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影评

时间:2024-11-07 19:49:40编辑:阿奇

关于《活着》读后感1200字范文

  《活着》是作家余华所作的一篇长篇小说。讲述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主人公一家经历的磨难,到最后只剩主人公一个人。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关于《活着》 读后感 1200字范文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篇1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十分沉默十分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三毛   暑假一次在书城转悠选书,一位刚参加完高考在店内打工的高中生向我推荐了余华的作品《活着》、《第七天》,便买来拜读。读完个性感受到作家余华善于对死亡,残酷,阴暗进行冷静、细致的描述,“用文字制造疼痛”。看他的文字,也许多年以后你已经忘了他的情节,但是他的文字带来的那种直撮心底的疼痛感是无论多久依然清晰地的!   余华说:“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潜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读完此书,情绪是沉重的。这本薄薄的题为“活着”的小说,一路走来,却充满着死亡,悲伤,苦难。主人公福贵不曾得福,未有富贵。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相继离去,只留下他,和一只同样风烛残年,同样叫做福贵的老牛,在夕阳下相伴而去的背影。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千钧的重压,它没有断。合上书,回想福贵的一生,不禁慨叹:人仅仅是与万物一样的物质存在,其本身没有任何好处。   也许,《活着》不是当今最杰出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但薄薄的小册子一旦翻阅起来却尤感滞重。总有那么一些细节,不经意间就会打动你!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旁人眼中福贵的苦难一生,而对于自己感受一生的福贵,也许更多感受到的是归于平静的幸福。我喜欢微笑着读福贵与老牛的对话:“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阿。”其实这但是是老人编出来的。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牛,老牛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命运,让灾难与痛苦代表了他的一生,让他的至亲至爱,一个个记忆中鲜活的生命,相继在他毫无防备中离开,徒留悲凉黄昏中,坟冢前,一双颤抖着的双手,和一双空洞的眼眸。命运,也赋予了他一种沉重的职责,让他在失去至亲的巨大悲痛中,放弃了随之而去的解脱,而选取了留在这个悲伤的世界,去照顾健在的亲人,去尽自己活着的职责。   命运,也恩赐了他一路相伴的幸福,他三生有幸,修来一个贤惠能干的好妻子,无怨无悔,倾尽一世温柔,陪他终老一生,以至于,他能够在她最后的日子里,背着她,在落日余晖的田野中,静静地走着,怀旧地诉说着,欣慰地笑着,悄悄地哭着,陪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职责,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在苦难中忍耐,在忍耐中坚强,在坚强中重生,在重生中幸福,在幸福中再次迎接新的苦难。朝朝暮暮,不断轮回。我想,这便是活着吧。   篇2   《活着》是一本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性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然而,所有的情绪都在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着读者的思想。   人越惧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   余华在序中这么写,“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职责,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本书是以一个老人的回忆展开的,书中就这样以平淡的语调地叙述着一个似乎微不足道而又壮烈的故事。主人公叫“福贵”,一个在现代人看来略显俗气的名字,但是却代表了那个年代天下父母亲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么是福?什么是贵?也许他们并不知晓,他们既单纯得可爱,也愚昧到可悲。   小说叙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表达了福贵一生的起落盛衰。福贵,年轻时是一个地主少爷,经常在城里吃喝玩乐,嫖妓、夜以继日地豪赌并乐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然而好景不长,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很快让他付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代价——由于半年赊帐的积累,福贵把祖辈留下的家产在一夜之间输得精光,由远近闻名的阔少爷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所有的风光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荡然无存。他也从此一蹶不振,日子越过越穷苦。父亲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在从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死了。他为病了的娘到城里买药时抓壮丁抓走,此后的日子饱尝颠沛流离、飘无定所之苦。快两年时,他终于死里逃生,回到了家,得知母亲已病故,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原以为一家人终于团聚可以过好日子了,谁料,苦难才刚刚开始——唯一的儿子在一次意外的采血事故中被冷漠的医生夺去了生命;女儿凤霞终于长大成人还找到了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却死于了产后的败血症;妻子家珍也死于软骨病;女婿二喜死于工地的事故;不仅如此,死神连他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都不肯放过,竟因吃豆子而撑死了!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相继死去,福贵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亲手埋葬了五个自己挚爱的人。   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也没有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那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完美,而是对一切事物明白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着世界。   “人为什么而活着?”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福贵一生的杯具是自身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活着,为了什么,为了这让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吗? 不,正是这种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觉更加强烈。期望破碎后的痛楚使下一个期望更加真挚,使得来的幸福更加珍重。人生来就注定要伴随悲伤,正是悲伤使我们更清醒地活着。如余华自己说的一样:“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活着,生命就是一个活着,不谈幸福或苦难,生命,只是一个活着的过程。活着吧,活着,生命仅此而已,毕竟,生命还要继续。    篇3   读《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这书看过很久了,但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还是令我难忘: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一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最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之后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应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明白什么是活着,他只明白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感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期望,于是他们也选取了在这个世界上不见。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取了后退,之后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小时候,我曾想过自杀。自杀,此刻一想,咳!一个惊心动魄的词语!   那是小学时,我的数学糟透了,每一天都要被数学老师罚留堂。我写的作文在语文老师的眼里永久都是次等货。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惊胆战的,每一天都期盼着可爱的老师们不要当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的应对我一个人实行鞭策,但老师们还是这样做了。我没了面子,没了自信心,没了立足之地,没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没了一切。世界没有了任何色彩。但我还有一条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结束她,结束了她我就能够逃开一切。但当我站在家里阳台向下望时,当我一步一步爬上长城时,我突然发觉,我并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能够跨出阳台上的栏杆一跃而下,在长城上能够将扶紧栏杆的两手松开,往后一躺……那是多么触目惊心哪!我不想死了。   之后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对我有了几分羡慕,自然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我的情绪如同拥有了一切一样兴奋。庆幸当初我没有做愚蠢事儿阿!   是阿,人只要活着,就有期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活着》影评

