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物理学家万卫星院士逝世原因是什么?
空间物理学家万卫星院士逝世原因是病逝。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万卫星,因病于2020年5月20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万卫星,1958年7月生于湖北天门。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2004年带领电离层物理研究室的主要骨干由武汉迁往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并担任研究室主任。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扩展资料万卫星院士获得的荣誉表彰:1992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授予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5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授予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2012年: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杰出院友称号,授予单位:武汉大学。2012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 2012年:中国青年科技奖,授予单位: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协。参考资料来源:科学新闻网-空间物理学家万卫星院士逝世
空间物理学家万卫星是什么时候逝世的?
空间物理学家万卫星因病于2020年5月20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万卫星主要从事电离层物理、电离层电波传播、高层大气物理等领域的研究。万卫星于1982年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毕业;1984年、1989年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4年带领电离层物理研究室的主要骨干由武汉迁往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并担任研究室主任;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扩展资料:主要成就1、截至2018年5月,万卫星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60余篇,被引用1300多次。2、万卫星从实验观测中发现了中国电离层扰动的主要地域特性,提出了青藏高原的地形隆起及相关的低涡天气是中国行进式电离层扰动重要激发源的论断。从全球GPS观测数据的分析中,发现了低纬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等参量的经度“四波”结构,系统揭示了电离层“四波”现象的气候学特征及其与大气非迁移潮汐不同分量的联系,论证了大气潮汐激发电离层经度结构的机理。3、截至2018年5月,万卫星参与研究的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发明四等奖,主持研究的成果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防科技三等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卫星
今年截至现在,我国已痛失21位院士,这些院士为我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国家的处境非常艰难,但仍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为我国的发展事业做努力。我现在经济的发展,人们能够接受更高教育的水平,国家也培育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他们都在自己的行业中发光发热,为祖国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奉献自己的力量。今年截至现在,我国已痛失21位院士,这些院士为我国做出了哪些贡献?第一个,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解决温饱问题,提供粮食保障。我们很幸运,生长在一个幸福的年代,吃饱穿暖,甚至有很多选择。但是在我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年代,都是经历着吃不饱,穿不暖,忍饥挨饿的年代。那时候能够吃上一碗白米饭,是非常难得的。袁隆平院士为了解决中国的粮食温饱问题,躬耕于田垄之间,穿梭于试验基地,兢兢业业,为中国的粮食问题不断努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之下,我们的粮食产量非常之高,温饱问题全面解决。但是,他却离开了大地,前往天堂种植水稻。袁花花却一直在守护那一片稻田,那是袁隆平院士的心血,也是袁花花对袁隆平院士的哀思。第二个,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救死扶伤,医者仁心。吴孟超院士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我国肝癌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被誉为肝胆外科之父。他在90多岁的高龄之上,仍然坚持出诊,一直奋斗在一线当中。这样的奋斗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目前,我国痛失的21名院士,他们都在不同的领域,做着不同的科研活动,但是他们却追求着同一个目标,就是为了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21年我国已痛失10位院士,这10位院士都有哪些傲人成就?
2021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这一年,疫情的影响还没有消退,我国已经痛失了10位院士。 他们的逝世,这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了失。 他们献身科研,他们是国之脊梁,他们是民族支柱,他们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一辈子为国为民,为家乡,他们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用一生来铭记 。让我们一起缅怀悼念这些已逝的英雄 。闵桂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工程热物理学与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 2021年4月28日,在我国发射空间站核心舱的前夕,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与空间技术专家闵桂荣先生不幸去世 。 闵桂荣院士长期从事空间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负责完成我国多种人造卫星的热控任务,并在航天器热控制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975年11月,闵桂荣院士负责的返回式卫星首次发射成功,中国由此而成为世界上第3个具有回收卫星能力和技术的国家 。闵桂荣院士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就没有中国的航天,没有他就没有中国航空的今天。王绶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绶琯先生对中国射电天文学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为纪念他的突出贡献,紫金山天文台将3171号小行星命名为“王绶琯星”。王绶琯院士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培养出大量先进人才。他重视科学教育,被后人称之为“科学启明星”,被誉为“明日杰出科学家创造机遇的领路人”。他曾长期主持我国天文学的总体发展,为天文学事业奋斗70多年,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沈忠厚,我国钻石之父,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他将全部精力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石油事业中来。沈忠厚先生将水射流技术与钻井工程相结合,在钻井工程方面具有突出贡献。沈院士在中外刊物共发表论文100余篇,获中外专利15项,出版英文专著一部,中文专著三部,为我国石油事业作出了突出性的贡献。 程镕时,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专家,是我国物理学科的开拓者,对高分子溶液粘度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提出的一点法计算特性粘数公式,阐明了多孔填料的成孔机理,给出了控制孔度的理论关系。周毓麟,著名数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他一生勤勤恳恳工作,没有门派之见,虽年届高龄,但仍然关注我国核武器数值模拟,持续关注数学科学的发展。周又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彭士禄,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动力专家 。陈善炯,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生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 。谢毓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京文,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