导思想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论语·学而》。即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从来没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什么意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意思是: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1、这句话出自《孝经》,原文是: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12)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2、译文是: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3、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诗经·大雅》说:‘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扩展资料:原文的注释:1、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居,闲坐。2、曾子侍:曾子,名参,字子舆。侍,卑者侍奉在尊者之侧。侍有坐有立,此处当为侍坐在侧。邢《疏》中说:“夫子以六经设教,随事表名,虽道由孝生,而孝纲未举,将欲开明其道,垂之来裔。以曾参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闲居,为之陈说。自标己字,称仲尼居,呼参为子,称曾子侍,建此两句,以起师资问答之体,似若别有承受而记录之。”3、子:本为古代男子的通用美称。4、先王有至德要道:先王,指古代的圣德之王,如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至德,最美好、最高尚的德行,即指下文之孝行。要道,最重要的道理。5、顺:顺从,使天下人心顺服。6、民用和睦:用,因而,由此。和睦,和,协调、融洽;睦,相亲。7、上下:指各种人之间。古代为等级社会,人与人之间有上下尊卑的等级区分。8、汝:你。此处指曾参。9、避席:离席而立。曾参本侍坐于侧,因孔子问话,曾参为表示对老师的恭敬,因而起身离开坐席,站立回答。10、不敏:敏,聪明、睿达、有智慧。不敏,为曾参自谦之词,犹言愚钝、鲁钝。11、何足以知之:足,够得上、配得上。此处为曾参自谦之词。邢《疏》言:“又假言,参闻夫子之说,乃避所居之席,起而对曰:‘参性不聪敏,何足以知先王之至德要道之言义?’”12、夫:发语词。13、德之本也:本,根本。邢《疏》言:“此依郑注,引其圣治章文也。言孝行最大,故为德之本也。德则至德也。”邢《疏》云:“《正义》曰:云‘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依王肃义,德以孝而至,道以孝而要,是道德不离于孝。殷仲文曰:穷理之至,以一管众为要。”14、教之所由生也:教,指教化。邢《疏》言:“《正义》曰:此依韦注也。案《礼记·祭义》称曾子云‘众之本教曰孝’,《尚书》‘敬敷五教’,解者谓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举此,则其余顺人之教,皆可知也。”15、复坐:复,重新。因曾参回答问话后仍然站立着,故让其重新坐下。16、身体发肤:身,头颈胸腹。体,四肢。发,身上的毛发。肤,皮肤。17、受之父母:受,接受。指子女的肉体是父母给予的。18、立身行道:立,树立、成就。立身,树立自身于天地之间,指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成就功名与事业。行道,实行天下的大道。19、终:最后,老年时,或言指孝道的终极阶段、最高要求。20、大雅:下引诗句《诗经·大雅·文王》。《文王》为大雅中的一首诗歌。21、无念尔祖:无,发声词,无义。念,想念。尔祖,你的先祖。22、聿修厥德:聿,语助词。厥,代词,其,指文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下一句是什么?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人的身体的每一寸皮肤和每一根头发,都是父母给予的。寓意是:提醒我们好好照顾自己,不要让父母担心。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两句:“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全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出自于《孝经·开宗明义》。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诗经·大雅》说:‘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出处:《孝经·开宗明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译文:孔子说∶“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扩展资料:反义词:体无完肤[成语解释]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典故出处]晋·裴松《世语》:“死之日体无完皮。”译文:死的时候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近义词]遍体鳞伤、皮开肉绽[反义词]完好无损、安然无恙、完美无缺[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比喻恩泽深厚[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