  根据余华原著小说改编 葛优 巩俐主演

  影片讲述富家公子福贵一生的经历

  影片叙事简洁明朗 循序渐进 情节衔接干净利落 气氛朴实却能戳中心骨 用极简的镜头生动形象活泼的塑造出一个悲伤的故事

  整部影片老谋子用相当殷实的写实派镜头贯穿每一处情节带来的无奈 巧妙自然的`叙说了大时代背景下差异所带来的心理感触 活着是一部电影而看它的人是在体验人生

  岁月静好 奈何时代造就可笑的悲剧 无论在战争面前 还是在皮影戏下的

  富贵始终相信生命 活着

  他的人生是无慰 是坚强的 是执着的

  纵然富贵有错 家珍始终守候着

  富贵维持着这个家 这般难能可贵的精神富贵一直看在眼里 而这种情节体现老谋子用既朴素又自然的鲜活方式呈现得有声有色 让观众在感叹岁月无情的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珍惜当下

  推荐观看☆


凤霞怎么死的

凤霞是《活着》这部剧中的角色,凤霞一生悲苦,是在生自己与二喜的孩子时,产后大出血而死的。



凤霞是余华小说《活着》里的人物,她是剧中主人公富贵的女儿,在福贵被抓去当壮丁的时候,因为一场大病变成了聋哑人。从那以后,随着凤霞的长大,慢慢的懂事起来。但是因家庭的原因,福贵为了供有庆读书,就把凤霞送给了别人,但是凤霞自己回了家,福贵不舍得送走她便让她在家里留了下来。



经过了少年时期的痛苦遭遇后,凤霞还是嫁给了二喜,两人喜结良缘,张二喜为人忠厚老实,善良淳朴,婚后和凤霞很是恩爱。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产后大出血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苦根,聪明可爱。影片结尾,福贵对苦根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活着凤霞的死讽刺了什么

凤霞的死是对当时社会的极大讽刺,满天的批判竟然是杀害无辜孕妇的凶手!而对于这种事情,人们似乎也无能为力。各种无奈只能永远留在心里。影片一开始,镜头就直插污秽的赌场。而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正以一副颓废败家子的模样,兴高采烈地转着骰子,就像当时的许多纨绔子弟一样。很快,故事的开头出现了。由于长期负债,福贵把剩下的钱都输给了做皮影戏的龙二。别人来讨债的时候,白发的老爹签了福贵的合同,死了。在此之前,他怀孕的妻子贾珍忍受不了颓废,带着女儿夏风离开了家。似乎命运会在一瞬间把所有的不幸都交给福贵。然而,命运总是喜欢被人笑话。一年后,贾珍带着她刚出生的儿子有庆回到了福贵。福贵他也洗心革面,向霸占他房子的龙儿借钱。二是深知生活的艰辛,龙借福贵一箱皮影赚钱养家。于是,福贵和同村的春生一起做起了皮影戏生意。然而好景不长,被国民党军队拉去当壮丁,远离家乡。后来,他成了解放军的俘虏。他们一致认为他们必须活着回去。不管经历了多少苦难,福贵总想着家的老小的,总希望回家。也许福贵是幸运的,也许是带着心中活着的念头,他终于活着走出了死亡!当他背着影盒回家的时候,脸上映出的急切和幸福,在夕阳的映照下,使他那瘦削的、轮廓分明的脸显得特别红润,特别快乐,特别坚强。真的让人觉得:活着真好!福贵满怀希望的回到家,却发现女儿凤霞已经因为发烧变成了哑巴,只会对他微笑。那一抹天真恬静的笑容,与那个黑暗的年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来之不易。他的老母亲也去世了,家里的重担由贾珍承担,他起早贪黑,烧水送水维持生计。福贵的回归终于让这个家完整了。一家人继续过着贫穷而幸福的生活。但是命运又一次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灾难。原本活泼好动的有庆,意外被当了区长的春生撞死。家人伤心欲绝,贾珍无法原谅春生。她苦涩地说:“记住,你欠我们家一条命。”但是仇恨比不上求生的想法。文革中受迫害,妻子自杀的春生,半夜来到福贵。他把一生的积蓄都给了福贵并承认自己不想活了。这时,贾珍出来了,原谅了他,临走前告诉春生:“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生不如死,这是中国人的信仰。如果你死了,一切还有什么意义?活着永远是最重要的。“会有面包有牛奶,一切都会好的”,只要能好好活着就好!什么是苦难?凤霞认识了忠诚老实的二喜,他们结婚了。这应该是全片最喜庆欢乐的一幕。然而命运就是这么不可预测,可惜,福贵家人总是被不幸眷顾转眼间凤霞生孩子的时候,医院里只剩下了年轻的学生,医生们都被批评关起来了。在家人的担心中,孩子出生了,母亲却出现了产后大出血。因为年轻学生治不好,死了!那时,傅贵救不了他的女儿。因为自己的失误,最后邀请的妇科教授在凤霞大出血的时候还是生死未卜。故事的结局并不突兀,却蕴含着生存的神话。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庭似乎无法再忍受生活的折磨了。认为是神对他们的怜悯,晚年由女婿和孙子陪伴。片尾,似乎温暖了一点。傅贵深情地和孙山头说话,眼里满是希望:“你也该赶上了,以后这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耶!活着不就是许个愿吗?!活着是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妻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人生就像一条路,并不总是平坦笔直的。人只有有勇气、有毅力、有信心去面对和克服各种挫折和不幸,体会到幸福的不易和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生活。活着是一种证明和体验。

《活着》读后感开头,可以引起灵感的,不会写( ⊙ o ⊙ )啊!余华写的!

首先,我想用一段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话作为书评的开始,它出自余华《活着》韩版自序:‚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我认为,这是对‚活着‛这个无比深厚的词语最中国化的诠释。


一位走过历史的普通老人娓娓从容地到来他的一生,《活着》里的故事便在老人平淡的声音里,像是静静的河水般流淌出来,没有哀泣,也没有呜咽。讲述者老人没有刻意煽情,可是波澜无惊的语言里蕴含的故事震动了读者的心,不禁对老人的曲折不幸一生满怀同情。老人在经历了诸多亲人离世,只余孤单的自己凄凉在世后,还能安然平静的向他人讲着自己的亲人如何一个个离开,他最终会做到这样的超然心态,又说明了他经受了人世间极大的痛苦,物极必反,痛苦的不能再痛苦了,只有平平淡淡的活着。

然后接着去介绍一下书啊,作者啊,感受啊什么的……


求《活着》影评。1500个字

  《活着》影评
  余华的原著,和电影一样,始终用悲凉而平静的笔触道出了一家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悲欢离合。在那种困苦的生活环境下,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不屈服的姿态。
  福贵,从败家的少爷到演皮影谋生再到被国民党拉去做壮丁,生之艰辛,可见一斑,人的命运,竟不由自己掌握,却是犹如一叶浮萍,在大时代的洪流中翻滚。败家气死父亲,母亲又在无尽的守望中含恨辞世,妻子含辛茹苦拉扯孩子长大,原以为一家人总算可以过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原来也只是一场空。悲伤却不会停留片刻,因为生活还在继续。。。
  福贵一辈子经历了身边人的离去,对于与至亲生离死别的悲伤,唯有默默承受,岁月的变迁,渐渐磨平了苦难的痕迹,像牲口那样的活着,其实就是活着的意义。
  对于旧时代的回忆,或许只是在父辈人的口口相传中听过,那个早已远去的时代,留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背影。中国的几代人,却在这苦难的环境中,坚强的活着,不埋怨也不消沉。电影对于时代的淡淡讽刺,实则告诉我们,那本我们早以为翻烂的时代的大书,其实还没有真正展开,而在这之中,个人命运仅如蝼蚁。福贵是那一辈人的缩影,他们从那样的年代走过来,仍然只是平凡地生活在现实之中,他们四十年的生命历程见证了几度动乱变迁,见证了一个全民的疯狂年代,被动的接受着不断变化的个人属性,纵使生活夹杂着艰辛与泪水,依然勇敢的接受。
  电影中的活着,是用死亡来诠释的,这样的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人的韧性。生老病死,聚散离合,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走过了,你才能更深刻的体会活着的意义。
  余华在原著的序中说:生活和幸存只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不同。苟延残喘也好,锦衣玉食也好,其实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所能抉择的,与命运抗争的历程中,你会看到人的渺小,所谓的成长,也只是学会习惯性的接受。
  苦难只是暂时的,生活仍然要继续,千好万好,活着最好。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平庸和无聊。 ——余华
  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愤控诉,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乐,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活着》是跨越年代的较长的一部影片,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命如蝼蚁般的个人命运,只能产生枉自兴叹的生命之痛。
  《活着》具有一定的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影片的个人生存状态和苦难,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影片的结尾虽然很温和,但颇引人深思。福贵的一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片中对大跃进、文革等时期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影片中的绝望、无助、无力在黑色幽默里得到转变,变为中国人在艰难生存状态下的忍受。活着就是忍受。


上一篇:金介屎

下一篇:没有了